o-PPh2C6H4NH2-Ru配合物合成及催化性质探究研究型综合实验

来源 :化学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df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了“o-PPh2C6H4NH2-Ru配合物合成及催化性质探究”研究型综合实验.以(PPh3)3 RuCl2(或(PPh3)3 RuHCl)和o-PPh2C6H4NH2配体为原料,制备配合物[(PPh3) (o-PPh2C6H4NH2) RuCl2]2(1)、(o-PPh2C6H4NH2)2 RuCl2 (2)和-(o-PPh2C6H4NH2)2 (o-PPh2C6H4NH)Ru]+ Cl-(3).考察1-3催化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醇酸甲酯的反应活性,并结合结构表征结果进行构效关联.通过该实验项目的 教学,可使学生初步掌握金属有机化学无水无氧操作技术以及过渡金属配合物合成及结构表征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建立对催化等相关概念的基本认识.该实验项目涉及配位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多门课程内容,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较高,可作为三年级本科生开放性实验开设.
其他文献
乙酰羟酸合成酶是目前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几类超高效商品化除草剂的作用靶标酶,其关键位点的突变是除草剂抗性形成的根源.选择其中2个单点突变体,从分子克隆、突变、蛋白的表达、纯化,到酶学检测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了乙酰羟酸合成酶野生型和2个突变体的性质和功能.整套实验包括了多种基本单元操作以及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设计性实验,涉及化学生物学的理论与操作较为全面.本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农药使用的必要性、农药造成的抗药性以及如何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设计开发新型绿色农药.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化学工程实践博士项目,迄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该项目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独创,其模式较为新颖,有典型性与代表性.该模式突破了钟摆现象二元分割范式的制约,体现出跨学科多元整合的特色.在实践中,多元整合的特色体现在历史演进、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培养路径方面.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创新高层次化学相关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可运用跨学科多元整合模式,从树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理念、打造跨学科教师队伍、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出发,打破化学相关专业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
结合当下的国际国家社会背景,我国一些核心领域存在“卡脖子”问题,国家的重要领域亟需创新型人才,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近年的教育改革,实行“3+3”选科模式,要求中学指导学生进行选考选科,以指导其生涯规划,这也直接对接着高校的招生政策,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壁垒亟需打破.此外,高校中也存在学生兴趣低、成果少等队伍不稳定性的问题.中学生是未来输送到高校进行培养,并最终服务于国家相关领域的后备人才,因此,需要国家、学校、社会,对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设计与实施,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引领,对生涯规划进行
以2-氨基吡嗪、邻香草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席夫碱荧光探针2-甲氧基-6-(吡嗪-2-亚胺基)甲基苯酚(L),后经硼氢化钠还原,制得还原席夫碱2-甲氧基-6-(吡嗪-2-胺基)甲基苯酚(H2L).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席夫碱探针L和还原席夫碱H2L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结果显示,加入Zn2+时,探针L在二甲基亚砜(DMSO)-H2O(1∶1,V∶V)溶液中显示出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由无色变为黄色.利用探针L可裸眼识别Zn2+,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且不受其
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引领原始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挖掘大型仪器设备的科普内涵,是新时代高校开展科普教育、服务社会的创新举措.阐述了大型仪器设备开展科普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大型仪器设备开展科普教育的实现途径,并以电子显微镜为例,探索了大型仪器开展科普教育的可行性.
陆涛主编的《有机化学》第八版是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第五届教材评审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修订编写的,该套教材曾为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唯一一套统编教材,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影响力.第八版教材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发行.
期刊
化学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社会上对化学科学认识不充分,甚至有很多误解.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也承担着科普教育宣传的责任.南开大学化学科普基地依托南开化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建设了具有南开化学特色的化学科普基地,为普及化学知识、提升青少年化学素养做出了积极探索.
中国古代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史资源,对这些资源的挖掘、解读,形成化学科普题材,既是化学教育的需要,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的现实要求.以寒食散为例,探讨中国古代化学史资源所蕴含的人文素养教育价值,认为化学科普中汲取历史资源,不仅增加了科普的趣味性,有利于向公众普及化学知识,还有助于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姜黄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超分子作用,探讨了温度和pH对包合过程形成常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包合物中客体分子姜黄素与HP-β-CD形成的化学计量比为1∶1;随着温度增加,姜黄素-HP-β-CD包合物的形成常数减少,在20和40℃时包合物的形成常数分别为3885.3和1147.4 L/mol.30℃时,随着pH增大,形成常数先增大然后减小,pH值为5.0时,姜黄素-HP-β-CD包合物最稳定,形成常数为2835.3 L/mol.热力学参数表明,姜黄素与HP-β-CD的
以松香和富马酸为原材料,通过异构化反应合成了富马松香.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200℃、m(富马酸)∶m(松香)为6∶20.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出富马松香优化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2.16h、反应温度189.7℃、m(富马酸)∶m(松香)为2.9∶10,富马松香酸值为296.45 mg/g;建立了合成产物酸值对主要工艺因素的数学模型,模型预测优化条件下富马松香酸值为291mg/g,与实测值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