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ufangfang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夏季,是农人挥汗如雨劳作的火热季节,也是金蝉出土、蜕变、产卵、老去,经历整个短暂生命历程的季节。夏收夏种一结束,便到了摸金蝉的季节。它们好像天生就是为了充当农人的美食而活着。
  苏北老家人对金蝉的叫法是有区别的,通常是在其出土后且尚未脱壳之前被称之为知了猴,在其脱壳之后才称之为知了或金蝉。其实,知了猴是蝉的幼虫,刚出土、会爬树、能脱壳。老家人之所以称摸知了猴,因为白天看不到知了猴,只有到了晚上,才是知了猴出来活动的时间。知了猴的样子很丑陋,身披盔甲,通体黑褐色,在地上爬动,样子有些古怪。知了猴蜕变脱壳的时候,背上裂开,露出幼蝉黑白相间的脊梁,因为像龟背,又称之为“知了龟”。故有谚语曰:“知了猴、知了龟,天天晚上摸一堆!”蜕变完成,通体玉白,被称之为“白知了”;再往后,身体变黑可以飞翔,才成为知了。
  老家自汉代就有吃知了猴的习俗。
  在巍然的记忆里,知了猴是人们打牙祭的佳肴,那时候生活条件差,大多数的家庭,如果不赶上婚丧嫁娶,几个月也很难吃上肉,吃知了猴便成了改善生活或解馋的办法之一。因此,吃知了猴就成了乡村孩子们的一个念想。
  其实,知了猴除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含有高蛋白和人体需要的数十种微量元素,是营养丰富的食用佳品且有名目之功效。
  吃知了猴的通常方法是油煎。即在锅里放少许食用油,加热后放入知了猴,用锅铲翻动并逐一压扁,此时便能听到吱吱声响,闻到鲜美的肉香,待知了猴变得焦黄、酥脆了,关火撒点盐,一盘令人馋涎欲滴的炸金蝉便上桌了。我常常等不及母亲盛入盘子里,便从锅里捏一个赶紧填进嘴里,舌尖忍受着烫,将知了猴嚼几下便滑入胃里,几乎没有品出味道。也可以用鏊子熥,放在上面,压成扁片,来回翻转,火候均匀,变成焦黄,更加香酥可口。
  夏天麦收后,雨水便多起来,土层变得松软而湿润,成熟的知了猴再也耐不住阴暗的地狱生活,用两只锐利的前爪拱破地皮,爬出地面,寻求蝶变的新生活。殊不知,知了猴是多么的不容易,有时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黑暗的地下默默积存着能量长大,又不知用了多长时间才挖通到地面的洞穴,其付出的艰辛和毅力足以令人敬畏。
  傍晚时分,三五个小伙伴便背着书包直奔树林。但凡树木多的地方,知了猴也一定多。其实,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可能有知了猴出没。日落月升,夜幕降临,知了猴悄悄爬出洞口,凭着本能慢慢爬上树,在树上完成它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变。知了猴尽管貌不惊人,身体小如拇指,其生存的历程却折射出惊心动魄的顽强精神。
  捉知了猴要讲究方法,如方法不当,便很难捉到。
  首先要学会认洞。知了猴的洞和其他的洞不一样,只有经常摸它的人才能分辨出来。初始破土的知了猴洞口有如豆粒般大小,不过没有豆粒那么规整,洞口顶端的壁是薄薄的,那里面藏着的定是知了猴。只要轻轻一拨,洞口即会显现出来。洞的直径约1 厘米,一根小手指伸进去略有空余,但没法抓住它,因两根手指不能同时伸进洞里去。这时便寻来一根细草棒慢慢地伸进洞里,朝着知了猴爪子的方向,轻轻地碰一下,知了猴便本能地伸出爪子抓草棒,再轻轻地晃动几下,爪子抓得更紧了,我们称之为“救命绳”。此时要小心顺势慢慢往上提,棕色的通体泛着油亮、身上还带点泥土的知了猴,便呈现在面前。有的知了猴非常机敏,感觉势头不对,立即逃遁。即使用铲子一层层地往下挖,总不见它的身影,逃跑速度之快,令人惊讶,我们称之为“跳井”了。因此,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小心翼翼。有时甚至跪在那里做祈祷状,口里默念着“快快上来吧,快快上来吧……”。
  夜幕完全降临,我们便跑回家,将“战利品”放到盐水里腌上,因为这样知了猴就不会再脱壳且保鲜。匆匆吃上几口饭,便拿着手电筒再次出发,这时好多知了猴正拼命地朝树上爬着,那些行动迟缓的,爬得较慢的,试图想早些脱壳飞翔的,基本上被一网打尽。对于没有手电筒的人来说,摸知了猴完全凭感觉,两手围着树乱摸,或者借助月色看树干上是否有突出的地方,如有小小蠕动的身影,那就是知了猴了。
  就这样,沿着河畔的树林,逐棵树去捉,一直到深夜。如此周而复始,一直延续到整个暑假結束。
  如今,每天晚上,人们走出户外,小河旁,路两边,树林中,到处都闪烁着一道道的亮光。耀眼的强光肆无忌惮地在地上或树上闪烁游弋。
  有人提着装了水的塑料桶,但见里面的知了猴,有的相互抓挠着,有的相互拥抱着,扭成一团。老家人开始用充电的LED 新型节能灯,像矿工一样戴在头上,满树林地毯式搜捕,就连那些侥幸偷偷爬到很高树上的知了猴,经过脱壳的蜕变,还没来得及体验“居高声自远”的感觉,就瞪着无辜的大眼睛束手就擒了。更有甚者用透明胶带缠绕在树身上,以此来阻挡知了猴往高处爬行,知了猴爬到胶带处就会滑落下来。如此,几乎很难幸免。这种竭泽而渔式的捕捉,似乎很残忍,分明是让蝉灭绝。难怪细心的人们会发觉,夏季耳畔的蝉鸣在逐年稀疏,偶尔树间响起的蝉鸣是那样的零落和孤单。哪里是蝉在绝唱,分明是在哀鸣。蝉是夏季最好的“代言”,这样发展下去还能代言多久呢?
  知了猴褪去外衣,就蜕变成了知了。那个被称作知了猴皮的外衣,据说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当年经常听到小商贩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收知了猴皮”。老家的孩子们常常举着长长的细竹竿,满树林捡拾知了猴皮,换点零钱买些学习用品或零食。
  二
  没有被捉到的知了猴可谓躲过劫难,当晚便悄悄脱掉外衣,等到柔弱的翅膀晾干后,翅膀足够坚硬了才变成了漂亮的蝉,尔后,展翅飞离树干,奔向万叶丛中。其蜕变过程看似简单,但对于弱小的知了猴来说,过程是何等的艰难:脱壳时先从背部开口,爪子使劲往外撑,动作是那样的缓慢和笨拙,等到连接身体和躯壳的白筋被挣断,幼蝉才完全出壳。此时全身又白又嫩,翅膀卷曲,无法飞起,只好抓在树上,经过一夜的变化,直到全身变黑、翅膀变硬,才飞翔。
  并非所有飞上树梢的蝉都可以放声高歌,因为蝉分为雄性和雌性。只有雄性的才能鸣叫,它的小腹上生长着唱歌的工具。雌性的产卵,卵子撒落地面,几年以后,新的知了猴又产出。蝉其实是一种寂寞而充满悲情的昆虫,在黑暗的地下沉默多年,只为了最后在枝上一季短暂的深情表白。尽管如此,也不知有没有在其短暂鸣唱的日子里,始终没有用歌声换来雌性爱情的知了。如果有,那么长达几年的地下黑暗时光,该是多么的悲哀。其实辨证地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活法呢?正如某些人一辈子没有得到异性的爱恋,更没有成家,生活也未必不快乐,所以人们不需用异样的眼光去审视他们,更不必去非议。对于蝉来说,能够在夏日浓荫的时光里短暂地鸣唱,尽情地绽放自己,这也许是它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居高声自远。夏日里,雄性的蝉像一个高音王子,在高枝上唱得兴高采烈,从早到晚不停歇,毫无倦意,一直到生命终结,可以说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歌唱事业。雄蝉攀在枝头依赖腰部的发音器——鼓膜长鸣,距离地面很高。天气越炎热,蝉越能鸣,声音也越响亮,燥热在蝉声里发飙,蝉声在燥热里发酵,没有蝉鸣的夏天不叫夏天。“知了……知了……”,一声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一声急、一声缓,此起彼伏,声声不息,村子在蝉声里漂浮起来,使故乡的夏季变得热闹又燥热。
  蝉声是夏天的画外音,夏天的味道也是它唱出来的。夏天对雄蝉来说,未必是最美的季节,却是唯一的季节。这个季节是专属雄蝉的,它才是夏天独一无二的代言。
  黎明的蝉鸣,唤醒了村庄,唤醒了农人,唤醒了鸟儿,寂静的乡村也变得喧嚣起来。勤劳的农人,扛着农具,乘着蝉鸣声,开始劳作。
  中午是最热闹的时刻,雄蝉都亮出自己最美的歌喉。那声音,有近有远、有高有低,或激烈昂扬、或婉转悠长,此起彼伏,汇成美妙的乐章,是那么的强劲有力,大有震耳欲聋之感。
  傍晚时分,蝉鸣吹红了夕阳,吹凉了乡村,吹归了农人。蝉鸣犹如一首首动人的恋歌,一曲曲自然的绝响,回荡在乡村的上空。
  有人认为蝉的鸣叫是对生命透彻感悟的嘶喊。其实,蝉鸣叫的本相是为了求偶,是在唱情歌,纯粹出于生理需要。对此,古人也不明白。如杨万里的“蝉声无意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耒鹄的“绿树影里一声新,有愁人有不愁人”把蝉鸣声声说成如诉如泣;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同样认为蝉是曲高和寡的不平宣泄。
  池塘边的柳树也许是得风又得水的缘故,长得格外茂盛。夏日的午后,浓密的柳树下一片阴凉,那是我们最爱玩耍的地方。在树下玩泥巴,看蚂蚁忙碌地搬家……玩够了便又开始转移视线,仰着小脸,在树冠中搜寻着知了的身影,一个树上,一个树下,树上的知了唱得肆无忌惮,树下的我们却有些无可奈何。望到心焦之时,便寻觅武器——小石头块或坷垃块,发现后弯腰捡起来投向树冠,有时会惊动几只知了,发出吱吱的响声后飞向远处,树上顿时变得静寂起来,正可谓“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不长记性的知了,不久,便忘记了危险又恢复了先前的喧嚣,我们开始重复之前的做法……
  当然,我们并不满足一次次的骚扰,更会想办法去捕捉。
  大家光着脚丫,走在晒得发烫的地面上,循声发现目标后蹑手蹑脚走上前去,为了能把知了捉住,积极动脑筋,想出好几种法子来。捕知了的工具都是就地取材,找半截铁丝,折一个圆圈,插在秫秸的顶端,在铁圈上横七竖八地扯几道线,还要到屋檐下或墙角里粘上几张蜘蛛网。用这样的网粘知了,成功率并不高。而用树胶粘知了却很奏效。夏天,粗壮的树身上不知为何会渗露出一些晶亮、金黄色的液体,黏黏的有一股淡淡的臭味,粘在手上也很难清洗。我们用小刀把树胶挖下来抹在秫秸上,拿着它粘知了几乎是百发百中,知了在秫秸上挣扎着鸣叫着被擒住,我们欢呼雀跃。只是逮住的知了身上黏糊糊的,玩一会儿便扔掉了。
  其实,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用网套。用铁丝握成一个碗口般的圆圈,再将网兜绑在铁圈上,最后与竹竿一端固定好即可。悄悄举起小竹竿循着蝉鸣,反应敏捷的还未等工具触及,似乎就感觉到危险的气息,立刻张开翅膀“吱”一声而去,同时又极具嘲弄地洒下一点水滴,据说是“尿”,也许是吓尿了吧。滴在侵犯者仰望的脸上,也算是惩罚吧。当然也有反应迟钝的知了,对一步步逼近的危险没有及时觉察到,等发觉危险逃跑时,便会一下飞进网子里,垂死挣扎着落网了。逮住后如获至宝,因为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比如,用双手捏住知了身体的两侧,让它扇动翅膀,扇出來的风与迷你风扇差不多;还会打开知了腹部的发音处,看看是怎么发出响亮声音的;有时会剪断它的翅膀,看着它在墙上地上爬来爬去……
  雄蝉与雌蝉交尾后,受过精的雌蝉便将尾部的一根如针尖般的刺插入树枝,把卵排在里面。因芒刺里带有毒液,树枝很快就会枯死。后来,枯枝就会落地,蝉卵随之进入土里。如此循环往复,繁衍生命。这正是生命的魅力,因为希望一直都在。据记载,从蝉卵入土到成蛹出土要十几年的时间。而餐桌上的知了猴大多是人工养殖的,周期只要两三年时间。
  如今物质丰富,人们生活条件好了,炸知了猴已经成为一道乡土名菜或刁肴,知了猴作为天然的绿色食品被端上餐桌,其食用价值也被宣传得沸沸扬扬。物以稀为贵,价格逐年攀升。对于我而言,与其说是品味,倒不如说是咀嚼那些逝去的岁月,品尝曾经的童年乐趣,回味几多浓郁的乡情。
  我常想,雄蝉极其短暂的生命路上虽有重重劫难,但依旧不知疲倦地引吭高歌,追求幸福,直至生命终了,不枉来世走一遭,而人们有时遇到困难与挫折却不能正视,活得总是不够明白,想来的确惭愧。我想,蝉之所以如此达观,大概与禅有关吧。
  古语中,“禅”通“蝉”,诚不虚也。蛰伏黑暗,掘土数年,方能长出可与飞鸟媲美的翅膀,冲破硬壳享受阳光下的欢愉,即便这样的光阴只月余,也要用整个喧嚣的生命去偿还一缕阳光的馈赠,因此蝉鸣才会如此热烈。月余的幸福时光便足以让蝉面对如此短暂而又残酷的生活,向这个世界从容地宣告“知了”,明白了这些,是不是能让我们从此原谅了蝉的聒噪,也从此原谅了世间的不公。“潜蜕弃秽,饮露恒鲜”“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然而,无论如何赞美它,怜悯它,思念它,赏识它,它自无喜,无悲,无知,无变。
  其实,人生中的烦恼大都是自己找的,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取舍得失之间皆能寻出不平之意。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只有当心灵变得博大,承载着万事万物,才能倒空烦恼,拥有一颗平常心,才算是参透了人生,才算是参透了禅。
  蝉在某些方面应该值得人们学习吧?
其他文献
暮 春  脱去庙宇  小尖山仍是一颗佛心  雨水不來  截断的河流盘踞在经书的谷底续写经书  垂钓的天空守候在水墨的绿荫装订典籍  堤坝抬高的河岸初心不改  高架桥是悬空杀出的另一条河流  你种植的暗喻在梦中发芽  睡美人从传说中醒来  骑着泪水编织的溪流穿行在木鱼的山林  时光匆匆,昨日如梦  落花推着暮春  朝夏日的彼岸泅渡  高速,拖着满城的建筑  奔向远方。  侠客行  夏日,阳光朗朗  
期刊
卡拉玛之死  戈壁在燃烧 旅途向未知近了一步  蓝松白雪也在耗尽体内的火焰  沉默和深度忧郁 从远处的林中剥离  我们的血痂和通向未知的长路 痛疼  正处在未愈的伤口上 从喉咙里  已无法涌出刺骨的话语 身体  裹紧了雪粒的白 你确切要翻越冰道上  的垭口么 火焰迫近我们的车轮和马蹄  你我在冰层与火焰之间摇晃着身子  星粒将要坠入雪白的深渊  没有更多的草木叙事情景 让我们  复活一次 我说的是
期刊
卡瓦博格的紫外线反复烧烤的好汉。  三江峽谷的大风雪经久捶打的男人。  在弥漫着原始野性的云南西部,在辽阔而又深远的香格里拉,在神秘而又壮美的滇藏高原,在漫长而又艰辛的朝觐之路上,红色的氆氇长袍裹不住一身剽悍的血性。  剑刃般锋利的风暴,撼动不了你们对灵魂的坚守,对信仰的虔诚。  德钦汉子,当阳光洒满你们寒铁般坚韧的身躯,我赞美你们是一尊尊饱经沧桑的青铜雕像。当风雪鞭子般抽打着你们炽热的胸膛,我颂
期刊
火炉噼啪作响,炼丹繼续进行, 恶毒的咒语放进火炉……  你见过孤独的形体被放大?一只蜗牛在奔跑?树形的人行走?  你见过村庄被解构吗?核桃村没有核桃,桃子树也没有桃花,鱼村成了空壳?  你见过你自己的形体吗?你见过它变异吧?  渴望成了生长的树,被太阳的金边镶嵌。  河流去远方。出土的中年男人在晨跑。  秋风吹秋风的,我裹紧自己的。“还记得吗?我抱得太紧,生怕一松手,我们就像两条江水,最后交汇于死
期刊
银亮的披蓬,为哈尼族人遮风挡雨。黑色的顶冠,宛如一座幽深的森林。  透亮的眼睛,从远古看到当今。哈尼族人啊!一路尾随着神鸟白鹇,红色的脚步,来到了永恒的故乡,红河元阳。  无需太过用力,这头雄壮的耕牛,拖着锃亮的犁,在梯田里来回耕犁。无需太过用力,这头牵引的耕牛,和哈尼族人有着一样的脾气,隐忍、吃苦、善意。  它把梯田当作了家园,它把哈尼当作了亲人,它把山水当作了情人,一年一年,忙着耕犁。  生趣
期刊
不再追随一茎蓍草。这么多年,神的预言  从未实现。秋日的蝴蝶  像另一種囚禁。梦的翅膀无法扇动现实的淤泥  你说:如果窗台的玻璃花瓶,它的玫瑰从未命名  就没有房子再令人挣扎  说这话的时侯,你的脸孔悠远而坚韧。与晚餐前  孤独矗立的黑色树木相互映  我已知你和我不同,却感到亲切  仿佛有另一个地方  可以去跑
期刊
我常常担心一只蝴蝶的命运  它的双翼,有季节的美  有幽径花语遗留的香气  面对落叶,我曾爱上过枯萎  秋天,乔木灌木都有相似的命  我从一片叶子,读懂一生的沧桑  夕阳下,一位老者在河畔垂钓  时光沉淀的内心,比水面还平静  吹过河面的风  也吹过一个人的身体  我无视晚钟对尘世的刻骨提醒  独自倾听,来自体内的滴答声  今夜,我把失眠复述一遍  这久治不愈的天气  有时间的暗伤。雪下在昨天  
期刊
洛卡海岬指向苍茫的大西洋,凌厉的海浪狂袭峻峭的悬崖,佝偻的草皮仆伏,白壁红顶的灯塔挺立风沙之中,这就是欧洲最西的一角。贾梅士遥望海洋,豪情万丈不为独眼所障,旋回呼号的海风像是他从石像发出的沙哑声音:“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卢济塔尼亚人,从这儿走出去……”  贾梅士(1524-1580)生于里斯本,七岁时父亲死在葡国的印度殖民地里阿,在叔父的帮助下完成了教育。年轻的贾梅士富有理想并极其罗曼蒂克,传说曾
期刊
绿  竹笋冒尖时  石碑下有人小声说话  春来了  来了  满田野跑动的  不是穿着绿衣裳的娃  而是不再羞怯不管不顾的  油菜花  靠近土丘那片残垣还在  曾经有个丰盈少女向我招手  当时  风夺走了我眼睛  曲直度  绕那个弯时有一种要飞出去的感觉  有时想,路面突然下沉  唯一能抓住的是什么  兴许,车身正好卡在高架某个  最牢固的点上,坚持着不掉下去  底下是深渊是火海  回到宽阔路,后方
期刊
人人都知梵高。而梵高的艺术启发者——高更,也是一位同样伟大的艺术创造者。  毛姆说:“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这是毛姆以高更为原型创作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话。“月亮”代表梦想,“六便士”代表现实。虽然这本文学作品,为向我们展示一个为艺术不惜献身的形象,添加了丰富的想象和人物刻画的情节,把高更美化很多。但高更确实有着为艺术疯狂的一面,以至于毛姆用这一点作为主人公最重要的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