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引《诗》“断章取义”的现象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nian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是春秋时期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在《论语》中有许多直接引取《诗》的语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解读这些诗句可以发现,《论语》引诗存在着“断章取义”的特点。
  关键词:《论语》;《诗经》;断章取义
  《诗经》是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周人称之为“诗”或“诗经”。春秋战国是《诗》最深入人心的时代,《诗》作为当时贵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诗篇被广泛应用于祭典、外交、著述等方面。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诗经》的推崇,同样在实践中,孔子也运用诗来言志、用诗来阐明哲理,这种做法被他的弟子所继承下去,他们引《诗》的言语被记载在《论语》中。
  但是,在《论语》中,我们发现孔子及其弟子引《诗》存在着断章取义的现象。这种罔顾全诗诗旨而对诗句意思做牵强附会的理解的做法,看似霸道,实际上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因为断章取义的引《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贵族们便“赋诗断章”,而在孔门的发展下,引《诗》成了儒家哲理阐释的一种手段。
  一、渊源——“断章取义”:春秋赋诗的影响
  “断章取义”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卢蒲癸回答自己不避讳同宗婚姻时说:“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恶识宗!”。杨伯峻注曰:“赋诗断章,譬喻语。春秋外交常以赋诗表意,赋者与听者各取所求,不顾本义,断章取义也。”那春秋赋诗又是—种怎样的形式呢?
  春秋赋诗即是公卿大夫近似于直白地朗诵《诗》,“《春秋》时期朝聘时宴享动必赋诗”,在《左传》记录的赋诗就高达68次之多。但春秋赋诗更重在“言志”以凸显其政治效能和实用功能。而以《左传》为代表的春秋赋诗更注重诗歌的政治效能,对诗的“断章取义”较多的运用在外交内政事务上。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侯为齐侯、郑伯二君赋《嘉乐》,截取“嘉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来表达对二君的欢迎。又如《左传·宣公二年》士季进谏晋灵公,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士季引用《大雅·荡》中的一句来劝灵公知错就改。春秋赋诗的引《诗》多为了达成内政外交的目的。
  故孔子言:“诵诗三百,授之以达,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何为?”处于春秋引诗“断章取义”的潮流中,孔子也看到诗的政治作用,主张“不学诗,无以言”,言语科是孔子最重视的学科之一,“言”需学诗,更要能“断章取义”地自如运用诗,如他见“三家以《雍》彻”,便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运用《周颂·雍》里的一句描绘天子祭祖时诸侯辅助景象的诗句来讽刺三家的僭越行为,将诗中祭祀应然的场景和现实加以对比,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内政的不满。
  当然,在个人情感抒发和志向表达上,诗歌的“断章取义“仍然发挥着其应有的效用。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日: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当时赵孟为考察诸君志向,叫他们“赋以从君祝”,七君均赋诗言志,赵孟便观之志。在《论语》里,引诗“断章取义”也有以诗言志、抒发个人感情的用法,如《论语·子罕篇》说到:“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日:“未之思也,夫何远只有?”朱熹注:夫子借其言而反之,盖前篇仁远乎哉之意。。孔子意为就算仁离自己很遥远,但自己仍存着仁的志向,不在乎距离远近。孔子截引一句逸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更含蓄,亦符合他“诗可以兴”的观念。
  总而言之,春秋赋诗“断章取义”已成为一种习见的现象,《论语》引诗的“断章取义“也受了春秋赋诗的影响,注重引诗的交际功能,注重引诗来表达对国家内政外交的意见及表明个人志向。
  二、发展——“牵强附会”:儒学哲理的阐释
  春秋赋诗在引《诗》的形式一断章取义上影响着《论语》引《诗》,但是在内容上,《论语》引诗还有许多既不是为了讽谏政治,也不是为了抒怀言志的内容,而是对诗句做些牵强附会的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甚至令人摸不着头脑。
  在《论语·泰伯》中: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引诗原句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形容做事小心翼翼的样子,朱熹注日:“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门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难如此,而后知其得免于毁伤也。”3在这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形容的便成了对自己身体的爱惜和保存,以此体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丝毫损伤”的儒学思想。
  从上面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论语》对诗进行“断章取义”的征引时,着重运用思辨对诗句进行哲学意义的附会,从而对儒学思想进行阐发,诠释儒家哲学要义。
  当然在今天对《论语》进行解读时,由于这种引诗上的“断章取义“及意义阐发上的牵强附会,对《论语》原句有时不能做到准确把握,但了解了《论语》受春秋赋诗的影响后,在研究上便可选用《左传》、《战国策》等经典与《论语》进行对比的引诗研究,以期做到更好地理解原意。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还需理清《论语》引诗时对诗常采取惯用的哲学阐释手段,注重從哲理引申去把握被截断的诗句,如此一来,能帮助《论语》文本研究及儒学思想研究走向一个更合理的结果。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语文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各个学科的学习水平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必须对语文教育教学模式方式进行创新,必须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朗读训练,加强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抓好语文阅读中每个步骤环节的教学,按照语文阅读教学规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创新;培养;
期刊
摘要:《桥》是“京派”小说鼻祖废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废名的文学特色。本文通过对《桥》中的意象排列组合的跳跃性、运用联想的创新性和取代人物的主导性三个运用特征的分析,探究废名小说意象的形式特点及其独特内涵。  关键词:意象;跳跃性;创新性;主导性  废名的小说为“京派”小说开辟了道路,并形成了中国现代抒情写意小说不绝的传统,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融,尤其表现在其意象之上。废
期刊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出发,通过对“和亲”事件的重新梳理,从而对《汉宫秋》中的王昭君进行解读,提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和社会里,昭君走向悲剧性的结局是必然的。  关键词:汉宫秋;王昭君;女性主义;男权  马致远所作的《汉宫秋》取材于历史上真实的昭君出塞事件,昭君作为唯一女性虽无一句唱词,但始终处在冲突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对“和亲”事件梳理,从女性主义角度对昭君形象进行解读。  (一)起因:画像之争——
期刊
摘要:从普希金的《驿站长》开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坛,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描写小人物的作品,如果戈里的《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等,這些作品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引起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笔者将从叙事模式、“小人物”形象的发展来分析其异同点。  关键词:小人物;叙事模式;人道主义;精神觉醒  俄国“小人物”形象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官吏和小职员阶级。他们是正直、善良的劳动者,却常常受到
期刊
摘要:考试焦虑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它是学生内在的人格特征、认知评价和应试水平,以及外在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分析其成因后,教师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清考试的并非人生的决定关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正确的认知评价,从而降低学生考试焦虑的程度,以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考試焦虑;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
期刊
寻找吧,就像从未失去一样。——题记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男人?”鲍勃·迪伦的发问无疑刺向了20世纪战与和交替中人们心头难平的伤口。或许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一只白鸽要越过多少海水才能在沙滩上长眠”,“炮弹要在天上飞多少次才能被禁止”,但人性的光芒却始终可以用寻找的脚步来丈量。正如我们不会知道“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够看见天空”,但却深深知道如果不抬头,一定不会看见。  而鲍勃·迪伦这首
期刊
湖南卫视歌唱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歌王争霸之夜,第二轮歌手名次出笼前,孙楠临时宣布退赛,汪涵临危不乱,用三分钟即兴串词成功救场,稳定局面,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分析一下汪涵这次优秀的危机公关是如何充分利用和改善语境的。  一、认清时间、地点、场合等实时现场客观因素,集中精力面对和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尽力规避和改善不利因素。  在实时直播的节目录制现场,任何步骤的出错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播出事故,加上眼下迫
期刊
摘要: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选择的深沉思索。在人生岔路口处,人们心中往往已经有了答案,但依然感到困惑与迷茫,渴望来自另一个心灵的理解,希望心中的答案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在做出选择后,就要付诸行动,坚定地走下去,并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关于两难困境,从来没有绝对的答案,人生是自由的,需要人们勇敢开拓。  关键词:岔路口;人生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借树林中两条路的选择,
期刊
摘要:撒旦是《失乐园》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其邪恶的本质、英雄式的性格以及对手的强大、注定失败的结局,共同构成了撒旦这一人物的悲剧形象。本文试图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撒旦悲剧形象的形成以及背后隐含的诗人的复杂情感。  关键词:失乐园;撒旦;悲剧形象  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中对撒旦的人物刻画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形象的复杂性使得撒旦一直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当前,西方学界围绕“撒旦是否是
期刊
摘要: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微弱却恒常的存在,无论治世与乱世,都从未成为主流,却也从不曾断绝,这就是隐逸文化的独特地位。陶渊明是隐逸文化的巅峰,也是中国文学的巅峰。历史浩瀚,隐者众多,唯有陶渊明一人,成为隐逸的象征。陶渊明之隐,从他的人生渗透到诗文中,无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其身上独特的三重隐士性意义深远,其代表的正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完整面貌和永恒内涵。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魏晋风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