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日语存在动词“あり”的形态变化及其接续表现的考察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古印度瑜伽派哲学思想中,万物的本质就是有,即“存在”。世间万物都是架构在“无”之上的,“存在”是其最鲜明的特点。像这样关于“存在”的古印度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确立。存在是世界万物之本。同样的,表示存在意义的存在动词在古代日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对《万叶集》中存在表现的考察发现,在一千多年前的万叶集时代,无论主语是否为有生命物,存在词都是由存在动词「あり」这一个词语表示。它不仅拥有动词本身的实际意义,又具有一定的文法意义,是其他任何动词都无法替代的。作为存在动词,常常随着后面所接助词的不同意思也有所改变,因此也就具有多种变化形态。本文将从存在动词「あり」的形态出发,以《万叶集》中诗歌为例,试对其不同形态的变化进行考察分析。
  关键词:《万叶集》;存在动词;「あり」;形态变化
  “存在”,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各古老或现代民族的思想意识中。就“存在”而言,其大体包括人们对外界存在的认识和自身存在的认识,或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和非生命存在的认识。由于“存在”于思想意识中的普遍存在,故而各民族也相继衍生出有关“存在”的概念及其相应的语言表现。换言之,有关“存在”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问题,即成了语言研究的普遍课题。在日语学界,最早提出“存在词”这一概念的是,著名语法学家山田孝雄。他指出,「あり」以及其派生词在古典日语中主要用以表示“存在”,其在文中起到陈述的作用。甚至在他的品词分类中,因其拥有特殊的功能,而将“存在词”作为独立的品词看待。有鉴于《万叶集》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而其中所出现的存在表现也较多,故而本文将以其为线索,重点考察其中作为存在动词「あり」的形态变化以及接续形式,以为有关存在表现的~跨语言比较研究提供基本的素材和线索。
  1あり+けり/ける/けれ
  基本形「あり」+助动词「けり」,是《万叶集》中「あり」最为常见的表现形态。我们来看以下几个例句:
  (1)君西在来(第十一卷 第2809首)
  きみにしありけり
  (2)家布尓志阿利家利(第五卷 第836首)
  けふにしありけり
  (3)吾者有家里(第二卷 第127首)
  われはありけり
  (4)古尔 有家流和射乃(第十九卷 第4211首)
  いにしへに ありけるわざの
  (5)似许曾有家礼(第八卷 第1584首)
  にてこそありけれ
  从(1)~(3)中我们可以看出,「ありけり」主要通过汉字“有”“在”“有来”表音假名“阿利家利”“安利家流”或汉字假名混合体“有家里”“安家類”等三种方式表现。存在词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句尾、句中都有出现。像例(4)中的「ありける」即「ありけり」的連体形位于句中,作为连体修饰语修饰之后的名词,表示“之前说过的、以前的(那个)”。例(5)中「ありけり」同前面的「こそ」相呼应,变成已然形,表示强调。因为助动词「けり」在古代日语中具有表示传闻、回想、感叹等多种含义,所以在「あり」后添加「けり」的同时「あり」也具有了不同意义。
  2ある/あり
  存在词「あり」本身在《万叶集》中的使用较为自由。我们来看以下例子:
  (1)风流士者有(第二卷 第127首)
  みやびをにはある
  (2)公之阿流久尓(第三卷 第425首)
  きみがあるくに
  (3)有之乏左(第四卷 第634首)
  あるがともしさ
  (4)虽不见在乎(第四卷 第610首)
  みれどもあるを
  (5)有登不言八方(第二卷 第224首)
  ありといはずやも
  (6)吾此间有迹 谁将告(第二卷 第226首)
  われここにありと たれかつげけむ
  (7)守人有(第七卷 第1307首)
  まもるひとあり
  (8)念而有之(第二卷 第183首)
  おもひてありし
  从(1)~(4)「ある」相关诗句中可以看出「ある」在句首、句中、句尾都有出现。作为存在词「あり」的连体形,放在句尾表示同前面助词相呼应,放在句首或句中时做连体修饰语修饰体言表示“某个...”;通过(5)~(8)可以发现,终止形「あり」用途也很广。当「あり」用于句首时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词来使用的,此时它表示的是实际的单词意义;当「あり」用于句中或者句末时既可表示实际单词的意义,也可以表示文法上的意义,起到一个补助性的作用。像例(6)中的「あり」后接了助词「と」表示引用并引出下文;例(8)中「あり」单独结局的例子很典型,在《万叶集》中非常少见。它没有包含任何个人感情,单纯表示存在“有……”;例(7)中的「し」置于「あり」后在这里表示强调。像这种看似句子不完整卻能真实的表现出作者想法的特点也是诗歌体裁的风格之一。
  3あり+ば
  「あり」后接接续助词「ば」,分为已然形「あれ+ば」和未然形「あら+ば」两种形式。如:
  (1)家尓阿良婆 母刀利美麻志(第五卷 第886首)
  いへにあらば ははとりみまし
  (2)等保久安良婆(第十七卷 第4011首)
  とほくあらば
  (3)妹之有世婆(第三卷 第466首)
  いもがありせば
  (4)寒之安礼婆(第五卷 第892首)
  さむくしあれば
  (5)君尓之不有者(第四卷 第485首)
  きみにあらねば
  由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出「あり+ば」这种形式多用万叶假名表示。接续助词「ば」表示顺接,接在「あり」的未然形「あら」后表示假定条件;接在「あり」的已然形「あれ」后表示既定条件,有着引出下文,连接前后两个单句的作用。例(5)中「あらねば」这种形式在《万叶集》中很常见,是「あり」的否定形「あらぬ」+「ば」组成,表示存在的否定接续条件。   4あり+ど/ども/とも
  存在动词「あり」后加接续助词「ど」,这种形式大多位于单句句末,具体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1)君名者虽有 吾名之惜裳(第二卷 第93首)
  きみがなはあれど わがなしをしも
  (2)荒野者虽有(第一卷 第47首)
  あらのにはあれど
  (3)安麻多安礼等母(第十七卷 第4011首)
  あまたあれども
  (4)今日者在目杼(第十二卷 第2884首)
  けふはあらめど
  (5)事痛有登母(第二卷 第114首)
  こちたくありとも
  由于篇幅原因,例证(2)(3)只列了单句。由(1)~(3)可以看出「ど」/「ども」要接在「あり」的已然形后,「あれど」同上述的「あれば」「あらば」类似,都是置于单句末,在存在意义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引出下文的功能。例(4)中的存在动词变形略有不同,是「あり」+「む」已然形+「ど」,是存在的推量意义后的一个逆接接续。例(5)的「ありとも」同「あれども」意思区别之处在与「あり」终止形加「とも」只可做逆接的假定条件,不可做既定条件。
  5あり+て
  同样也是「あり」+接续助词的一种变化形态。如:
  (1)年有而 春日也何处(第十卷 第2035首)
  としにありて かすがやいづち
  (2)此间在而(第八卷 第1570首)
  ここにありて
  由上可見,「て」作为接续助词,接在「あり」连用形之后,连接两个对等的分句,引出下文。
  6あり+ず/ぬ
  同其他动词一样,「あり」后加否定词即为存在词的否定形态。在《万叶集》中,否定词的位置是不固定的,既可置于存在动词「あり」之前,也可置于其后。位置的不同与表现形态的变化也都是有律可循的。具体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1)不欲者不有(第四卷 第762首)
  いなにはあらず
  (2)时而不在之天(第三卷 第443首)
  ときにあらずして
  (3)憎者不有手 (第七卷 第1397首)
  にくくはあらずて
  (4)家布尓思安良受波(第十四卷 第3401首)
  けふにしあらずは
  (5)数母不在(第五卷 第903首)
  かずにもあらぬ
  添加了否定词的存在词,也给「あり」添加了一层否定的含义。《万叶集》中出现的与「ず」结合的多为「あらずして」「あらずて」「あらずは」等形态。「あり」未然形后加否定词「ず」加接续助词「して」表示对状态对事物的否定,后面可以引出一个单句也可以将其省略直接结句。(2)中「あり+ず+は」意思大致相同。且「あり」后所接的「ずは」的用法在平安时代以后便逐渐消失。否定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也可以是动词如“无”。与此类似,在《万叶集》中,「あり」常见的一种用汉字表现的否定形态即为在存在动词“在”“有”等前面添加表示否定的副词“不”。这种否定词接在动词之前的现象多是由于万叶集时代受汉语影响形成的。而这种接续方式在现代日语中已经消失。除了用副词“不”之外,「あり」后接否定词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但是如上面例句所示,这种形态大是由表音假名表示。这也从另一方面說明了万叶集时代关于动词的否定词接续方法还未统一,仍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状态。
  7あり+なくに
  「あらなくに」也是「あり」的否定形态。具体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1)君毛不有尓(第二卷 第163首)
  きみもあらなくに
  (2)志贺尓安良七国(第三卷 第263首)
  しがにあらなくに
  (3)戀尓有莫国(第十卷 第2024首)
  こひにあらなくに
  从上述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在表现形式上,「あり」的未然形「あら」接「なくに」「あらなくに」,多为表音假名或汉字假名混合体形式表现。其中(3)中的“莫”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有“不,不要”等表示否定的意思,所以说这里可以将其理解为汉语词,并非表音假名,否定词接在存在动词之后,这也是日语否定形式变化的一个过程表现。同样表示否定,同「あらずして、あらずは」的不同之处在于最后的助词「に」接在存在否定式「あらなく」后面,,为前面的否定词添加了一层感叹意义,表示否定的感叹。
  世间万物都是由无数个原子构成,日语也是如此。或许有些原子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事物看似相似,但因构成成分不同,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就以上面あり后否定词的接续表现来讲,虽然在「あり」前加上否定副词或あり后加表示否定的表音假名最为常见,从结果上来讲也都是表示对「あり」的否定,但从根本上来讲前者为汉语式的表达,后者则更接近现代日语的否定表达。
  8あり+かも
  在《万叶集》中存在很多在存在动词「あり」变形后接各种终助词的形态,如「あるかも、あらめやも、」等,接下来我们先来看下后接「かも」的例子:
  (1)情有鳧(第十三卷 第3328首)
  こころあれかも
  (2)言尓有鸭(第十二卷 第2915首)
  ことにあるかも
  (3)计布仁闻安留香母(第十五卷 第3700首)
  けふにもあるかも
  「かも」,实际上由系助词「か」加上终助词「も」构成。「かも」作为终助词具有疑问,感叹,愿望,反语等多种意义。由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存在动词「あり」后接「かも」,但是「あり」的活用形是不同的,「かも」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如例(1),「あり」的已然形后接「かも」,这里的「かも」表示疑问。而例(2)(3)中「あり」的连体形加「かも」则表示感叹。其实在后两个例句中都出现了「にある」和「にもある」,后者「にもある」中的「も是」对主体的一个强调。这种固定搭配其实是现代日语中「なり」的原始形态,在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期间,在经过「にあり」同なり进行融合,交替的一个过程后最终确立了「なり」的用法。   9あり+や
  (1)情毛有哉跡(第四卷 第509首)
  こころもありやと
  (2)安布许等安里也等(第十七卷 第4011首)
  あふことありやと
  (3)泣乍在而哉(第二卷 第155首)
  なきつつありてや
  (4)水岛二四毛有哉(第六卷 第943首)
  うにしもあれや
  前面有提到,存在动词「あり」在《万叶集》中常常用汉字、表音假名或者汉字假名混合体来表示。而接在其活用形后的终助词「や」则常用汉字“哉”“也”等汉语表示。在古汉语中,“哉”为表示言语间歇的语气虚词;而“也”在上面四个例句中,前三个例句「あり+や」「ありて+や」这两种形态都是表示存在的疑问,在最后一例「あれ+や」中「や」作为结尾终助词表示反语,并且此时也是用“哉”表示。因此可以理解为《万叶集》中,接在存在动词“有”“在”等词之后的“哉”“也”等是只借音不借意的,它可表示疑问又可表示反语,根据存在动词形态及诗歌语境不同,语义也会随之改变。
  10あり+やも/めや/めやも
  「あり」后接助词「やも/めや/めやも」等也是「あり」的常见变化形态之一。具体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1)君尓安礼也母(第十五卷 第3691首)
  きみにあれやも
  (2)戀管有米也(第十二卷 第2909首)
  こひつつあらめや
  (3)多由流比安良米也(第十七卷 第3993首)
  たゆるひあらめや
  (4)験将在八方(第四卷 第673首)
  しるしあらめやも
  (5)之流志安良未夜母(第二十卷 第4438首)
  しるしあらめやも
  从上述例子中可看出「あり」有「あれやも」「あらめや」「あらめやも」几种变化形态,也都是在存在动词あり变形之后加上不同终助词进行变化。首先我们来看下「あれやも」。「やも」是由系助词「や」同表示感嘆的终助词「も」结合而成。「やも」本身具有表示反语和表示带有感叹语气的疑问两种意义,但后者例句非常少见,在《万叶集》中あり的已然形后接「やも」都只表示反语。「やも」仅在上代即奈良时代被使用,到了平安时代以后已被「やは」所取代。再看(2)~(5)中的「あらめや」「あらめやも」。存在动词的已然形后加「めや」「めやも」,前者为助动词「む」的已然形「め」+表示反语的终助词「や」构成;后者为助动词「む」的已然形「め」+表示反语的终助词「やも」构成。两者接在「あり」后都表示存在的反语意义。
  11あり+なも/なむ
  (1)情有南畝(第一卷 第18首)
  こころあらなも
  (2)不散在南(第七卷 第1212首)
  ちらずあらなむ
  「あり」的未然形+终助词「なも/なむ」,表示存在的愿望。在《万叶集》中两者的搭配形式常常用汉字假名混合体来表示,如“有南亩”“在南”。例(2)中的「なむ」作为终助词同「なも」一样表示愿望。其中(1)中的「なも」作为「あり」的结尾终助词,同前面提到的「やも」类似,是上代语,只在奈良时代有出现,进入中古平安时代以后便逐渐消失、「なむ」作为愿望终助词被广泛使用。
  12あり+ぬか
  「あらぬか」「あらぬかも」形态在用于表示愿望的存在表现中时常出现。如:
  (1)不開毛有奴香(第八卷 第1591首)
  あけずもあらぬか
  (2)因毛有奴可(第四卷 第708首)
  よしもあらぬか
  (3)有巨勢濃香問(第二卷 第119首)
  ありこせぬかも
  「ぬか」为表示否定的助动词「ず」的连体形「ぬ」+係助詞「か」组成,接在「あり」未然形后,表示存在的愿望。从(1)(2)例子可以看出「あらぬか」前常常同助词「も」搭配出现。像这样的表现形态也是只有出现在奈良时代中。例(3)中「あり」的变化形态比较特殊。「ありこせぬかも」是「あり」+「こす」的未然形+终助词「ぬかも」构成的。其中「こす」是奈良时代表示愿望,希望的助动词。在「ぬか」后又添加了终助词「も」的「ぬかも」同样也是只出现在上代,所以可以说例(3)这种关于存在的变化形态是比较罕见的,在《万叶集》中常常作为固定搭配独立用于句尾。
  13あり+まし/ましを
  (1)能杼尓賀有万思(第二卷 第197首)
  のどにかあらまし
  (2)此间毛有益(第三卷 第387首)
  ここにもあらまし
  (3)家母有猿尾(第二卷 第91首)
  いへもあらましを
  (4)花尓有猿尾(第二卷 第120首)
  はなにあらましを
  像上述例子中「あり」未然形+助动词「まし」或者「ましを」结句的变化形态并不少见。(1)(2)中表示假想的助动词「まし」接在存在动词「あり」后就表示对于事物存在的一种反事实假想;而(3)(4)中「あらまし」后都有接间投助词「を」,因此为原本表示对事物存在的假想的「あらまし」加上了感叹的语气。在这里想要说明一下例(4)这句话中「あり」前的助词「に」。「に」+「あり」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就相当于后来表示断定的「なり」,因此(4)中「にあらましを」就可译为“如果是……就好了!”表示对事物存在假想的一种感叹。
  由上可见,「あるらし」一般是出现在句尾。因为助动词「らし」本身具有推定,原因理由的推定等含义,因此接在存在动词「あり」后就表示事物存在的推定或理由推定。不过也不尽然,如例(2),「にしある」,「し」表强调,而「にある」连用被作为固定搭配等同于后来形成的「なり」,表示断定,因此在(2)中「にある」这一固定搭配接上「らし」表示对判断的推量。
  以上以《万叶集》为线索对存在动词「あり」的形态变化及其接续表现做了粗略的考察和分析。大致总结如下:虽然《万叶集》中存在动词只有「あり」,但它有着多样的变化形态以及相应的接续表现,在句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既可以在句首或句中作为连体修饰语单独使用,也可以接接续助词引出下文。进而,既可以作为“存在”这一实际意义使用,也可以像「である、だ」一样,通过“存在”本身含义的虚化,与其他词搭配在一起使用,起辅助性作用,仅表达文法上的意义。
  世间万物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都与“存在”密不可分。在语言表现中,“存在词”具有普遍性,故而有关其特征的研究也受到广泛重视。由以上考察我们发现,日语中单单一个「あり」,便能延展出多种形态并具有不同的功能。本文主要尝试着以存在词「あり」的形态变化及其接续表现为重点做了考察和分析,而存在动词「あり」在句中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和文法意义等还尚未涉及,这也将作为另一课题留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佐竹昭広ほか.萬葉集本文篇[M].東京:塙書房,2004.
  [2]高木市之助ほか.萬葉集[M].東京:岩波書店,1966.
  [3]山田孝雄.日本文法学概論[M].東京:寶文館,1951.
  [4]橋本進吉.国語学概論[M].東京:岩波書店,1933.
  [5]佐佐木信綱.万葉辞典[M].東京:中央公論社,1941.
  [6]山田孝雄.奈良朝文法史[M].東京:寶文館,1914.
  [7]大塚望.動詞の形式性について—橋本、山田、松下、時枝—[J].日本語日本文学,201(17).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的设置问题,对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思维,实现高效课堂意义重大。  关键词:问题导学;情境;学生  “问题导学法”最早是由苏联著名的教育科学博士马赫托夫提出——1975年在专著《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和《问题教学·基础理论问题》中,他首次提出了“问题教学”的理论。40多年来“问题教学”的理论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目前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普通教育理论,并在基础
期刊
在诗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脱离文本,肢解文本,本人试图进行一种尝试,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体会美感,对诗歌进行在创作。  一、案例背景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常常被称为纯文学美文学。诗歌的语文的语文典型,意蕴丰厚,需要经过细细品味涵泳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  高中学生虽然从小学到初中背过许多诗歌,但多是死记硬背。对诗歌的审美意识只处于一种相当朦胧
期刊
摘 要:“信息化”这个词近年来被频繁地使用,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衍生的概念,也是推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和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的使用是现代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要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要在对教材、学生、课堂有帮助的前提下使用,要使多媒体教学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期刊
摘 要:毕业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踏入职场,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至关重要;而对于计划外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因其特殊的受教育背景,及毕业去向的多样化,使传统高校的毕业教育体系不再完全受用,因而需要形成中外合作办学自身的毕业教育体系,以分类毕业去向为抓手,形成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毕业教育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生,并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关键
期刊
摘 要:蒙古族在与汉族文化的交往中,面临文化认同危机。为传承蒙古族文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应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本文提出了蒙古族校本课程构建的目标、内容与管理,以此来增强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蒙古族;文化认同;校本课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统一国家。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打破了长期封闭的文化格局,與汉族及其他民族交往日益频繁,但是在与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主
期刊
摘 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思·韦伯影响深远的传世之作,通过对该书的第二章内容(资本主义精神)的仔细研读和查阅文献资料发现,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为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伦理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既要为商人赚钱正名,也要對企业进行伦理约束。  关键词:社会学;资本主义精神;道德伦理  马克思·韦伯是与卡尔·马克思、涂尔干齐名的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
期刊
摘 要:米尔恰·伊利亚德在其著作《神圣与世俗》中提到,神圣与世俗是世界上两种存在模式,是在历史进程中被人类所接受的两种存在状况。大多数“不信宗教”的人,仍然有着伪宗教和已经退化了的神话。本文以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为例,分析古希腊人信仰中的神圣与世俗,并得出对神圣与世俗的现代性思考。  关键词:神圣;世俗;俄狄浦斯王  一、神圣与世俗:古希腊人的敬神与抗争  古希腊人是敬神的。无论人本身的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参与课改的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逐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成为了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课堂互动、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
期刊
摘 要:教育是人才培养与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学校则为教育提供了具体施行的阵地,而教科书正是传播文化与知识等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1917年,由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先生、李石曾教授以及沈尹默先生等共同创办的孔德学校应运而生,它的新式不只体现在它开明的办学宗旨、一流而博学的教员等软实力上,还体现在它走在时代前沿的教科书改革上,它自编的学校教科书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学识,发扬孔德学校的精神,弘扬新时代
期刊
《燕子》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课文在春天这个大氛围中,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停歇的情况,构思精巧,状物生动。在课型上,它又是一篇看图学文。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课文体裁和课型的特点,仅仅抓住欣赏、品味、诵读、想象这四个环节,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  一、指导看图,欣赏美  教学前,老师可以把书本彩页中的图画加以放大,教学一开始,就出示这幅美丽的春光图。在观察全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按从远到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