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调与转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i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调与转调是改变调关系所常用的技法,也是调性音乐创作中最常见的和声技法之一。几乎所有的和声书中都对离调与转调理论有详细的讲解与例证。但是,笔者通过对不同和声书中的理论进行对比发现,这一基础的理论在不同和声书中却存在着分歧,甚至是相矛盾的,比如有将离调归属于转调的,有将离调区别于转调的等不同观念。那么,只按照某一本书中的定义来理解离调与转调理论显然是片面的。笔者针对和声书中关于离调与转调理论中的差异问题,尝试着对离调、转调问题进行梳理与探讨。
  一、认为“离调”区别于“转调”的理论
  在不同的和声论著中都对离调与转调技术有着详细的论述,笔者依据几部较有代表性书籍,对其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
  (一)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中的定义
  斯波索宾等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在中国无疑是最权威且流传最广的和声书籍,大多数人对离调与转调的定义也都来自于该书。《和声学教程》中对离调、转调理论有明确的定义。《教程》认为转调是:“音乐结构转到一个新调并在这个新调上结束叫做转调。”这里强调了转调要“结束”于新调的特征;离调是:“在一个完整的单调结构或转调结构(乐段)中,短时间的进行到副调,这叫离调。”《教程》中强调离调的特征是在调式结构内部,并且是“短时间”离开主调的现象;《教程》还提出:“离调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用来巩固新调的结束终止,所以仍然保留着自己在主调内的调式功能。”再次强调了是否“终止”是判断转调与离调的主要依据,即在新调结束终止的属于转调,反之则为离调。
  在《教程》中不断强调离调与转调的差异性,可见其理论是将离调与转调相区分的而并非包含关系。中国绝大多数和声书受其影响与该理论观念相一致。
  (二)桑桐《和声学教程》的定义
  桑桐先生在《和声学教程》中将离调的定义为:“应用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的和声进行后,得到加强的不是调内的主和弦而是其他各级和弦,形成一种暂时进入另一个调的现象,因而这种和声进行称之为“离调”。”桑桐先生是以副属或副下属和弦的应用来解释离调理论的。随后强调“离调是在结构内部,具有调性发展上的临时性、经过性与未完成性的特点。”该观点与斯波索宾的观点大体一致,都认为离调具有在结构内部、未完成性(没有终止)与经过临时性(没有巩固新调)的特征。
  桑桐先生对于转调的定义为:“从一个调性转入到另一个调性的和声进行称转调。” 与亨德米特的《传统和声学》中的转调定义相一致。并在下文中做出更详细的解释:“转调是含有新调的变音为特征的调性变化方式,并通过结构的条件使新调调性中心得到肯定,有完满终止或明确和声进行来确立新调。”强调了转调具有巩固新调与完满终止于新调的特征。除此之外,书中还说明了“转调并不只是一种和声手法,还要与结曲式结构、旋律进行等条件相结合,并提出了转调在结构方面、旋律方面以及和声方面的相关特征。”
  二、认为“转调”包含“离调”的理论
  (一)普劳特(E··Prout)《和声学理论与实用》的定义
  普劳特将“调子的变换称为转调(modulation)。”“假使转调最短而仅是由两个和弦所组成,这就称为暂转调(transition)。”即离调。可见普劳特将离调归结于转调范围之内,是一种短暂的转调(暂转调),但仅是由两个和弦组成却是未必,至少或通常是由两个和弦组成更为准确。普劳特对于转调与离调理论的定义非常简单,将离调称之为“暂转调(transition)”,且在标记法上也并没有将离调与转调相区分。
  (二)该丘斯(P·Goetschius)《和声学》的定义
  该丘斯认为离调是:“乐句或乐段中,有刚转入某新调,立即转回原调,或再转入原调的其他进关系调者称“一时转调”(Transient modulaion)。”该丘斯将离调称为“一时转调”,“一时转调历时短促,长则数拍,短则仅两拍;但不能少过二拍。”从书中下文得知所谓的“拍”即和弦,不能少过两拍即不能少于两个和弦组成。突出了离调具有时间短促的特点。且相对于普劳特所谓的“暂转调仅由两个和弦组成”的定义显然要更加准确。
  除了离调与转调的定义问题外,桑桐先生在《关于离调、副属和弦的理论探讨》一文中提出普劳特与该丘斯在离调理论中标记法所存在的问题。该丘斯对“一时转调”所采用的标记法与转调完全相同,“这种分析和标记方法,将“一時转调”的和声进行,变成自然片段的进行,无法表明其前后之间和声上的相互关系。”而普劳特指出了临时主和弦从属于本调范围这一重要的理论。但依然存在不足,首先,在标记法上不能显示出离调和弦与临时主和弦的关系,也不能显示与本调内前后和弦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没有说明离调和弦在本调内的意义。
  综上所述,离调与转调理论虽已相当成熟,但其中依然所存在着的一系列的问题,各个观点看似的对立实质却是相互弥补。除了上述教材所代表的观点,还有国内外的理论家在其基础只是提出更详细的技术理论,如杨通八先生在《和声分析教程》中提出转调应以相应的和声语汇加以巩固的观点“和声的转调一般具有三个阶段即呈示阶段、转调过渡、确立新调,各个阶段并结合相应的和声语汇加以巩固。”该理论为确立转调技术提出了更加准确的技术参考。另外诸如勋伯格在《和声的结构功能》中从结构视角对转调与离调的问题做出解读,辩证的看待离调与转调的问题。除了离调与转调理论在定义上存在的此类问题,还包括交替、换调、调关系的理解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的解读,各种理论相辅相成,全面解读才可理解作品本质。
其他文献
生活是一根,  不断延长着的导火线。  它连接着逝去,  记录着心情,  每一撮新鮮的火药,  都是历经。  然而,眼前的所有,  都会是危险的火星。  随便一颗,  就能引爆曾经。  如果回忆全是血腥,  那明天,  将如何走向光明。
期刊
【摘要】:从19世纪初期,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以来,学术界有众多的论文在探讨这一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对各个学者已经发表的论文观点择取中,本文从不同时期的论文摘要中看到了什克洛夫斯基前期和后期的“陌生化”理论,以及不同学者对此产生的不同看法。通过对什克洛夫斯基前、后期“陌生化”理论的了解,本文进一步探寻了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的来源。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电影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地理、宗教、文化、习俗等。从本质上来讲,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就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而片名翻译的好坏不仅仅会影响票房,也会影响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中俄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以期挖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并为以后的中俄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电影;翻译;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国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蛮荒故事》这部电影中第一个独立小故事(飞机失事)的音乐和音效,以图表分析的形式分别从创作者的角度和欣赏者的角度来分析音乐音效的设计布局,以及音乐音效是如何与剧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分析发现该电影用怪诞的20世纪音乐风格的音乐、用写实主义风格的音效来推动和结合剧情,完美的体现了电影的黑色幽默特点。  【关键词】:《蛮荒故事》;影视音乐;音效;声音设计;表现主义风格;20世纪
期刊
【摘要】:一个人在孤独中进行创作的时候,会产生某种疗愈作用。作家的这种孤独感或是由于身世飘零,或是由于情感受挫,或者出于对时代的感慨。一直以来,对萧红及其作品的解读不甚其数,而从孤独感来解读应当算是个新鲜的角度。  【关键词】:孤独;作家;萧红;文学创作  一  古往今来,孤独都是文人们经常抒写的哲学命题。尤其是女性作家,创作中总会伴随着一种或深或浅孤独意识,孤独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
期刊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一代文坛大师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写照。他用笔墨渲染出故乡的一首诗,他用挚诚谱撰出家乡的一支歌。《歌者默然》这部电视散文追随沈先生的脚步,带领观众来到山清水秀的凤凰古城,领略这热爱至深处的一方乡土。  導演安排了一位讲述者,用主观镜头的形式,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走近沈从文先生的思想世界,来到这片沅水流淌的土地上,片中也多次拍摄到了水的画面,是那样平静,悠然,又虚幻,又
期刊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比较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品,它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正和它在思想内容上的成就一样,主要在于它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深刻有力的讽刺。它的讽刺艺术,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  【关键词】:讽刺艺术;人物形象;封建礼教  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
期刊
“创新教育,应指向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过一种创意、负责任的生活。”这是我校一位特级教师的一句名言,我们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从教育教学的细节出发,给孩子们创设一个个与众不同的课堂。  一、立足教材、课前引领  《变迁中的家园》这节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画系列中的第二课,课的主题是建筑——家园,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各类速写淡彩为主。通过对建筑风景的观察、体验,发现建筑中的节奏美、秩序美。通过对
期刊
【摘要】:唢呐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更是受到了大众的广泛欢迎。我国的唢呐在多个民族中都是重要的乐器,独具特色的音色以及表演风格,使得唢呐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传统乐器。唢呐的演奏发展过程中,很多的表演家都在不断的创新探索,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演奏技巧。在气息方面,对于唢呐演奏者而言是最需要注重的东西,要想吹好唢呐,气息的运用要正确。所以本文针对唢呐演奏中的气息运用方式进行分析,以此来总结
期刊
【摘要】:后印象派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开启者,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对色彩及形体进行表现性的探索,创造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本次创作是通过向日葵的不同形象,吸收和借鉴后印象派中注重色彩、线条动力与节奏的表现性手法,来表现向日葵无所畏惧、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产生共鸣。  【关键词】:后印象派;表现手法;艺术形式  【Abstract】:Post – Impressionism 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