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常识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密不可分的。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身心健康的必经过程,也是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好时光,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既符合初中生的成长特点,也是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德育教育被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帮助初中学生树立远大抱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本文旨在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策略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德育 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4-0070-01
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策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时代的进步,每个人的思想也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初中生有较强的好奇心理、逆反心理,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辩知能力差,在当下信息时代的诱惑下,由于自身控制能力差,意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中,既影响了学习,还误导了人生观的建设,同时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1.不够重视
中学作为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多数教师对于这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从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以学习好代表道德素质好的心理,导致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并不完善。人属于复杂的生物,人的发展需要后天的引导与培养,才能树立健康的人格和贤德的品质。德育教育的开展受道德与法治课程不重视的影响,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1]。
2.轻于实践
目前教学方法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弊端。众多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基本的认知和理解,致使德育教育没有完全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另外,这门课程具有較强的实践性,通常教师们也只是知道书本上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却忽略了实践教育对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教学方法的创新
由于初中生处于青春时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仅靠单纯的灌输式德育教育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还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致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如果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变,在教学中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例如,在讲解“友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和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深化友谊的含义和怎样建立友谊并维持,从而认识到友谊的价值。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影像和幻灯片的形式将古今中外关于友谊的事迹播放给学生,如伯牙和钟子期的事迹,恩格斯和马克思的事迹,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事迹等等,在多媒体的带动下,通过了解这些伟人之间的事迹和彼此的深厚友谊,加深学生对友谊的认知,引起学生对友谊的重视。
2.情感教育的融入
教师带有感情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本,在真诚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魅力和价值,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自主实践。以集体中成长这一章为例,由于当下初中生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环境中,缺乏集体情感意识,甚至没有认知到集体的含义和概念,因此,作为教师,要以提高学生集体认知和集体荣誉感为目的,将高冷的姿态转变并融入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情感教育。针对平时抵触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办法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提高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比如,就集体荣誉这个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论自己的见解,针对缺乏集体容易的学生,教师和同学可以多给予鼓励和帮助,做到不取笑不排挤,在课余多与缺乏集体荣誉感的学生交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等社交渠道,把学生组建到一个群里,让学生可以把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分享出来,在这种欢乐轻松的“大家庭”气氛中,加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
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引导者,因此要达到在道德与法治中顺利渗透德育的目的,使学生不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就应做到以身作则,做到道德高尚,情感充沛,和蔼可亲,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要当每一位学生的知心朋友,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可以赢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从而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
初中作为学生步入高中,进而走向大学的重要阶段,此时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体来说还不是很大,所以现阶段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完善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建构的大好时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阶段网络时代的诱惑下,增强学生的自我把控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进而创造良好的道德素养为其以后的发展做铺垫。
参考文献:
[1]李应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01)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德育 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4-0070-01
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策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时代的进步,每个人的思想也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初中生有较强的好奇心理、逆反心理,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辩知能力差,在当下信息时代的诱惑下,由于自身控制能力差,意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中,既影响了学习,还误导了人生观的建设,同时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1.不够重视
中学作为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多数教师对于这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从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以学习好代表道德素质好的心理,导致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并不完善。人属于复杂的生物,人的发展需要后天的引导与培养,才能树立健康的人格和贤德的品质。德育教育的开展受道德与法治课程不重视的影响,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1]。
2.轻于实践
目前教学方法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弊端。众多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基本的认知和理解,致使德育教育没有完全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另外,这门课程具有較强的实践性,通常教师们也只是知道书本上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却忽略了实践教育对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教学方法的创新
由于初中生处于青春时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仅靠单纯的灌输式德育教育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还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致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如果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变,在教学中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例如,在讲解“友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和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深化友谊的含义和怎样建立友谊并维持,从而认识到友谊的价值。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影像和幻灯片的形式将古今中外关于友谊的事迹播放给学生,如伯牙和钟子期的事迹,恩格斯和马克思的事迹,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事迹等等,在多媒体的带动下,通过了解这些伟人之间的事迹和彼此的深厚友谊,加深学生对友谊的认知,引起学生对友谊的重视。
2.情感教育的融入
教师带有感情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本,在真诚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魅力和价值,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自主实践。以集体中成长这一章为例,由于当下初中生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环境中,缺乏集体情感意识,甚至没有认知到集体的含义和概念,因此,作为教师,要以提高学生集体认知和集体荣誉感为目的,将高冷的姿态转变并融入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情感教育。针对平时抵触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办法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提高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比如,就集体荣誉这个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论自己的见解,针对缺乏集体容易的学生,教师和同学可以多给予鼓励和帮助,做到不取笑不排挤,在课余多与缺乏集体荣誉感的学生交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等社交渠道,把学生组建到一个群里,让学生可以把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分享出来,在这种欢乐轻松的“大家庭”气氛中,加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
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引导者,因此要达到在道德与法治中顺利渗透德育的目的,使学生不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就应做到以身作则,做到道德高尚,情感充沛,和蔼可亲,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要当每一位学生的知心朋友,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可以赢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从而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
初中作为学生步入高中,进而走向大学的重要阶段,此时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体来说还不是很大,所以现阶段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完善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建构的大好时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阶段网络时代的诱惑下,增强学生的自我把控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进而创造良好的道德素养为其以后的发展做铺垫。
参考文献:
[1]李应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