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是当前实施新课程的一支生力军,然而这支队伍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为适应新课程需要,有关部门本着“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举办很多的短期培训,但效果都不甚明显,原因主要是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与报告内容落差过大,专家所论述的各种“主义”和“模式”,把听者搞得如坠云雾,不知所云。
如何有效地进行培训?
一、预备生涯阶段
这一阶段往往是指刚从师范毕业的新教师。对这一部分教师来说,关键是通过2-3年的教育实践,尽快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把在师范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使自己站稳讲台,能适应课堂教学、班务管理和其他工作的需要。
让新教师学习诸如“中外教育比较”、“传统课程的弊端”等都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在接受培训时难以产生新旧思想对撞的火花。这个阶段主要的学习手段是以模仿借鉴为主。学校应当立足校本,立足教学实践,在新教师自身努力的前提下,学校为他们落实新老结对(也就是青蓝工程),请优秀教师对新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班级管理等进行具体指导,学校还应当鼓励和要求新教师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教育管理模式和技巧,并创造条件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听课观摩、备课研讨、聆听专家评点。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新教师尽快入门。
对新手还应当鼓励和要求他们自我加压,勤于笔耕,坚持撰写教育周记,周记内容可以是教后体会、教后反思、教育随笔以及富有创意的新点子。学校定期组织新教师交流教学体会,倾诉教育过程的酸甜苦辣。
二、专家生涯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年龄通常在25至35岁左右。这个阶段的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技巧,同时拥有多方面的信息来源,完全适应了教师工作,完全融入了学校组织,在学校已经站稳了脚跟。这些教师所关注的不再是“生存”,而是“发展”,他们都有继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这个阶段往往也成为教师今后发展的分水岭。有的教师有着非常执著的信念,敢于自我加压。往往会小有成就,在这个阶段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也有的满足于对教育教学的得心应手,而放松学习,因而也会变得寻寻常常。
对学校来说,加强对本阶段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应当是学校培训工作的重点。本阶段的培训应该把目标定位于培养出色的教师,促使教师要向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方向努力。培训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外出学习进修。在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应当分期分批送这些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进修,接受新课程观念的熏陶,学习特级教师的教学技艺。学习回来后要求他们介绍所接收到的新的教改信息,交流学习体会、汇报学习收获、模拟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说这样的操作对受培训者本人来说是有促进作用的。
2.上公开课。要求青年教师结合平时的学习,每学期上一堂公开课。要求他们在课中展示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后要向老师们谈自己的课堂设计思路,谈这堂课的成功和不成功的环节及其原因分析,并将课后反思整理成文。
3.听课、评课。经常开展一些校内或校际教学观摩研讨。要求青年教师听课后,要进行评课,形式可多样化,可即席评课也可滞后评课,可口头评课也可书面评课,可就几个方面评,也可就一个方面评,不管怎么样,评课时第一要做到一分为二,第二要有理论依据。笔者比较倾向口头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敦促教师学习理论和报刊,还可以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4.加强文字功底训练。要求这个阶段教师做到正常阅读教育书刊并做好读书记录,正常撰写教后反思和教学随笔,每学期提交1至2篇教学案例研究或学科论文。学校教导处还可以布置“半命题作文”,请青年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撰写文章,以此锻炼青年教师的写作能力。
5.请专家上门指导。这样的机遇对农村小学来说不是很多,但是却不可少。每年可邀请专家到校听听课、评评课,做一次报告。因为是评自己或同事的课,所以对学校教师来说比听专家评校外老师的课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产生共鸣,特别是对有幸和专家零距离对话的教师来说,确实是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6.举办教研沙龙。学校教科研负责人充当主持人,抛出讨论话题,然后通过开放式的讨论(即头脑风暴),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和智慧,参与者提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互相倾听彼此的意见,分享别人的经验,碰撞思维的火花,开拓想象的空间,引发多向思考,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以上所述未必能涵盖所有的培训形式,就本人多年的学校管理实践经验而言,以上所列举的培训形式在农村应当是有显著成效的。当然,对教师的在职培训不能仅局限于青年教师,如何对处于发展后期特别是退缩生涯期(高原期)教师进行培训,笔者期待得到专家的指点。
如何有效地进行培训?
一、预备生涯阶段
这一阶段往往是指刚从师范毕业的新教师。对这一部分教师来说,关键是通过2-3年的教育实践,尽快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把在师范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使自己站稳讲台,能适应课堂教学、班务管理和其他工作的需要。
让新教师学习诸如“中外教育比较”、“传统课程的弊端”等都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在接受培训时难以产生新旧思想对撞的火花。这个阶段主要的学习手段是以模仿借鉴为主。学校应当立足校本,立足教学实践,在新教师自身努力的前提下,学校为他们落实新老结对(也就是青蓝工程),请优秀教师对新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班级管理等进行具体指导,学校还应当鼓励和要求新教师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教育管理模式和技巧,并创造条件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听课观摩、备课研讨、聆听专家评点。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新教师尽快入门。
对新手还应当鼓励和要求他们自我加压,勤于笔耕,坚持撰写教育周记,周记内容可以是教后体会、教后反思、教育随笔以及富有创意的新点子。学校定期组织新教师交流教学体会,倾诉教育过程的酸甜苦辣。
二、专家生涯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年龄通常在25至35岁左右。这个阶段的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技巧,同时拥有多方面的信息来源,完全适应了教师工作,完全融入了学校组织,在学校已经站稳了脚跟。这些教师所关注的不再是“生存”,而是“发展”,他们都有继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这个阶段往往也成为教师今后发展的分水岭。有的教师有着非常执著的信念,敢于自我加压。往往会小有成就,在这个阶段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也有的满足于对教育教学的得心应手,而放松学习,因而也会变得寻寻常常。
对学校来说,加强对本阶段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应当是学校培训工作的重点。本阶段的培训应该把目标定位于培养出色的教师,促使教师要向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方向努力。培训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外出学习进修。在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应当分期分批送这些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进修,接受新课程观念的熏陶,学习特级教师的教学技艺。学习回来后要求他们介绍所接收到的新的教改信息,交流学习体会、汇报学习收获、模拟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说这样的操作对受培训者本人来说是有促进作用的。
2.上公开课。要求青年教师结合平时的学习,每学期上一堂公开课。要求他们在课中展示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后要向老师们谈自己的课堂设计思路,谈这堂课的成功和不成功的环节及其原因分析,并将课后反思整理成文。
3.听课、评课。经常开展一些校内或校际教学观摩研讨。要求青年教师听课后,要进行评课,形式可多样化,可即席评课也可滞后评课,可口头评课也可书面评课,可就几个方面评,也可就一个方面评,不管怎么样,评课时第一要做到一分为二,第二要有理论依据。笔者比较倾向口头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敦促教师学习理论和报刊,还可以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4.加强文字功底训练。要求这个阶段教师做到正常阅读教育书刊并做好读书记录,正常撰写教后反思和教学随笔,每学期提交1至2篇教学案例研究或学科论文。学校教导处还可以布置“半命题作文”,请青年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撰写文章,以此锻炼青年教师的写作能力。
5.请专家上门指导。这样的机遇对农村小学来说不是很多,但是却不可少。每年可邀请专家到校听听课、评评课,做一次报告。因为是评自己或同事的课,所以对学校教师来说比听专家评校外老师的课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产生共鸣,特别是对有幸和专家零距离对话的教师来说,确实是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6.举办教研沙龙。学校教科研负责人充当主持人,抛出讨论话题,然后通过开放式的讨论(即头脑风暴),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和智慧,参与者提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互相倾听彼此的意见,分享别人的经验,碰撞思维的火花,开拓想象的空间,引发多向思考,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以上所述未必能涵盖所有的培训形式,就本人多年的学校管理实践经验而言,以上所列举的培训形式在农村应当是有显著成效的。当然,对教师的在职培训不能仅局限于青年教师,如何对处于发展后期特别是退缩生涯期(高原期)教师进行培训,笔者期待得到专家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