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心灵与自然的深度契合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maom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越是深入持久地思考,越是恒久地震撼心灵,那就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和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灿烂星空”就是指我们置身其中的大自然。千百年来,令人敬畏的大自然以其博大而灵动的面貌,让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发诸多感悟,为之吟诵而成就了众多经典美文。
  这些对自然的感悟,是人们在某种情境下对自然的体会和感受,是心里突然生发的一种奇妙顿悟,是思维活动从量变到质变产生的高度创造力。它看上去可遇而不可求,完全是灵光乍现、不可捉摸,实则是在一定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启智下水到渠成的语言表达。正因为如此,我以突然而至的初雪为契机,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于雪的世界,开启了一场“感悟自然”的写作之旅。
  一、延展观察视域,“立体化”感悟
  当前,中学生作文普遍重叙述,轻描写,记叙时滔滔不绝,描写时却语言干瘪、千篇一律,鲜有佳作,原因可能是对自然太过“熟悉”,难以调动慧眼、敞开慧心。因此,教师要不时给学生展现自然“新鲜”的一面,引导学生打破旧有的一贯的观察方式,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全方位、立体化地接触自然,将学生与自然之间拉开距离,使之对自然产生意料之外的美的感受,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向度。
  因此,在学生惊喜地欣赏纷纷扬扬的大雪时,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关闭视觉带来的平常印象,充分调动所有感官来体悟雪给予我们的多重感受。于是,奇特的一幕出现了:有的学生闻雪花,有的学生抚摸雪花,还有学生用舌尖小心翼翼地舔了一口雪。现场情景虽令人忍俊不禁,但学生用一种不一般的陌生化的方式走近了雪,从而有了新奇的发现。一名学生笔下出现了这样的雪:
  雪如神鹤翩跹起舞,又似玉蝶舞动美丽的身姿,更像散落的梨花瓣,缓缓坠入人间。青瓦覆上一层洁白的天鹅绒,安详地睡了;红砖砌上一条条润玉般的花边,满意地笑了;天地如一块巨大的面包,裹上了甜甜的奶酪。我忍不住用舌尖轻轻地触碰了一下,甜丝丝的冰冷里竟还有一丝冰淇淋的味道。我一抬头,雪花迫不及待地朝我奔来,温柔地揽住我,犹如思念已久的故人阔别重逢。我张开双手,好像拥抱了这温柔的冬天。
  二、甄别具象特质,“个性化”感悟
  自然是共性的,更是个性的,万物都是活生生的“这一个”。树与云不同,云与雪花不同,雪花与树也不同;一棵树与另一棵树不同,一朵云与另一朵云不同,一片雪花与另一片雪花也不同。即便是同一棵树、同一朵云和同一片雪花,也不尽时时刻刻相同。有了这种认识,就可在感悟自然时适时运用比较思维,比较不同事物,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特点。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可能产生个性。调动学生的比较思维,准确选择比较对象,从而更准确更清晰更个性化地体会事物当下的特点,写出活生生的“这一个”,“这一个”的特点也就打上了写作者的个性烙印。
  因此,我启发学生将视角从宏观转移到微观,从局部入手,从细节着眼,感受不同时间里雪景的不同特点;或感受不同环境下雪的差异。学生陷入沉思,一阵沉寂之后,一名学生习作中出现了这样的比较:
  一场雪的来临,就似与人的相知相识。初见时,雪来得很缓,零零散散,似几只淘气的小精灵,莽莽撞撞脱离队伍率先而至。他们面对人间好奇地东瞅瞅西望望,调皮地选择一处舒适的地方栖息;再见时,雪来得很急,纷纷扬扬,似一群生气的孩童,不知在跟谁赌气,撅着小嘴不停奔跑,仿佛急于将满腹委屈向大地媽妈倾吐;沉寂过后,雪是安静的,似一位寡言的智者,低头沉思,回想一世的荣辱与哀乐。
  三、探究文化内涵,“纵深化”感悟
  如人类社会有其历史发展过程一样,有灵且美的自然万物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此时此刻,人们眼中的一个具象化存在的自然形态,是裹挟着历史风尘、饱经岁月沧桑发展而来,又必将随时间变迁演变而逝去。每一个自然生命都必然有他的来处,也必定有他的归途。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运动的思维看待自然生命,由眼前的这一刻想象开去,思考并感悟他来自何方、因何会来、归于何处、何时会归,将思维向历史纵深处拓展,探究其文化内涵,便可培养自己感悟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于是,我引导学生从眼下落雪的这一刻回溯雪的起源,具体想象雪的命运,想象岁月对雪的安排,想象各种各样的境遇对雪的影响,想象雪的未来和结局。这种“胡思乱想”看似毫无规则,实则往往能诞育真正具有文化意义的思考。一名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道:
  初雪是冬天馈赠给大地的第一份礼物,也是相逢时最唯美的际遇。初次相见,那可爱、活泼的小精灵便莽莽撞撞闯入母亲的怀抱,紧接着,那舞动着长袖,旋转着长裙,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如期而至,无声无息,仿佛在含情脉脉地注视这个无法言语的奇妙世界。飘啊,旋转啊,跳跃啊,少女们尽情舒展轻盈的腰肢,最终卧入天鹅绒里,如一滴渺小的水珠轻轻落在草叶上。不知不觉,太阳出来了,天使的眼泪晶莹剔透,闪烁着点点银光,回到了属于他们的天堂。
  四、追寻心灵交融,“共生化”感悟
  苏东坡望水观月领悟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而释怀超脱;李白将敬亭山视为知己,感悟到“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境界;柳宗元被贬永州,感受到西山的“特立”,于是“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们在感怀并摹写自然亘古如斯的美丽,聆听万籁的同时,将身心沉浸其中,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思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渴望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境。由此,我们要表现的是人化的自然,是“我”的自然,而不是空洞无我的自然,从而揭示自然的精神内核。
  鉴于此,我启发学生将“雪”视为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个体,思考自己与雪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这一思考角度对于学生难度较大,但这是感悟自然中最难能可贵的一面,一旦进入,便可绽放灿烂的“素养”之花。一位学生写道:
  我独自徜徉在这飘雪的深夜,眼前点点繁星,纵有疾手,伸出不可捉其一片;虽有白目,一刻不能得其数。坦坦鱼肚,伸足便破坏其原有形态,欲吞噬我,欲永久让我滞留;是不是造物者心碎了一地,笑含泪珠,撕碎枕囊,抛向人间?四面极静了,似乎听见了雪痛哭之声。收住眼泪吧,夜还长,别让泪水把自己烫伤。我与这雪,究竟谁是谁生命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点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有灵,感悟有法。感悟的方法也是思维的方法,没有疆界的自由感悟是延展学生思维的天地。唯有始终关注人的思维发展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真正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感悟之要义,即在于此。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中学(221700)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它不仅拥有大量的文化与知识,更有无穷的思想和情感。在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身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触动,能够对生活、文学、人生、人性有所感悟,达到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下面笔者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为例,谈一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解读人情,品味由表及里的情感  在大部分的文章中,写作对象非
期刊
江苏省高考试题紧紧贴住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也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梳理和分析近五年江苏省卷的诗歌鉴赏题可以发现,江苏省卷诗歌鉴赏在命题上有自身的特点,遵循一定的规律。把握这些命题规律,对我们的诗歌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江苏省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分析  从2015~2019年高考题看,诗歌的数量都是一篇,分值11分,设题数量2016年开始从三个简答题变为了两个,题
期刊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在所有的高中学科中最为突出,而人文性侧重于强调对情感内容的宣泄与张扬,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启迪是一个颇值得深究的问题。学生语文情感的张扬,应当和常规语文教学是相伴相生的。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情境,为其奠定坚实的情感附着基础,也就是要做好基本教学内容的认知引导工作,接下来在情感张扬方面下足功夫,使学生进入到因思维启发情感、以情感
期刊
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并将其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这不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紧盯不放的目标,也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选择教法学法的科学依据。但是,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既不是单纯的理论缺乏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技术方法不到位的问题,而是如何紧紧围绕核心素养选择恰当方法、灵活运用方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到,教材选编了相当一部分经典名著作品。与此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高中语文教学正在向整本书阅读的方向推進。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便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情况,如教师与学生失“和”、学生与文本不“合”、学生不从更深层次思考为“何”,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恰当的教法,有效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师生之“和”是和谐的前提
期刊
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面临更高的难度,在释义、语法、意境和情感上对学生的考验更多。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挖掘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内涵,从意境、情感入手,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学意蕴。  一、注重诵读,探究意境  意境是领略古诗词之美,感受传统文化内蕴的独特路径。教师可以结合诵读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音美、语义美,从而进入到古诗词意境中。抑扬顿挫、情绪投入的诵读,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提升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要求师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
期刊
将形象思维介入诗歌鉴赏可以将抽象的诗歌蕴意做形象化处理,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诗歌鉴赏认知。诗歌鉴赏有多种途径,教师要针对诗歌本身特征展开教学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形象思维切入机会,让学生在梳形理象、释词析句、横挖竖掘中形成崭新的学习感悟,逐渐建立完善的鉴赏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梳形理象,体会诗歌表达情感  诗歌语言短小精悍,其涵义却非常丰富而深刻,我们在鉴赏时要从“梳形理象”开始
期刊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试题材料给出对应五个时间点的五个任务,五个任务对应五个重要的政治热点事件,要求学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来写作,并以书信体、演讲稿、观后感等形式呈现。尽管试题存在理性思维触发点不够明显、过渡与衔接合理性不足等问题,但必须承认,这样的作文命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唤起学生关心国事,彰显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忧天下,思考人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
期刊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文本仅仅是“课文阅读”教学的“例子”。新课程标准中涉及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可以借助归纳法和类比法等科学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自主研究文本的主旨和创作思路与结构,综合了解阅读知识,能够依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对文本的思想艺术进行评价。要想切合实际开展“课文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就应该“因文解道”与“因道悟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一、明确授课思路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