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评改中提升能力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ugr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懂得写作的人都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那么就学生的作文而言,“改”文章的主体是谁呢?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新大纲在写作能力要求中明确提出:“学生评改同学的作文,能抓住主要优缺点。”这无疑对更新写作教学的传统观念,促进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修改作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进行思想的再整理,从文章立意,材料增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乃至标点使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斟酌、审核、精益求精的过程。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是经历了写作的全过程。传统的做法,作文是学生的事,评改是教师的事,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教师费力不少,而收效甚微。所以,重视培养学生勤于修改的习惯和善于自我修改,相互評改的能力,是写作教学改革措施上的一项重要内容。
  “评改同学的作文”,区别于自我修改,是写作过程中同学相互间的活动。它把写作教学中的师生双边活动扩展为多边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学在相互评改中可以相互观摩,共同切磋,充分交流,取长补短。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以及各地同行的经验,学生评改作文大体可以着眼于四个方面:
  
  一、主题的评改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统帅。一般来说,在动笔写作之前,先要立意,提炼与确定主题。评改时,文章主题之有无,主题的正误是首先要搞清楚的。较为普遍要考虑的问题在于主题是否明确集中,主题深刻与否。这些问题无一不与作者及评改者的思想水平有关。所以评改同学的作文,对评改者来说,也是提高思想水平的实际锻炼。
  文章主题的不明确、不集中、不深刻,往往是由于写人记事或者发表对事物的看法时,只是就事论事,而不顾及事物间的联系,没顾及事物所处的背景,没有掌握事物的本质意义,或见物不见人,或认识上有片面性、绝对化。这样概括出来的主题既没有广度,又没有深度;既缺乏典型意义,又缺乏说服力。我们的评改就要考虑由此及彼,扩大概括的范围,由表及里,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由物及人,沟通两者的关系,力求全面辩证,从而进一步明确,深化主题。
  例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妈妈的手》,后来他在修改体会中写道:“老师说我这篇文章的主要毛病在于主题没有深化,文章只停留在写母爱上……他又启发我:你妈妈是干什么的?是教师,而且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但她对事业却有一种深沉的爱,她不仅爱我,还爱着她的学生。能不能在写妈妈对我的爱中,插入对学生的爱呢?这样的主题,不就比原稿深刻多了吗?”经过修改,作者跳出了”母爱”的狭小范围,表现了教师对下一代深沉的爱,不仅人物形象充实丰满了,而且主题也明确、集中、深刻了。
  
  二、材料的评改
  
  作文总是先有了材料,再从材料中提炼出主题、观点。但要突出地表现主题,鲜明地阐明观点,又必须围绕中心,在观点的统率下,精心地选择足够的、必要的、能说明问题的、准确可靠的材料。让材料为主题观点服务,真正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如果我们掌握了观点和材料统一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材料服务于主题、观点的种种要求,那么就掌握了评论材料的客观标准。
  同样一段写作材料,同样一件事情,取舍的角度不同也会给人以不同的答案,写出互不相关的文章来。
  我们曾要求学生根据“薛谭学讴”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取舍,写一篇短评。初作时,同学们把眼睛盯在材料的全貌上,只是从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等角度处理材料。通过老师的启发,同学的互评,帮助同学们排除思维上的定势思维,引导他们或从正到反,或同中求异,或由此到彼,或取其面,或取其点,作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发散思维,使之脱颖出各种各样富有见地的取舍方案:
  1.取薛谭知艺未尽,立刻下拜,表示不回家,证明学海无涯,知错能改等观点;
  2.取秦青不直接批评薛谭的自满,却饯行于郊,以“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之举教育弟子,可以证明教艺有方,身教重于言教等观点;
  3.取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证明拜倒在名人脚下的人永远不能成大器等观点;
  4.取秦青设法不让弟子回归,投入生活,修行创造,则可证明教学有方等观点……
  通过同学的评改,材料的取舍,重作时,同学们不但写出了一篇篇独特新颖且言之有据的短评,而且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了培养。实践证明,抓好同学对作文的评改,正是培养创造性写作思维的重要途径,是沟通作文与思维的桥梁。
  
  三、结构的评改
  
  写文章要“言之有序”。“有序”,就是要有条理,要考虑文章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突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让读者喜闻乐见。这就是文章的结构问题。
  有位同学写了《小草礼赞》来赞美小草。全文模仿茅盾先生《白杨礼赞》的结构,在“小草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问题上做文章,自己也觉得内容空泛而重复。经过同学的评改,后来他作了修改,他说:“于是,我想抓住小草一年四季中的不同特点来歌颂它的品质。中间描写小草的自然段也可以按照春、夏、秋、冬来分。这样文章条理清楚了,意思也表达出来了。并且,我对文章的开头也作了修改,改用古诗来引出话题,不但语言精炼了,而且诗中的‘一岁一枯荣’,正好与下面的内容相符,就像是全文的一个总纲。”这篇文章的主题材料没有变,但经过结构上的调整,就使文章完全改观,较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文章的结构虽千变万化,但还是必须遵循一些原则。文章的结构要有利于表现主题的需要,要正确反映事物的发展和内在联系,要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要适应不同的文体特点。据此,我们可以权衡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否需要调整。
  
  四、语言的评改
  
  评改文章的语言,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文章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最起码要做到通畅明达,准确生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无文采,当然流传得不会很远。所以人们历来讲究炼字、选词、觅句。用词不当,造句不合语法规范,语言无味,则既不能把思想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又叫人不愿卒读。刘勰说:“句有可削,是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要做到句不可削,字不得减,谈何容易!但在评改时,力求使作文严谨,则是完全应该的。
  除了以上一些共同要求之外,不同文体的文章,对语言还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如记叙文要求语言具体、鲜明、生动,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简明,议论文要求语言严谨慎密。在评改语言时,我们都应该切实要求学生注意。
其他文献
【摘 要】 插图教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教学艺术,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像的良好习惯。从教学插图入手,把思维的想像空间还给学生,让插图焕发光彩。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材 插图 教学优化    新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精心设计的插图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插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凭借直观的感受去体会、感知和领悟各种道德现象,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中所包含的“知、情、意”等因素,通过情感的润滑和催化,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思想品德课只有让学生产生了相应的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创造性人才,即是具有较好的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  创新思维最典型的特点是:不受思维定式的束缚,敢于打破传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等文学作品时要充分“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等等。众所周知,我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很有帮助。现仅就诗歌教学中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现代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实现着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伟大使命。作为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到课改中,成为课程改革的弄潮儿。那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新课程中呢?    一、历史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思想者    历史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己的技能。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程理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创造性区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与“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一类特殊人物显现的创造性;后者是谁都具有的,未必得到社会高度评价的,然而对于他本人来说则是创造了新的价值的创造性。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特殊才能的创造性”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诱导、形成和培植。语文教学在其所属的范畴和各项能力,即听、说、读、写、改等能力均应
我听了不少同行的课,感觉在课堂教材教学上渗透作文教学的人不多,有的老师即使是提出了,也是在该课文结束时,略微带过。再来问学生是否在平时的写作中运用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大部分学生觉得很模糊,他们觉得,课文是课文,作文是作文,写作方法应是在作文课上才能学到的,而不是从课文中学到的。而在初中新课标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也不太紧密,找不到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句子。而只有“大语文观”提出明确要求
一、学生介绍作家及背景(略)  二、学生听《声声慢》配乐,录音,营造一种凄婉哀怨的气氛(创设情景,以情激情),然后再放录音,学生跟  读,注意句子的节奏。  三、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义,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熟悉抒情的两种方式,老师诱导学生探究)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提问  1.开头七组叠字怎样
夏瑜是鲁迅小说《药》中主人公之一,漫游者是美国小说家房龙的小说《宽容》(课本节选的是《〈宽容〉序言》)的主人公,两个同期的人物形象既可敬又可悲。虽是不同国度小说中的形象,但仔细研读,两者却又是何等的相似!    一、人物奋斗历程相似    夏瑜是孤独的。他周围的百姓是愚昧的麻木的,甚至于用他的鲜血给儿子治病;反动势力更是强大而又残忍的,要镇压他、杀害他;他的家人族人又不理解他,认为他从事的是耻辱的
【摘 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评价一节课,有很多标准,但比较而言,一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生成知识的课,不应仅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心中的疑惑。为此,教师要重构课堂教学的效率观、情景观、民主观和应变观。  【关键词】生成 效率观 情景观 民主观 应变观    最近,笔者听了两节年轻教师的随堂课。两位教师讲授同一内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导入课堂时恰好都遇到了同样的情景和问题:一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