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构式的部分能产性问题再探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ris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很+NP”构式;部分能产性;语义因子;认知机制;凸显原则
  摘要: 汉语中“很+NP”结构是一个典型的高程度性状义构式。构式的部分能产性基于范畴属性的归纳,其认知机制是非范畴化的。某个具体名词一旦进入“很+NP”构式,这个名词的意义就会遵循它所嵌入的构式的意义,条件是该名词具有可被激活的表示程度性状义的语义因子。构式指示语义类型、构式强制提供了词汇项产生语义类型转变的条件,以保证相应的语义因子获得合适的论元。进入“很+NP”构式的名词都含有该构式所在的具体语境的语义因子,整个过程是以认知语言学的凸显原则为基础的。
  中图分类号: H146.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2-0065-06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Adele E.Goldberg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中,通过讨论双及物构式论证了构式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是能产的,但又不具备完全能产性;在2010年他与Laura Suttle共同完成的论文The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Construction as Induction(《基于归纳的部分能产性》)中,进一步强调了“构式强制”(Coercion)对于构式部分能产性的影响。
   关于汉语中“很+NP”的结构,如“很阳光、很上海、很雷锋”等,学界已经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桂诗春、邢福义从探讨“很X”结构槽作为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作用入手,以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为依据,认为“很+NP”不是规范的用法,不能纳入Chomsky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模式〔1~2〕;张谊生、谭景春、施春宏分析了副名组合的语义基础,认为名词在副名结构中表达的是名词的描述性意义,而非名词的指称意义,论证了“很+NP”结构存在的客观性与语义特征〔3~6〕;祝莉、刘正光和崔刚研究了该结构语义特征的凸显性与基于转喻的语义提取,说明非范畴化在认知与语言创新中的作用〔7~8〕;王德亮、黄洁从认知构式语法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很+NP”结构归纳为程度义构式的一种,分析了该构式的转喻机制以及名词发生功能游移的“语义强制”的动因〔9~10〕;吴为善认为概念整合是一个“过程”,而整合的结果就是一个“构式”,“很+NP”就是一个带标记的框架构式,体现了“性状程度高”,凸显名词蕴含的高性状程度〔11〕。
   基于学界的上述研究成果,本文不再对该构式进行一般的描写和分析,而是以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观点对汉语“很+NP”构式进行解释,重新审视某些名词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准入条件”,以及潜在的“构式赋义”的心理现实性。
  二、构式概念与“很+NP”构式
  (一)构式的定义与范围
   Goldberg在2006年的专著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运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本质》)中对构式的概念进行了调整,将其定义为:
   Any linguistic pattern is recognized as a construction as long as some aspect of its form or function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its component parts or from other constructions recognized to exist.In addition,patterns are stored as constructions even if they are fully predictable as long as they occur with sufficient frequency.
  任何语言结构,只要在形式或功能的某个方面不能从其组成部分或其他已知构式中严格预测出来,就可视为构式。即使是能够被完全预测出来的语言结构,只要有足够的出现频率,也可被视为构式。〔12〕
   Goldberg对构式定义的变化表明她对构式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不可预测性”不再作为构式设定的必要条件了;根据“人类识解世界的方式”与“所见即所得”的原则,只要有足够出现频率,可完全预测的语言结构也可被视为构式;构式定义从形式与意义的匹配延伸到形式与功能的匹配,功能所涵盖的范围包括语义、语用和认知,而不局限于单纯的一般语义分析。
   (二)“很+NP”构式
   根据Goldberg在2006年的专著中的构式定义,我们认为“很+NP”是一个构式。首先,“很+NP”的构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很”与“NP”中严格预测出来。如“很男人”,“很”是一个程度副词,用来加强程度,“男人”是一个名词,表示性别和类属的名称,而“很男人”表示的是“非常有男人味”、“非常具有男子气概”、“具有男人的典型特征”这一概念。其次,构式是一个完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一个构式中,各成分意义的相加不一定能得出构式义,构式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组成成分的意义。“很+NP”的表示“性状程度高”激活并凸显了“NP”潜在的性状义。如“男人”指男性的成年人,基本义表示人的性别类属,进入“很+NP”构式,“男人”这个词项潜在的“性状义”即男人特有的“男人味、男子气”的典型属性被激活,“很男人”就表示“非常有男人味”、“特有男子气”等含义。同理,“巴黎”只是一个城市的名称,进入“很+NP”构式,凸显了“浪漫、时尚”的含义,这也是因为“巴黎”这个大都市特有的风情属性被激活的缘故。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潜在的“性状义”必须具有显著性,即具有我们理想化认知模式(ICM)的典型特征,要不然还是难以进入“很+NP”构式。如我们会说“很男人”、“很女人”,但不会说“很男孩”、“很女孩”;我们会说“很巴黎”、“很香港”,但不会说“很东京”、“很武汉”。事实上,“很+NP”构式的使用正在扩张,不仅“很”,其他程度副词如“最”、“太”、“特”、“挺”、“更”、“非常”等也基于构式派生的动因,具有了一定的能产性。对此张谊生有较充分的描写〔3〕,典型实例如下:
   很艺术 很现代 很绅士 很女性 很传统
   很中国 很市侩
   最上海 最基础 最要害 最大众 最款色
   最本质 最情感
   太细节 太瘪三 太流氓 太历史 太奶油
   特知音 特青春
   挺沧桑 更兽性 非常新派 非常生活
  三、认知依据与能产机制
  (一)“很+NP”构式的认知依据
   关于“很+NP”构式的认知依据,有的学者进行了相关测试。祝莉为弄清“很+NP”的组合特征和语义特征,选取了42名被试者对进入“很+NPa(a是animd,指称动物的名词)”的名词进行了使用频率分析(统计结果见表1)〔7〕。
  首先,我们能够用最大相似性(maximum similarity)来解释为什么被试者认为会经常使用“很牛”、“很豺狼”,而不会使用“很鱼”、“很青蛙”。比如“牛”的特征在我们的认知中包括“固执”、“骄傲”、“壮实”、“强劲”等语义因子,进入“很+NP”构式后,某些语义因子(Operator)被激活,产生了“非常固执而骄傲”的含义。又如“豺狼”的特征在我们的认知中包括“凶恶”、“残忍”、“机敏”、“阴险”等语义因子,进入“很+NP”构式后,某些语义因子被激活,产生了“非常凶恶而残忍”的含义。最大相似性是比较新成员与已证实例而得到的,是反直觉的,一个特定构式已证实例的相似性程度越高,能够被允许进入构式的新成员越少。表1的14个动物名词中,有11种动物属于哺乳类,相似性程度高,因此容易被接受;而“鱼”、“青蛙”不属于哺乳类,相似性程度低,因此不被接受。
   从认知动因来分析,名词与形容词的转指属于“范畴与特征”之间的关联性,“范畴与特征”也属于整体与部分的关联。转指形容词的名词都具有较为显著的性状特征。Jackendoff将一个概念结构区分为符号概念(token)和类概念(type)〔13〕。刘正光、崔刚依据这一观点,分析论证了汉语中的实例〔8〕。如:
   (1)a.他家养的狗早餐吃牛奶。
  b.进门看颜色,打狗看主人。
   符号概念指概念的内在结构是一个可能精细的内在结构的心理结构体,是被范畴化事物的表征,如例(1)a中的“狗”所示;类概念指被范畴化的范畴表征,包括主体在习得一个范畴时创造和存储的信息,如例(1)b中的“狗”所示。他们认为,类概念中所存储的信息具有两种功能:一是为指称与陈述的相互转化提供了内在语义基础;二是存储的信息量的差异有利于解释副名结构的可接受性差异。正如名词“鱼”、“青蛙”尚未进入“很+NP”构式,是因为它们的类概念中存储的相关的描述性信息还不够,或者说是因为它们的语义涵义包含的语义因子尚未达到“显著性”的程度。
   (二)“很+NP”构式的能产机制
   构式的部分能产性建立在范畴属性归纳的基础上,名词一旦进入“很+NP”构式,名词即由指称意义向称述意义转化,其认知机制是非范畴化的。非范畴化的基本含义是,词类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脱离其基本语义与句法特征的过程。在语言研究层面,非范畴化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范畴成员在非范畴化后至重新范畴化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也就是说在原有范畴和即将进入的新范畴之间会存在模糊的中间范畴,这类中间范畴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
   刘正光、崔刚认为非范畴化是范畴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语言与认识创新的重要方式〔8〕。如表1所示,“牛”、“豺狼”等11个动物名词丧失了指称意义,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与需要提取名词所具有的性状意义,名词在非范畴化的作用下,获得了新的功能。这种功能可能是临时的,如“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标注的词性只是名词;也可能经过语用强化逐渐定型,如“牛”,《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标注的词性是名词和形容词。事实证明,为了满足不断出现的认知与表达需求,语言实体在非范畴化的作用下能够不断获得新的意义与功能,范畴的动态属性得以充分表现。当然,不同类别的名词在进入“很+NP”构式时非范畴化的过程也有所不同,涉及语义抽象与泛化、范畴之间的对立中性化、语篇和信息组织功能的转移以及范畴成员属性高低的转移。
  四、准入条件与构式赋义
  词汇项的语义与语用特征是限制构式能产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综合学界的前期研究,Michaelis指出:
   If a lexical item is semantically incompatible with its morphosyntactic context,the meaning of the lexical item conforms to the meaning of the structure in which it is embedded.
   如果一个词汇项在语义上与其所在的形态句法环境不兼容,这个词汇项的意义就会遵循它所嵌入的结构的意义。〔14〕
   一个新成员(a novel coinage)进入一个特定构式必定涉及“构式强制”(coercion)的过程:一方面构式对于新成员的准入设定了限制,同类词汇项未必都能够出现在同一个构式中;另一方面是构式赋义效应,新成员的某个特定的语义因子被激活以符合构式的表达功能。
   (一)准入限制
   Goldberg在论述“动词的参与者角色(Participant Roles of Verbs)”和“构式的论元角色(Argument Roles of Construction)”如何整合的问题时,提出参与者角色与论元角色之间的相互融合主要基于两个原则:
   Which participant roles are fused with which argument roles is determined by two principles:
   1.The Semantic Coherence Principle:Only roles are semantically compatible can be fused…
   2.The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Each participant role that is lexically profiled and expressed must be fused with a profiled argument role of the construction…
   两个原则决定了参与者角色与论元角色之间的相互融合:
   1.语义连贯原则:角色之间在语义上能够互相兼容……
   2.对应原则:词汇侧显的参与者角色与构式侧显的论元角色能够互相融合……〔15〕
   谭景春把名词的语义分为概念意义和性质意义〔5〕。性质意义又可分为附加性质义和内在性质义。附加性质义不是词义本身所具有的,而是词义所指的那类事物所含有的性质,与概念意义的关系是间接的、不固定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如“农民”所指的那类人含有“朴实、憨厚、土气、保守”等性质。这为解释为什么我们习惯说“很中国”、“很美国”,而一般不说“很德国”、“很俄国”提供了新的思路。“很+NP”构式表示“性状程度高”的构式义,构式强制作用于名词的准入,其条件是名词的语义涵义中具有可被激活“程度性状义”的语义因子。“中国”古时通常泛指中原地区,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含义相同,古代华夏族、汉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意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是一个名词,包含着丰富的语义涵义,进入“很+NP”构式后,相关“程度性状义”的语义因子被激活,凸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层面,近年来不仅中文中有“很中国”的用法,英文中very China的用法也频频出现。例如:
   (2)来北京建言,老外很中国。(《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3月23日)
   (3)南京老外生活很中国,拥有中国名字,爱写毛笔字。(《扬子晚报》2009年12月14日)
   (4)外形山寨不出彩,内置圈子很中国。(《南方日报》2011年3月17日)
   (5)Mark说:“你不知道我现在已经very China了吗?我喜欢吃中国菜,喜欢在非常喧闹的餐厅里,灯火通明,提高音量说话还听不清,那种感觉,让我觉得很真诚,有一种热情……”(电视剧《蜗居》)
   (6)Kunfu Panda,very China.(《很中国的功夫熊猫》)
   (7)The country is eager to learn,but does its own thinking and comes up with policies that are very China specific.(China Daily,May 7,2011)(这个国家正在积极地学习外国经验,但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因此出台的政策很中国。)
   例(2)表达的是外国专家对中国经济的熟悉度,这里的“很中国”凸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例(3)用“中国名字”、“毛笔字”凸显了中国独特的生活方式;例(4)凸显了手机制造的中国创新模式;例(5)将中国特有餐饮文化中的热情元素凸显了出来;例(6)讲的是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例(7)说明了中国政府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时采取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态度。“中国”的语义涵义是由若干语义因子组成的集合,在上述6个例句中,所涉及的语义因子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生活方式”、“创新模式”、“餐饮文化”、“国宝”、“制定政策的态度”,它们都具有显著性。因而“很+NP”构式允许“中国”这一名词进入,并根据上下文语境激活相关的语义因子,凸显“中国”某一层面的语义涵义。但是,如果某个名词的语义涵义尚不具有或只具有认知上还未认同的显著性的语义因子,那么这个名词就不能进入“很+NP”构式。据此,笔者认为“很+NP”构式在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对某个具体名词进入该构式形成了限制:第一,能够进入“很+NP”构式的名词必须具有可被激活的表示“程度性状义”的语义因子;第二,能够进入“很+NP”构式的名词必须能够满足该构式获得合适的“论元角色(the argument roles of the construction)”,符合所处上下文语境的要求,被激活的语义因子必须具有显著性。
   (二)构式赋义
   Michaelis认为构式指示语义类型,构式强制提供了词汇项产生语义类型转变的条件,构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表达式的意义:
   …the process of semantic composition may add meanings absent from the syntax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certain operators,e.g.the progressive,receive suitable arguments…
   ……语义融合的过程也许会增加原句法中没有的意义,以保证相应的语义因子,如进行体,获得合适的论元……〔14〕
   例如,英语〔〈time quantity〉ago〕构式中,〈time quantity〉通常是指一个可测的时间量,使用时间短语如three years(三年)、a decade(十年)、one and half minutes(一分半钟)等;或是通过转喻指可数事件在可测量的时间内完成,如three games ago(三场比赛前)。英国现代诗人迪伦·托马斯在其作品中使用了“a grief ago”来表达“一段悲伤过后”的意义,“grief(悲伤)”显然不是一个可测的时间量,也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可测量的事件,是构式义激活了grief凸显“一段悲伤时间”的语义因子,使grief能够进入〔〈time quantity〉ago〕构式。Michaelis认为这样的过程涉及“隐性类型移变”(Implicit Typeshifting),一个新成员(或其投射)的意义类型会根据构式义进行调整,从而发生移变现象〔14〕。由此可见,当一个新成员被运用于某一特定构式时,一旦二者的语义和语用特征不兼容或互相冲突,构式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它激活了该成员“隐性语境”(Implicit Context)中的语义因子,迫使该成员发生语义和语用功能的类型转变。笔者把这一过程称作“构式赋义”,即“某个构式所在的上下文语境提供了激活某个特定词汇项语义因子的条件,构式赋予了这个词项新的意义类型”。
   邢福义从语言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认为具有特定文化素养的人及其对物体属性的特异感受,是形成“很淑女”之类说法的文化背景〔2〕;施春宏区分出了名词的关涉性语义特征和描述性语义特征,提出了名词描述性语义特征显现的三种语境:公知语境、特定语境与局部语境〔6〕。上述学者的研究为我们说明“很+NP”构式赋义的动因提供了思路,即进入该构式的名词都含有该构式所在的具体语境的语义因子,这些语义因子凸显的语义涵义是以认知语言学的凸显原则为基础的。如前述“很中国”的6个实例所示,具体语境提出了激活这些语义因子的要求,不同的语境凸显不同的侧面,语境是限制“很+NP”构式部分能产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Langacker认为对语义的理解依赖于相关的概念系统。某一实体的多侧面知识形成一个梯度(Gradation),具体的语义理解取决于各个侧面的常规(Conventional)、类属(Generic)、内在(Intrinsic)和特征(Characteristic)四大维度〔16〕。多个侧面的百科知识是理解词义的基础,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存在大小之别,有的具有核心作用,凸显度高;有的只具有边缘作用,凸显度低。笔者认为不同侧面的百科知识是新成员语义因子存在的基础,构式根据新成员语义的多维度性质,激活符合自身语义融合需要的最显著的某个语义因子,凸显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一个侧面。比如和“雷锋”相关的百科知识的语义因子包括外貌、身份、品质等,在建构“很雷锋”的意义时,其中“助人为乐的品质”是最凸显的,最符合“很+NP”构式高程度性状义的特征,因此最容易被激活。当我们听到“他很雷锋”时,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他”具有助人为乐的品质。又比如“德国”尚未进入“很+NP”构式,其实德国也有很多特征,如“民族精神严谨”、“制造技术精良”、“啤酒质量好”等等,但似乎在我们的心目中这些语义因子尚未具备“显著性”的程度,一旦这些属性特征在认知上可用于凸显性状程度义,“很德国”就有可能被使用。例如:
   (8)a.这个工程师的作风很严谨。
  b.这个工程师“很德国”。
   (9)a.这个机床的制作很精良。
  b.这个机床的制作“很德国”。
   (10)a.这个牌子的啤酒不错。
  b.这个牌子的啤酒“很德国”。
  五、结语
  从Goldberg所创建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来看,她对构式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不可预测性”不再是作为构式设定的必要条件;根据“人类识解世界的方式”与“所见即所得”的原则,有足够出现频率,可完全预测的语言结构也可被视为构式;构式定义从形式与意义的匹配延伸到形式与功能的匹配,功能所涵盖的范围包括语义、语用和认知,而不局限于单纯的一般语义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构式、解释构式义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事实表明,词项的语义特征是限制构式能产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新成员(a novel coinage)进入一个特定构式必定涉及“构式强制”(coercion)的过程:一方面构式对于新成员的准入设定了限制,同类词项未必都能够出现在同一个构式中;另一方面是构式赋义效应,新成员的某个特定的语义因子被激活以符合构式义的表达功能。基于汉语学界的研究成果,本文以美国语言学家Adele E.Goldberg认知构式语法的观点对汉语“很+NP”构式进行了认知方面解释,重新审视了某些名词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准入条件”,以及潜在的“构式赋义”的心理现实性,从另一个角度对语言构式部分能产性问题进行了解析。
  
  参考文献:
  〔1〕桂诗春.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J〕.语言文字应用,1995,(3):24-28.
  〔2〕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2):1-10,1-10.
  〔3〕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57-75,57-75.
  〔4〕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135-142.
  〔5〕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1998,(5):368-377,368-377.
  〔6〕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中国语文,2001,(3):212-224,212-224.
  〔7〕祝 莉.“很+NP”类结构及其语用价值〔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5-39,35-39.
  〔8〕刘光正,崔 刚.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结构〔J〕.外国语,2005,(2):37-44,37-44,37-44.
  〔9〕王德亮.“很+NP”的构式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1-23.
  〔10〕黄 洁.副名结构转喻操作的语义压制动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9-13.
  〔11〕吴为善.汉语韵律框架及其词语整合效应〔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3.
  〔12〕Goldberg,Adele E.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5.
  〔13〕Jackendoff,R.Semantics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83:77-78.
  〔14〕Michaelis,Laura A.Type Shifting in Construction Grammar: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spectual Coerc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4,(1):1-25,1-25,1-25.
  〔15〕Goldberg,Adele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50.
  〔16〕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 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55-161.
  
  (责任编辑:杨 珊)
其他文献
关键词:幸福;幸福指数;幸福最大化;生活质量;社会福利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研究日益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的概念、测量和前因变量三个方面:研究者对幸福是什么仍是众说纷纭;测量幸福的方法有传统定量分析法、日重现法和幸福指数法;而前因变量的研究则涉及人格因素、社会人口因素、情形性因素、经济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综合当前研究成果,明确界定幸福的基础概念,进一
期刊
关键词:AHP;自动排课;课程顺序  摘 要:在建立合理排课模型的基础上,运用AHP法确定与课程相关因素的权重,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待排课程的顺序,以实现课程排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7)01—0001—05
期刊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反对过量砍伐森林,倡导全民植树,并依靠法制和科技手段,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生产力理论和国际合作的高度,阐明了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主张通过建构更为全面的法制体系,保证生态环境建设为社
期刊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校;政治社会化;高校教职工;政治学习  摘 要: 高校教职工政治学习目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形式过时等困境,探索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势在必行。以政治社会化相关理论为基础,对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高校教职工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但政治学习形式存在着方式陈旧呆板、系统性不够等问题。因此,为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宣传部的核心作用,应建立高校教职工政
期刊
关键词: 叶芝;拜占庭;现实的象征;永恒之旅;宗教意识  摘要: 艺术与生命的永恒存在佑护着叶芝的艺术创作历程,正是凭借这样的“佑护”,诗人的艺术创作之旅才既展现为现实的经验之旅,又展现为“超验”的启示之旅和永恒的关怀之旅。在诗人的眼里,现实经验的存在乃永恒世界的“象征”,“拜占庭”正好承载了这样的“象征”而成为永恒精神与艺术存在的现实代表。“拜占庭”既是现实之在,又是历史之在,更是宗教与艺术的不
期刊
关键词:城市公团;防灾减灾;规划设计原则  摘要:汶川大地震后对成都市的4个防灾公园的实地考察发现:城市公园在防灾减灾方面普遍缺乏相应的防灾规划设计、必要的应急避难设施以及安全的应急避难空间,因此城市公园的建设应遵循“安全性、可达性、人性化、持续性、合理性”五项平灾结合的设计原则,从场地规划、建筑设计、植物设计和设施设置等方面来规划。同时。要加强防灾公园的理论与法规研究,强化公园防灾意识,建构综合
期刊
关键词:Monte Carlo模拟;顾客终生价值;顾客识别  摘 要:顾客终生价值(CLV)模型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识别营销渠道中的关键顾客,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但传统的CLV模型大多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它们多是根据顾客过去的购买模式或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来推断顾客未来行为和顾客未来的盈利能力,不能《艮好地反映出顾客价值的波动趋势、而将蒙特卡洛分析法运用到CLV模型中,能较好地反映影响CLV的
期刊
关键词:高中教育;欠发达地区;招生机制;办学机制;寡头垄断;民间资本  摘要: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欠发达地区非义务教育的发展比义务教育面临更多的困难。对县城内双寡头垄断教育竞争模型和莘县的高中招生机制实例的分析结果都表明:在县城内建设两所实力相当的重点高中,可以在有限增加财政负担的条件下促进有效竞争,提高高中整体教育水平。  中图分类号:G46;F22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关键词:三遂平妖传;讲史小说;“说话”;神怪小说  摘要:《三遂平妖传》在“王则起义”的历史框架下,填充了大量灵怪片段,使小说主题显得模糊不清。这种组合“妖术”、“灵怪”等短篇“小说”话本的写作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说的“讲史”框架性质,使《三遂平妖传》成为早期讲史小说向其它类型小说转变的过渡作品。由此可以看出,自《水浒传》之后,神怪类话本故事的组合,客观上对小说的“纯讲史”主题有了进一步的改变
期刊
关键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功能;制度设计;参保意愿  摘要:对福建省试点城市城镇居民进行调研发现:居民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认可度较高,参保群体开始受益,续保意愿较强;但对制度认知度较低、受益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居民参保续保。其深层原因在于筹资标准与待遇水平不合理、政策设计与居民需求存在偏差、管理服务效能不足、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发挥受限,弱化了政策的优越性和制度的保障功能。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