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离京考察,20日上午,他来到大理洱海边的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走上木栈道,湖水荡漾,苍山云绕,他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叮嘱大理州委、州政府干部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质。在古生村,总书记来到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总书记十分高兴的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总书记之行为声名遐迩的大理更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大理再次以靓丽的姿态走入人们的视野。大理州委书记梁志敏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工作寄予厚望,我们现在正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大理发展的指示精神,千方百计稳增长,全力以赴促跨越,切实加强洱海保护治理力度,努力实现大理山青水绿、幸福美州。”
自在大理,宜居大理,无需赘言,这都应该是一种共识。一个旅人在地图上看到大理,他的目光从此不忍移开;一个过客如果走入大理,他的梦境从此斑斓;一个画家如果进入大理,他的画笔从此失去灵性,因为大理的绚丽让画布上的任何色彩瞬间失色;一个作家想要真正歌颂大理,却理不出头绪;一个诗人想要赞美大理,却在瞬间发现语言是苍白无力的……不论是回溯到历史的源头还是从现代开始回眸,大理都特别适宜人居住,这里被称为诞生“乡愁”之地,可谓恰如其分。
大理,西有苍山如屏障,东有洱海如明珠,所以有人赞曰,“苍山无墨千年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自古以来,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文明,依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积淀,大理赢得了“文献名邦”的美誉。当代著名的自由作家野夫在其最新散文《人民生活》中描述到“……这样的坊肆到了黄昏,便很宁静;斜阳从苍山上投来残照,炊烟缭绕下的古城,就如记忆中的童年生涯,我们又仿佛回到了那个曾经暌违的熟人社会。大家晃着晃着,即可遭遇一些新朋老友。随便歪在路边一个堂口喝茶,很快就会加入一些或熟或不熟的面容。彼此交换一下流浪的方向,拱手道别,抑或接着喝酒去。”应该说他所描写的仅只是大理古城各种生活的一角,但是仅仅从这一角,每个人应该都能触摸到一种大理的柔软,大理确实适合居住。不然,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摄影师、探险者、歌手、诗人、小资、环保者等人怎么会纷纷在周游世界之后选择大理?野夫文中所谈到那种散淡生活,也许最能激起来自世界各地很多人内心乡愁余韵的情愫,或许“宜居大理”早就是旅人的共识,更是那些漂泊者的拥趸。
苍山之美,在雄浑,在巍峨,在其流淌至洱海的每一滴水里,都是莽苍森林孕育的纯净;洱海之美,更在干净、在清澈。通过大理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洱海水体生态功能不断得到恢复,自净能力不断增强,流域生态环境趋稳向好。目前,大理洱海依然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可想而知,在这样美丽的湖滨生活该是多么的幸福。“山、海、湾、岛、湿地”等自然地理地貌在大理州内和谐地共存着。所以,在城市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等方面,宜居大理具备了无可取代的天然条件。
来到苍洱间,捧一壶浊酒,吟一曲长歌,身心皆为大理醉。似醉非醉间,迷蒙的双眼仿佛穿过了时光隧道,窥见了大理的前世今生。南诏古国的恢弘大气、三塔倒影里的暮鼓晨钟、刀光剑影里的金戈铁马、湖光山色中的浓情蜜意,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大理在悠悠时光中熠熠生辉!
天蓝、水净,拾上几颗星辰,泡上一壶清茶,坐在洱海月下……大理让你在禅的意境里想象不出“雾霾”是什么概念,当北方一些城市在雾霾笼罩中挣扎时,你在大理是无法想象的,因为这里没有戴口罩的人。在这块土地上你尽可舒张双臂,尽情地呼吸,因为苍山上吹来的每一缕风没有杂质,洱海的月里你甚至能看到月中的桂树。大理,那么纯净,所以你的思想里也会被涤荡得毫无杂质可言。
自在大理,特宜居,绝非空言,不信你再去大理品味一次!
总书记之行为声名遐迩的大理更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大理再次以靓丽的姿态走入人们的视野。大理州委书记梁志敏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工作寄予厚望,我们现在正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大理发展的指示精神,千方百计稳增长,全力以赴促跨越,切实加强洱海保护治理力度,努力实现大理山青水绿、幸福美州。”
自在大理,宜居大理,无需赘言,这都应该是一种共识。一个旅人在地图上看到大理,他的目光从此不忍移开;一个过客如果走入大理,他的梦境从此斑斓;一个画家如果进入大理,他的画笔从此失去灵性,因为大理的绚丽让画布上的任何色彩瞬间失色;一个作家想要真正歌颂大理,却理不出头绪;一个诗人想要赞美大理,却在瞬间发现语言是苍白无力的……不论是回溯到历史的源头还是从现代开始回眸,大理都特别适宜人居住,这里被称为诞生“乡愁”之地,可谓恰如其分。
大理,西有苍山如屏障,东有洱海如明珠,所以有人赞曰,“苍山无墨千年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自古以来,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文明,依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积淀,大理赢得了“文献名邦”的美誉。当代著名的自由作家野夫在其最新散文《人民生活》中描述到“……这样的坊肆到了黄昏,便很宁静;斜阳从苍山上投来残照,炊烟缭绕下的古城,就如记忆中的童年生涯,我们又仿佛回到了那个曾经暌违的熟人社会。大家晃着晃着,即可遭遇一些新朋老友。随便歪在路边一个堂口喝茶,很快就会加入一些或熟或不熟的面容。彼此交换一下流浪的方向,拱手道别,抑或接着喝酒去。”应该说他所描写的仅只是大理古城各种生活的一角,但是仅仅从这一角,每个人应该都能触摸到一种大理的柔软,大理确实适合居住。不然,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摄影师、探险者、歌手、诗人、小资、环保者等人怎么会纷纷在周游世界之后选择大理?野夫文中所谈到那种散淡生活,也许最能激起来自世界各地很多人内心乡愁余韵的情愫,或许“宜居大理”早就是旅人的共识,更是那些漂泊者的拥趸。
苍山之美,在雄浑,在巍峨,在其流淌至洱海的每一滴水里,都是莽苍森林孕育的纯净;洱海之美,更在干净、在清澈。通过大理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洱海水体生态功能不断得到恢复,自净能力不断增强,流域生态环境趋稳向好。目前,大理洱海依然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可想而知,在这样美丽的湖滨生活该是多么的幸福。“山、海、湾、岛、湿地”等自然地理地貌在大理州内和谐地共存着。所以,在城市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等方面,宜居大理具备了无可取代的天然条件。
来到苍洱间,捧一壶浊酒,吟一曲长歌,身心皆为大理醉。似醉非醉间,迷蒙的双眼仿佛穿过了时光隧道,窥见了大理的前世今生。南诏古国的恢弘大气、三塔倒影里的暮鼓晨钟、刀光剑影里的金戈铁马、湖光山色中的浓情蜜意,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大理在悠悠时光中熠熠生辉!
天蓝、水净,拾上几颗星辰,泡上一壶清茶,坐在洱海月下……大理让你在禅的意境里想象不出“雾霾”是什么概念,当北方一些城市在雾霾笼罩中挣扎时,你在大理是无法想象的,因为这里没有戴口罩的人。在这块土地上你尽可舒张双臂,尽情地呼吸,因为苍山上吹来的每一缕风没有杂质,洱海的月里你甚至能看到月中的桂树。大理,那么纯净,所以你的思想里也会被涤荡得毫无杂质可言。
自在大理,特宜居,绝非空言,不信你再去大理品味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