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状元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秧状元是一个淳朴的农夫,他祖上世代都是耕田的,祖祖辈辈都是种庄稼的妙手。而秧状元呢,更比他的先辈做得精彩,特别是插秧,又快又好。远近几百里的庄稼人都赶不上他,所以大家送他一个绰号叫“秧状元”。一传十,十传百,秧状元的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他的真名字叫什么,反而没有人知道了。
  有一年,新來了一个州官,秧状元的名气很快就传到他耳朵里去了。谁知道这位州官大人一上任就心中有气,因为那时的广德州十分富庶,号称是有“望城十万”油水的肥官差,哪知,州官一来就赶上了连年大旱、民不聊生的当口,乡绅黎民都“孝敬”不起。他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所以经常遇事生端,专找碴儿。他一听说竟有什么秧状元,顿时勃然震怒,拍着桌子痛骂道:“哪里来的耕田汉,胆敢自称状元,简直是大逆不道,图谋不轨!赶紧把他抓来见我!”
  州官一发火,衙役们怎敢怠慢,忙得狗颠屁股地把秧状元抓来了。州官斜着眼睛,把秧状元扫了一眼,只见他赤着一双脚,裤脚卷得高高的,一点儿也不畏惧。州官把惊堂木一拍,喝道:“你这泥巴腿,就是自封状元的刁民吗?”秧状元却义正词严地答道:“我没有自封状元,乡亲们都喊我秧状元,我也不能阻止他们。”
  “乱说!”州官又把惊堂木一拍,“本官只知道有当今皇上御封的文状元、武状元,你有什么本领,也敢叫状元!分明是这一州的刁民别有用心!”
  州官的话头一转,显然是想把罪加在全州黎民身上,托故欺诈。那时有一位很有名望的白胡须老头立即跪下解释说:“秧状元确实是大家叫起来的……”“住口!”州官立即打断了老头的话头,“他有什么本领,称得上状元?莫非你不知道朝廷封的文状元有满腹文章,武状元有满身武艺,会耕田有什么稀奇!”
  白胡须老头忙道:“启禀大人,自古道:三十六行,七十二业,行行出状元;秧状元栽秧,是全国妙手,可称得上状元。大人不信,可当面测验。”
  “嘿嘿嘿!”州官笑了一阵向秧状元问道,“你栽秧有何妙法,能称状元?”
  秧状元听了,不慌不忙地念了四句道:“撮撮都是八根秧,横直八寸对成行,大人绕田走一转,我能插秧一长趟。”
  “什么?”州官惊得眼睛都鼓出来了,“此话当真?哼,诱骗父母官,要犯杀头之罪,你知道吗?”
  秧状元满不在乎地说:“我若是不能,宁愿领罪。若是我真能如此,又如何呢?”
  “要是你真有这么大本领,我给你竖一座牌楼。”州官不相信有这样的事,就开始说大话。最后还补上一句,“嘿,要是做不到,不仅你要被杀头,就是全州黎民都要治罪。此刻就去测验!”
  一声令下,衙役们急忙备轿,州官亲自打道东城外,选了一丘大田,就地“开考”。这个消息立即轰动全城,男女老少一齐涌出城去看热闹,也都替秧状元捏一把汗。
  测验开始了:州官大人撩袍端带,拿出满身气力以自己最快的速度顺着田埂就跑。等到他气喘吁吁地跑了三条半田埂,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忽然,周围的人们轰雷似的响起了一片喝彩声,原来秧状元的一趟秧已插到头了,正笑嘻嘻地在等候着州官哩!
  这时州官又气又累,脸涨得红里泛青,立即吩咐几个随员拿尺下田去量,量来量去,结果一点儿不差:行距株距都是八寸,横直成行,像线牵的一样。州官更急了,吼了一声,把秧拔起来当面点根数,一趟秧点了一半,每一撮都是八根秧,一根不多,一根不少。州官这才真泄气了,可是他还不死心,一定坚持把秧全都拔完,亲自仔细地数。州官突然狂笑了起来,高举起一撮秧:“嘿!这个是九根!”这一来把周围看的人都惊呆了。哪知道秧状元却神色自若地说:“请州官大人再仔细看看。”州官忍住了肝火,把那一撮秧送到秧状元的鼻子尖下说:“这明明是九根,莫非我数错了吗?”秧状元瞟了一眼,微笑道:“大人,这九根里面有一根是稗子!”话音刚落,又响起了一片笑声。
  黎民百姓越是兴奋,州官大人越是窘得厉害,硬着头皮要继续数完。拔到最后一撮秧,州官脸上的肉又跳了一下,好像又在笑:“哈哈!这一撮又是九根,莫非又有一根是稗子不成?”
  秧状元看都没有看,说:“大人,这虽然是九棵,但是其中一棵没有根,怎么活呢?”这时黎民百姓更乐了,笑得更欢。
  州官待了半晌,无话可说,他本想借此耍点威风,在黎民百姓头上榨点油水,想不到反惹了一场没趣。
  在周围男女老少的监督下,州官适才在公堂上讲的话无法赖掉,只得给秧状元建了一座“石牌楼”。但是州官仍是怀恨在心,在牌楼上既不题秧状元的名字,也不写事迹和年代。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全州黎民一代又一代都知道这牌楼是“秧状元坊”。
  如今这座牌楼虽然不在了,可是在插秧田里,大家还津津有味地讲述着秧状元的故事。
  选自《民间传奇故事》
其他文献
北魏孝明帝元诩出巡,所到之处,诸侯无一不盛情款待。  这日,他到了章武王元融的地盘,元融富可敌国,于是想用最高的礼遇接待他。  不料,元融的幕僚杨胜制止道:“王爷万万使不得!”  “为何?”  杨胜问:“王爷,你一年的俸禄是多少?”  “白银三千两!”  杨胜说:“据我所知,王爷一只盛酒的赤玉杯就要五千两银子,盛饭的玛瑙碗一只则要八千两银子,天然碧玉雕琢而成的餐桌则高达两万两……皇上就算是再不精于
期刊
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铁蹄开始踏入中国,东北三省沦陷。1933年山海关失守,令故宫博物院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国亡可以复国,但文物断代不可复制,因此故宫人接到文物南迁通知就马不停蹄地开始闭馆装箱打包,时达半年之久。  那时我寄居在堂祖父欧阳道达家中,因文物南迁工程浩大、旷日持久,故宫博物院批准护送国宝的人员可带家属随行,我跟随其中。  文物刚刚运到上海,七七事变爆发,淞沪会战开
期刊
陈州城除去“龙氏装裱坊”享有盛名外,还有个不起眼的裱画店,人称神裱店。  既称“神裱”,必然要有别人不及的高招。  相传民国初年,项城袁家的一位少爷,从水寨镇乘坐轿车亲自送来一幅米芾写的中堂,由于保管不善,长期受潮受压,黏结在一起,活脱一个杂面饼子,曾经找了很多裱画师傅,皆未有人敢接此活儿。经人推荐,便找到了神裱店。袁家少爷对店主任振乾说,只要能揭裱好,愿付工钱三百大洋。任振乾看了看那块纸坨坨,表
期刊
北直隶盐山县新河镇上,有个王石匠,做碌碡出了名,人称碌碡王。乡亲们都说,他做出的碌碡,不光是拉着轻,而且軋场匀。有更神的说法,就是他给东庄陈寡妇做的碌碡不用拉,自己会走。当然,这只是传说,信的人就不多了。  石匠是个苦差事。那么大一块麻石,动辄几百斤重,要翻过来调过去地凿凿雕雕,自然很费力气,身板差的人根本干不了这活儿,就算身板好,一天下来,也累个半死。而且,乡下石活儿还少,无非就是打个碌碡,开个
期刊
听说广州的各大菜场生意兴隆,什么小菜都不愁卖,江西老表李华君跑到广州的花都区以种菜为生。他在一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包下了一百亩地,只种田园三剑客:长豆角、茄子、辣椒。眼看第一批长豆角就快上市了,他喜滋滋的,做梦都在数钞票。可是,他不知道,他那长势良好的一架架长豆角已经给一个叫杨大毛的“野菜客”盯上了。  头天下午三点半,他才给长豆角喷完农药,打算过几天,等农药过了劲儿再上市去卖。不料到了第二天早上
期刊
河中救人  知府黄开运赴宴回府,一条大河横在前面,黄知府下轿正要过河,却看见一位身材苗条的弱女子跳进湍急河水中。知府立即令手下救人,河水太深水流又急,手下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女子拖到岸上控水救活。女子喘过气来,不但不谢救命大恩,反哭说:“谁让你们救我呀?大人,你救得了我一时,却救不了我一世!”  知府见女子行礼落落大方,说话字正腔圆,瞧这样子不是官宦千金,就是大家闺秀。知府回道:“姑娘,看你穿
期刊
在我们南门村,最喜欢种南瓜的是南门酉。  “南门”是个复姓,相传其先祖是京城看守南门的官,也就有了这个姓。南门酉常说的一句话是:“先人守南城门,我守南瓜地,不算辱没老祖宗。”他之所以名“酉”,因为他是酉时出生的。不过,他对酉字有另外的解释,“酉”与“酒”同义,所以他此生酷爱杯中之物。  南门酉年近花甲了。大脸盘、大眼睛、大嘴巴,矮墩墩的,结实粗壮,像一个老南瓜。他姓里有个“南”,又喜种、会种南瓜,
期刊
一  这一天,副官艾思杰正与皇协军大队长吴顺时说话,电话响了,藤田大佐命令他马上去一趟。艾思杰忐忑不安地来到藤田大佐门外,喊了声“报告”,门里传出藤田硬邦邦的声音,“进来。”  艾思杰进门,不觉一呆:藤田大佐笔直地坐着,面前的小方桌上放着棋枰,两头各摆着一盒棋子。藤田大佐翻了艾思杰一眼,手朝对面一指:“你的,坐下。我们的较量!你的输棋,砍断一指!”言毕,拿起背后的东洋刀,“啪”地放在方桌上,刀尖正
期刊
宋徽宗赵佶年轻时能诗善画,尤其擅长工笔花鸟。那时,他还不是皇帝,听说盐城的海滩边有大片的芦苇丛,那里鸟类繁多,就连被人们称作吉祥鸟的丹顶鹤也会来此越冬。  于是,赵佶带上侍卫王喜骑着马一路游山玩水,等他们走到盐城,已是初春了。  海滩边哪儿有丹顶鹤的影子。赵佶翻身下马,一屁股坐在沙滩上,叹息道:“看来这次是白来了!”王喜摸摸脑壳说:“王爷,会不会时候尚早?要等到天黑了丹顶鹤才出现。”经王喜这么一提
期刊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了一件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多人,其中56名被砍掉了脑袋。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贪污捐监粮之案。这场特大贪污案件的首犯,就是乾隆皇帝曾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王亶望,山西临汾人,自举人捐纳知县,累任知县、知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调任甘肃布政使,受命专门办理收捐监粮。  甘肃地瘠民贫,是当时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