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指出,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习探究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是教育改革企盼多年的一种境界。如今人们普遍意识到,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学习”也应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
近些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摸索, 以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起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封闭,教师只是一味地忙于知识的满堂灌,学生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课堂教学也就变得沉闷,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事实上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不应该拘泥于已有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师生都应该积极创造,超越预定的教与学的目标。先得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其次,师生之间要实现教学相长,建立密切的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挑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处于的被动局面,充分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授《口技》一文时,让学生多次听课文朗诵,又反复阅读,学生感受了课文对口技表演者的精彩描摹,我积极地开导他们:“我真想把口技表演家的神态描绘出来,大家愿意和我比一比谁描写得更形象吗?”学生受到激励,非常乐意和教师一比高低,研究口技表演者的神情,课堂氛围立刻就变得非常的浓烈,于是自主地去发现和探索口技表演者的精彩刻画,不少同学还用上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学会放手,避免越俎代庖,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却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学会放手,千万不能越俎代庖,生硬地规定学生应读哪些书不能读哪些书。应不断拓展课外阅读,开拓学生阅读的视野,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除了要让学生了解所阅书籍的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意识到真正的阅读,是与本文、作者、心灵的对话。读书确实是与“友人”晤面交谈。其奇妙之处,正在于它不仅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与千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友人”进行交谈,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只与自己想谈和愿意谈的“友人”交往。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心灵的对话与撞击。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交友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交谈的对方层次越高,所能达到精神境界也就越高。因此,读书即交友,是朋友间的对话。既是“对话”,就不是单向的作者各读者的灌输和读者的被动接受,读者也会有“回响”,也就是说,读者也可以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创造性阐释,从而在某些方面“发现”了作者,这就是读者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的表现。而这样的“发现”也是对自我的一个“发现”。
譬如,读了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读了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读了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这样对“卑锁、势利、狭窄”的自责心理,就是与文本中屈原、陶渊明、李白的“高尚、淡泊、豁达”对话的反观效应。学生在文本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宽容,变得比昨天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
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问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 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
学完《小石潭记》后,我们设计了两个题目:假如穿越时空隧道,小石潭上,你遇见了忧伤的柳宗元,你将怎样劝劝他?国家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为这一景点写一则简介。引导学生勇于探索钻研一题多解,以题简意深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得新颖、独到、变通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开放多元化的课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
开放多元化的课堂,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进行自我理解,自我斟酌,大胆质疑,回归学生自己的生活。创新学习的关键在于“问题”意识,有了疑问,才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思考,才可能实现创新。其次,还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我们一样具有主观能动性,由于他们的知识、兴趣、爱好、个性和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对同一个问题的见解是各不相同的,课堂教学因此而异彩纷呈。
指导写作“喜欢的一种植物”时,一个学生说牵牛花美在本身的漂亮,可另外一个学生马上反驳:“不对,它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趁机引导学生议一议。学生讨论异常的激烈,发现了不少闪亮的地方。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独特发现,使学习的内容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我认为,要做到这些,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开放性备课;打破教学形式的一成不变,开放性教学;打破教学手段的僵化,多元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的来说,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主探究学习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在主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达到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近些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摸索, 以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起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封闭,教师只是一味地忙于知识的满堂灌,学生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课堂教学也就变得沉闷,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事实上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不应该拘泥于已有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师生都应该积极创造,超越预定的教与学的目标。先得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其次,师生之间要实现教学相长,建立密切的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挑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处于的被动局面,充分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授《口技》一文时,让学生多次听课文朗诵,又反复阅读,学生感受了课文对口技表演者的精彩描摹,我积极地开导他们:“我真想把口技表演家的神态描绘出来,大家愿意和我比一比谁描写得更形象吗?”学生受到激励,非常乐意和教师一比高低,研究口技表演者的神情,课堂氛围立刻就变得非常的浓烈,于是自主地去发现和探索口技表演者的精彩刻画,不少同学还用上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学会放手,避免越俎代庖,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却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学会放手,千万不能越俎代庖,生硬地规定学生应读哪些书不能读哪些书。应不断拓展课外阅读,开拓学生阅读的视野,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除了要让学生了解所阅书籍的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意识到真正的阅读,是与本文、作者、心灵的对话。读书确实是与“友人”晤面交谈。其奇妙之处,正在于它不仅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与千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友人”进行交谈,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只与自己想谈和愿意谈的“友人”交往。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心灵的对话与撞击。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交友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交谈的对方层次越高,所能达到精神境界也就越高。因此,读书即交友,是朋友间的对话。既是“对话”,就不是单向的作者各读者的灌输和读者的被动接受,读者也会有“回响”,也就是说,读者也可以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创造性阐释,从而在某些方面“发现”了作者,这就是读者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的表现。而这样的“发现”也是对自我的一个“发现”。
譬如,读了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读了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读了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这样对“卑锁、势利、狭窄”的自责心理,就是与文本中屈原、陶渊明、李白的“高尚、淡泊、豁达”对话的反观效应。学生在文本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宽容,变得比昨天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
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问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 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
学完《小石潭记》后,我们设计了两个题目:假如穿越时空隧道,小石潭上,你遇见了忧伤的柳宗元,你将怎样劝劝他?国家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为这一景点写一则简介。引导学生勇于探索钻研一题多解,以题简意深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得新颖、独到、变通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开放多元化的课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
开放多元化的课堂,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进行自我理解,自我斟酌,大胆质疑,回归学生自己的生活。创新学习的关键在于“问题”意识,有了疑问,才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思考,才可能实现创新。其次,还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我们一样具有主观能动性,由于他们的知识、兴趣、爱好、个性和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对同一个问题的见解是各不相同的,课堂教学因此而异彩纷呈。
指导写作“喜欢的一种植物”时,一个学生说牵牛花美在本身的漂亮,可另外一个学生马上反驳:“不对,它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趁机引导学生议一议。学生讨论异常的激烈,发现了不少闪亮的地方。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独特发现,使学习的内容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我认为,要做到这些,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开放性备课;打破教学形式的一成不变,开放性教学;打破教学手段的僵化,多元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的来说,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主探究学习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在主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达到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