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

来源 :健康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qwsqwsqw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49-01
  【摘要】 本文通过对痛证的病因病机,针刺镇痛的定义、特点,针刺镇痛的治疗原则、取穴规律及临床资料的阐述,为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推进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针刺;镇痛
  1 . 痛证的病因病机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对疼痛下的定义是:疼痛(pain)是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1]。中医理论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跌打损伤等皆可致痛,而“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则是一切疼痛发生的病理基础。《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灵枢·痈疽》 进一步阐发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 则血泣, 血泣则脉不通。”明确指出了气血运行障碍是导致疼痛产生的主要病机之一。” 又如《灵枢·五癃津液别》:“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明确提出了虚可致痛的观点。由于各种疼痛的发生,最终均可归结于气血的病变,即气血不通或不荣,所以气血在疼痛发生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疼痛是一种感觉,当属神的活动,所以一切疼痛又必须在“神”的参与下才能产生。因此,气血与神在疼痛的发生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纠正和改善气血的异常变化和治神则是实现镇痛的关键所在;而针刺具有调气和治神的双重功效,这就决定了针刺具有镇痛的作用。
  2 . 针刺镇痛的定义及其特点
  2.1 定义
  镇痛(pain control)是在某种临床情况下,为了防止和减轻疼痛对机体产生的伤害,使用一定的临床手段,使痛得到一定时间的缓解(减轻或消失)[2]。针刺镇痛是应用毫针在体表的穴位施行针刺,以达到镇痛的目的。中医的镇痛,比较强调针对疼痛病机的虚实寒热,充分调动机体本身的抗痛能力;针刺特定穴位可激活人体的内源性镇痛系统,还具有整体的调整作用。
  2.2 特点
  2.2.1 针刺疗法是中医的传统疗法,针刺镇痛的显著疗效正是针刺的优势项目之一;所以针刺镇痛在临床应用上有许多优点:
  适应症广泛。针刺镇痛可以用在各科和身体各个部位的痛症。
  使用较安全。按着正规操作程序去施术,一般比较安全,没有药物的毒性、过敏、成瘾等缺点。
  生理干扰少。针刺镇痛时,机体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及各种生理功能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可以用在休克、年迈及肝肾心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情况。
  针刺镇痛,还有确切的调节机体各部分的功能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2.2.2 针刺镇痛虽然有上述的优点,但其也有相对的禁忌症,在临床应用是要加以注意。如诊断不明的急腹症,心脏房颤比较严重,植物神经中枢机能稳定性弱者,对疼痛与刺激敏感者,针刺前用过冬眠灵等药品及中医辩证阴虚型者等。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大家要掌握针刺镇痛的特点,以达到预期效果。
  3 . 痛证的针刺治疗原则
  针刺的调气,一方面在于调节气血的运行,使之正常营运。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所以针刺穴位使气的运行正常,则血瘀自消,经脉自通。另一方面,在于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偏胜偏衰,损其“有余”,补齐“不足”,以恢复阴阳气血的平衡。其最终达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目的。
  治神与调气是针刺实现镇痛效应的两个方面,而这两者之间又相互相调,相互促进,共同使针刺发挥镇痛作用。针刺镇痛的实现,取决于腧穴本身具有这两方面的功效。局部取穴仅需用较弱的针刺手法就可取得较明显的镇痛效应;远距离取穴则需用较强的针刺手法才有效,而且这两种取穴产生的镇痛效应由不同的传入纤维介导,涉及不同的神经机制。
  4 . 针刺治疗痛症的取穴规律及临床资料
  4.1 取穴规律
  临床上一般采用体针针刺。用体针针刺镇痛时,注意取穴、定位、消毒、拣针、得气,施术时要防止晕针、折针、弯针、滞针以及伤害重要器官。针刺施术时,如疏忽了以上的环节,其结果轻者可能影响疗效,重者甚至可以发生事故。因此,必须重视这些环节,保证针刺镇痛的安全、有效原则。针刺镇痛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施治时的配穴处方。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均表明,针刺镇痛的效果与选用不同的穴位有密切关系,采用不同的穴位可以产生不同的镇痛效应[3,4]。针刺配方,可以概括为远取及近取原则。
  远取是在镇痛部位较远处取穴;近取是指患病的局部或邻近部位取穴。这两种取穴都以经络学说为依据。远取和近取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者结合使用。兹将人体常见部位疼痛针刺治疗的远近配穴处方举例如下,以供参考。
  如前额痛可近取印堂、阳白等;远取合谷、内庭等。又如颞部痛可近取太阳、角孙等;远取中渚、足临泣等。偏头痛近取太阳、合谷、风池等,远取外关、足
  临泣等。后头痛近取风池、天柱等,远取后溪、京骨等。头顶痛近取百会、后顶等,远取太冲、内庭、涌泉等。眼痛近取晴明、风池等,远取合谷等。鼻痛近取印堂、迎春等,远取合谷、陷谷等。牙痛近取颊车、下关等,远取合谷、内庭等。耳痛近取翳风、听会等,远取中渚、外关等。喉痛近取天突、天容等,远取合谷等。心痛近取心俞、巨厥等,远取内关、神门等。胃痛近取中脘、胃脘等,远取内关、足三里等。腹痛近取中脘、天枢等,远取内关、足三里等。颈项痛近取百劳、华佗夹脊穴(颈1~7)等,远取昆仑、后溪、列缺等。坐骨神经痛近取肾俞、大肠腧、腰3~5夹脊等,远取委中、昆仑等。经痛近取关元、中级等,远取归来、太冲、三阴交等。上肢痛近取肩禺、曲池、合谷等,远取夹脊穴(颈5~胸2)等。下肢痛近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等,远取侠泉(腰2~骶1)等。
  针刺镇痛除了以经络学说指导配穴外,还可以结合神经节段的理论来指导配穴,如颈痛取扶突,心痛取玉堂等。如在四肢部位的痛症可以根据其神经干和根部的穴位;手指痛可以取正中神经干的内关,枕神经的曲池的乐观;小腿痛可以取腓神经的阳陵泉和胫神经的委中。此外,镇痛穴位还可根据疼痛部位的压痛点取穴即阿是穴。
  4.2 临床资料
  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行针刺镇痛治疗212例,男92例,女120例,年龄35—72岁,平均52岁。其中前额痛5例,颞部痛13例,偏头痛20例,后头痛7例,头顶痛9例,眼痛15例,鼻痛6例,牙痛25例,耳痛5例,喉痛11例,心痛11例,胃痛16例, 腹痛18例,颈项痛28例,坐骨神经痛6例,经痛5例,上肢痛7例,下肢痛5例。本组获随访15天—4个月,平均1.5个月。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其中疼痛症状完全消失159例,明显改善32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4例,未改善的7例。
  5 . 小结
  针刺治疗痛证的历史悠久,文献繁丰,累有进展,其病因病机不外乎外感致痛和内伤致痛,治疗原则着重在于调气和治神。取穴规律要符合传统中医理论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辨证(经)取穴和辨病取穴相结合;同时还有临床经验取穴和近代动物实验研究取穴相结合。诚然,目前的研究未能全面体现整体经络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对于特定穴位治疗特定痛证的机理研究亦十分有限,针刺抗创伤痛及其作用机制的应用也不多见,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韩济生.神经科学纲要[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3.535
  [2] 闫丽萍,马聘,李守栋,等针刺镇痛临床研究与应用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针灸,2004,24(12):869—871
  [3] 刘乡,张守信,魏北桦.穴位相对特异性与经络或神经节段关系的研究[J].针刺研究,1995,20(1):54
  [4] 李桂兰,王秀云,郭义,等针刺镇痛的外周经穴特异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2(5):9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2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46-01  【关键词】清热解毒法;强直性脊柱炎;张鸣鹤名医经验 强直性脊柱炎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最早期的表现为晨僵、腰骶不适,臀部、腹股沟酸痛不适,症状在休息和静止时加重,活动后反而缓解。晚期出现脊柱韧带的钙化,活动受限,造成病人脊柱强直,骨质疏松,骨折等。  1、病因病机  张师认为该病乃是本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37-01  【摘要】目的:讨论并且分析应用舒筋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68例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4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降糖药进行治疗或者给予胰岛素、维生素B1、谷维素等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39-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按临床表现分为双则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及单侧非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36-01  【摘要】目的 归纳中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用药规律及实验研究概况。方法 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80年至今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药以益气补血药、活血化瘀药、补阴药、补阳药为主,共占全部用药类型的74.1%;中药治疗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论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 . 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34-01  肾功能异常在临床上常见,近年来我们采用自拟的肾康汤治疗肾功能异常(血尿素氮、肌酐高于正常指标)43例,疗效满意,并与用常规西医疗法43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参于临床观察的患者来自于门诊和住院病人,治疗组43例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47-7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35-01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耳三针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4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使用传统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耳三针针灸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愈14例,显效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38-01  【摘要】 从经典的“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的古方“四物汤”,到历代直至现代沿用四物汤加减演变的“调经汤”,无不是以调理气血为主,或以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或以滋阴补阳活血通经,辨证施治,随证加减,良方层出不穷,收效颇多,但随社会的发展,人为所造成的经血亏虚、如多次人工或者药物流产,清宫创伤、用药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42-02  【关键词】 养阴摄血法 阴虚漏证  本课题根据《内经》提出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融“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于其中,对于崩漏的治疗,以止血、澄源为要。 傅青主指出:“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品,虽亦能取效于一时,而虚火不用补阴之药,则易于冲出,恐随止而随发,以致终年累月不能痊愈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39-01  【摘要】中药药材的效用涉及到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贮存、炮制、配伍、剂量及剂型、给药途径等因素,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提高临床疗效,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关键词】中药;药材疗效;因素  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预防、养生作用以中医药理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是药物医疗作用在中医领域内的特殊表述形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42-01  【摘要】目的:观察养阴清热汤防治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00例,观察组100例。两组均采用放射源为6或15MVX射线(食管肿瘤及淋巴结引流区)和9或12MeV电子线(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灶),前后野对穿治疗,2.0Gy/次,每周5次,总量60Gy。治疗组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