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反思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kinhu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作用
  
  1.传承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过程中所形成的,其中有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和教育理念,当前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则是在当前的发展下接受前人的智慧和传承我国大学历史发展中所体现出的优秀文化。与此同时,在这个多元文化发展的世界,传承也是以开放的心胸,广泛吸纳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2.育人
  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校园精神文化对人的素质包括学生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体质和体育精神、审美意识、心理素质等各个层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精神文化其固有的陶冶性、教育性使学校形成一种优良的精神氛围,从而使校园人具有某种特有的精神特征,学生和教师在自觉和不自觉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3.创造
  “学校文化传统是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长期创造积累形成的,但学校文化不是静态不变的,不是消极地接受从前创造的传统,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新的形势创造新的学校文化。” 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也是如此,精神文化要具有现代意识,能体现时代精神,在建设高校精神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其中的误区和错误,进行指导改进,创造出新的理念,推陈出新,更好的指导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促进高校的发展。
  
  4.激励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氛围,使学校处于一种环境舒畅、人际关系融合、生活朝气蓬勃的氛围当中,激励学生开拓进取,不畏艰难,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一种人人以学校建设为己任,人人
  关注自己修养的校园氛围,学生努力学,教师努力教,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
  
  二、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误区
  
  1.重外不重内,形式主义抬头
  一些学校校园网、广播通讯、校报杂志做得很好,但是真正能体现在师生身上的精神却不见了,尤其是在当前高校评估的影响下,一些学校为了“创品牌”、“提质量”、“争先进”,不断地进行整改,但学生和教师真的在整改中提升了么?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所高校在迎评促建的过程中创办了自己的校歌,可是在调查中却发现,学生中很多不知道自己的学校有校歌,更不知道学校的校歌是什么。校歌本来代表了一所学校,代表了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催人向上,促人奋进的精神动力,但如此的校歌却毫无意义,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2.治标不治本,根本认识不足
  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出现过学风不正,师风不严,学术不规范等有悖于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都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学生中加强精神文明教育或开展精神文明活动,但是这样的措施效果并不明显,一些社团活动把活动宗旨和内容吹得天花乱坠,一些活动也只是形式上开展,最后都偃旗息鼓,这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就好像一所学校的校训是“崇德、博学、团结、创新”,这是高校精神的体现,但是学生和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需要的是学生和教师有多大的意愿去实现,如果没有让学生意识到去实施的意义,即使天天挂在嘴边,看在眼前,这依旧是八个简单的汉字而已。
  
  3.动力不动行,缺乏生命体验
  只有体验才能为精神文化建设确立起内在的生命基础。“心灵具有内在性,心灵只有靠体验和理解才能把握,没有真切的体验,没有同情和理解,心灵是不可接近的。教育只有把通向心灵之路引入学校的教育生活,才能最后达成生命教育的精神境界。” 而在当前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体验性,没有体验性,精神文化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建设。就像在我们学习《长征》所带给我们的精神时,即使我们把课文背的滚瓜烂熟,理解的深入透彻,依旧无法体会其中所带给我们的坚强、执着等精神,没有通过真正的体验,很难真正的内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态度、情感和行为。
  
  三、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
  
  1.外显和内隐辩证统一,共同促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精神文化包括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在建设过程中要将内隐和外显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建,避免只重视高校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方面。内隐是学校精神文化首要的存在形态,精神文化只有内化到师生的观念、意识、心态、态度之中,形成自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体现精神文化对于人的发展和学校建设的作用。
  
  2.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生命体验,在行动中内化
  精神文化建设内在的生命基础是体验,只有能过体验,通过人自发的生命本体的切实体验,才能真正反映出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质。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是有能力有文化的成人,理解能力也高,他们能够自发的或者在活动组织下去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唤起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从而自学的趋从学校的主体价值和精神。
  
  3.培养师生参与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利用第二课堂、职业道德教育、网络文化等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师生意识到学校精神文化教育对于自身各方面素质提高的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对他们进行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引导、性格的培养、意志的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也能够帮助学生抵御低级的、腐朽的、不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审美理念等。
  
  4.将软制度规范化,以硬指标指导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相对于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可以称之为软制度文化,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纳入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加强对校园网站、社团的管理,举办高水平的交流活动,根据师生的兴趣和特点举办各种高雅严肃的精神文化活动,让师生在体验和规范中提高自己的生存意识,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作者單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各种数学语言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转换,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语言 数学学习 小数 锻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19  教学片断:  (在学习小数的读写及完成一些练习之后)  师:同学们今天看涂色部分认识了小数,反过来,能看小数涂色表示吗? 
学生首先是个人,不是“产品”,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加之当前社会比较复杂,而学生的接受能力又比较强,因此很容易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染上身。这就决定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这种教育在社会现实的面前往往又显得无比的苍白、无力和尴尬。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把理论脱离了它赖以存在的现实,缺乏时代性,把品德教育绝对化为完美的“象牙塔”,仅供瞻仰,从而使品德教育从本质上丧失了
2009年下半年  7月 第五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的主题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夯实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基础”,来自全国各高师院校的130余名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8月 为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发起了“童乐杯第一届全国农村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征集和评选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段悦耳动听的旋律,教师如何把握一节课的每个细小环节,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中体会诗意盎然的科学文化知识,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启迪学生心灵智慧的教学任务。以我多年从教之经验:精心设计导语也是上好一节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导语,即课本教学时的开场白,就是一堂课的“引子”或“序幕”,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
著名画家丰子恺老先生曾经用朴实真挚的笔触写过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李叔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看到了这篇尘封已久的文字,真是相见恨晚,一见如故。我被主人公,杰出的教师李叔同先生所深深感动着,仰慕他的才学,欣赏他的教法,乐于东施效颦,耕耘在教育园地。我觉得,这篇文章,应该推荐给每一位即将走上讲台和已经走上讲台的教育工作者,它的示范效果,远远胜于那些呆板枯燥、故弄玄虚的理论教条,它必将在每个人的心
摘要:杜威来华讲学已逾90周年,与其有关的两个重要教育命题仍需要被理清与确认。“教育无目的”是对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并非根本上放弃或取消教育目的。杜威以“反弹琵琶”的方式求索教育目的:民主主义是其理想社会;教育是民主主义首要而审慎的工具。就杜威本意而言,“儿童中心”仅就教育过程与方法(手段)而言具有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教育手段上的“儿童中心”是服从并服务于教育目的上的“社会
思想品德课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下面,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要看到、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能动的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懂得自己就是一座可以发掘的金矿,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    二、重视基础,启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1003401  思维是大脑对生活中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
初中阶段“基本的语法知识”需要掌握哪些呢?附录中列出了实词,虚词,短语等,按照附录中的语法体系:第一学年应进行汉字构成和实词的教学;第二学年进行虚词和短语类型的教学;第三学年进行句子成分和病句常见类型的教学,和高中的语法教学进行接轨。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法教学之路——语法教学与专业特色的结合。专题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的结合。  下面谈一下对于实词教学的探索。    一、
落后的乡村中学,教育资源很有限,怎样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每一个乡村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紧跟发展趋势,瞄准改革目标,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为核心,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初中三年学生培养的始终,将能力培养列于化学教学改革的首位,建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素质培养教学新模式,以科学的价值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