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广播电视队伍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全国大大小小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各台都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创办了很多优秀的电视节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称道。如央视台的《星光大道》《面对面》、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新闻故事会》,还有石狮台的《百姓纪事》等等。纵观各台,无不是各出其新,各显其特,精品栏目层出不穷。
然而,在竞争主流的背后,我们也不难看到这样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县级台在创办栏目时,意识不清,目标不明,至少存在着两大误区。
误区之一:机械模仿
一些县级台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往往是好高骛远,贪大求洋,绞尽脑汁地为创新而“创新”,以致出现了很多“模仿秀”栏目。诸如小台模仿大台,地方台模仿中央台,境内台模仿境外台等等。其结果是“创”出来的栏目成了空中楼阁,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创”出的作品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是低级趣味。由于“创”出的节目本身没有生命力而频频流产和夭折,耗费了财力、物力和精力。其实,进一步说,这种情况县级台有,(地)市台有,省级台也有。
误区之二:不切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法则和要求。然而,一些县级台在创办电视新节目时,不能正确估价和衡量自己的“家底”,不考虑当地民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不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人文条件,一味地追求新奇,其结果是“创”出来的节目既不中看,又不实用,反倒成了既不洋、又不土,更不实的三不像节目。既无特色可言,又无贴切之意,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引不起观众的共鸣,使劳民伤财的节目在怨声中自行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创办精品栏目也不例外。作为县级电视台,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电视节目在众多电视台竞争之中占有一“屏”之地,我的体会是:既要敢创,又要求实,要在“创”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做文章。
创之为需,实实在在为“三农”
创新的目的在于受众的需求,任何离开实际需求的创新都是毫无意义的。作为县级电视台的专题节目或作品,除了她本身具有宣传教育的属性外,一个最重要的支撑点就在于她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特别是要适合本地受众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在策划或创办一个新的电视栏目时,既要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的进度和需要,还要根据受众的接受程度和需求,牢牢地扎根于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地为“三农”服务,这是县级电视台打造精品栏目的首要方法。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2006年至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电视人如何做好“三农”宣传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在2006年,我台及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题报道组”,深入乡镇、村组,入住农家,通过走访村村、组组、户户,与农民交心,获得了新农村建设的真切感知,了解了农民所想、所需、所求。以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指导,与农业、林业、科协、水利、卫生等涉农部门联手合作,创办了一档既具有地方发展特色,又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科教与新农村》专题节目。在每期节目的策划、采访、拍摄、制作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以新农村建设为报道方向,以农业科技知识为报道重点,以农民朋友为报道主角,用农民易于接受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力求节目既实用又活泼,既时新又精彩。例如:在反映新农村建设成就方面的有《桃花丛中的憧憬》《山旮旯的新景象》《竹乡又铺新画卷》上下集等;在反映农业科技知识方面的有《毛竹栽培新技术》上下集、《板栗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良种母猪的饲养与管理》上下集等;在反映新农村建设薄弱环节方面的有《农业信息化是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安全饮水莫忽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健康提供保证》等等。就在2008年初的那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灾中,我县的灾情也十分重,特别是林业受灾面积之大、灾情之重是前所未有的。当农民朋友在望天无助时,我们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深入重灾区,了解灾情,策划了抗灾救灾的宣传方案,及时赶制了电视专题片《奋力抗击雪灾,科学开展自救》《雪灾无情人有情》《雪灾冻不垮竹乡人的发展激情》等四档专题节目,有力地指导了抗灾救灾,激发广大干群的抗灾自信心,为政府分了忧,为群众解了难。在节目播出的两年多来,在近百期的专题节目中,有90%以上的节目深受农民的喜爱和欢迎,有很多农民看了节目后,打电话或来到节目组,要求为他们刻录光盘,拿回家再看,并称赞说:“《科教与新农村》节目办到了我们农民的心坎上。”
创之为实,真心实意为观众
惟有真实才可信,惟有真情才感人。用身边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来打动和感染身边的人,是县级电视台创办精品栏目的又一方法。
作为一个县级小台,要想让观众锁定你的频道,喜爱你的节目,那是谈何易事。我的体会是:立足本地资源,精心捕捉“活鱼”,抓住本地特色,探寻“动感地带”,掌握受众心理,打造精品栏目。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给观众一个“家乡的月亮也是圆的,家门口的神仙也是灵的”的真切感受。为此,在2006年4月,我们集全台之智,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抉择,一是不论身份,不凭资历,自我举荐,确立节目的“领军人”,实行制片人制度;二是采取人、财、物包干制,给制片人空间,让制片人自由创办节目,调动创新积极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档具有地方特色的谈话式、纪录类节目——《纪录》,正式与观众见面了。该节目是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关注普通人物命运,记录平凡岁月,品尝百味人生,传达真实情感的一档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节目。时长20分钟,节目播出后,给观众留下的总是余意未尽,意境横生的感觉。例如:《有你在,灯亮着》,讲述的是一个曾在公安派出所开车的司机王明义(属聘用农民工)的故事。因工作关系,他经常看到一些劳改释放人员出狱后,因受到社会的冷落或生活的无助重新犯罪而痛心。于是,他辞去了工作,回到自己所在乡村,办起了一家“新生”轮毂抛光厂,专门吸纳了本县及外省市的40多名劳改释放人员进厂做工,在此期间,王明义对他们在思想上晓之以理,在生活上动之以情,在技术上教之不疲。让他们找到了生存的勇气,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在节目访谈中,每当提及他们的变化时,一些“工人”的父母是老泪纵横,万分感激;当“工人”们自己谈及现在的思想生活状况时是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当厂长王明义在说及办厂的经历时,因有说不出的困难,道不完的心酸而痛哭流涕。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十分强烈,不仅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重视和支持,还受到了社会上一些好心人的热情帮助。厂长王明义的心情也从此云开雾散,办厂的信心更足了。
一年多来,《纪录》栏目组共制播节目近百期,在不同的故事中,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生之美,展现人心之美,可谓是期期感人肺腑,档档扣人心弦。如《给心灵种植花草》《有一种爱叫坚守》《一生中有你就幸福》《老人与乡志》等等。每期节目讲的都是咱“自家”人的事,叙的都是咱“自家”人的情。在节目的形式上,突出的是一个“创”字,创新机制,发现人才,创新栏目,打造精品。在节目的内容上,讲究的是一个“实”字,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人,用真实的情感感染人。实践证明,只要踏踏实实创品牌,真心实意为观众,得到的必然是实实在在的收视率。
(作者单位:广德县广播电视台)
然而,在竞争主流的背后,我们也不难看到这样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县级台在创办栏目时,意识不清,目标不明,至少存在着两大误区。
误区之一:机械模仿
一些县级台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往往是好高骛远,贪大求洋,绞尽脑汁地为创新而“创新”,以致出现了很多“模仿秀”栏目。诸如小台模仿大台,地方台模仿中央台,境内台模仿境外台等等。其结果是“创”出来的栏目成了空中楼阁,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创”出的作品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是低级趣味。由于“创”出的节目本身没有生命力而频频流产和夭折,耗费了财力、物力和精力。其实,进一步说,这种情况县级台有,(地)市台有,省级台也有。
误区之二:不切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法则和要求。然而,一些县级台在创办电视新节目时,不能正确估价和衡量自己的“家底”,不考虑当地民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不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人文条件,一味地追求新奇,其结果是“创”出来的节目既不中看,又不实用,反倒成了既不洋、又不土,更不实的三不像节目。既无特色可言,又无贴切之意,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引不起观众的共鸣,使劳民伤财的节目在怨声中自行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创办精品栏目也不例外。作为县级电视台,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电视节目在众多电视台竞争之中占有一“屏”之地,我的体会是:既要敢创,又要求实,要在“创”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做文章。
创之为需,实实在在为“三农”
创新的目的在于受众的需求,任何离开实际需求的创新都是毫无意义的。作为县级电视台的专题节目或作品,除了她本身具有宣传教育的属性外,一个最重要的支撑点就在于她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特别是要适合本地受众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在策划或创办一个新的电视栏目时,既要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的进度和需要,还要根据受众的接受程度和需求,牢牢地扎根于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地为“三农”服务,这是县级电视台打造精品栏目的首要方法。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2006年至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电视人如何做好“三农”宣传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在2006年,我台及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题报道组”,深入乡镇、村组,入住农家,通过走访村村、组组、户户,与农民交心,获得了新农村建设的真切感知,了解了农民所想、所需、所求。以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指导,与农业、林业、科协、水利、卫生等涉农部门联手合作,创办了一档既具有地方发展特色,又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科教与新农村》专题节目。在每期节目的策划、采访、拍摄、制作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以新农村建设为报道方向,以农业科技知识为报道重点,以农民朋友为报道主角,用农民易于接受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力求节目既实用又活泼,既时新又精彩。例如:在反映新农村建设成就方面的有《桃花丛中的憧憬》《山旮旯的新景象》《竹乡又铺新画卷》上下集等;在反映农业科技知识方面的有《毛竹栽培新技术》上下集、《板栗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良种母猪的饲养与管理》上下集等;在反映新农村建设薄弱环节方面的有《农业信息化是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安全饮水莫忽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健康提供保证》等等。就在2008年初的那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灾中,我县的灾情也十分重,特别是林业受灾面积之大、灾情之重是前所未有的。当农民朋友在望天无助时,我们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深入重灾区,了解灾情,策划了抗灾救灾的宣传方案,及时赶制了电视专题片《奋力抗击雪灾,科学开展自救》《雪灾无情人有情》《雪灾冻不垮竹乡人的发展激情》等四档专题节目,有力地指导了抗灾救灾,激发广大干群的抗灾自信心,为政府分了忧,为群众解了难。在节目播出的两年多来,在近百期的专题节目中,有90%以上的节目深受农民的喜爱和欢迎,有很多农民看了节目后,打电话或来到节目组,要求为他们刻录光盘,拿回家再看,并称赞说:“《科教与新农村》节目办到了我们农民的心坎上。”
创之为实,真心实意为观众
惟有真实才可信,惟有真情才感人。用身边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来打动和感染身边的人,是县级电视台创办精品栏目的又一方法。
作为一个县级小台,要想让观众锁定你的频道,喜爱你的节目,那是谈何易事。我的体会是:立足本地资源,精心捕捉“活鱼”,抓住本地特色,探寻“动感地带”,掌握受众心理,打造精品栏目。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给观众一个“家乡的月亮也是圆的,家门口的神仙也是灵的”的真切感受。为此,在2006年4月,我们集全台之智,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抉择,一是不论身份,不凭资历,自我举荐,确立节目的“领军人”,实行制片人制度;二是采取人、财、物包干制,给制片人空间,让制片人自由创办节目,调动创新积极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档具有地方特色的谈话式、纪录类节目——《纪录》,正式与观众见面了。该节目是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关注普通人物命运,记录平凡岁月,品尝百味人生,传达真实情感的一档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节目。时长20分钟,节目播出后,给观众留下的总是余意未尽,意境横生的感觉。例如:《有你在,灯亮着》,讲述的是一个曾在公安派出所开车的司机王明义(属聘用农民工)的故事。因工作关系,他经常看到一些劳改释放人员出狱后,因受到社会的冷落或生活的无助重新犯罪而痛心。于是,他辞去了工作,回到自己所在乡村,办起了一家“新生”轮毂抛光厂,专门吸纳了本县及外省市的40多名劳改释放人员进厂做工,在此期间,王明义对他们在思想上晓之以理,在生活上动之以情,在技术上教之不疲。让他们找到了生存的勇气,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在节目访谈中,每当提及他们的变化时,一些“工人”的父母是老泪纵横,万分感激;当“工人”们自己谈及现在的思想生活状况时是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当厂长王明义在说及办厂的经历时,因有说不出的困难,道不完的心酸而痛哭流涕。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十分强烈,不仅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重视和支持,还受到了社会上一些好心人的热情帮助。厂长王明义的心情也从此云开雾散,办厂的信心更足了。
一年多来,《纪录》栏目组共制播节目近百期,在不同的故事中,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生之美,展现人心之美,可谓是期期感人肺腑,档档扣人心弦。如《给心灵种植花草》《有一种爱叫坚守》《一生中有你就幸福》《老人与乡志》等等。每期节目讲的都是咱“自家”人的事,叙的都是咱“自家”人的情。在节目的形式上,突出的是一个“创”字,创新机制,发现人才,创新栏目,打造精品。在节目的内容上,讲究的是一个“实”字,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人,用真实的情感感染人。实践证明,只要踏踏实实创品牌,真心实意为观众,得到的必然是实实在在的收视率。
(作者单位:广德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