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目标,教师应做好五种角色。
一、教师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
美国教育家兰本达说:“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教师应在实践活动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结合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实话实说”这一活动形式。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人,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一些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也是仅靠课堂教学所无法解决的。例如,有一次讨论减负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最后对减负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认识:先从学生角度讨论怎样减负;接着又深入探讨减负以后学生该干什么;第三个层次,减负与成绩的关系。这种认识深度是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的结论,因此几乎被所有同学所接受和理解。
二、教师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坚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应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
《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創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四、教师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成为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者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称之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人士,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五、教师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成为评价的组织者
《纲要》指出:活动课程要求全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同时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对儿童的评价必然是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师应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评定、鉴赏,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情感表现、取得的体验和经验成果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制定不同的评价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位学生在语文活动课程中知识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建立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活动课程评价中,我们在选取评价手段时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以及互相评价时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档案袋评价法:这种评价主要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之下制定档案袋的评价标准及评价内容,鼓励学生及时将语文活动中的表现记入档案袋,有利于学生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激发学生不断的反思。
2.成绩评语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主要采用老师的评价与学生同伴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如其分地评价,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活动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是以竞赛作为奖赏机制的反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主动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参与中获得更大地成功和快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一、教师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
美国教育家兰本达说:“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教师应在实践活动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结合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实话实说”这一活动形式。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人,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一些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也是仅靠课堂教学所无法解决的。例如,有一次讨论减负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最后对减负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认识:先从学生角度讨论怎样减负;接着又深入探讨减负以后学生该干什么;第三个层次,减负与成绩的关系。这种认识深度是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的结论,因此几乎被所有同学所接受和理解。
二、教师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坚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应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
《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創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四、教师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成为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者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称之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人士,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五、教师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成为评价的组织者
《纲要》指出:活动课程要求全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同时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对儿童的评价必然是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师应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评定、鉴赏,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情感表现、取得的体验和经验成果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制定不同的评价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位学生在语文活动课程中知识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建立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活动课程评价中,我们在选取评价手段时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以及互相评价时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档案袋评价法:这种评价主要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之下制定档案袋的评价标准及评价内容,鼓励学生及时将语文活动中的表现记入档案袋,有利于学生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激发学生不断的反思。
2.成绩评语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主要采用老师的评价与学生同伴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如其分地评价,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活动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是以竞赛作为奖赏机制的反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主动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参与中获得更大地成功和快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