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汉语水平的二语学习者注音文本阅读的眼动研究

来源 :世界汉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eng124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眼动跟踪技术研究不同汉语水平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注音文本时对汉字、拼音和整句的认知加工,并与汉语母语者进行比较.实验以初级、中级和高级汉语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为被试,记录他们阅读注音文本的眼动轨迹.结果显示,初级水平学习者没有偏向于注视拼音而较少注视汉字,而中级、高级水平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更偏向于注视汉字;二语学习者对拼音的注视比例随汉语水平提高而减小,高级水平学习者对拼音的注视与汉语母语者没有差异;二语学习者注音文本的阅读效率随汉语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高级水平学习者的阅读效率与汉语母语者仍存在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汉语二语学习者阅读注音文本时并没有过多注意或依赖拼音,注音文本阅读时的加工策略可能随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变化.
其他文献
汉语复数标记"们"有[+复数]、[+指人]、[+定指]、[-量词短语]四个特征.本文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从特征重组视角考察日语、英语母语者对"们"的习得.句子可接受度判断测试结果表明,日语母语者通过映射习得了"们"的[+复数]、[+指人]和[+定指]特征,未能重组[-量词短语]特征.英语母语者成功映射了[+复数]特征,重组了[+指人]特征,未能重组[+定指]和[-量词短语]特征.实验结果证实,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需要重组的特征难于直接映射的特征,支持特征重组假说.本文分析了负面证据在特征重组中的作用,探讨了造成
引言rn数字视效技术取得进步,极大拓展了电影制作的创意空间.“视觉特效”一词几乎涵盖了任何眼睛可以感知的视觉操控,但在电影中,视效是指对于移动影像的视觉或图像处理,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物理特效和数字特效.①早期电影中的特效多为拍摄过程中使用的机械或物理特效,以模仿爆炸、流血等场景和各种把戏.②而数字视效技术的发展则为电影后期制作带来了诸多创意上的可能.如今,电影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后期进行数字处理,各个制作阶段的界限因而变得模糊.③相比传统特效,数字视效虽然更为灵活,但要想将数字技术与实景拍摄真正融为一体仍然需
期刊
和许多读者一样,最初也是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1992)中认识了周励女士.说“认识”,只是从书中知道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上海女生.在2016年复旦大学徐培华教授在七宝镇举办的华商“海派文化”论坛上,我有幸结识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稍后,有一部表现北方城市价值观的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1993),也描写了“50”后们在国门重开之际,初到美国的奋斗经历.
期刊
周励在新冠病毒肆虐狂欢、死神挥镰频繁收割之至暗时刻,独坐窗前,遥想当年,奋笔疾书,从子夜到晨曦微露,心潮澎湃.战火纷飞的历史镜头,无数冤魂的惨淡呼喊,凝聚在她的心脏、血管、手指、键盘、屏幕……汇集成一篇篇生命文字,构筑起现在耸立于读者眼前的这一本新书:《亲吻世界》.
期刊
前言rn过去的半个世纪,在国家与国际之间充满激烈矛盾的社会与文化话语之中,伊朗电影一直是一个充斥着持续斗争和博弈的场域: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新浪潮”到20世纪90年代的“神圣国防电影”(the Sacred Defence Cinema),再到21世纪以来的年轻一代导演,伊朗电影在多方面成为一个展现伊朗主流文化政策与政治形势之所在.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朗成立了文化及伊斯兰教令部(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Islamic Guidance)来监督并时而赞助在伊
期刊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将党的自身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为了适应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全党上下实行请示报告制度、健全党委会的制度、改进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以健全党内制度,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党员干部人才储备工作,注重对党内领导干部理论培养和政策教育,以适应军事政治形势,有计划培训党内干部人才;提出“两个务必”和“赶考”命题,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探索党的长期执政课题.毛泽东以强烈的警醒意识、忧患意识为党在胜利中保持清醒并长期执政提供了思想保障.
光杆事件句不含任何时间副词或体貌助词,其时间解读如何推导而来,成为汉语时间语义研究中的一个难题.本文发现,光杆事件句的时间解读与语境密切相关,在恰当语境下,除了文献中提到的过去时解读,光杆事件句还能表达将来时解读.据此发现,论文提出一种基于事件回指的动态分析.这一分析认为,光杆事件句的谓语是一种有定动词短语,其事件变量具有熟悉性,需回指到语境中已有事件;同时,时间属性是事件的固有属性;最后,通过事件回指,光杆事件句的事件变量复制语境中已有事件的时间属性,光杆事件句因而获得时间解读.
在周励的《亲吻世界》中,我们总会与一个坚忍不拔的探寻者不断相遇.她在不断朝着差异性空间方向行进的乐此不疲,已经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她对这种差异性空间的迷恋.
期刊
周励于1985年出国,闯荡世界.1992年在《十月》发表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成书后,发行竞达160万册,一时轰动文坛风靡全国,成为世界华文文学中新移民文学阵营最早期的一支报春花.
期刊
我先是在微信中陆续读到周励写攀登马特洪峰、寻找伏尔泰等美文,然后就是在病毒肆虐中读到她写太平洋战争跳岛战役的系列文章,文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悲悯之怀、敬畏之心,深深地打动了因疫情而宅在家中的我,于是借用朋友圈中的一条评论——“此文非得作家、历史学家和探险家三位一体方能写出”——向远在曼哈顿的周励致敬.几个月后,这些美文汇在一起以《亲吻世界》为名出版,拿到新书,再读那些文章,仍然激起内心的波澜,引发头脑的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