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外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并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效果的重要环节。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基本内容。当前,校外专业实习存在工作系统设计不够、管理职责不明、基地建设落实不到位、实习教师指导不够、实习监管与保障机制不全等问题,可从加强领导与管理、完善教学计划、加强条件保障建设、加强组织管理、加强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等方面强化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工作。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校外专业实习 培养方案 质量监控
[作者简介]李晓波(1973- ),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10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仅就高等教育而言,无论何种类型人才培养,教学的基本环节均是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包括校外专业实习在内的实践教学是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的持续推进,相对保守、理论化的教学模式被进一步打破,而能否使大学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并促进他们未来更自如地发展,已成为大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可以预见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走向,不仅是面向校内调整与优化的各种资源,更重要的是应对人才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开放性地吸收、借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可以说,未来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环节能否落实到位关键又在校外,尤其是校外专业实习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校外专业实习的主要构成
提高校外专业实习质量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难点。从广义上讲,校外专业实习是指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以获得感性知识为目的,对学生在校外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养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本文所指校外专业实习,限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基本领域,主要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包括劳动锻炼、社会服务、独立生活能力培养、技能培训、创新创业训练、社会调查及其他社会实践等与专业培养不直接相关的活动。
1.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学生进入本学科专业领域学习时,由教师带队集中安排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观实习,了解实习场所的一般情况,以熟悉行业领域和工作环境,形成对本学科专业范围的直观认识的实践活动。认知实习是入门阶段的实践教学,一般设置时长为1周,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实地观看、走访为主,主要目的是对学科专业的整体概况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2.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具备一定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而进行实践活动。生产实习是由专业教师带领,深入到相应的实习岗位,通过现场体验和直接参与企事业单位劳动过程,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练就技能和本领,为将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生产实习是提高与深化阶段的实践教学,一般设置时长为4~6周,在组织方式上通常以学校统一安排为主,对应不同的专业方向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主要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专业技能知识与实际操作动手的能力。
3.毕业实习。在学生修完了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向与选题,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相关主题的调研和学习,或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职业规划自主选择实习单位。毕业实习是为大学生迈向职场或继续深造而做的准备。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按小组或是个体,相对分散进行。也有不少高校学生将企事业单位的“真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延长而贯穿整个学期的做法。毕业实习是综合与创新阶段的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毕业年级的下学期,设置时长为4~6周。毕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结合专业知识参加实际工作,在生产、管理和经营实践中训练学生独立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体而言,高校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中,以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校外专业实习是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对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专业,获取与本专业有关的操作技能、生产组织管理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上述三大实习构成了校外专业实习的主体部分,彼此相互联系,又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与任务,形成了一个随着培养进程发展而逐渐提升的完整体系。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将实验、考察环节设置在校外进行,以便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直观认知。
二、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模块化的课程理论知识教学与较为固定的校内实验、实训,校外专业实习在形式与内容上更显灵活多样,其实施过程更不易把控,改革的难度更大。在实际操作中,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工作状态不尽如人意,实习条件很难得到充分保障,实习过程难以监控,实习效果也不甚理想。具体问题表现在:
1.校外专业实习整体设计不够。在某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存在各环节标准化程度不高、相互之间衔接不够的问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除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种校内实习以外,还没有能针对各项校外专业实习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分解与对应,不能形成相对固定而细致的校外专业实习目标与要求。校外专业实习工作并不像课程教学那样做到教师与课程、指导教师与实验项目的一一对应。课程教材的使用提倡新版教材、优秀教材,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也处于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之中,而校外专业实习教学过程往往一成不变,或者因实习单位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要求,根本无法做到具体落实。并且,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配合、学期教学与假期实践相衔接、低年级与高年级实践逐步进阶、校内教学与校外专业实习相结合等方面系统规划还不够,尤其是对学生在各个阶段校外专业实习活动还缺乏细致论证,这需进一步做到既能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又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校外专业实习管理职责不明。校外专业实习作为教学任务,从学校下发到各学院、各系,最终由具体指导教师来组织实施,不少情况下是依靠教师个人的科研活动及社会交往来实现。某种程度上看,推进实习工作是依靠少数有经验教师个人“面子”办事。这种依靠私人关系维系的方式,用的次数越多,效力也就越差。而学院、系层面上的职责尚不明确,由于缺乏长效的互动机制及深层次的权责利关系,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并没有受到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视,使得校外实习组织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差,给实习规范管理工作带来难度。此外,由于缺乏对实习单位的约束机制,企事业相关专业人员难以尽职尽责,对学生的指导囿于职务、流于形式。
3.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实不到位。就办学传统而言,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不是依据市场而是依据已有的师资基础兴办的,这就造成了某些专业封闭办学的格局。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所对应的实习基地及所能提供的实习质量,还远达不到满足本专业学生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办学时间不长、积淀不够的专业受制于社会的有限需求,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实际条件的约束,很难实施大规模学生校外专业实习实训。此外,从运行状况来看,少数实习基地有名无实,很少或者从未接待过学生实习。受制于安全、经费以及实习单位的客观条件,校外专业实习存在较为普遍的“缩水”现象,部分校外专业实习的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大打折扣,如一些本应由学生操作动手的环节变成了观看工厂师傅的演示性操作,学生远离生产操作,生产实习变成参观游览。又如,毕业实习,学生既不是带着毕业设计的相关问题去现场研究,也不是从就业方面打算到一线去体验,实习目的不明确,匆匆走过场,实施过程与其他实习无异。更有甚者,开份单位证明应付考核,草草了事。校外专业实习只求形式,不求内容,更勿谈效果,导致学校费用投入了却不见成效,学生也感觉收获不大。
4.校外专业实习教师指导不够。校外专业实习涉及的时间与精力较大,不少高校采取的是轮流带班制,或是交由青年教师、新进教师带队完成。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之后,实习教学就由接受单位来负责,按双方约定的实习流程及内容来实施完成。而通常情况下,即便实习单位能提供实习条件,但是实习内容、实践安排、教学要求或理论指导却是不够的。反映在操作层面上,学生很难做到像跟老师沟通一样同实习单位的相关专业人员互动交流,学生经常抱怨“师傅们只做,不教”。又如,一些青年教师刚入职并没有多少实际工作经验,在对教学目标理解还不是很透彻的情况下,大多只能起到协调日常事务充当“生活导师”的作用,而担当“学业导师”,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与讲解的作用有限,亦难以制订合理的实习教学计划与日程安排。
5.校外专业实习监控与保障机制不全。普通高校现有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是基于校内环境,并侧重于对理论课教学环节的管理而构建的。高校针对校外实践教学的管理规章制度相对不足,教学文件资料的积累也不齐全,对校外专业实习的监控与管理还不到位,对学生校外专业实习考核的组织也相对松散。一般高校在考核校外专业实习效果时往往是以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以及学生实习日志、报告的撰写为依据,评价以形式考核为主,而对学生通过实习获得的能力以及实习过程考核得不够深入,也不够准确。
三、加强校外专业实习工作的建议
1.修订与完善实习教学计划。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目标定位,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增加不同的校外专业实习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尤其是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设计、安排与落实,应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各类人才培养都应按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的思路分基础阶段、提高阶段、综合阶段(含创新阶段)等层次进行校外专业的系统设计,制订好实习计划、大纲、任务书及指导书等实习管理文件,做到每个学期都有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起到渐进提高的推动作用,确保学生校外专业实习达到规定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难以深入、详细地描述,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大纲的编制往往是很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实习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实习条件落实与到位的实习指导。从教学管理规范的角度,还应按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对校外专业实习的目的与要求进行分解对应,设置基本知识能力素质标准,以便规范管理、科学考核。
2.加强学生校外专业实习的领导与管理。构筑合理的校、院、系三级工作体系,并强化落实各自的工作职责。学校职能部门负责校外专业实习宏观指导,出台相关政策并制订基本制度规范,整体协调校外专业实习工作。学院是本院学生校外专业实习的责任人,应成立由院(部)领导、系主任、专业教师、学生工作管理者等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签订学院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制订并落实校外专业实习计划,强化实习过程,提高实习效果。专业系负责配置相对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具体组织与实施实习任务,切实从减少“缩水率”出发按进度落实学生的校外专业实习活动,坚决杜绝放任自流现象。
3.加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应以学院为主体,积极推动支持教师、管理干部广开思路,多渠道联系,充分利用科研合作、校友资源及其他社会关系走向社会、深入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将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纳入学院目标任务管理加以考核,并出台政策对促成各级实习基地的教师及管理干部进行奖励。此外,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保持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双向互动,做好优质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维护工作,并争取为每一个专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实践及就业基地。
4.完善校外专业实习指导师资队伍。在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院作为责任主体,应按照统一组织、规范管理的原则,安排具有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校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切实做好学生实习的指导、教育和管理工作。学院还应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包括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学能力;采取措施,鼓励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研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去,亲自参与实践,掌握难以在第一时间反映到书本上的知识,切实增强自己的实践素养。同时,学院还应按照专业建设的需求和发展,聘请一部分企业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教学团队,提升教师队伍指导校外专业实习的整体水平。
5.加强对校外专业实习的考核评价。院校两级都应建立校外专业实习质量保障机制,积极探索以效果评价为主的考核改革,完善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严格过程管理,明确奖惩措施,将学生实习的技能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劳动态度、劳动纪律、技术改革及创新成果等作为实习成绩考核指标,确保实习质量。应着重完善校院两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制订实践教学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实践教学过程,落实管理细节,确保实践教学得以落实到位。还应着力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监督队伍,针对实践教学涉及面宽、情况多变、难以标准化的特点研究对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参与监督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此外,还应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与改进机制建设。通过对学生、教师与企业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收集对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实施及其效果的意见与信息,不断改进校外专业实习教学条件,优化实习教学工作环节,进而达到提高校外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楠,刘玉峰,李春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困境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9).
[2]吴军.工科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校外专业实习 培养方案 质量监控
[作者简介]李晓波(1973- ),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10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仅就高等教育而言,无论何种类型人才培养,教学的基本环节均是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包括校外专业实习在内的实践教学是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的持续推进,相对保守、理论化的教学模式被进一步打破,而能否使大学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并促进他们未来更自如地发展,已成为大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可以预见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走向,不仅是面向校内调整与优化的各种资源,更重要的是应对人才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开放性地吸收、借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可以说,未来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环节能否落实到位关键又在校外,尤其是校外专业实习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校外专业实习的主要构成
提高校外专业实习质量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难点。从广义上讲,校外专业实习是指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以获得感性知识为目的,对学生在校外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养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本文所指校外专业实习,限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基本领域,主要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包括劳动锻炼、社会服务、独立生活能力培养、技能培训、创新创业训练、社会调查及其他社会实践等与专业培养不直接相关的活动。
1.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学生进入本学科专业领域学习时,由教师带队集中安排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观实习,了解实习场所的一般情况,以熟悉行业领域和工作环境,形成对本学科专业范围的直观认识的实践活动。认知实习是入门阶段的实践教学,一般设置时长为1周,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实地观看、走访为主,主要目的是对学科专业的整体概况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2.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具备一定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而进行实践活动。生产实习是由专业教师带领,深入到相应的实习岗位,通过现场体验和直接参与企事业单位劳动过程,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练就技能和本领,为将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生产实习是提高与深化阶段的实践教学,一般设置时长为4~6周,在组织方式上通常以学校统一安排为主,对应不同的专业方向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主要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专业技能知识与实际操作动手的能力。
3.毕业实习。在学生修完了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向与选题,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相关主题的调研和学习,或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职业规划自主选择实习单位。毕业实习是为大学生迈向职场或继续深造而做的准备。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按小组或是个体,相对分散进行。也有不少高校学生将企事业单位的“真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延长而贯穿整个学期的做法。毕业实习是综合与创新阶段的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毕业年级的下学期,设置时长为4~6周。毕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结合专业知识参加实际工作,在生产、管理和经营实践中训练学生独立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体而言,高校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中,以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校外专业实习是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对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专业,获取与本专业有关的操作技能、生产组织管理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上述三大实习构成了校外专业实习的主体部分,彼此相互联系,又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与任务,形成了一个随着培养进程发展而逐渐提升的完整体系。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将实验、考察环节设置在校外进行,以便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直观认知。
二、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模块化的课程理论知识教学与较为固定的校内实验、实训,校外专业实习在形式与内容上更显灵活多样,其实施过程更不易把控,改革的难度更大。在实际操作中,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工作状态不尽如人意,实习条件很难得到充分保障,实习过程难以监控,实习效果也不甚理想。具体问题表现在:
1.校外专业实习整体设计不够。在某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存在各环节标准化程度不高、相互之间衔接不够的问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除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种校内实习以外,还没有能针对各项校外专业实习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分解与对应,不能形成相对固定而细致的校外专业实习目标与要求。校外专业实习工作并不像课程教学那样做到教师与课程、指导教师与实验项目的一一对应。课程教材的使用提倡新版教材、优秀教材,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也处于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之中,而校外专业实习教学过程往往一成不变,或者因实习单位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要求,根本无法做到具体落实。并且,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配合、学期教学与假期实践相衔接、低年级与高年级实践逐步进阶、校内教学与校外专业实习相结合等方面系统规划还不够,尤其是对学生在各个阶段校外专业实习活动还缺乏细致论证,这需进一步做到既能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又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校外专业实习管理职责不明。校外专业实习作为教学任务,从学校下发到各学院、各系,最终由具体指导教师来组织实施,不少情况下是依靠教师个人的科研活动及社会交往来实现。某种程度上看,推进实习工作是依靠少数有经验教师个人“面子”办事。这种依靠私人关系维系的方式,用的次数越多,效力也就越差。而学院、系层面上的职责尚不明确,由于缺乏长效的互动机制及深层次的权责利关系,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并没有受到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视,使得校外实习组织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差,给实习规范管理工作带来难度。此外,由于缺乏对实习单位的约束机制,企事业相关专业人员难以尽职尽责,对学生的指导囿于职务、流于形式。
3.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实不到位。就办学传统而言,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不是依据市场而是依据已有的师资基础兴办的,这就造成了某些专业封闭办学的格局。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所对应的实习基地及所能提供的实习质量,还远达不到满足本专业学生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办学时间不长、积淀不够的专业受制于社会的有限需求,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实际条件的约束,很难实施大规模学生校外专业实习实训。此外,从运行状况来看,少数实习基地有名无实,很少或者从未接待过学生实习。受制于安全、经费以及实习单位的客观条件,校外专业实习存在较为普遍的“缩水”现象,部分校外专业实习的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大打折扣,如一些本应由学生操作动手的环节变成了观看工厂师傅的演示性操作,学生远离生产操作,生产实习变成参观游览。又如,毕业实习,学生既不是带着毕业设计的相关问题去现场研究,也不是从就业方面打算到一线去体验,实习目的不明确,匆匆走过场,实施过程与其他实习无异。更有甚者,开份单位证明应付考核,草草了事。校外专业实习只求形式,不求内容,更勿谈效果,导致学校费用投入了却不见成效,学生也感觉收获不大。
4.校外专业实习教师指导不够。校外专业实习涉及的时间与精力较大,不少高校采取的是轮流带班制,或是交由青年教师、新进教师带队完成。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之后,实习教学就由接受单位来负责,按双方约定的实习流程及内容来实施完成。而通常情况下,即便实习单位能提供实习条件,但是实习内容、实践安排、教学要求或理论指导却是不够的。反映在操作层面上,学生很难做到像跟老师沟通一样同实习单位的相关专业人员互动交流,学生经常抱怨“师傅们只做,不教”。又如,一些青年教师刚入职并没有多少实际工作经验,在对教学目标理解还不是很透彻的情况下,大多只能起到协调日常事务充当“生活导师”的作用,而担当“学业导师”,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与讲解的作用有限,亦难以制订合理的实习教学计划与日程安排。
5.校外专业实习监控与保障机制不全。普通高校现有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是基于校内环境,并侧重于对理论课教学环节的管理而构建的。高校针对校外实践教学的管理规章制度相对不足,教学文件资料的积累也不齐全,对校外专业实习的监控与管理还不到位,对学生校外专业实习考核的组织也相对松散。一般高校在考核校外专业实习效果时往往是以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以及学生实习日志、报告的撰写为依据,评价以形式考核为主,而对学生通过实习获得的能力以及实习过程考核得不够深入,也不够准确。
三、加强校外专业实习工作的建议
1.修订与完善实习教学计划。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目标定位,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增加不同的校外专业实习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尤其是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设计、安排与落实,应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各类人才培养都应按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的思路分基础阶段、提高阶段、综合阶段(含创新阶段)等层次进行校外专业的系统设计,制订好实习计划、大纲、任务书及指导书等实习管理文件,做到每个学期都有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起到渐进提高的推动作用,确保学生校外专业实习达到规定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难以深入、详细地描述,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大纲的编制往往是很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实习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实习条件落实与到位的实习指导。从教学管理规范的角度,还应按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对校外专业实习的目的与要求进行分解对应,设置基本知识能力素质标准,以便规范管理、科学考核。
2.加强学生校外专业实习的领导与管理。构筑合理的校、院、系三级工作体系,并强化落实各自的工作职责。学校职能部门负责校外专业实习宏观指导,出台相关政策并制订基本制度规范,整体协调校外专业实习工作。学院是本院学生校外专业实习的责任人,应成立由院(部)领导、系主任、专业教师、学生工作管理者等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签订学院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制订并落实校外专业实习计划,强化实习过程,提高实习效果。专业系负责配置相对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具体组织与实施实习任务,切实从减少“缩水率”出发按进度落实学生的校外专业实习活动,坚决杜绝放任自流现象。
3.加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应以学院为主体,积极推动支持教师、管理干部广开思路,多渠道联系,充分利用科研合作、校友资源及其他社会关系走向社会、深入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将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纳入学院目标任务管理加以考核,并出台政策对促成各级实习基地的教师及管理干部进行奖励。此外,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保持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双向互动,做好优质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维护工作,并争取为每一个专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实践及就业基地。
4.完善校外专业实习指导师资队伍。在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院作为责任主体,应按照统一组织、规范管理的原则,安排具有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校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切实做好学生实习的指导、教育和管理工作。学院还应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包括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学能力;采取措施,鼓励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研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去,亲自参与实践,掌握难以在第一时间反映到书本上的知识,切实增强自己的实践素养。同时,学院还应按照专业建设的需求和发展,聘请一部分企业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教学团队,提升教师队伍指导校外专业实习的整体水平。
5.加强对校外专业实习的考核评价。院校两级都应建立校外专业实习质量保障机制,积极探索以效果评价为主的考核改革,完善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严格过程管理,明确奖惩措施,将学生实习的技能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劳动态度、劳动纪律、技术改革及创新成果等作为实习成绩考核指标,确保实习质量。应着重完善校院两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制订实践教学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实践教学过程,落实管理细节,确保实践教学得以落实到位。还应着力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监督队伍,针对实践教学涉及面宽、情况多变、难以标准化的特点研究对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参与监督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此外,还应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与改进机制建设。通过对学生、教师与企业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收集对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实施及其效果的意见与信息,不断改进校外专业实习教学条件,优化实习教学工作环节,进而达到提高校外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楠,刘玉峰,李春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困境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9).
[2]吴军.工科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