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改的春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一个突出的热点,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交际、搜索等几个方面。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地得到提高的方法很多,将辩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辩论;语文教学;表达能力
新课标一个突出的热点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范围很广,但简而言之,又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交际、搜索等几个方面。让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有效地得到提高的方法很多,将辩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辩论,是一种能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很好提高的活动。把辩论引进语文课堂能引导学生广泛地学习语言知识,加深对文本的领悟,培养搜索资料的能力,锻炼临场反应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敢于、乐于适时组织开展课堂辩论,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辩论中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做好辩论前的准备工作、辩论中的引导工作、辩论后的点评工作,确保课堂辩论取得预期的效果,充分发挥课堂辩论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通过辩论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理不辩不明”,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学生在理解的过程有着自己的体味、感悟,从而会产生对一句话或一段话或一个人物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因而课堂上就会产生争议。这时,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就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学生的感悟能力。在语文学习中,适当地选择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顶碗少年》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就课文中“少年取得了成功”展开辩论:你认为少年的成功的原因在哪里?结果学生组合成三组,一组认为是白发老人的作用,一组则认为是少年自身的原因,一组认为是默默扫去碎瓷片的姑娘。辩论要有证据,于是学生就非常仔细地读课文,不漏过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一篇原本很长的课文学生却读得有滋有味。
很快学生开始唇舌之战:一学生认为:是因为少年本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平时刻苦训练有关。另一学生:“我认为当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失败后,场子里一片喧哗。有些观众发出一阵又一阵地嘲笑声,少年自己也已是手足无措,呆若木鸡,脸上全是汗珠。”从少年的这些神态与表情来看,此时此刻的他,有些慌乱不堪、六神无主了。在这样的心态与境遇下,可以想象,如果让少年再进行第三次、第四次表演,结果可想而知。因为这毕竟还是一位尚不完全成熟的少年;即便是换成经验丰富、久经沙场的成年人,遇到此类事情,也很难再把握节奏,镇定自若。正是在这个紧急关头,白发老者适时、适地地出现了。文本中这样写道:“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地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正是在白发老者这一“笑”、一“抚”、一“摇”、一“说”的神奇作用下,少年立刻镇静了下来,手捧着新碗,再次表演,并取得了成功。
另一学生:认为这位姑娘的及时出现以及一举一动,对于少年最终的成功也功不可没。或许有人会说,这姑娘所做的这些,本身应该就是她的工作吧?这少年的成功,怎么会跟她也有密切关系呢?是的,这姑娘或许也是杂技团中的普通一员,或许压根儿就是做后勤工作的。但是,姑娘是谁,是干什么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姑娘在这过程中,对于顶碗少年在成功道路上所起的作用。
事实证明,正是在姑娘与白发老人们的宽容、理解与鼓励下,才让这位顶碗少年最终取得了表演的成功。
关于顶碗少年成功原因的思想的碰撞,通过辩论,让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加深了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人间真情已被学生们说得淋漓尽致了。学生不但理解到文章的内容,也通过辩论联想到文中描绘的场景,从而感受人生的哲理。
二、通过辩论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课堂辩论也体现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但这并不是说辩论完全靠临场发挥。在进行教学准备时,教师通过研学案布置学生预习时先抛出论题,让学生根据论题自己去寻找、查阅、摘录、分析,然后进行整合所需的数据、道理、事例等。如要学生在学完《尊严》后,我给学生的辩题是:“对于尊严与生命,你认为哪个重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搜集有关故事、名言警句等等,加工整理成具有说服力的短文。有的说:“生命,它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而尊严却可以争取无数回。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到刘胡兰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从邓小平的三起三落到韩信的胯下之辱,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司马迁的发愤写《史记》——这一幕幕历史画面无一不在争辩着生命与尊严孰轻孰重,谁是谁非。司马迁受辱后完成了辉煌巨著《史记》,韩信忍胯下之辱成为一代名将,可见耻辱有时是一个人发奋的动力。如果当时他们轻易丢弃了生命,那么只能是化为尘土,可见生命更重要。”有的说:“我认为尊严重要。古语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诉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在有钱人面前不低头哈腰,在金钱面前不受诱惑……人活着就要有骨气,有尊严,要不就是活着也毫无价值。苏武牧羊求的是气节,方志敏宁死不屈是一个中国人的尊严。”还有的搬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侃侃而谈,有赖于资料的搜集,而能恰当地运用又是其对资料的感悟和加工处理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前做好辩论的准备,让不同观点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商讨、收集论据、组织语言等完成辩前准备,力求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然后进行辩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三、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姓“语”,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训练,说到底都是语言的训练。语言训练又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给书面语言的训练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但对语言的另一翼——口头语言却投以不应有的冷漠,从而使口头语言的训练成为语文教学的冷点、盲点。因此,在今天我们不应该忽略“说”,而应该努力培养“说”这一能力。辩论是口才训练中的高端,可以最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辩论的学生,一方面要透彻理解对方的意思,把握对方的漏洞和弱点,一方面又要进行有效的反驳,力求观点鲜明而富有说服力。语文课堂内组织学生辩论,对学生无疑是最佳的语言训练。好的辩论题材,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思考、锻炼的机会,还拓宽了思维的空间,更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教授《鹿和狼的故事》时,我设置了“既然鹿作为弱者,经常被狼吃掉,那么你认为,罗斯福下令由政府聘请猎人消灭鹿这个做法是对还是错呢?”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上的辩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过程。重要的是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准备过程中,学会思考、交流、体验,在听、说、读、写、收集等环节中去探索、发现、感悟。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
[2]韩晓梅.浅谈小学阅读教学模式与方法[J].读与写:教育学刊,2010(05).
【关键词】辩论;语文教学;表达能力
新课标一个突出的热点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范围很广,但简而言之,又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交际、搜索等几个方面。让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有效地得到提高的方法很多,将辩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辩论,是一种能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很好提高的活动。把辩论引进语文课堂能引导学生广泛地学习语言知识,加深对文本的领悟,培养搜索资料的能力,锻炼临场反应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敢于、乐于适时组织开展课堂辩论,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辩论中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做好辩论前的准备工作、辩论中的引导工作、辩论后的点评工作,确保课堂辩论取得预期的效果,充分发挥课堂辩论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通过辩论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理不辩不明”,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学生在理解的过程有着自己的体味、感悟,从而会产生对一句话或一段话或一个人物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因而课堂上就会产生争议。这时,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就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学生的感悟能力。在语文学习中,适当地选择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顶碗少年》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就课文中“少年取得了成功”展开辩论:你认为少年的成功的原因在哪里?结果学生组合成三组,一组认为是白发老人的作用,一组则认为是少年自身的原因,一组认为是默默扫去碎瓷片的姑娘。辩论要有证据,于是学生就非常仔细地读课文,不漏过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一篇原本很长的课文学生却读得有滋有味。
很快学生开始唇舌之战:一学生认为:是因为少年本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平时刻苦训练有关。另一学生:“我认为当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失败后,场子里一片喧哗。有些观众发出一阵又一阵地嘲笑声,少年自己也已是手足无措,呆若木鸡,脸上全是汗珠。”从少年的这些神态与表情来看,此时此刻的他,有些慌乱不堪、六神无主了。在这样的心态与境遇下,可以想象,如果让少年再进行第三次、第四次表演,结果可想而知。因为这毕竟还是一位尚不完全成熟的少年;即便是换成经验丰富、久经沙场的成年人,遇到此类事情,也很难再把握节奏,镇定自若。正是在这个紧急关头,白发老者适时、适地地出现了。文本中这样写道:“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地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正是在白发老者这一“笑”、一“抚”、一“摇”、一“说”的神奇作用下,少年立刻镇静了下来,手捧着新碗,再次表演,并取得了成功。
另一学生:认为这位姑娘的及时出现以及一举一动,对于少年最终的成功也功不可没。或许有人会说,这姑娘所做的这些,本身应该就是她的工作吧?这少年的成功,怎么会跟她也有密切关系呢?是的,这姑娘或许也是杂技团中的普通一员,或许压根儿就是做后勤工作的。但是,姑娘是谁,是干什么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姑娘在这过程中,对于顶碗少年在成功道路上所起的作用。
事实证明,正是在姑娘与白发老人们的宽容、理解与鼓励下,才让这位顶碗少年最终取得了表演的成功。
关于顶碗少年成功原因的思想的碰撞,通过辩论,让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加深了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人间真情已被学生们说得淋漓尽致了。学生不但理解到文章的内容,也通过辩论联想到文中描绘的场景,从而感受人生的哲理。
二、通过辩论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课堂辩论也体现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但这并不是说辩论完全靠临场发挥。在进行教学准备时,教师通过研学案布置学生预习时先抛出论题,让学生根据论题自己去寻找、查阅、摘录、分析,然后进行整合所需的数据、道理、事例等。如要学生在学完《尊严》后,我给学生的辩题是:“对于尊严与生命,你认为哪个重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搜集有关故事、名言警句等等,加工整理成具有说服力的短文。有的说:“生命,它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而尊严却可以争取无数回。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到刘胡兰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从邓小平的三起三落到韩信的胯下之辱,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司马迁的发愤写《史记》——这一幕幕历史画面无一不在争辩着生命与尊严孰轻孰重,谁是谁非。司马迁受辱后完成了辉煌巨著《史记》,韩信忍胯下之辱成为一代名将,可见耻辱有时是一个人发奋的动力。如果当时他们轻易丢弃了生命,那么只能是化为尘土,可见生命更重要。”有的说:“我认为尊严重要。古语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诉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在有钱人面前不低头哈腰,在金钱面前不受诱惑……人活着就要有骨气,有尊严,要不就是活着也毫无价值。苏武牧羊求的是气节,方志敏宁死不屈是一个中国人的尊严。”还有的搬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侃侃而谈,有赖于资料的搜集,而能恰当地运用又是其对资料的感悟和加工处理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前做好辩论的准备,让不同观点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商讨、收集论据、组织语言等完成辩前准备,力求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然后进行辩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三、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姓“语”,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训练,说到底都是语言的训练。语言训练又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给书面语言的训练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但对语言的另一翼——口头语言却投以不应有的冷漠,从而使口头语言的训练成为语文教学的冷点、盲点。因此,在今天我们不应该忽略“说”,而应该努力培养“说”这一能力。辩论是口才训练中的高端,可以最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辩论的学生,一方面要透彻理解对方的意思,把握对方的漏洞和弱点,一方面又要进行有效的反驳,力求观点鲜明而富有说服力。语文课堂内组织学生辩论,对学生无疑是最佳的语言训练。好的辩论题材,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思考、锻炼的机会,还拓宽了思维的空间,更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教授《鹿和狼的故事》时,我设置了“既然鹿作为弱者,经常被狼吃掉,那么你认为,罗斯福下令由政府聘请猎人消灭鹿这个做法是对还是错呢?”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上的辩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过程。重要的是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准备过程中,学会思考、交流、体验,在听、说、读、写、收集等环节中去探索、发现、感悟。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
[2]韩晓梅.浅谈小学阅读教学模式与方法[J].读与写:教育学刊,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