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尺”共舞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z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数学离不开一些常用的教具,尤其是直角三角板,含45°角和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常与抛物线共舞,演绎出数学学习的好风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直角三角板在中考试题中也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利用三角板和抛物线组合设计而成的中考压轴题,更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挑战着学生的思维,有效地考查了学生观察、实验、类比、联想等方面的能力,备受中考命题者的青睐,现从2011年中考试题中采撷几例,加以评析,与大家共赏.
  1 含45°角的三角板与抛物线喜相逢
   例1 (2011东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现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ABC放在第一象限,斜靠在两坐标轴上,且点A(0,2),点C(1,0),如图1所示,抛物线y=ax2-ax-2经过点B.
   (1)求点B的坐标;
   (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抛物线上是否还存在点P(点B除外),使△ACP仍然是以AC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所有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与解 (1) 如图1,过点B作BD⊥x轴,垂足为D,构造△BDC≌ △COA,容易求得点B的坐标为(3,1).
   (2)把B(3,1)代入即可求出a=12,所以抛物线解析式为:y=12x2-12x-2.
   (3)这是一个存在性问题,是本题的精华,我们可以假设存在点P,使得△ACP是以AC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分类讨论.
   ① 如图1,若以AC为直角边,点C为直角顶点,则延长BC至点P1使得P1C=BC,连接AP1,得到等腰直角△ACP1,过点P1作P1M⊥x轴,垂足为M,可证得:△MP1C≌△DBC,进而求得点P1坐标为(-1,-1),经检验点P1(-1,-1)在抛物线y=12x2-12x-2上;
   ② 若以AC为直角边,点A为直角顶点又分两种情况,
   如图2,当P点落在y轴左侧时,过点A作AP2⊥CA,垂足为A,且使得AP2=AC,连接CP2,得到等腰直角△ACP2,过点P2作P2N⊥y轴,垂足为N,同理可证△AP2N≌△CAO,所以NP2=OA=2,AN=OC=1,从而求得点P2(-2,1),经检验点P2(-2,1)也在抛物线y=12x2-12x-2上;
   ③ 如图2,若当P点落在y轴右侧时,则过点A作AP3⊥CA,且使得AP3=AC,连接CP3,得到等腰直角△ACP3,过点P3作P3H⊥y轴,垂足为H.
   同理可证△AP3H≌△CAO,所以HP3=OA=2,AH=OC=1,可求得点P3(2,3);经检验点P3(2,3)不在抛物线y=12x2-12x-2上.
   故符合条件的点有P1(-1,-1),P2(-2,1)两点.
   评注 此题中的第(1)小题主要利用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以及两腰相等的特征,重点考查了学生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意识,解此题要善于抓住含45°角的三角板的特征;第(2)小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函数思想和代入意识,并且本小题的解答是建立在第(1)小题解决的基础之上,题目在设计上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第(3)小题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此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分类意识、构造意识,但不管从什么角度去思考,均要抓住“直角”、“等腰”这两个关键点.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函数的角度去分析第(3)小题:分别过点A、C作AC的垂线,并且求出这两条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然后检查该点能否与AC构成以AC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2 含30°角的三角板与抛物线共携手
   例2 (2011株洲)孔明是一个喜欢探究钻研的同学,他在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某条抛物线y=ax2(a<0)的性质时,将一把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两直角边与该抛物线交于A、B两点,请解答以下问题:
   (1) 若测得OA=OB=22(如图3),求a的值;
   (2) 对同一条抛物线,孔明将三角板绕点O旋转到如图4所示的位置时,过B作BF⊥x轴于点F,测得OF=1,写出此时点B的坐标,并求点A的横坐标;
   (3) 对该抛物线,孔明将三角板绕点O旋转任意角度时惊奇地发现,交点A、B的连线段总经过一个固定的点,试说明理由并求出该点的坐标.
   分析与解 (1)要求a的值,必须求出A点或B点的坐标,然后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求a的值,并且要抓住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和抛物线的对称性解题.不难求出: a=-12.
  (2) 解好本题同样要抓住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这一特征,利用“一线三等角” 型相似(图4中△AEO∽△OFB)和函数思想解题.如图4,过点A作AE⊥x轴于点E,由点B的横坐标为1可求得:B(1,-12),同时可证得:△AEO∽△OFB,
   所以AEOE=OFBF=112=2,从而AE=2OE.若设A(-m,-12m2)(m>0),则OE=m,AE=12m2,代人AE=2OE得:12m2=2m,所以m=4,即点A的横坐标为-4.
   (3) 探究A、B的连线段总经过一个固定的点,我们可以考虑先求出直线AB,然后观察其解析式的特征,找出这个固定点.需要注意的是:①无论三角板绕点O怎样旋转,其直角始终不会改变,即“一线三等角” 型相似始终存在;②点A、B始终在抛物线上.
   假设A(-m,-12m2)(m>0),B(n,-12n2)(n>0),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
   则-mk+b=-12m2 ①
  nk+b=-12n2 ②
   由①×n+②×m,得
   (m+n)b=-12(m2n+mn2)
   =-12mn(m+n),
   因为m>0,n>0,所以m+n>0,从而b=-12mn.由△AEO∽△OFB得:AEOF=OEBF,
   即12m2n=m12n2,于是mn=4.
   所以b=-12×4=-2.
   由此可知不论k为何值,直线AB恒过点(0,-2).
   评注 本题以含30°角的三角板的旋转为主线,结合抛物线的对称性,渗透了数形结合、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很好地考察了学生对相似、函数、方程组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解好本题,尤其是第(3)小题,一定要抓住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和二次函数,从设到代入用相似即可解决问题,当然,我们还可以在设出A、B两点坐标的基础上运用面积法结合相似求解.
  3 一副三角板与抛物线巧联姻
   例3 (2011绍兴)抛物线y=-14(x-1)2+3与y轴交于点A,顶点为B,对称轴BC与x轴交于点C.
   (1) 如图5,求点A的坐标及线段OC的长;
   (2) 点P在抛物线上,直线PQ∥BC交x轴于点Q,连接BQ.
   ① 若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5所示放置,其中,一个顶点与点C重合,直角顶点D在BQ上,另一个顶点E在PQ上,求直线BQ的函数解析式;
   ② 若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一个顶点与点C重合,直角顶点D在直线BQ上,另一个顶点E在PQ上,求点P的坐标.
   分析与解 问题(1)属于基础题,容易求得:A(0,114),OC=1.
   问题(2)①,由条件可知:B点坐标为(1,3),求直线BQ的函数解析式必须在此直线上再找一个点,而这个任务应该落实到含45°角的三角板身上.
   由此三角板可知:DC=DE,∠CDE=90°.如图5,可分别过点D作DM⊥x轴,作DN⊥PQ,垂足分别为M、N,并能证得△DCM≌△DEN,从而证得四边形MDNQ为正方形,得到∠DQC=45°,进一步得到△BC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CQ=BC=3,从而OQ=4,即得Q点坐标为(4,0),由B(1,3)、Q(4,0)可求得直线BQ的函数解析式为:y=-x+4.
  问题(2)②,与上题不同的是,本题中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所放位置没有确定,需要分情况讨论;上题中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两直角边:CD=DE,但本小题中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两直角边变化为:CD=3DE或DE=3CD.
   如图6,当点P在对称轴的右侧时,分别过点D作DM⊥x轴、DN⊥PQ,垂足分别为M、N,则容易证得:Rt△CDM∽Rt△EDN,
   所以CDDE=DMDN=DMMQ,
   由PQ∥BC得:DMMQ=BCCQ,设点Q(m,0),
   则CDDE=BCCQ=3m-1,
   当∠DCE=30°时,CDDE=3m-1=3,
   即m=3+1,得点P1(1+3,94),
   同理当∠DCE=60°时,点P2(1+33,-154),
   当点P在对称轴的左侧时,由对称性知,点P3(1-3,94),点P4(1-33,-154).
   综上所述,P1(1+3,94),P2(1+33,-154),P3(1-3,94),P4(1-33,-154).
   评注 本题设计的精巧之处在于问题的层层深入,在抛物线的基础知识拉开了序幕之后,先是由含45°角的三角板粉墨登场,考查学生构造三角形证全等的能力;然后由含30°角的三角板完成压轴大戏,由构造三角形全等演变为构造三角形相似,使函数思想、构造思想、分类思想以及相似的方法得以尽情的展示,一副三角板的“特长”由浅入深地发挥到极致,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一道设计相当成功的压轴题.
  
  参考文献
  [1] 韩敬,韩磊.一道中考题的追溯、提炼及其应用[J].中学数学(初中版),2010,1.
  
   作者简介 李长春,男,1964年生,江苏东台人.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东台市青年十佳、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工会副主席,任东台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在江苏省初中新课程“送培到县”活动中执教观摩课,广获好评.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数学论文45篇.
其他文献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学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直关注的重要话题.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我国基础教育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成都市龙泉驿区从2008年起进行了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DJP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DJP教学的全称“导学讲评式教学”,是指学生利用学案的引导和帮助,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内容、初步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和
期刊
案例评说  用科学的理念指导数学复习教学,提升复习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思考的问题.一节高效的复习课不但要回顾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还应该是知识的提高与升华,更是方法的提炼与总结以及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华罗庚教授曾介绍过一种“找另一条线索把旧东西重新贯穿起来”的复习方法,这条线索就是我们常讲的复习课的主线.纵观近几年各地的中
期刊
有效是教学之底线,也是教学应然的价值追求.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师必须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教师只有发挥以上作用,才算是真正的教学.这其实就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有力诠释.基于此,笔者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了新的思考.以下通过几个自己或他人教学的片段做一分析,引以共勉!
期刊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学生如果有机会教别人他正在学习的东西,那么他对这项学习的保持率可高达90%.而合作学习的积极倡导者美国学者约翰兄弟认为:学生在聆听同学的阐述时,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利于知识的内化由此可见,课堂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说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什么是“说题”呢?说题,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并说出对所要解决问题的题意、解答及拓展
期刊
性质1 图形的基本特点
期刊
图1泰州2013中考数学卷第25题:如图1,矩形ABCD中,点P在边CD上,且与C、D不重合,过点A作AP的垂线与C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Q,连接PQ,M为PQ的中点.  (1)求证:△ADP∽△ABQ;  (2)若AD=10,AB=20,点P在边CD上运动,设DP=x,BM2=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线段BM长的最小值;  (3)若AD=10,AB=a,DP=8,随着a的大小的变化,点M的位置
期刊
笔者有幸参与了2011年嵊州市中考数学的阅卷工作,对绍兴市数学中考试卷中的第16题感触颇深,以下是自己对该题的分析、反思,以供同行参考.   题目 如图1,相距2cm的两个点A,B在直线l上,它们分别以2cm/s和1cm/s的速度在l上同时向右平移,当点A,B分别平移到点A1,B1的位置时,半径为1cm的⊙A1与半径为BB1的⊙B相切,则点A平移到点A1所用的时间为___s.  亮点赏析 此题以直
期刊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预设的时间成本内,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所以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是有效教学必须坚持的“一个中心”.为了实现这个中心,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四个基本点”,即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
期刊
数学解题过程是不断地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过程,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若沿着由条件到结论的方向进行思考寻求解题途径十分困难,甚至无从下手时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对题中条件与结论的观察、比较和联想恰当地构造出一个能帮助解题的图形,然后将欲解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该图形的性质,由此到达解题的目的.  例如在解有关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些问题,若遇到不易解决或解法比较复杂时,可将等腰直角三角形引辅助线转化成正
期刊
教学设想:   调查可知,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面对教材上的实验与探究内容,鲜有人关注,甚至于不知道这些内容的存在,因为这片“风景”是考试内容外的附属物,少有人驻足观赏,故此没有进入课堂教学的视野,备受冷落.说实在的,自己以前的教学在这些方面做得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关注,但利用不佳,一般把这些内容融汇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单独立节研究还是首开先河.前一段时间,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的研修活动,听取了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