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的高校校园媒体具有传承校园精神、助推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高校校园杂志是校园媒体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分文学类、综合类、学术类等类别。本文以山东部分校媒为考察对象,以杂志类校媒为基本范围,力求探寻高校传媒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的演进理路、困难瓶颈及未来路径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校园杂志;编辑转型
一、校园媒体涵义、功能界定及区分
媒体即能够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的组织和介质可以看作是媒体的表现形态。
校园媒体具有其特殊的属性,现阶段它有APP客户端、微信平台、微博、网络主页、博客、论坛、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形态,然而其依托于学校或校方某部门为名义上的主管、主办单位,并部分或全部处于校方与指导老师的监管之下这一现状,正是其特有的属性之一。
这大多数的校园媒体的特殊属性,不仅会产生对其自身发展、传播信息的言语活动的把关人,更会产生具体采编活动上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正因为有了这把关人(校方管理者或指导老师)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的延展和校媒言语空间的深度、广度,从而变相保护了学生的言论自由。
目前高校大多数校园媒体经由其各自媒介传播属性的不同,在功能上也有着各自的区分。如广播台,多数是在固定的时间以多样化的节目播报新闻、文学、采访、专题策划等内容,但多数还未形成网络电台格局,且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立评论形态,没有自制录播CD和与之配套的书加以售卖从而扩大影响;如报纸,多数仍属校级党管或团管,缺乏批评监督校方行为的职能,缺乏对于学生自发发声平台的建设,且主旋律色彩依旧浓郁;但纸质杂志是一个较为例外的群体:
以山东高校的杂志观察所见,纸质杂志在用纸装帧上有彩印与非彩印之分,彩印者有铜版纸骑马或胶装、其他类型纸骑马钉或胶装为主,且以用铜版纸居多,非彩印者则多以黑白灰配色,骑马钉和胶装都常见;纸张大小多以接近A4纸的尺寸,32开本的较少见。而由于每一本杂志,不论文学类,学术类,还是集报道、文学、评论等为一身的综合类,均会有一个人数多则几十上百人少则三五人的团队在运营。
纸质杂志的主编或为学生、或为老师,但真正参与到每一步杂志编辑出版程序中的,则多为其学生负责人。对于综合类杂志的编排付印,会考验到学生负责人的素质,一方面,需要其具有新闻专业素养和执着热情的心态,在涉及到敏感的具体稿件上与不上的问题上,应有职业新闻人的正义感和与上级管理者的沟通协调的技巧,并学会处理擦边球稿件;在对杂志文学类稿件的处理上,又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辨识能力;对学术稿、评论稿等也应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而对于专注于文学或专注于学术类的高校杂志,如由学生主要编辑,亦需经由上述的种种步骤。
以山东高校媒体为例,青岛大学的《青大研究生》是综合类、青岛大学的《青大园》《望海潮》是文学类为主,中国海洋大学的电子杂志《图派》则是视听综合类、《海大学子》是综合类。由于众多杂志是由校方出资付印,甚至由校方出稿费,故这造就了杂志独立采写与监督评议职能的缺失,且这种依附性长此以往,衍生出对稿件的惯性自我阉割,虽然明确了言说的界限,却也限制了言论的自由。
高校校园杂志不仅以电子或纸本杂志为载体,也会举办诸如读书会、讲谈会、讲座、交流会等活动,且由于杂志多被公众期待并视作对校园形象的表达,故其多种传播途径的综合运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高校校园杂志的发展理路、困难瓶颈
在看到当下高校校园杂志发展状态之后,我们可以想见曾经的高校校园杂志是怎样的。
大陆在民国时期,有众多的高校学生自办刊物,现今的台湾亦然——由于其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探索与调整,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之高,使得高校的氛围与大陆不同,言说尺度也有相当的自由。
然而对于大陆高校的多数校园杂志而言,言说的自由度的缺乏并非最大的问题。高校校园杂志既需要走向全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又需要对自身的信息获得渠道、传播途径、编辑能力进行拓展,使得独立性和自主性得以回归,而这其中,对自身的编辑业务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以《青大园》为例,每学期会纳新之后再开展工作,常常面对的问题,一是报名者寥寥,且没有杂志编辑工作经验;二是编辑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妥协,在具体的稿件审核中各执己见而非各抒己见,常识性的新闻知识和文字素养匮乏;三是稿件来源不畅,常常无人应征,编辑工作热情匮乏,因而主要负责人的编辑任务加重;四是和校方的沟通出现问题,不仅在选题上存在难以磨合的差异,甚至印刷经费也难以按时到位……种种问题,当是目前各类校园杂志索面临的共通之处。
三、高校校园杂志编辑实务、办刊理念与转型必要性浅议
上述瓶颈何以解除?谈到杂志(特别是纸质杂志)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我从编辑实务、办刊理念和转型必要性几个方面叙述如下:
1.编辑实务和办刊理念:
由于高校校园杂志的采编人员将来会部分成为媒体从业者,故与社会媒体的接触并向其学习实为必要。又由于杂志采编队伍随着年级增长的流动性增强,更需要对编辑工作多学习、多实践。
高校校园杂志的编辑转型不止是在现有基础上的业务提升,更是在对杂志编排理念的宏观把握基础上的对杂志定位、栏目设置、语言表达、何以突破言说界限等问题的重新审视与认知,并加以尝试性实践。
2.转型必要性:
当下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革时期,以往的出于对杂志编辑活动的热爱而不顾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行为,只会导致杂志的可读性、趣味性、时效性和深广度的降低,最终使得纸本杂志走向无人问津的末路。因此对于杂志的办刊理念,应注重培养全媒体的综合立体运用,将对杂志的热情释放在合理有效的科学办刊活动中,加强对独立意识的自我塑造,如此方可与社会的变化相同步。
由于数字出版的兴起,传统编辑出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在信息时代向市场化媒体学习的同时进行信息的差异化选择与处理,并在校园杂志的编辑流程建设、团队合作上花心思,使得高校校园媒体能真正表达学生的思想动态,应是校园杂志编辑活动转型的必要性之一。
大学生善于以自我反抗的形式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对上层的指示和行动充满怀疑和不信任,这部分是由于官方过失行为不具备合法性,亦是由于大学生对探寻事件真相怀有的纯粹的信念。如果高校校园媒体(不限于杂志)的编辑理念、编辑作风、编辑思路再不发生向着专业化和具有独立精神的方向转变,则不久的将来必会看到这多数的高校校园杂志的衰颓之势。
关键词:高校;校园杂志;编辑转型
一、校园媒体涵义、功能界定及区分
媒体即能够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的组织和介质可以看作是媒体的表现形态。
校园媒体具有其特殊的属性,现阶段它有APP客户端、微信平台、微博、网络主页、博客、论坛、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形态,然而其依托于学校或校方某部门为名义上的主管、主办单位,并部分或全部处于校方与指导老师的监管之下这一现状,正是其特有的属性之一。
这大多数的校园媒体的特殊属性,不仅会产生对其自身发展、传播信息的言语活动的把关人,更会产生具体采编活动上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正因为有了这把关人(校方管理者或指导老师)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的延展和校媒言语空间的深度、广度,从而变相保护了学生的言论自由。
目前高校大多数校园媒体经由其各自媒介传播属性的不同,在功能上也有着各自的区分。如广播台,多数是在固定的时间以多样化的节目播报新闻、文学、采访、专题策划等内容,但多数还未形成网络电台格局,且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立评论形态,没有自制录播CD和与之配套的书加以售卖从而扩大影响;如报纸,多数仍属校级党管或团管,缺乏批评监督校方行为的职能,缺乏对于学生自发发声平台的建设,且主旋律色彩依旧浓郁;但纸质杂志是一个较为例外的群体:
以山东高校的杂志观察所见,纸质杂志在用纸装帧上有彩印与非彩印之分,彩印者有铜版纸骑马或胶装、其他类型纸骑马钉或胶装为主,且以用铜版纸居多,非彩印者则多以黑白灰配色,骑马钉和胶装都常见;纸张大小多以接近A4纸的尺寸,32开本的较少见。而由于每一本杂志,不论文学类,学术类,还是集报道、文学、评论等为一身的综合类,均会有一个人数多则几十上百人少则三五人的团队在运营。
纸质杂志的主编或为学生、或为老师,但真正参与到每一步杂志编辑出版程序中的,则多为其学生负责人。对于综合类杂志的编排付印,会考验到学生负责人的素质,一方面,需要其具有新闻专业素养和执着热情的心态,在涉及到敏感的具体稿件上与不上的问题上,应有职业新闻人的正义感和与上级管理者的沟通协调的技巧,并学会处理擦边球稿件;在对杂志文学类稿件的处理上,又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辨识能力;对学术稿、评论稿等也应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而对于专注于文学或专注于学术类的高校杂志,如由学生主要编辑,亦需经由上述的种种步骤。
以山东高校媒体为例,青岛大学的《青大研究生》是综合类、青岛大学的《青大园》《望海潮》是文学类为主,中国海洋大学的电子杂志《图派》则是视听综合类、《海大学子》是综合类。由于众多杂志是由校方出资付印,甚至由校方出稿费,故这造就了杂志独立采写与监督评议职能的缺失,且这种依附性长此以往,衍生出对稿件的惯性自我阉割,虽然明确了言说的界限,却也限制了言论的自由。
高校校园杂志不仅以电子或纸本杂志为载体,也会举办诸如读书会、讲谈会、讲座、交流会等活动,且由于杂志多被公众期待并视作对校园形象的表达,故其多种传播途径的综合运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高校校园杂志的发展理路、困难瓶颈
在看到当下高校校园杂志发展状态之后,我们可以想见曾经的高校校园杂志是怎样的。
大陆在民国时期,有众多的高校学生自办刊物,现今的台湾亦然——由于其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探索与调整,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之高,使得高校的氛围与大陆不同,言说尺度也有相当的自由。
然而对于大陆高校的多数校园杂志而言,言说的自由度的缺乏并非最大的问题。高校校园杂志既需要走向全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又需要对自身的信息获得渠道、传播途径、编辑能力进行拓展,使得独立性和自主性得以回归,而这其中,对自身的编辑业务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以《青大园》为例,每学期会纳新之后再开展工作,常常面对的问题,一是报名者寥寥,且没有杂志编辑工作经验;二是编辑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妥协,在具体的稿件审核中各执己见而非各抒己见,常识性的新闻知识和文字素养匮乏;三是稿件来源不畅,常常无人应征,编辑工作热情匮乏,因而主要负责人的编辑任务加重;四是和校方的沟通出现问题,不仅在选题上存在难以磨合的差异,甚至印刷经费也难以按时到位……种种问题,当是目前各类校园杂志索面临的共通之处。
三、高校校园杂志编辑实务、办刊理念与转型必要性浅议
上述瓶颈何以解除?谈到杂志(特别是纸质杂志)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我从编辑实务、办刊理念和转型必要性几个方面叙述如下:
1.编辑实务和办刊理念:
由于高校校园杂志的采编人员将来会部分成为媒体从业者,故与社会媒体的接触并向其学习实为必要。又由于杂志采编队伍随着年级增长的流动性增强,更需要对编辑工作多学习、多实践。
高校校园杂志的编辑转型不止是在现有基础上的业务提升,更是在对杂志编排理念的宏观把握基础上的对杂志定位、栏目设置、语言表达、何以突破言说界限等问题的重新审视与认知,并加以尝试性实践。
2.转型必要性:
当下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革时期,以往的出于对杂志编辑活动的热爱而不顾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行为,只会导致杂志的可读性、趣味性、时效性和深广度的降低,最终使得纸本杂志走向无人问津的末路。因此对于杂志的办刊理念,应注重培养全媒体的综合立体运用,将对杂志的热情释放在合理有效的科学办刊活动中,加强对独立意识的自我塑造,如此方可与社会的变化相同步。
由于数字出版的兴起,传统编辑出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在信息时代向市场化媒体学习的同时进行信息的差异化选择与处理,并在校园杂志的编辑流程建设、团队合作上花心思,使得高校校园媒体能真正表达学生的思想动态,应是校园杂志编辑活动转型的必要性之一。
大学生善于以自我反抗的形式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对上层的指示和行动充满怀疑和不信任,这部分是由于官方过失行为不具备合法性,亦是由于大学生对探寻事件真相怀有的纯粹的信念。如果高校校园媒体(不限于杂志)的编辑理念、编辑作风、编辑思路再不发生向着专业化和具有独立精神的方向转变,则不久的将来必会看到这多数的高校校园杂志的衰颓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