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纲要》提出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的方法策略,用“单一技术教学、以此技术为核心的组合练习、拓展练习”这“三部曲”使课堂的基本部分更加丰富有效。通过观摩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公开课,进行差异性辨析,运用该理论对课的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进行再构设计,以期形成更加高效的教学课堂。
关键词:技术;体能;运用;同课异构;足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5-0070-03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基于体育教学的现状,进一步理清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概念,提高体育教学效益最有效的实施策略[1]。“技术、体能、运用”视角下的单元构建,是落实“用教材教”,实现“以生为本”的一个重要突破,用教“技术的方法、发展体能的方法、运用的方法”来拓宽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2]。体育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技术,更要思考掌握该技术要发展哪些素质和能力,以及通过哪些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体能,并最终能灵活运用到平时的身体活动和体育游戏、竞赛当中[3]。
2017年3月,通过现场观摩某中学和我校两位青年教师的“足球脚内侧传球”同课异构公开课后,感触颇深。尤其是听完教研员的评课后,更是对《纲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通过“技术、体能、运用”的视角,对两堂课进行差异性辨析,并做出如下再构设计和思考。
一、准备部分差异辨析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中的导入与预热,合理的队形变化、新颖的活动形式,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
1.课例再现
第一位老师是先将20个足球进行1~10号的编号,并把全班40名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并1~10号进行编号,共20组。让20个男生将足球拿到操场的任意位置后返回,随后让两人一组去找跟自己组同号的球,再迅速互传回到队伍中间。
第二位老师将跳跃和球性练习相结合。练习一游戏“小小搬运工”:将本课所需的20个球,全部堆放在队伍正前方10米处中间。学生前后4人为一组,前两人双脚跳至足球处后,再背对背站好,用背夹住球,同时手挽手跑步将球带回,后两人再出发,用时最短的组获胜。练习二:两人一球,在老师的哨声指挥下进行不同速度的交换腿跳踩球练习。
2.教法解析
第一位老师是先将球散落到各处,再由学生将球找回,很好地体现了足球的灵活性和实战性,而且自然地让学生拿到了球,为教学做好铺垫。不足:(1)将足球散落于操场的设计略显随意。(2)找球时缺少规则与组织,显得秩序较为混乱,且找到球后是用手拨球查看号码的,是否可以改为用脚拨球?
第二位老师的设计通过小游戏让学生拿到器材,却将20个球全部堆放中央,两侧和中间学生行进跑的距离不一致,无法体现游戏的公平性。
3.同课再构
《纲要》提出:“准备兼体能部分要有4~5分钟以上的身体练习,要有趣味性,与主教材关联密切”[1]。在练习密度合理且教学高效的前提下,可以尝试与教学内容的铺垫相结合[4]。
此外,器材的使用一定是自然流畅地贯穿在课堂中,而并非任意地摆放或者无目的地衔接,应该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自然地拿到器材,再一步步使用器材进行练习和组合,直至器材回收,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准备活动部分既要满足体能要求,又要与教学内容相衔接,同时也要考虑到器材的合理有效利用问题。(表1)
二、基本部分“三部曲”的差异解析
(一)“三部曲”之单个技术重难点突破的差异解析
1.课例再现
第一位老师对动作要领进行讲解示范后,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异侧脚触球,明确触球位置。随后进行原地及较长距离的互传及四人一组的抢球练习。
第二位老师通过分解教学,使学生明确支撑脚和踢球脚的要领。然后两人一组,体会正确的触球位置。随后进行两人轮换,并逐步拉大距离至3米、6米。
2.教法解析
第一位老师设计的重、难点分别是传球的准确性与传球的力度。
第二位老师设计的重点分别是触球的部位、传球脚的动作和整个传球动作的协调性。
不足:(1)第一位老师场地准备不足,队伍調动口令不够明确。(2)脚内侧传球在实战中往往用于近距离的传球,因此是否可仅保留近距离,并对传球的准确性和速度性提出进一步要求。
3.同课再构
单个技术动作在复杂的运动场域中若不能自如合理地运用,则说明并没有真正掌握。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丰富、练习是否有效等,是一节课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3]。因此,重点难点突破是一节课所必须要解决的任务,所有单一技术教学必须围绕它来进行。脚内侧传球时往往会出现触球位置不准、击球点偏离足弓或球中部等[5]。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踢球脚正确的触球位置和明确支撑脚位置;难点为传球方向正确并有一定力量。(表2)
(二)“三部曲”之组合练习的差异解析
余立峰老师指出,“‘体能’有两个含义:一是要掌握‘技术’需要具备哪些体能,二是利用技术可以发展‘体能’的方法作为教学内容”[3]。组合动作既要提高单个动作的完成质量,又要强调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完成的连贯性、节奏感[1]。
1.课例再现
第一位老师用小体操垫作为球门,两人互传2次球后进行射门,根据“球门”的远近不同设置“3-2-1分”三档分数,每人射门5次。
第二位老师将小体操垫竖立摆放并形成一定的夹角作为“球门”。两人一组一球,拉开一定距离,并将“球门”放置于中间。一人用脚内侧传球的方式将球踢进“球门”,另一人停球后再通过踢球进门的方式传给对方,每人20次。
2.教法解析
关键词:技术;体能;运用;同课异构;足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5-0070-03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基于体育教学的现状,进一步理清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概念,提高体育教学效益最有效的实施策略[1]。“技术、体能、运用”视角下的单元构建,是落实“用教材教”,实现“以生为本”的一个重要突破,用教“技术的方法、发展体能的方法、运用的方法”来拓宽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2]。体育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技术,更要思考掌握该技术要发展哪些素质和能力,以及通过哪些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体能,并最终能灵活运用到平时的身体活动和体育游戏、竞赛当中[3]。
2017年3月,通过现场观摩某中学和我校两位青年教师的“足球脚内侧传球”同课异构公开课后,感触颇深。尤其是听完教研员的评课后,更是对《纲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通过“技术、体能、运用”的视角,对两堂课进行差异性辨析,并做出如下再构设计和思考。
一、准备部分差异辨析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中的导入与预热,合理的队形变化、新颖的活动形式,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
1.课例再现
第一位老师是先将20个足球进行1~10号的编号,并把全班40名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并1~10号进行编号,共20组。让20个男生将足球拿到操场的任意位置后返回,随后让两人一组去找跟自己组同号的球,再迅速互传回到队伍中间。
第二位老师将跳跃和球性练习相结合。练习一游戏“小小搬运工”:将本课所需的20个球,全部堆放在队伍正前方10米处中间。学生前后4人为一组,前两人双脚跳至足球处后,再背对背站好,用背夹住球,同时手挽手跑步将球带回,后两人再出发,用时最短的组获胜。练习二:两人一球,在老师的哨声指挥下进行不同速度的交换腿跳踩球练习。
2.教法解析
第一位老师是先将球散落到各处,再由学生将球找回,很好地体现了足球的灵活性和实战性,而且自然地让学生拿到了球,为教学做好铺垫。不足:(1)将足球散落于操场的设计略显随意。(2)找球时缺少规则与组织,显得秩序较为混乱,且找到球后是用手拨球查看号码的,是否可以改为用脚拨球?
第二位老师的设计通过小游戏让学生拿到器材,却将20个球全部堆放中央,两侧和中间学生行进跑的距离不一致,无法体现游戏的公平性。
3.同课再构
《纲要》提出:“准备兼体能部分要有4~5分钟以上的身体练习,要有趣味性,与主教材关联密切”[1]。在练习密度合理且教学高效的前提下,可以尝试与教学内容的铺垫相结合[4]。
此外,器材的使用一定是自然流畅地贯穿在课堂中,而并非任意地摆放或者无目的地衔接,应该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自然地拿到器材,再一步步使用器材进行练习和组合,直至器材回收,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准备活动部分既要满足体能要求,又要与教学内容相衔接,同时也要考虑到器材的合理有效利用问题。(表1)
二、基本部分“三部曲”的差异解析
(一)“三部曲”之单个技术重难点突破的差异解析
1.课例再现
第一位老师对动作要领进行讲解示范后,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异侧脚触球,明确触球位置。随后进行原地及较长距离的互传及四人一组的抢球练习。
第二位老师通过分解教学,使学生明确支撑脚和踢球脚的要领。然后两人一组,体会正确的触球位置。随后进行两人轮换,并逐步拉大距离至3米、6米。
2.教法解析
第一位老师设计的重、难点分别是传球的准确性与传球的力度。
第二位老师设计的重点分别是触球的部位、传球脚的动作和整个传球动作的协调性。
不足:(1)第一位老师场地准备不足,队伍調动口令不够明确。(2)脚内侧传球在实战中往往用于近距离的传球,因此是否可仅保留近距离,并对传球的准确性和速度性提出进一步要求。
3.同课再构
单个技术动作在复杂的运动场域中若不能自如合理地运用,则说明并没有真正掌握。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丰富、练习是否有效等,是一节课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3]。因此,重点难点突破是一节课所必须要解决的任务,所有单一技术教学必须围绕它来进行。脚内侧传球时往往会出现触球位置不准、击球点偏离足弓或球中部等[5]。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踢球脚正确的触球位置和明确支撑脚位置;难点为传球方向正确并有一定力量。(表2)
(二)“三部曲”之组合练习的差异解析
余立峰老师指出,“‘体能’有两个含义:一是要掌握‘技术’需要具备哪些体能,二是利用技术可以发展‘体能’的方法作为教学内容”[3]。组合动作既要提高单个动作的完成质量,又要强调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完成的连贯性、节奏感[1]。
1.课例再现
第一位老师用小体操垫作为球门,两人互传2次球后进行射门,根据“球门”的远近不同设置“3-2-1分”三档分数,每人射门5次。
第二位老师将小体操垫竖立摆放并形成一定的夹角作为“球门”。两人一组一球,拉开一定距离,并将“球门”放置于中间。一人用脚内侧传球的方式将球踢进“球门”,另一人停球后再通过踢球进门的方式传给对方,每人20次。
2.教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