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散文教学的切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peng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品读“词语”,让其开口说话
   阅读就是寻找一种语感。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感是私人化的语言经验,是对语言形式的一种直觉。比如要表达一个意思,我们会想一想怎么表达比较好,但我们不会想为什么这样表达比较好,这就是“语感”。语感不需要言传,而需要反复练习获得。
   1.由词悟境:把握文本情感基调。
   我的《背影》课堂,抛开了新课教学中单纯的字词疏通,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说说朗读“祸不单行、满院狼藉、惨淡、颓唐、大去之期”等生字词后的感受,这是要初步感知作品的情感基调。
   2.批注词语:品析作者眼中的父亲形象。
   通过词语批注,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在反复的品析中,自然而然悟出词语背后深沉的父爱。同时,这也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批注、品读陌生文本。
   3.一语双关:读出作品隐藏的沉重感。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一组鲜明的对照,也是父爱之“重”与“我”的不谙世事之“轻”形成的鲜明的对照。问题设计:“大家想一想,这时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境况?文中有交代吗?”
   这一问题,是要引导学生将思绪聚焦到作品的背景中。细读玩味,从父亲穿的是布衣,给“我”做的却是紫毛大衣,结合当时家庭境况和父亲的处境,从而体味深深的父爱。
   4.对照比较:感受“非主要”词语的独特魅力。
   有时候换一种解读文本的思维方式,有意忽略那些本来要强调的词语,让学生自己与原文对照比较,自然而然地会悟出:有时候品析一些“非主要”“非重点”词语,反而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老师避开学生分析的动词“攀、缩”,着力分析“两手、两脚”,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状:年老的父亲,肥胖的父亲,为了爬上车站月台,手脚并用,甚至可以用“狼狈不堪”来形容,他真的已经尽力了!这时的“背影”还具有另一种深刻的象征意味,那就是父亲无休止的奔波和说不尽的辛劳的身世。
   二、提供背景材料,填补文本空白
   文本本身有许多空白,尤其是一些具有历史背景的文本更是如此。如果读者缺乏人生阅历,没有情感的交融点,那么初读文章,往往难以理解。这就需要老师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帮助填补这些空白。这样既缩短了作品的现实距离,也增加了文本的厚度。
   1.提供背景:引出作者隐含的写作缘由。
   问题设计:“读一读,这封不足30字的来信里,父亲到底想表达怎样的心愿?”此时提供朱自清的一封信,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最后将目光聚焦在父亲的信中,抓住文本的情感脉络,以此作为推动课堂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2.还原场景:解剖父子内心的情感纠结。
   问题设计:“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以此激发学生的悬念,借助提供的材料,共同探寻父亲来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间,隐藏的父子之间的这场“情感战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读到父亲的信,为什么会流泪?”将课堂向前推进了一层。
   三、课堂写作小练,读写结合,巩固、深化文本阅读成果
   让学生给父亲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父亲的爱》。
   总之,散文教学的重难点在于恰适而独到的切入点,老师需做到:解读文本,发现阅读点;解读学生,丰富感知点;解读课堂,点亮生长点。散文教学,要以阅读点激发学生读,以感知点引领学生读,以生长点教会学生读。
   内心向往着一句话:“最高的文本解读是雁过无痕的解读。”《背影》所传达出来的生命沧桑和喟叹是沉重的,如何解讀文本,特别是如何解读经典散文文本,使之常读常新、常教常新,这将是我不断实践、不断追寻的目标。
其他文献
阅读、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两者相辅相成。阅读是吸纳语言的过程,写作是倾吐语言的过程,吸纳得好,学生才能将文章写得有广度、有深度;写作是吸纳思想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零散碎片,未经充分的消化,无法成为自己的东西,只有经过深层次的加工,重新用语言进行组织、表达,才能成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教师要借助写作,引导学生重新组织内容,建构知识体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在吸纳、重组的过程中促进阅
期刊
天空之上,万里无云,唯有一轮红日,渲染整片天际,照着西方,缓缓落下。那是一片属于他的天空,也只有仰望这片天空的人知道:他,不普通。  朝阳   年仅二十的他,随着伴侣奔波在祖国的土地。他是一名木匠,那双粗糙而有力的大手,总能雕琢出细腻而精致的作品。他坚实的臂膀,撑起了一整片早晨的天空,每一秒都生机勃勃。   即使是挥汗如雨、精疲力竭,他也是天空中那一轮带来光明与希望的朝阳。   这片朝阳绽放
期刊
今年,我担任三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在英语教学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口语活动中不想说,或者想说却又找不到适当的语言,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怕开口的现象。我也常常这样抱怨:“某某学生作业、考试都不错,就是上课不举手,不喜欢发言。”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学生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呢?目前,许多英语教师都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各种教法的研究和实施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学法、口语的研究和指导。我将从指导学生学
期刊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沿着朦胧氤氲的历史云雾之间,浮现一个东晋的女子,世人爱她、赞她、敬她、念她,她敢说、敢行、敢斗、敢教,于夕阳古巷中,送雨归去,在林下别浦间,杏坛施教。这个寒假,和谢道韫相遇,《世说新语》欣赏咏雪奇才。出身名门的她,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名动京城,年少聪颖令当时的宰相谢安赞叹不已。春吟、夏乐、秋礼、冬读,在伯父的训导下,谢道韫胸怀天下,颇有男儿英气;饱读诗书、才
期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份亘古的触动来自心底。   李煜,南唐后主,亡国之君。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多么浓重的哀愁啊!一代国君,却落得无言深院,是何等的可悲啊!无尽哀思萦绕心头,痛失至爱,有负先帝,心想那时的你,又是如何踏上西楼的!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纵然心中万种愁丝,却还理得清,虽说不明,但心已明,那时那地,
期刊
【摘要】王国维读书有“三重境界”。教师也要指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模式,走进“乐读、善读、悦读”这“三重门”。本文旨在论述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开启快乐阅读 ,提升阅读素养。   【关键词】三重门;阅读素养;善读;阅读   “得阅读者得天下”。作为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语文学科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小学阶段是阅读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期。那么,如何引领学生爱上阅读,提升阅读素养呢?   一、第一重门:打造阅
期刊
皎皎秋中月,团圆海中生。   当夏日的葱郁风光,悉数泛了黄;当皎皎的月色涌起,轻转入阁户。   中秋之夜已悄然而至。   夜的帷幕緩缓落下,一片宁静祥和。空中繁星未出,只余日的残红。一家人围坐桌前,吃着妈妈忙碌一天的饭菜。虽然准备时间长了些,端上桌却依然热气腾腾。丰盛的饭菜,吃起来有滋有味,让人赞叹。品尝家中吃饭时从不强调“食不言”,嫌其过于冷清,少了些人气。这样,吃着饭菜,聊些家常。一家人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聚焦课堂资源的基础上展开群文阅读,将一篇或若干篇课文作为阅读的基础,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能有机地利用课本资源。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群文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在多文本语境的交叉建构中拓宽阅读视野,掌握阅读方法,开阔思维角度,参与体验过程,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初中生的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由阅读积累
期刊
【摘要】经典散文《老王》,朴素的语言传达出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思,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本文从看似多余的话语、答非所问的话语等三个方面去品析文字背后的情思,领略《老王》一文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话语形式 文字意味 情感表达   《老王》一文,词句朴素,温婉简淡,气度从容,意蕴丰富。精准的语言表达契合作者情思,高超的语言艺术值得读者研究。   “品味语言,实质是挖掘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
期刊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当前,我们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我们擦干眼泪、携手同行,我们克坚攻难、一路向前……  2020年1月28日 星期二 雪  抗击疫情,全民参与   躺在床上,深夜无眠。从武汉到全国,面对病毒来袭,科学家夜以继日,医护人员冲在一线,医药工厂加班加点,清洁人员保驾护航,建筑工人连夜施工建医院……我们从窗外望去,昔日热闹繁华的城市街道上,行人、车辆寥寥无几,但我们身边的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