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的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精心设计问题,合理组织比较,引领学生的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会使课堂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精神之旅。
  过程再现:
  问题情境1:红黄蓝每三盏灯为一组,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
  生1:△○□△○□△○□△○□△○□△○□……(△表示红色,○表示黄色,□表示蓝色)第18盏彩灯是蓝色。
  生2:18÷3=6(组),第18盏彩灯是蓝色。
  生3:3、6、9、12……是3的倍数,都是蓝色的,所以第18盏彩灯是蓝色。
  师:我们来比比哪种方法更简单些。
  生4:计算简单。
  生5:画图简单。
  师:如果找第100盏彩灯是什么颜色,你还画图吗?(学生摇头表示不会)
  问题情境2:彩旗按“红红蓝蓝红红蓝蓝……”排列。
  师:请你用计算的方法,模仿前面问题,同桌互相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生1:第98面彩旗是什么颜色?98÷4=24(组)……2(面),第98面彩旗是红色。
  生2:第100面彩旗是什么颜色?100÷4=25(组),第100面彩旗是蓝色。
  生3:第35面彩旗是什么颜色?35÷4=8(组)……3(面),第35面彩旗是蓝色。
  生4:第41面彩旗是什么颜色?41÷4=10(组)……1(面),第41面彩旗是红色。
  ……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各不相同,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5:都除以4。
  师:为什么都除以4?
  生6:因为每4面彩旗为一组。
  师:大家得到的结果有红色也有蓝色,你知道什么情况下一定是红色?
  生7:余数是1和2的时候。
  师:什么情况下一定是蓝色的呢?
  生8:余数是3和4的时候。
  生9:没有余数4,应该是正好除。
  师:正好除,也就是没有余数的时候,怎么确定颜色?
  生10:看每组中的最后一面旗。
  师:真会思考!
  反思: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对于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精心思考,设计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充满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教学问题。研究彩灯的排列规律,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在自由的空间里,学生想到了计算、画图、推想三种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散。研究彩旗的排列规律,教师让学生相互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学生在巩固计算方法的同时,很好地培养了提问题的意识,训练了提问题的能力。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研究结束后,本以为就此止步,但教师趁热打铁,继续提问“这些算式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都除以4”“什么情况下一定是蓝色”……引领学生投入深层次的思考,发现解决找规律问题的一般方法,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
  二、合理组织比较,发展学生思维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乃是各种认识和各种思维的基础。”数学内容通过比较,可以揭示知识的本质,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上述教学中,教师组织了两次比较。第一次让学生比较画图、计算、推想三种方法哪种更简单些。学生各持己见,有的认为计算简单,有的认为画图清晰。面对学生的想法不统一、观点不一致时,教师抛出问题“如果找第100盏彩灯是什么颜色,你还画图吗”,100和18相比大了许多,再用画图显得费时、费力。这无声的比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画图确实是一种直观、形象、清楚的方法,但只适用于数目比较小的时候,而计算不受数目大小的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经历了这次比较,学生从当初的算法多样化实现了方法的优化。第二次在学生列出各不相同的算式后,教师组织学生类比,比较这些算式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情况下一定是红色。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都是把每组彩旗中的面数作为除数,确定第几面彩旗是什么颜色关键看余数,余数是几就是每组中第几面彩旗的颜色,如果没有余数,就是每组中最后一面彩旗的颜色。经历这次比较,学生建构了找规律问题的思维模型,真正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所在。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找规律”是新教材编人的内容,安排的是周期问题。周期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结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的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周期问题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且能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无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周期问题。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情
错误是学生真实的流露,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错误的存存,要善于捕捉和运用教学中的各种“错误”资源,让“错误”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出错”的几方面原因    1 知识遗忘  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并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发现:学生学习新知后,在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相对较快。而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为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材的编
基本信息  书名:《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套装全5册)  作者:葛承雍  ISBN:978-7-1080-6672-5  装订:精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680元  开本:16开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体量巨大的《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以5卷本的容积,多层次、多维度地反映了外来文明融入中华文明这条历史长河的文化自觉;揭示了中华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
最近,笔者听了几节“圆的认识”研究课,发现执教者都能围绕“画法”“数学名称”和“特征”三部分展开教学,可听下来感觉却像是“捡了一大堆砖头,但最终却没能砌成房子”。学生虽然能够正确画圆并知道了相关数学名称及其特征,但这些认识是支离破碎的,仍然停留在“盲人摸象”的水平上。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案例简述:    一、一画,初步感悟圆的画法    1.让学生用圆规在作业纸上任意画几个圆并思考:你是怎
芭蕾舞的服装  芭蕾舞服装最初由宫廷舞会服装演变而来,女士穿拖地长舞裙和紧身胸衣,男士穿长外套和长袜,外罩以短灯笼裤或用鲸骨支撑的短裙,都很笨重,佩戴的饰物也很繁复。后来男士改穿希腊式长袍,有的舞剧人物也穿民间服装。18世纪,法国舞蹈家卡马尔戈和诺韦尔相继剪短女舞裙,以利于舞蹈技巧(尤其是打脚等快速碎小动作)的发挥。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舞蹈家M.塔利奥尼等人才彻底进行改革,使用了专门的芭蕾舞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应该的状态”,也要重视学生“现实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知识储备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对于学生原有的起点,教师应视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适当的运用。  案例描述:教学“认钟表”  师:同学们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互动、开放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并加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一、教学新知时,结合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产生相关联想    在问题解决中联想旧知,学习新知,并把新知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或方法。  例如,教
最近听了沈重予老师的一次教育讲座,沈老师讲的一则案例引起我的思考。  案例:  有位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经典例题“两个数比多比少问题”时出示题目:红花有8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黄花有几朵?教师题目一读完,立刻有8个学生高高地举起小手。教师没立即让这些学生回答,而是先提问:“这题是谁与谁比?谁多谁少?”话刚说完,这8个学生的手立刻收了回去,课堂上一下子没人举手,一时间冷场了……  思考:  为什么一
市教研室组织的一次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这种教研形式我谓之“钻井式”,就是针对一个教学内容不断地深入研究,获取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这次活动的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参加活动的教师先单独备课,一小时后抓阄确定其中一位教师上前测课;课后教师集体评课,在此基础上全体教师各自修改教案,再次抓阄确定一位教师上研究课;课后又进行第二轮评课,提出修改意见,每位教师根据各自的理解,再一次整理教案
教学实录:  师出示例题:夏天西瓜每千克0.8元,买3千克要多少元?  生(争先恐后):0.8×3=2.4(元)。  (本来教案中的设计是先提问如何列式,再启发学生根据意义用加法尝试算出结果,可现在学生一下子把结果都说出来了,接下来应如何应对?)  师:大家非常聪明,都知道结果了,但是这个结果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能讲给同学们听听吗?  生1:因为0.8 0.8 0.8=2.4,所以0.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