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自我效能感对中职生适应职业岗位和开展终身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全面而深入的学情调研基础上,通过重视前置性学习、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有计划融入专业教育和进行正确归因训练等策略,帮助中职生树立和提升完成学业、胜任未来岗位和取得职业发展的信心。
关键词:职业自我效能感;培育;中职生;德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65-0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职生适应职业岗位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中职生学习和生活的导师,中职技师应注重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帮助中职生树立完成学业、胜任未来职业和取得职业发展的信心。
一、夯实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培育的基础
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注重个心理体验和感知的心理学理论。只有全面、详细的学情分析,才能真正为走入学生内心创造条件。因此,准确地分析并明确中职生的特点是中职教师的必备技能。
(一)了解专业特点,把握专业发展趋势
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入职的敲门砖。中职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专业知识、要求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才能有计划地融入教育教学中,帮助中职生形成职业自我效能感。
(二)分析班级构成,熟悉所任班级情况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中职教师在分析班级时要立足于学生专业、男女比例、学生来源和家庭情况等。此外,对于农村留守学生的比例要调查研究,针对此类特殊性群体,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调查学习情况,摸清学生学习基础
原有的学习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职生的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是有效完成目前学习的基础。调查问卷是调查中职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对中职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中,中职教师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做重点调研:
1.学习动机分析。学习动机是中职生激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内在动机存在正相关,与外在动机无关。因此,对于学习动机的调查主要集中于中职生本课程学习的内在动机调查。
2.学习成绩分析。学生成绩的了解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中考成绩质量分析;二是上学期成绩质量分析。对上一学期成绩的了解,中职教师不仅可以了解中职生的整体情况,而且可以通过与中考成绩的对比了解中职生在中等职校学习各门课程的存在问题。
二、构建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培育策略
在培育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时,中职教师必须将中职生学情基于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在教学设计时重视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在教学前,中职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前置性学习可以帮助中职生学会合理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有助于中职生适应和解决在未来职业岗位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中职生是否能有效、积极的完成前置性学习,中职教师对前置学习的组织是关键。
1.注意尺度。所谓尺度,是教学过程中的中职生要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整体要求。在前置性学习中,中职教师要紧紧抓住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这一尺度,像中职德育课程可以省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为准。
2.构建坡度。坡度是指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保证学生都能在树上摘到自己的“桃子”。
3.保持热度。热度是指学生完成前置学习任务的热情度。要使学生乐于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其内容和形式要从中职生的兴趣出发,符合学生的特点。
(二)在教学方法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
在职场上,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是企业考察员工能力的重要指标。小组合作探究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帮助和合作让中职生较快适应企业员工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小组合作探究,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稳定的小组建制。一般每个小组人员大致6-8人,有完整的织结构,以适应小组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其中,小组的名称和口号要与所学专业和课程联系在一起,严禁出现娱乐化现象。如建筑专业的学生可分为外联组、技术组、施工组和验收组等。
2.重视组长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否成功推行,组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可在民主推荐后对组长进行一定的培训,提高组长的活动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3.创设小组合作和展示的平台。创设小组合作和展示的平台是深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特别是小组成果的展示可以极大地提高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例如,德育课程中,要求小组完成情境表演、案例分析和信息查阅等任务,小组成果展示,能使小组成员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不仅可以提高小组成员团队合作的意识,增强小组成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教育
这里的融入专业教育是指中职教师有计划地融入区别于本课程教学内容,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要求和内容,促使中职生对未来的职业岗位有清楚的认识。
1.形式上要有计划地融入。任课教师都应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特点融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和要求,在教学中出现的时间和深浅度都要有计划。例如,在德育课程《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4个本校毕业生的案例。但在第二单元3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每一课运用案例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表1)。
2.内容上要多角度地挖掘。不同课程教学中融入专业教育的内容和角度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中职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挖掘专业特色的素材,建立学科化专业资源库。例如,同是往届毕业生的资源,中职德育教师可以侧重于毕业生的平时思想、行为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挖掘,而专业课教师可以侧重挖掘毕业生在同一个阶段课程学习的方法、态度和技能表现。此外,建立学科化专业资源库,最为重要的是注意挖掘榜样事迹,真实的工作与学习事例,帮助中职生形成替代性经验,增强职业自我效能感。
(四)在教学评价中进行正确归因训练
著名的归因研究者韦纳(B.Weiner,1972)认为归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那么,他就会自暴自弃,因为聪明和笨是自己无力控制的;相反,如果他将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他就会为了获得下一次的好成绩而付出努力,刻苦学习。[1]从这个角度而言,归因方法是影响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在过程性评价中学会正确归因。一般来讲,归因是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总结和分析。中职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应落实教学过程才具有训练的意义。为此,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展示、学生互动,要注意观察、聆听和记录,善于发现中职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强化和发扬优点,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发现中职生的问题或出现问题苗头时,及时指出会导致的后果,防止中职生因错误的归因而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
同时,需注意在结果性评价中纠正归因问题。一直以来,结果性评价都是由教师进行的,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事实上,课堂是因学生而存在的课堂,对于学习的结果,中职生应学会去正确地面对和分析。中职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结果性评价后,中职教师及时找出中职生是否能正确归因,发现问题,进行纠正,让中职生明白自己归因时存在的问题,注意纠正。
参考文献:
[1]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曹鸿骅)
关键词:职业自我效能感;培育;中职生;德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65-0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职生适应职业岗位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中职生学习和生活的导师,中职技师应注重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帮助中职生树立完成学业、胜任未来职业和取得职业发展的信心。
一、夯实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培育的基础
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注重个心理体验和感知的心理学理论。只有全面、详细的学情分析,才能真正为走入学生内心创造条件。因此,准确地分析并明确中职生的特点是中职教师的必备技能。
(一)了解专业特点,把握专业发展趋势
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入职的敲门砖。中职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专业知识、要求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才能有计划地融入教育教学中,帮助中职生形成职业自我效能感。
(二)分析班级构成,熟悉所任班级情况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中职教师在分析班级时要立足于学生专业、男女比例、学生来源和家庭情况等。此外,对于农村留守学生的比例要调查研究,针对此类特殊性群体,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调查学习情况,摸清学生学习基础
原有的学习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职生的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是有效完成目前学习的基础。调查问卷是调查中职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对中职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中,中职教师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做重点调研:
1.学习动机分析。学习动机是中职生激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内在动机存在正相关,与外在动机无关。因此,对于学习动机的调查主要集中于中职生本课程学习的内在动机调查。
2.学习成绩分析。学生成绩的了解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中考成绩质量分析;二是上学期成绩质量分析。对上一学期成绩的了解,中职教师不仅可以了解中职生的整体情况,而且可以通过与中考成绩的对比了解中职生在中等职校学习各门课程的存在问题。
二、构建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培育策略
在培育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时,中职教师必须将中职生学情基于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在教学设计时重视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在教学前,中职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前置性学习可以帮助中职生学会合理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有助于中职生适应和解决在未来职业岗位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中职生是否能有效、积极的完成前置性学习,中职教师对前置学习的组织是关键。
1.注意尺度。所谓尺度,是教学过程中的中职生要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整体要求。在前置性学习中,中职教师要紧紧抓住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这一尺度,像中职德育课程可以省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为准。
2.构建坡度。坡度是指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保证学生都能在树上摘到自己的“桃子”。
3.保持热度。热度是指学生完成前置学习任务的热情度。要使学生乐于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其内容和形式要从中职生的兴趣出发,符合学生的特点。
(二)在教学方法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
在职场上,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是企业考察员工能力的重要指标。小组合作探究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帮助和合作让中职生较快适应企业员工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小组合作探究,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稳定的小组建制。一般每个小组人员大致6-8人,有完整的织结构,以适应小组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其中,小组的名称和口号要与所学专业和课程联系在一起,严禁出现娱乐化现象。如建筑专业的学生可分为外联组、技术组、施工组和验收组等。
2.重视组长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否成功推行,组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可在民主推荐后对组长进行一定的培训,提高组长的活动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3.创设小组合作和展示的平台。创设小组合作和展示的平台是深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特别是小组成果的展示可以极大地提高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例如,德育课程中,要求小组完成情境表演、案例分析和信息查阅等任务,小组成果展示,能使小组成员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不仅可以提高小组成员团队合作的意识,增强小组成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教育
这里的融入专业教育是指中职教师有计划地融入区别于本课程教学内容,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要求和内容,促使中职生对未来的职业岗位有清楚的认识。
1.形式上要有计划地融入。任课教师都应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特点融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和要求,在教学中出现的时间和深浅度都要有计划。例如,在德育课程《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4个本校毕业生的案例。但在第二单元3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每一课运用案例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表1)。
2.内容上要多角度地挖掘。不同课程教学中融入专业教育的内容和角度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中职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挖掘专业特色的素材,建立学科化专业资源库。例如,同是往届毕业生的资源,中职德育教师可以侧重于毕业生的平时思想、行为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挖掘,而专业课教师可以侧重挖掘毕业生在同一个阶段课程学习的方法、态度和技能表现。此外,建立学科化专业资源库,最为重要的是注意挖掘榜样事迹,真实的工作与学习事例,帮助中职生形成替代性经验,增强职业自我效能感。
(四)在教学评价中进行正确归因训练
著名的归因研究者韦纳(B.Weiner,1972)认为归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那么,他就会自暴自弃,因为聪明和笨是自己无力控制的;相反,如果他将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他就会为了获得下一次的好成绩而付出努力,刻苦学习。[1]从这个角度而言,归因方法是影响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在过程性评价中学会正确归因。一般来讲,归因是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总结和分析。中职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应落实教学过程才具有训练的意义。为此,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展示、学生互动,要注意观察、聆听和记录,善于发现中职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强化和发扬优点,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发现中职生的问题或出现问题苗头时,及时指出会导致的后果,防止中职生因错误的归因而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
同时,需注意在结果性评价中纠正归因问题。一直以来,结果性评价都是由教师进行的,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事实上,课堂是因学生而存在的课堂,对于学习的结果,中职生应学会去正确地面对和分析。中职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结果性评价后,中职教师及时找出中职生是否能正确归因,发现问题,进行纠正,让中职生明白自己归因时存在的问题,注意纠正。
参考文献:
[1]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曹鸿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