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孩子的读写能力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zzzbjzb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改掉不良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好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引导学生去奋斗拼搏,走向成功。兴趣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斗志,引导你去思索、探讨、认识、了解事物的本质,向成功迈进。所以,语文教学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教室的首要任务。现在的农村孩子,由于祖辈的过于溺爱,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整天看电视,上网打游戏,也不帮长辈做事,即便在学校也是如此。课堂上,无精打采,心不在焉。就是一堂精彩的课,对他们来说,也好似一曲催眠曲。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没有听课堂讲解,学下来的效果极差。那么,又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一是安排好每天的作息时间,让学生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学习,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是改变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个个都参与其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这样即可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无所事事的状态,让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助其成长。三是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丰富了生活。
  二、改变教学观念,培养读写能力
  农村学校,现在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教师没有改变教学观念,沿用以前老的教学方法,一堂课结束,所教知识,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很多学生,就算是到小学高年级,连话也说不清楚,更不用说什么读写能力了。究其原因,学生根本没有听你的讲解,没有语文学习的兴趣。教育改革的今天,明确地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参与者;而教师是组织者和领导者。那么,一个教师又该怎样去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又朝什么方向发展呢?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深思探索的问题。多年的语文教学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语文教学应围绕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去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训练。让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个个参与,人人发言。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第二,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达到学习的目的。培养自己的说、读、写能力。第三,拓宽知识面,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去探索、学习与课本知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宽,达到无师自通的目的。第四,注重人人发展,个个有所收获,教学时,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能达到的目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全面掌握课堂,让他们完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达到学好知识的目的。总之,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就要看一个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导学生朝教学目的行进。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也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加强课外阅读,让孩子健康成长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我觉得他们的学习时间过于少,每周五天在校时间,每天六节课,而语文每周只有七节左右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只能学到有限的知识。学生回到家中,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一味地玩耍,从不读书,也不帮助长辈做家务,长此以往,又怎能学好语文呢?多年的教学探索,要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会有很大的收获。要加强课外阅读,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利用学校书籍,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阅读,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书籍资源,让他们相互交换阅读。阅读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记录本记下优美的词语和好的段落。俗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并且可以改掉学生贪玩的毛病,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第二,坚持每天半小时朗读能力的训练,对于写的好的文章,好的段落,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词语,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让学生融于社会生活,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这样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让学生把生活中精彩有趣的片段记录下来,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认识社会的能力。第四,坚持记日记,记下生活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中的精彩瞬间,趣闻、趣事以及美好的片段。这样,通过多读,既长了学生见识,认识水平,又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总之,课外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师千万不能忽视。
  它既可以把学生从无聊的玩耍及网络游戏中解脱出来,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从中吸收知识的营养,让自己健康成长,还能培养学生的品性,提高为人处世的能力,更能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清楚的认知。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它不但影响着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也将伴随学生一生。它是学生走向社会,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和基础,也是改造世界,改变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
其他文献
如何才能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根据不同的内容,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引进相关资料,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情趣,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而且可以拓展课文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启迪智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异彩纷呈”。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根本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是否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往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环境。  一、明确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新课程中,不仅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对教师渗透了许多时代精神。这中间体现了一种趋势,就是教育越来越注意从多
期刊
在不少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所谓的阅读训练只是靠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详尽透彻分析,学生勤记笔记课后背,将阅读训练变成教师替学生阅读,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改变这一现状,多年来我尝试着做好以下两点,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堂上大胆借鉴阅读教学的设疑法  1.精心设疑。设疑情状之一:让学生在情境朗读中体会作者和篇中人物的思想、语言、动作行为,明了老师所提疑问的目的。例如:《普通劳
期刊
做班主任老师,是不乏味的、没有遗憾的、是充实的。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工作着快乐着的真谛,并且以此激励自己更好的前行。下面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以来的几点切身感受。  一、允许学生犯错   一棵树在成长的历程中,偶尔的缺枝少叶,偶尔的旁逸斜出都是正常的。如果因为以上的情况就不让这棵树生长下去,一并砍伐,我想是没有道理的。同样的道理,犯错,然后改错,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
期刊
一、研究的内容  学生作文评改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为逐步提高自改能力,本人围绕本问题在作文的评改形式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1)示范批改、典型引路。  学生打好草稿,老师进行批阅,从学生的作文草稿中找出质量不同的作文各一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由朗读,总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让大家口头评论,看文章的内容是否能围绕中心选材,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用词造句是否恰切,文题是
期刊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正确引导中学生消遣性阅读的前提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意味着我们要切身去理解学生的这种阅读行为:为何中学生喜欢阅读休闲娱乐的读物呢?为何是以消遣的心态去阅读呢?  1、身心发育的阶段特点决定着中学生对阅读的价值取向。进入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正是一个需要确立“良好自我”的时期。他们读韩寒、郭敬明、可爱淘的作品,不仅是因为这些少年写手的语言符合他们的表达习惯,也在于少
期刊
这首词是大约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当年春天,毛泽东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后来,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离开长沙去广州。回到广州后,毛泽东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   “独立寒秋”,写诗人一个人独立在长沙湘江北去的橘子洲头。“独立”写出
期刊
书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书是我们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能陶冶性情,德润人心。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
期刊
一、充分了解学生,营造爱意学习氛围  积极健康的学习心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学习心境形成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学生,这是很多教师都想达到的状态。如何才能做到呢?其一、多与学生交流,全面了解你的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活跃、民主的师生关系,保持自己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力求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兴趣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语文教师产生兴趣。要深入到孩子当中,参与孩子们的游戏,与孩
期刊
学完《工之侨献琴》一课之后,我问学生:“学了这篇文章,有何感受和启发?”学生回答的不少,但其意如出一辙——“看待事物要重本质,不要看外表”。一个班八十多位学生竟没有一人能摆脱这一窠臼。当时,我真是感到惊讶,学生的思维怎么完全朝着同一方向呢?我于是启发:“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别人都这样想,我就不这样想,我朝相反的方向想会有什么结果呢?”仍然没有一个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我感到问题有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