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南京的实现路径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绿色生态是南京鲜明的城市特征,也是重要的城市品牌,建设美丽南京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对南京优美生态环境的尊重。该文针对南京的现状基础和存在问题,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等6大方面提出了美丽南京建设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美丽南京;生态文明;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93-04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南京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功能品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是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中带好头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打造美丽中国标志性城市的必由路径。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更高要求,面对现代化建设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市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日益强烈的诉求和期待,加强美丽南京建设变得尤为紧迫。
  1 美丽城市的内涵
  美丽城市的概念自去年以来就在全国范围内热起来,主要原因是来源于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这个口号提出来以后,各地区便纷纷响应中央的政策。目前来看,国内主要城市基本都已提出了“美丽”的口号,美丽城市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熟悉起来。
  近20a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持续增强。2010年,中国GDP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先后解决了温饱问题和小康问题,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目标。我国用20a左右的时间就几乎取得了西方国家用200a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1]。由于长期由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占据主导,在一段时间内,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GDP的增长并未与资源能源消耗脱钩,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留下了严重自然环境问题,所以从宏观层面上转变发展思路迫在眉睫。同时在快速城镇化且城镇化已具一定规模的当今,提出美丽城市的口号十分应景且很有必要。
  美丽城市建设要求实现多领域立体综合的和谐之美。从城市复合系统理论和城市形象理论两个角度出发,美丽城市包括自然、环境、经济、人居、人文、生活6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领域。首先,从城市结构体系看,美丽城市要求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均衡,当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形成最佳的耦合状态,即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良好三者高度统一,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能够达到最优化,城市复合系统运行稳定。其次,从城市形象角度看,美丽城市强调视觉、理念与行为3个形象层面的有机协调,也包括6个子系统的整体和谐,从社会理念上,追求社会美德、传承历史文化、崇尚生态文明;从视觉上,自然山川秀美、人居环境健康、城乡建设和谐;从行为上,经济低碳高效、生活富庶低碳、绿色安康[2]。
  2 美丽南京的现状基础
  南京城市跨江而立,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但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小、工业结构重、污染负荷高”的现实市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南京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根本上解除资源环境约束,拓展持续成长空间。
  2.1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 20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8 525元;财政收入1 427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 3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 786元。“一城三区”布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板块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对外辐射能力和区域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2 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012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6∶44.0∶53.4。智能电网、现代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8.4%。以节能减排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主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重拳开展“三高两低”企业关停整治,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201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793t标煤/万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62.5m3/万元。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
  2.3 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实施蓝天工程,综合开展工地刮道路扬尘整治,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实施环保标志管理和区域限行,完成油品油气回收改造、实现汽油国Ⅳ油品升级、;完成燃煤烟气脱硫治理,开展脱硝治理;全市控制煤炭消耗总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水工程,持续开展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并保持优良;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开展流域综合整治和黑臭河道治理。成功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外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特别奖。
  2.4 基础支撑条件更加扎实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速,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00万t,主城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3%,镇街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得到加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工业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得到安全处置。农村地区垃圾清运体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2.5 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十一五”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重化工业规模明显扩张、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12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86.6%;县级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在100%;地表水124个断面水质达标率65.3%,地表水国控、省控水质断面中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为50%;声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7.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94m2。
  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资源能源约束加剧 南京土地空间有限,市域国土面积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倒数第3位,人均占地面积在副省级城市中列倒数第5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33.3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煤炭消耗总量大。2012年南京煤炭消耗总量为3 528万t,原油消耗为2 118万t,全部依靠外地或者进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资源能源的约束将不断加剧。
  3.2 工业产业结构偏重 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12年,以石化、电力、钢铁、水泥等重化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4.9%,但其耗煤量、耗水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占比高达90%以上。南京单位GDP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单位GDP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居全国前列。偏重的工业产业结构,给生态环境改善带来巨大压力,绿色转型的发展任务紧迫而艰巨。
  3.3 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环境质量改善的力度、程度和进度与群众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空气质量优良率不高,灰霾污染天气现象有增无减,扬尘、机动车排气、工业废气污染仍然较为严重。2013年74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排行榜中,南京排第24位(75.3μg/m3,超标2倍多),以PM10年均浓度计,在全球1 019个城市中南京排第1 026位。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较低,城区河道时段性黑臭现象普遍存在,湖泊富营养化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噪声污染投诉居高不下。部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遭到蚕食破坏。大厂、梅山和金陵化工等区域环境问题较为突出。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集中显现。突发性环境事件呈增多趋势,环境风险防范的压力不断增大。环境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污水、垃圾及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能力相对不足。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需要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入的层面,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4 美丽南京的实现路径研究
  4.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强国土空间开发有效管控,严守生态红线,加强生态保护,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形成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着力保护104处重要生态功能区,确保生态红线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达到22%。根据南京生态市建设规划已确定的“四横两纵”生态网架,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河流水系、自然山体、生态绿地进行有机连接,加快生态廊道建设,构建生态屏障,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构筑产业相对集中、层次分明、相互支撑的工业板块。
  4.2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坚持走绿色、低碳、环保的产业发展之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环保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6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加大对“三高两低”和“两高一资”企业整治力度,关停并转一批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的工业企业。以清洁原料、清洁工艺和清洁产品为核心,全面提升工业的清洁化水平。以石化、钢铁、建材、电力、电子等产业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循环经济项目为载体,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项目间、企业间和产业间的物料闭路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生态竞争力。实施最严格的产业政策与节能环保标准。
  4.3 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强能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控制能源资源消耗总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控煤炭增量,建立健全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度。到2015年,煤炭消费量控制在3 240万t,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至60%。到2020年,煤炭消费量控制在3 240万t以内,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至50%。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输宁主干输气管网建设,提高电力行业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推广太阳能光伏、地源和水源热泵技术以及分布式能源与热电联供的应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合理开发、集约利用、有效保护长江岸线稀缺资源,高水平地实施沿江产业开发、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
  4.4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深入实施蓝天清水工程,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切实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创造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
  强化对石化、化工、电力、钢铁和建材等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和监管,全面排查和有效治理排放恶臭、污染等废气的化工企业。研究制定机动车总量控制政策,重点控制大型载客汽车和重型货车的增长,适时出台机动车限购调控措施,提高机动车和非道路动力机械排放标准。到2014年6月底淘汰全部黄标车。制定鼓励政策,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淘汰主城区内燃油助力车。加强施工扬尘监管,全面推行“绿色施工”, 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加强秸秆综合利用。
  深入开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强化长江南京段的保护,对入江排污口及入江河道开展集中整治,加强沿岸化工园区和主要化工企业的整治,重点防治有机毒物的污染,全面推进沿江码头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长江水质安全。加强秦淮河和滁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要求,加快推进玄武湖、固城湖、石臼湖等湖泊的生态治理工程。持续推进村庄河塘清淤和河网水系联通等水环境治理工程,着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实现农村河道的“河畅水清、功能健全、岸绿景美、人水和谐”。   重点加强石化与化工行业环境风险防控,全面排查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及存储情况以及风险隐患,健全环境监管及风险防范制度,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推进处置设施规范化建设,强化危险废物风险管理,加强土壤与重金属风险防控。
  4.5 推进美好家园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南京、美丽乡村、绿色交通、清洁家园和宁静家园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幸福宜居家园。
  深入实施绿色南京战略,提升南京绿化水平。201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9%和45%;到2020年,分别达到30%和45%以上。
  贯彻实施《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把郊区农村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高地、都市型农业基地、美丽新南京腹地。按照“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创业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要求,建立美丽乡村示范村建指标体系,以5大示范片区为重点,加强新社区(规划保留村)的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和管理,全面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活动。
  贯彻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构建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到2015年,主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提高到50%,到2020年,提高到50%以上。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规划,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合理确定公共交通出行费用,鼓励城乡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网络。
  着力推动静脉产业园建设,确保城市废弃物得到合理处置。加快建成江北、江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江北、江南生态垃圾填埋场。
  4.6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生态文化,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南京特色的生态文化。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法律保障机制、绿色考评和决策机制和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机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5 小结
  积极推进美丽南京建设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主动要求;是探索主体产业偏重的传统型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功能品质有益尝试;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路径。针对南京当下产业特色、环境状况、城市面貌,美丽南京的建设还任重道远,但路途宽广,值得尝试与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泽伟,孙英兰.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起跑[J].瞭望,2007,(21):28-29.
  [2]万军,李新,吴舜泽,等. 美丽城市内涵与美丽杭州建设战略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2013 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北京: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2013,13-14.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摘 要:植物保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教师自我提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讨。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加强实践锻炼,提倡研究参与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以期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植物保护学;教学改革;研究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
期刊
摘 要:植被NPP研究是全球碳循环与碳蓄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在回顾植被NPP模型类型的基础上,详述了气候生产力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与生态遥感模型实现的方法与机理,同时强调了遥感估测模型的重要性。上述结果说明利用模型估算植被NPP是一种重要且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是未来植被NPP估算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植被;NPP;估算;模型;遥感监测  中图分类号 S127;T
期刊
摘 要:以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的幼根为外植体,采用改良的MS培养基(除钙盐外,其余大量元素用MS的2/3量)附加不同浓度激素组合研究山桐子离体培养技术。结果表明,以改良的MS+TDZ0.02mg·L-1(单位下同)+ NAA0.5+6-BA0.1诱导愈伤组织为最佳;以改良的MS+TDZ0.05+NAA0.1+6-BA1.0进行芽的分化与增殖为最佳;以改良的MS+TDZ0.02
期刊
摘 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品种商品有机肥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施肥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肥增加施用商品有机肥,能促进小麦苗期早生快发,一定程度上增强小麦的耐寒抗逆能力,生长健壮,对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作用明显。但不同品种的商品有机肥,纯经济效益和产投比存在差异。  关键词:商品有机肥;应用效果;试验;阜南县  中图分类号 S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
期刊
摘 要:7月上旬、7月下旬临夏皮胎果叶面各喷1次磷钾镁锌硼肥400倍液、磷酸二氢钾500倍液、高能钾300倍液,单果重分别较对照提高23.5%、18.6%和14.4%;单果重≥100g比率依次为90%、80%和80%,分别较对照高出40、30和30个百分点。生长后期叶面喷施磷钾肥有利于果实着色、果面光洁,减少果面果点,从而提高果实外观品质。  关键词:临夏皮胎果;叶面喷施;磷钾肥;单果重;外观品质
期刊
摘 要:采用振荡培养实验研究了纳米Fe0对溶液中3,3′,4,4′-四氯联苯(PCB77)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PCB77起始浓度为5mg/L、溶液初始pH值为6.8,反应64 h后,纳米Fe0投加量为10.0g/L时,PCB77残留浓度最低,残留率仅为29.3 %;纳米Si0投加量为0.5g/L时,PCB77残留浓度最低,残留率为67%;纳米Si0投加量为1.0g/L,即纳米Si0:纳米Fe0=
期刊
摘 要:通过深入研究烤烟新品种(系)在保山烟区的农艺性状、抗病性、经济性状和外观质量等的表现,为烤烟新品种(系)的审定、推广、择优合理布局和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云烟207的农艺性状、抗病性、经济性状和外观质量较好,NCT13、云烟119、NC-YATAS6次之,其它3个品种较差。  关键词:烤烟;农艺性状;抗病性;经济性状;外观质量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太湖地区大型水生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描述了太湖水生植物中重金属元素(Zn,Cu,Pb,Ni,Cr,Mn)的含量以及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太湖水生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北部较高,结合前人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太湖东部的水质、底泥等的环境状况较差。  关键词:太湖;水生植物;重金属:富集  中图分类号 X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
期刊
摘 要:为探索新型植物杀虫药源,以外来入侵生物紫茎泽兰为试验材料,对烟草小地老虎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提取物对小地老虎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其毒杀作用随提取液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浓度8g/L处理48h后,小地老虎校正死亡率可达53.59%;田间施用紫茎泽兰粉渣8kg/100m2,其防效与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的防效接近,达74.9%。  关
期刊
摘 要:濉溪县50个小麦生产周期平均降水量274.1mm,雨日47.3d,蒸发量955.3mm。2010-2012年平均地表水2.2亿m3,浅层地下水2.1亿m3,埋深降至3.0~4.5m。旬降水量、雨日和蒸发量、降水过程与旬次呈抛物线关系。播种期、分蘖越冬期和拔节孕穗期降水20mm以上的保证率为66%、24%和58%。随着时间的推移,降水量略有减少,全生育期和返青至抽穗期雨日减少趋势明显;越冬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