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东巡盛京浅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ic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和清入关前的大本营,在清朝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盛京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和都城,在入主中原之后,则扮演着陪都的角色。清朝统治者统一全国后,依然惦念着祖宗的基业,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共进行了十次东巡。但由于各次东巡活动的历史背景和国家政局不同,它们在时间、路线、规模、作用等方面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清帝;东巡;盛京;谒陵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57-03
  目前学术界关于东巡的研究最为翔实的当属王佩环主编的《清帝东巡》一书,书中以清朝四帝十次东巡为基本线索,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详细记载了东巡的各项活动和军政事务,尤其是对大飨、筵宴、颁赏等细节的记录。除此之外,目前的论文研究方向主要以康乾时期的东巡为重点,嘉、道两朝涉及较少。如常建华在《祭告:康熙帝东巡辽吉新探》中以时间顺序详细记述了康熙帝三次东巡的具体过程,重在强调出巡与康熙朝统治构建的关联。杨建林在《略论康熙第二次东巡与抵御沙俄侵略》中,对康熙帝第二次东巡为黑龙江流域驻防和抵御沙俄侵略做出的贡献,予以高度的评价。姜相顺的《乾隆帝东巡谒祖陵期间盛京皇宫的增建与悬挂珍藏》,通过对乾隆帝东巡期间陪都盛京宫殿的修缮和宝物的珍藏的记述,体现出陪都的地位和清帝东巡最兴盛时期的景象。总的来说,学术界对清帝东巡的研究篇幅較少,尤其是清帝十次东巡的总体概述性研究方面。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帝十次东巡做以通贯性研究并进行比较分析,借而加深对其全面认知。
  一、康熙帝东巡
  顺治帝亲政以来,常感怀先祖创下基业的艰辛,一直想回到出生地祭拜祖先。在顺治十年(1653),顺治帝谕内三院:“朕仰承天眷,统一区宇,深惟我太祖武皇帝肇造艰难,太宗文皇帝大勋克集,诞祐朕躬,以有今日……今将躬诣山陵,稍展孝思。” ①这是清朝入关后首次提出巡盛京祭祖,之后顺治帝多次提出东巡,但都由于国内形势并未平稳,路途遥远,恐耽误国事而暂缓。直至顺治十八年(1661)皇帝驾崩,顺治帝东巡谒陵以念祖先的愿望而未能实现。
  康熙帝首次东巡在康熙十年(1671),他决心遵从父亲的遗愿,向礼部谕示:“朕仰承世祖章皇帝遗志,欲躬诣太祖太宗山陵展祭,以告成功。” ②此次东巡为期两个月,后因“三藩之乱”的爆发而回京。九月初三,康熙帝由京启程,经三河、蓟州、玉田、丰润、卢龙、抚宁,于九月初九出山海关。后经兴城、北镇,于十九日抵达盛京。康熙帝在往盛京途中接见了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等部的蒙古王公。康熙帝在盛京期间,拜谒福陵、昭陵,视察盛京内外城池,赏赐鳏寡老弱,视察狱讼,无所不细。后北上,经铁岭、开原等地,到达吉林境内,召见赏赐宁古塔将军巴海,询问宁古塔周围防护情况,并嘱咐巴海“罗刹虽云投诚,尤当加意防御,操练士马,整备器械,毋堕狡计。” ③这为防御沙俄侵略东北边境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东巡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平定三藩之乱后,历时八十天。正月,康熙帝谕礼部“仰祖宗在天之灵,默垂庇佑,克奏荡平,应躬诣山陵展祭,以告成功。” ④康熙帝于二月十五日命皇太子允礽随驾,即日启程,一行两千余人⑤,是三次东巡中人数最多的一次,三月初四抵达盛京。此次祭祖不仅祭福陵、昭陵,还北上祭永陵,往吉林视察两天,后继续北上松花江,围猎操练,在江上捕鱼,视察松花江军舰和沿岸军备驻防,考察当地山川地形,此举为抗击沙俄侵略做足准备。
  第三次东巡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是康熙帝历时最长的一次东巡,耗时三个半月。此时正值康熙帝御驾亲征准噶尔,胜利归来,西北蒙古地区和东北沙俄交界地区都重归太平,为安抚西北蒙古地区,增加情谊,此次东巡一改往常的线路,从京师出发,过密云、承德,绕蒙古到盛京,于八月十二日驻喀喇沁端静公主府第,转向东北,经翁牛特、敖汉、奈曼、科尔沁等地,九月初十开始向吉林行进。在吉林境内,康熙帝进行多次围猎、捕鱼活动,二十九日从吉林南下,十三日到兴京永陵祭拜,十月十六日抵达盛京,拜谒福、昭二陵,十一月十三日返回京师。此次东巡目的在于绥靖蒙古地区,这是为了依靠蒙古稳定边境驻防,正如康熙帝所说:“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 ⑥
  二、乾隆帝东巡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共东巡谒陵四次,是清帝中东巡次数最多的一位,加之在他统治期间“康乾盛世”到达顶峰,国力强盛,乾隆帝好大喜功的个性,使东巡的排场、规模空前宏大。乾隆帝东巡对联络蒙古,巩固清朝统治,促进各民族友好往来都产生积极作用。
  第一次东巡在乾隆八年(1743),有众多蒙古王公贵族扈驾随行,此次自木兰由克尔素前往盛京,途中路经喀喇沁三旗、翁牛特二旗、敖汉、柰曼等地。此时正值乾隆帝壮年,他一直奉行不忘骑射的满族传统,所谓“操演武艺,最为紧要,而操演执法,莫逾行围。”⑦此次在木兰行围四次,后又在蒙古哲里木盟伊克诺尔行猎等地行猎十余日才往盛京,长途跋涉,不辞劳苦。至盛京后,又在教场观士兵操练,并加以赏赐。吟诗作赋,兴致大好,首次东巡就写下了有名的《盛京赋》,抒发豪情壮志,宣扬了儒家的孝思,体现了满汉文化的融合。此次东巡加深了与蒙古的联络,“扎萨克蒙古等世受国恩,王台吉以下至所属人等,无不竭诚效力” ⑧,在物资马匹上也得益于蒙古的供奉。
  第二次东巡在乾隆十九年(1754),此时正值平定准部前夕,历时近三个月。上谕“此次由热河前往盛京恭谒祖陵。”⑨五月,乾隆帝自圆明园启銮,驻跸避暑山庄,接见归附清朝的杜尔伯特台吉,召见准噶尔三部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询问准噶尔内情,史称“三车凌归附”。乾隆帝连续几天在万树园赏赐、听戏,振奋人心,西北地区多部落归附清朝。七月,乾隆帝自避暑山庄启銮,途径内扎萨克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哲里木盟,前往盛京谒陵。清朝自康熙、雍正两朝对准噶尔用兵后,对准噶尔多有忌惮,不敢贸然出兵,此次东巡接见得知准噶尔内乱,刺探了准噶尔军情,促成了平准的决策。   后两次东巡分别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和四十八年(1783)。有史家认为:“东巡谒陵表现出乾隆帝对祖先的崇敬,而非游山玩水的主观动机。”⑩当时乾隆帝已经是六十八岁和七十三岁,虽然路途遥远,但仍能策马扬鞭,身体康健。清朝一直奉行“敬天法祖”,并将萨满教信仰带到北京。自乾隆帝首次东巡开始,就在盛京清宁宫遵照祖制,祭神祭天。在东巡途中,乾隆帝深感没有行宫驻跸的不便,修葺了东西二所,成为之后清帝东巡的行宫,并在后两次东巡期间,修葺了文溯阁和嘉荫堂戏台。除此之外,乾隆帝还写了多幅匾、联,如第三次东巡留在崇政殿的“正大光明”匾。
  三、嘉、道二帝东巡
  嘉慶帝在十年(1805)和二十三年(1818),共东巡两次。在国力衰微,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为了恪遵祖训,在镇压了白莲教、天理教起义后,谕内阁:“朕亲诣盛京恭谒祖陵,皇后及内廷妃嫔阿哥等俱不必随往。”?此时因国库空虚,故减少排场,但首次东巡仍“命拨库银一百五十万两,广储司库银五十万两解往盛京备用。”?嘉庆帝此次直奔盛京,八月十五日,初谒永陵,二十日初谒福陵,然后到昭陵行初谒礼,二十日行大飨礼后至盛京旧宫,并于二十七日回銮。嘉庆帝二次东巡于嘉庆二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命皇次子绵宁和皇四子绵忻随行。至盛京后,于八月二十五日到永陵拜谒,后至福陵、昭陵,行大飨礼。并于九月十六日启程回京。嘉庆帝两次东巡未绕道蒙古,也未继续北上吉林,仪式简单,历时较短,行色匆匆。此外,嘉庆帝东巡除处理政务,浏览藏书外,均在嘉荫堂与百官赏戏赐饭,而当地官员也为取悦皇上,进献方物。
  道光九年(1829),道光帝以平定张格尔之乱为由,为告慰祖宗亲谒盛京山陵。此次东巡,是清帝东巡中规模最小的一次。东巡一般按照乾隆年间的旧制,但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道光帝要求一切从简,并在东巡途中惩治了鱼肉百姓的官员。八月十九日,道光帝和皇太后启程,于二十三日到盛京祭祖。除按照旧制拜谒三陵外,还在盛京宫殿外举行庆贺谒陵礼成、君臣宴以及清宁宫萨满祭神。但此次东巡也不过是效仿祖制,草草了事。
  四、清帝十次东巡的比较
  终清一世,清朝四帝共进行了十次东巡活动。在康熙帝统治的六十一年时间里,他共举行了三次东巡;乾隆帝在他的统治期间,进行了四次东巡,其规模宏大,东巡次数居首位;嘉庆帝和道光帝作为东巡活动的后继者,在五十五年中,两位皇帝共东巡祭祖三次。这十次东巡在教育随行皇子、宗室、觉罗不忘祖先,追寻祖先金戈铁马的创业功绩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巩固了清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弘扬了儒家的孝文化。这期间,清帝赏赐百姓、减免租税、整治贪官、重明法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发展。但由于各次东巡活动的历史背景和国家政局不同,十次东巡存在诸多差异,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背景方面,康乾处于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时期,东巡的花销有国力支撑,规模空前,仅康熙帝二次东巡就有随行两千人。而嘉道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内忧外患、法度废弛、国库枯竭、民不聊生,东巡无论从随行人数、花销用度,还是路线上,都一切从简。
  从时间方面,康、乾两帝东巡少则两个月,多则三个多月,尤其是康熙帝第三次东巡,历时三个半月。乾隆帝一直教导子孙要习武木兰,毋忘家法,乾隆帝首次东巡就在木兰围猎四次,历时两个月以上,后才启程盛京。而避暑山庄被西方传教士称为“夏宫”,乾隆帝在到盛京谒陵之前在避暑山庄数月,接见蒙古归降的王公,避暑山庄俨然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而嘉、道两帝东巡都在一个月之内草草了事。
  从路线方面,康、乾两帝东巡路程更长,并开辟了东巡的新路线,如康熙帝第一次东巡到达吉林召见宁古塔将军,第二次继续北上拜谒永陵,还往吉林松花江等地视察水师,这是清帝东巡北上路线的进一步拓展,第三次康熙帝直接开辟绕蒙古到盛京的道路,这次东巡也是历时最长,路线最远的一次。乾隆帝开创了巡幸避暑山庄后至盛京的路线。而嘉庆道光年间的三次东巡,都直接从京师出发直奔盛京,路线较为单一。
  从规模方面,康乾时期东巡规模远大于嘉道时期,尤其是乾隆年间,国力处于顶峰,东巡规模空前宏大,乾隆帝在东巡期间携众位皇子后妃,全程多位王公大臣陪同。在盛京旧宫修葺了众多宫殿楼阁,存放奇珍异宝,花费大量白银举行庆典活动。在避暑山庄接见赏赐蒙古王公,并有朝鲜使团觐见,皆有丰厚的赏赐。而嘉庆道光两帝为了节约,未有后妃同行,道光帝仅有皇太后陪同,是清帝东巡中规模最小的。
  从作用方面,康乾两帝东巡除拜谒祖先之外,还有考察官吏、视察民情、绥靖蒙古、促进统一的目的,尤其是康熙帝东巡对保卫东北边境,抗击沙俄,联络蒙古各部都有了不小的成效。而嘉道两帝东巡仅是恪守祖制,平定祸乱之后告慰祖先,但是在东巡期间也严明吏治,惩治贪官,对安抚人民起到一定的作用。
  注释:
  ①《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五,顺治十年五月丁丑,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清圣祖实录》卷三十五,康熙十年正月辛亥,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清圣祖实录》卷三十七,康熙十年十月辛亥。
  ④《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壬戌。
  ⑤王佩环:《清帝东巡》,沈阳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⑥《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五,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丁酉。
  ⑦《乾隆朝上谕档》第七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版,第446页。
  ⑧《清高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四,乾隆八年二月癸亥,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⑨《乾隆朝上谕档》第二册,第752页。
  ⑩孙文良,张杰,郑永川:《乾隆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清仁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二,嘉庆十年七月乙丑,中华书局1985年版。
  ?林铁钧主编:《清史编年》第七卷嘉庆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9页。
  参考文献:
  [1]杨建林.略论康熙第二次东巡与抵御沙俄侵略[J].东北史地,2007,(06):77-79+33.
  [2]姜相顺.乾隆帝东巡谒祖陵期间盛京皇宫的增建及悬挂珍藏[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04):36-42.
  [3]常建华.祭告:康熙帝东巡辽吉新探[A].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满学论丛[第八辑][C].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2018:28.
  [4]王佩环.清帝东巡[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邢佳琪,女,汉族,黑龙江孙吴人,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清史。指导教师:刘洋。
其他文献
【摘要】 来自南非的作家J·M·库切,在其自传性的小说《青春》中,描写了约翰离开南非前往英国去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但在那里却经历了成为“边缘人”和“他者”的痛苦经历。作为一个殖民地的白人,他具有双重意识和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本文将使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读库切的《青春》。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库切;文化身份;双重意识;《青春》  【中图分类号】I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生态批评理论从文学批判的角度,基于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系统的理论,思考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野性的呼唤》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野性的呼唤》以家犬巴克为主人公,以非人的视角展开故事,巴克恢复野性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表达了作品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其次,巴克从被奴役的雪橇犬变成了向人类复仇的野狼,被奴役的自然也会反噬“自然界的主宰者”人类,表
期刊
【摘要】 在宋代墓志铭中常见对志主或其先辈、家人经营土地致富的记述,这是“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契约租佃关系以及“富而助民”思想等影响的结果。而且部分墓志铭中所反映的耕种为重、勤耕可致富、扩耕可保富等观念,这是对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一种认可。经营土地致富是宋代富民阶层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根据墓志铭的记载,探究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现象及原因,有助于促进宋代富民阶层的认识。  【关键词】 宋代;墓志铭;
期刊
【摘要】 接受美学走向读者的研究意味着美学领域研究重点的转移,走向读者并非弃绝作家创作和作品本文,没有作家创作及其成果,就失去了读者存在的可能性。从读者接受的视角,研究“隐含的读者”与创作活动的关系,不仅新颖而且富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文学;“隐含的读者”;作者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40-02  “隐
期刊
【摘要】 诗词赋与音乐有着天生的联系,在对称、和谐的规律运动下,让诗词赋具备了节奏与韵律,也表现出音乐美,发出动听、美妙的声音。音乐性为诗词赋带来了内在韵律,也使之具备了外在节奏,诗词赋中承载着古人对音乐、文学的钟爱,创造出美的旋律,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本文分析了音乐与诗词赋的关系,探讨诗词赋中的音乐美。  【关键词】 诗词赋;音乐美;渊源;表现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从宗族到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一般性规律。孝文化内生于宗族乡党,作为德育之本是形而上的哲学内核;和文化则是孝文化的价值接受者的自觉行为规范,在宗族乡党之间实现“齐家”,随后追求治国与平天下的哲学境界,内圣而外王。二者哲学与价值上的内涵在宗族中合二为一,追求家和万事兴;外延在社稷中实现统一,讲求以和为贵。  【关键词】 道德之维;孝文化;和文化;哲学逻辑;价值逻辑  【中图分类号】B823
期刊
【摘要】 北宋末年朱彧的笔记《萍洲可谈》记载了以广州为中心的海外贸易情况,包括市舶司的设置,进口货物的登记、征税、博买等贸易制度,商船出海的时间、习俗,海上航行情况以及海外大国三佛齐在海外贸易中的地位等,是研究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参考,可以补正史之不足。广州海外贸易繁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宋经济的高速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广泛使用为海外贸易发展提供了
期刊
【摘要】 人的情感体验、情绪记忆、生命意识与价值观等与地理环境交互作用。文学大师沈从文,自1923年抵京到1988年在北京谢世,近50年的在京经历与体验,使其审美式地呈现了北京的社会、文化、历史等信息。新中国成立后相关北京书写的文学作品,在现实与浪漫主义之间想象并建构北京新形象。沈从文从自身的空间经历、空间体验到空间审美表述实践,其中既含有他厚重深沉的国家情怀,又包含有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理性,其北
期刊
【摘要】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所创作的,她凭借《最蓝的眼睛》奠定了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最蓝的眼睛》进行解读,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角色内心世界,感受不同人物角色的内心冲突,从而对作品表达的思想形成深层次认识。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视角,针对《最蓝的眼睛》中人物内心冲突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小说中主人公灵魂的展现实质上是主人公在寻找自我并使自我得到释放的精神过程。  
期刊
【摘要】 20世纪以来,中西文化发生了全面碰撞和深度交流,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也逐渐由模糊走向明晰。在毛姆《面纱》和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中,尽管都存在西方作家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与描绘,但其内在的情感态度、创作意图却有所不同。本文将从人物形象、情感态度、创作意图三个角度出发,对这两部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 《面纱》;《情人》;东方形象;对比  【中图分类号】I56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