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刀具伴随着人类文明而诞生,从古至今一直有着重要的作用。折刀的发明可以说是刀具历史上的重大革新,这一突破性的设计使得刀具的柄成为了鞘,鞘成为了柄,极大的方便了用户的携行以及安全的使用。本文以案例为主着重探讨了折刀设计中的闭锁方式以及折刀设计中的快开结构,同时预测了折刀设计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折刀设计;闭锁结构;快开结构
刀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食物处理,办公,狩猎等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刀具伴随着人类文明而诞生,并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市场上的刀具多种多样,按功能来区分可以分为厨刀,工具刀,格斗刀等,按使用方式可以区分为直刀,折刀等。虽然刀具的形制多种多样,但其功能却无非是劈砍,切割以及穿刺。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现代折刀的设计。
折刀是指通过转轴等旋转装置,可以将刀刃收入刀柄的刀具。这样的设计使得刀具的体积大大缩小,同时,因为刀刃在不使用时可以收入刀柄,刀具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折刀的初衷是为了隐蔽,安全的携带。现代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折刀制造于罗马时期,其外形与现代折刀类似。这把古老的折刀由三个部件组成,刀刃,刀柄以及贯穿刀刃和刀柄的旋转轴。这样的设计使得随身携带刀具更加方便和安全。随后在1600年左右,英国刀匠制作了名为Barlow的小刀,这种小刀一般有两个相对的,可以收纳于把手内的刀刃,两根旋转轴分别位于把手的前端和后端。这种式样的小刀一般被作为随身携带的口袋刀来使用,用于处理日常杂务。双刀刃的设计使得这种小刀的泛用性更强,现代的多功能工具刀例如瑞士军刀多采用类似结构。
锁定折刀发源于背锁结构,背锁主要是依靠折刀背部的一条带有齿的金属锁栅嵌入刀背上的卡槽来达到锁定目的。背锁的解锁是依靠按压金属锁栅尾部(一般位于折刀尾部)释放刀背来完成的。背锁结构十分安全可靠,这是因为锁栅一般是一根和刀刃同粗细的金属条,这种锁定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折刀当中,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是非常出色的。背锁结构的缺陷在于,金属锁栅对于折刀刀刃的压力大,导致背锁折刀基本不可能做到单手开刀,同时,背锁折刀的解锁按钮一般位于折刀尾部,单手关闭折刀也是基本不可能的。
现代折刀起源于1877年,名叫Booker的刀匠推出了衬锁结构,该结构随后在1906年由Watson注册专利。这种结构乃是依靠折刀内部的弹性金属片支撑刀刃,从而在折刀打开时锁定刀刃。该弹性金属片在折刀闭合时与置于刀柄内部的刀刃平行,在折刀打开时,金属片会填补刀刃留下的空间,达到锁定的目的。衬锁结构简单易用,而且大大增加了使用刀具时的安全性。然而衬锁结构的致命缺点就在于,锁定的稳固与否,完全依赖这一弹性金属片,故而在金属加工能力较差的19世纪,衬锁折刀普遍容易意外关闭。随后,于1929年,来自索林根的Otto Altenbach改进来这一结构,Otto不满足于仅使用了衬锁来固定刀刃,他为衬锁结构增加了名为止刀柱的结构。止刀柱是位于折刀背部的柱状结构,用来限制刀刃的活动,使得刀刃在达到预定的打开位置后,不会继续翻转。止刀柱的出现,使得衬锁折刀真正可以被批量生产并被安全,方便的使用。
时至今日,出于安全性和易用性的考虑,带有锁定系统的折刀正在逐渐取代无锁定折刀。各家刀厂也在试图开发出更安全,更易用的折刀锁定结构。例如美国Benchmade公司的专利Arclock锁定结构,美国S&W公司专利的MAGIC结构,以及CRKT公司对现代衬锁进行改良所制造的Autolawk结构。所有这些锁定结构的目的都是使得折刀可以像直刀一样可靠,安全。
现代折刀中,还有一类较为冷僻的刀具,即自动刀(弹簧刀),重力刀以及Balisong折刀。和折刀传统的转轴设计不同,自动刀和重力刀都是通过刀柄内部的滑轨来控制刀刃的弹出和收入。自动刀一般利用弹簧等弹性部件将刀刃推入打开位置,并通过锁定结构固定刀刃。一般自动刀使用开关来控制刀具的开合。自动刀分为单动和双动两种,单动式自动刀只能自动打开,关闭时需要手动收回,而双动式自动刀则可以通过按钮自动打开和关闭。这种开合方式使得自动刀出刀速度极快,但鉴于其内部原件较多,自动刀的耐用性比较差。
重力刀是一种比较冷门的刀具,重力刀类似于自动刀,但缺少了弹簧等弹性部件,使得打开时必须将刀指向地面,使用者将刀刃甩出,或者利用重力使得刀刃滑出。重力刀的锁定多种多样,一般通过刀柄上的按钮控制。重力刀起源于二战,设计目的是使伞兵等特殊兵种在复杂环境下可以单手开刀从而帮助自己脱困,这种折刀结构简单,实用。
Balisong折刀来源于菲律宾,由一片刀刃和两片左右分裂的刀柄组成,在关闭状态下,两片刀柄合拢在一起起到刀鞘的作用,而在使用时,两片刀柄翻转并合拢形成稳固的抓握点。Balisong折刀结构非常简单缺又十分精巧,在现代快速开刀结构发明前,Balisong折刀可以做到最快的单手打开。
现代折刀和传统折刀最大的不同在于锁定结构,同时,大部分现代折刀都设计成可以单手快速打开的形式,这一功能是基于快开结构完成的。快速打开的实现可以基于多种结构,最常见的结构即快开扭,这一结构是在折刀刀刃上加装金属钮,通过使用拇指推动金属钮来完成刀具的单手快速打开。另一种快开结构被称为快开鳍,快开鳍是折刀刀刃部下方,刀格位置的金属突起,在折刀闭合时,快开鳍会突出于折刀刀把后部。使用时,只需用食指向下拨动快开鳍,刀刃就会自然,顺滑的打开。这种开刀方式非常方便简单,而且开刀速度极快,其缺点是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快开鳍必须保持和折刀转轴处于一条直线且左右对称,如果有所偏差,则开刀时刀刃可能会摩擦刀柄导致刀刃受损。因现代折刀刀刃一般都进行整体热处理,加工时稍有闪失,轻则刀刃性能下降,重则刀刃弯曲,需回炉重造。类似的快开结构还有Emerson公司的专利设计Emerson钩。Emerson钩是一个位于折刀刀刃部上方的波浪形金属钩,其意义在于当用户从口袋里拿出折刀时,折刀会自动打开。这一结构的原理是,当用户从口袋里拔出处于闭合状态的折刀时,这一金属钩会钩住用户的口袋边缘,当用户继续用力拔出折刀时,刀刃随即自动打开。这一结构非常易用,一般人只要试上一两回即可熟练使用,这一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战术折刀和对出刀速度有要求的场合。
折刀的刃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水滴刃,鹰嘴刃,矛头刃,羊脚刃,Tanto刃,剑形刃等。不同的刃型设计是为了不同场合的使用。水滴刃是一种偏重切割能力的刃型,其具有大弧度的刃面,能最大化切割的效率,而且加工简单,是一种常见的刃型,鹰嘴刃,顾名思义,其刃型类似鹰嘴,刃部形制类似水滴刃,但刀刃上方一般有内弯的假刃,用来加强穿刺的效率,其加工难度较水滴刃大,常见于各类战术刀具。矛头刃一般也具有假刃,但不同于鹰嘴刃内弯的假刃,其假刃是外弯的,一般来说矛头刃是左右对称的,常见于战术刀具或是生存刀具。羊脚刃是一种日用刃型,其刀刃较直,且没有刀尖,多见于日用随身刀具,是一种较安全的刃型。Tanto刃发源于日本,Tanto一词原意是日语的短刀,这种刃型常具有几何形的刀头以加强劈砍,穿刺的力量,这种刃型多见于战术刀具。剑形刃是一种细长,对称的刃形,一般开双刃,多用于穿刺,常见的剑形刃刀具是意大利式折叠匕首。一般来说,折刀多为单面开刃,出于安全的考虑,双刃折刀比较罕见。
出于安全性和便携性的考虑,现代多数人会选择携带一把折刀作为随身工具,首要的考虑条件就应当是当地的法律法规,在不违法的条件下,携带一把易用的折刀能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很多刀具设计师都在设计可以被合法携带,简单安全的折刀,这也是折刀设计的新趋势之一,毕竟刀本无心,用者有心。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关键词】折刀设计;闭锁结构;快开结构
刀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食物处理,办公,狩猎等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刀具伴随着人类文明而诞生,并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市场上的刀具多种多样,按功能来区分可以分为厨刀,工具刀,格斗刀等,按使用方式可以区分为直刀,折刀等。虽然刀具的形制多种多样,但其功能却无非是劈砍,切割以及穿刺。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现代折刀的设计。
折刀是指通过转轴等旋转装置,可以将刀刃收入刀柄的刀具。这样的设计使得刀具的体积大大缩小,同时,因为刀刃在不使用时可以收入刀柄,刀具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折刀的初衷是为了隐蔽,安全的携带。现代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折刀制造于罗马时期,其外形与现代折刀类似。这把古老的折刀由三个部件组成,刀刃,刀柄以及贯穿刀刃和刀柄的旋转轴。这样的设计使得随身携带刀具更加方便和安全。随后在1600年左右,英国刀匠制作了名为Barlow的小刀,这种小刀一般有两个相对的,可以收纳于把手内的刀刃,两根旋转轴分别位于把手的前端和后端。这种式样的小刀一般被作为随身携带的口袋刀来使用,用于处理日常杂务。双刀刃的设计使得这种小刀的泛用性更强,现代的多功能工具刀例如瑞士军刀多采用类似结构。
锁定折刀发源于背锁结构,背锁主要是依靠折刀背部的一条带有齿的金属锁栅嵌入刀背上的卡槽来达到锁定目的。背锁的解锁是依靠按压金属锁栅尾部(一般位于折刀尾部)释放刀背来完成的。背锁结构十分安全可靠,这是因为锁栅一般是一根和刀刃同粗细的金属条,这种锁定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折刀当中,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是非常出色的。背锁结构的缺陷在于,金属锁栅对于折刀刀刃的压力大,导致背锁折刀基本不可能做到单手开刀,同时,背锁折刀的解锁按钮一般位于折刀尾部,单手关闭折刀也是基本不可能的。
现代折刀起源于1877年,名叫Booker的刀匠推出了衬锁结构,该结构随后在1906年由Watson注册专利。这种结构乃是依靠折刀内部的弹性金属片支撑刀刃,从而在折刀打开时锁定刀刃。该弹性金属片在折刀闭合时与置于刀柄内部的刀刃平行,在折刀打开时,金属片会填补刀刃留下的空间,达到锁定的目的。衬锁结构简单易用,而且大大增加了使用刀具时的安全性。然而衬锁结构的致命缺点就在于,锁定的稳固与否,完全依赖这一弹性金属片,故而在金属加工能力较差的19世纪,衬锁折刀普遍容易意外关闭。随后,于1929年,来自索林根的Otto Altenbach改进来这一结构,Otto不满足于仅使用了衬锁来固定刀刃,他为衬锁结构增加了名为止刀柱的结构。止刀柱是位于折刀背部的柱状结构,用来限制刀刃的活动,使得刀刃在达到预定的打开位置后,不会继续翻转。止刀柱的出现,使得衬锁折刀真正可以被批量生产并被安全,方便的使用。
时至今日,出于安全性和易用性的考虑,带有锁定系统的折刀正在逐渐取代无锁定折刀。各家刀厂也在试图开发出更安全,更易用的折刀锁定结构。例如美国Benchmade公司的专利Arclock锁定结构,美国S&W公司专利的MAGIC结构,以及CRKT公司对现代衬锁进行改良所制造的Autolawk结构。所有这些锁定结构的目的都是使得折刀可以像直刀一样可靠,安全。
现代折刀中,还有一类较为冷僻的刀具,即自动刀(弹簧刀),重力刀以及Balisong折刀。和折刀传统的转轴设计不同,自动刀和重力刀都是通过刀柄内部的滑轨来控制刀刃的弹出和收入。自动刀一般利用弹簧等弹性部件将刀刃推入打开位置,并通过锁定结构固定刀刃。一般自动刀使用开关来控制刀具的开合。自动刀分为单动和双动两种,单动式自动刀只能自动打开,关闭时需要手动收回,而双动式自动刀则可以通过按钮自动打开和关闭。这种开合方式使得自动刀出刀速度极快,但鉴于其内部原件较多,自动刀的耐用性比较差。
重力刀是一种比较冷门的刀具,重力刀类似于自动刀,但缺少了弹簧等弹性部件,使得打开时必须将刀指向地面,使用者将刀刃甩出,或者利用重力使得刀刃滑出。重力刀的锁定多种多样,一般通过刀柄上的按钮控制。重力刀起源于二战,设计目的是使伞兵等特殊兵种在复杂环境下可以单手开刀从而帮助自己脱困,这种折刀结构简单,实用。
Balisong折刀来源于菲律宾,由一片刀刃和两片左右分裂的刀柄组成,在关闭状态下,两片刀柄合拢在一起起到刀鞘的作用,而在使用时,两片刀柄翻转并合拢形成稳固的抓握点。Balisong折刀结构非常简单缺又十分精巧,在现代快速开刀结构发明前,Balisong折刀可以做到最快的单手打开。
现代折刀和传统折刀最大的不同在于锁定结构,同时,大部分现代折刀都设计成可以单手快速打开的形式,这一功能是基于快开结构完成的。快速打开的实现可以基于多种结构,最常见的结构即快开扭,这一结构是在折刀刀刃上加装金属钮,通过使用拇指推动金属钮来完成刀具的单手快速打开。另一种快开结构被称为快开鳍,快开鳍是折刀刀刃部下方,刀格位置的金属突起,在折刀闭合时,快开鳍会突出于折刀刀把后部。使用时,只需用食指向下拨动快开鳍,刀刃就会自然,顺滑的打开。这种开刀方式非常方便简单,而且开刀速度极快,其缺点是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快开鳍必须保持和折刀转轴处于一条直线且左右对称,如果有所偏差,则开刀时刀刃可能会摩擦刀柄导致刀刃受损。因现代折刀刀刃一般都进行整体热处理,加工时稍有闪失,轻则刀刃性能下降,重则刀刃弯曲,需回炉重造。类似的快开结构还有Emerson公司的专利设计Emerson钩。Emerson钩是一个位于折刀刀刃部上方的波浪形金属钩,其意义在于当用户从口袋里拿出折刀时,折刀会自动打开。这一结构的原理是,当用户从口袋里拔出处于闭合状态的折刀时,这一金属钩会钩住用户的口袋边缘,当用户继续用力拔出折刀时,刀刃随即自动打开。这一结构非常易用,一般人只要试上一两回即可熟练使用,这一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战术折刀和对出刀速度有要求的场合。
折刀的刃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水滴刃,鹰嘴刃,矛头刃,羊脚刃,Tanto刃,剑形刃等。不同的刃型设计是为了不同场合的使用。水滴刃是一种偏重切割能力的刃型,其具有大弧度的刃面,能最大化切割的效率,而且加工简单,是一种常见的刃型,鹰嘴刃,顾名思义,其刃型类似鹰嘴,刃部形制类似水滴刃,但刀刃上方一般有内弯的假刃,用来加强穿刺的效率,其加工难度较水滴刃大,常见于各类战术刀具。矛头刃一般也具有假刃,但不同于鹰嘴刃内弯的假刃,其假刃是外弯的,一般来说矛头刃是左右对称的,常见于战术刀具或是生存刀具。羊脚刃是一种日用刃型,其刀刃较直,且没有刀尖,多见于日用随身刀具,是一种较安全的刃型。Tanto刃发源于日本,Tanto一词原意是日语的短刀,这种刃型常具有几何形的刀头以加强劈砍,穿刺的力量,这种刃型多见于战术刀具。剑形刃是一种细长,对称的刃形,一般开双刃,多用于穿刺,常见的剑形刃刀具是意大利式折叠匕首。一般来说,折刀多为单面开刃,出于安全的考虑,双刃折刀比较罕见。
出于安全性和便携性的考虑,现代多数人会选择携带一把折刀作为随身工具,首要的考虑条件就应当是当地的法律法规,在不违法的条件下,携带一把易用的折刀能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很多刀具设计师都在设计可以被合法携带,简单安全的折刀,这也是折刀设计的新趋势之一,毕竟刀本无心,用者有心。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