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教无定法”,但踏“实”求“活”的语文教学必定属于“教有优法”,也必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一方面,唯有踏“实”,才能根深叶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真实、丰实和厚实。另一方面,唯有求“活”,方可应付自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灵活、鲜活。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笔者先后在农村初中和城区重点中学任教初中语文19年,在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工作岗位上奋战8年。从最初只管“教什么”和“怎么教”,到如今更关注“为什么而教”和“为什么这样教”,逐渐形成了对语文教学的浅显认识。现简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踏“实”,才能根深叶茂
(一)真实
语文教学活动的生命源于真实,语文教学务必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真正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和习惯。
听说教学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听说训练”,教师设置了一些所谓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舞台表演式的听说演示。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到了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听说水平并未得到有效提升。阅读和写作虽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但日复一日的课文分析和应试“刷题”,一篇又一篇地直指考场的写作训练,在获得高分的过程中,学生们兴味索然。
真正的听说是模拟真实社会场景中的口语交际,讲究的是更准确地听懂他人的真实意图,更得体地表情意达。不在于熟记口语交际的规则和技法,关键在于比较领悟不同交际效果及其原因,从而取得更理想的交际效果。真正的阅读应当是落实“课内得法,课外得益”,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学会内行地阅读,还要在海量的课外阅读中学以致用。真正的写作先要弄清楚“为什么写”,然后根据读者对象,灵活地选择恰当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
真实的语文教学应当摈弃无效的作秀、非语文的拓展、伪语文的表演,根据将来语用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一板一眼地扎实训练。
(二)丰实
语文教师的视野务必无比开阔,涉猎务必尽可能广泛。一个孤陋寡闻的语文教师是无法赢得学生悦纳和尊重的。
为了导读朱自清的《背影》,他应当研读过朱自清的系列作品,熟知朱自清一生的主要经历和际遇,明确作者何以在特定的环境下写作此篇;他还应当熟读过多篇类似主旨内容的其他作家的佳作,所以能纵横比较,侃侃而谈。
为了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作文,他应当教会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养成处处留心的良好习惯。他能根据命题要求,扼住关键词“思接千载,视通八方”,挥洒自如地示范若干种思维路径,并能恰到好处地提示选材策略……
总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类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当始终保持阅读的姿态,总能左右逢源地给学生们拨云见日般的帮助,进而引导学生逐渐变得博闻强识。
(三)厚实
很多人在学习语文时,常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况。优秀的语文教师则致力于引导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努力地透过热闹纷扰的现象,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本质。
比如:杨绛散文《老王》中有老王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的描写。通常的理解是知恩图报——老王临终前感念杨绛一家身为高级知识分子却与底层劳动者的自己毫无隔阂的情分。若仅止于此,未免失之肤浅。“作者想说的话其实都隐含在文本之中。”如果联系下文老王死后下葬的方式——缠全新的白布,就不难得知老王是回民。回民临终前的习俗是到至亲的人家里“辞行”;而不像一般人吃猪肉,回民以鸡蛋和香油为食物中的上品。这么一来,文末困扰读者多年的“愧怍”一词就迎刃而解了——老王待杨绛一家如至亲,却始终没有获得杨绛一家同样的回报。要达到这样的理解程度,不仅需要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邃的思维。
为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如饥似渴地研读学科专著,还应当尽可能广泛地阅读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深思熟虑,并引导学生也逐渐成为善于阅读和思考的人。
二、求“活”,方可应付自如
(一)灵活
与科学严谨的理科格外注重工具性相比,语文学科更重视“自圆其说”和“见仁见智”。这就需要师生们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善于变换视角,有理有据地实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比如要理解《杨修之死》中杨修的死因,可以从杀人者的角度分析二者个性的冲突,可以从被杀者的角度解释恃才放旷的必然结果,可以从政治角逐的角度剖析犧牲品的可悲命运……因为当事者已然仙逝,无从询问;而且文学史上确有多位名家坚持不同观点。语文学习的过程如能调动学生探究和表达的欲望,积极地听、说、读、写、思,不就成功了吗?至于最后的结论,与得到结论的过程相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语文教学活动的灵活还指意外事件的机智处理,学生是活生生的,问题也是突如其来、无法预料的,关键是教师要清楚教学目标和重点是什么,该如何相机引导。比如笔者执教的一次市级公开课《斑羚飞渡》接近尾声之际,一名学生突然质疑:文中所写的故事肯定是假的,因为老、幼斑羚的空中对接不可能那么精准,而且猎人们不可能等着斑羚们完成飞渡。所有人都安静地等着笔者的表态,而笔者刚好就这个问题写过一篇文章。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文体是小说,小说往往使用“艺术真实”的写法,但目的都是更好地表现主旨。话音未落,掌声雷动。如果只是忽略不见,情况就尴尬了,最差也应该坦诚相告,留待“下回分解”。
(二)鲜活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旦将二者之间的渠道打通,语文教学活动往往就会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如学习李森祥《台阶》,可以介绍“三农”问题的现状,引发学生的深思;学习老舍《骆驼祥子》,可以对照当今进城务工人员勤劳致富的情况;学习杨振宁的《邓稼先》,可以结合当今中国全面复兴过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就……设计写作任务,可以引进招工启事、合同签订、产品推介、求职自荐等富有现实感的内容,让学生明白眼前的写作教学与日后的生活应用的关系;评价作文,可以借助朋友圈、家长群、校园网,让更多的读者参与跟帖互动……
当然,鲜活不仅指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如模拟缩微社会的小组合作、仿照案件审理的法庭辩论、真实劝说的“国旗下的讲话”、当地农副产品的广告宣传……
诚如是,则语文教学活动必定充满挑战,活力四射。学生也必定因为逼真的生活情境和切实的学习任务而乐此不疲。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教无定法”,但踏“实”求“活”的语文教学必定属于“教有优法”,也必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笔者先后在农村初中和城区重点中学任教初中语文19年,在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工作岗位上奋战8年。从最初只管“教什么”和“怎么教”,到如今更关注“为什么而教”和“为什么这样教”,逐渐形成了对语文教学的浅显认识。现简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踏“实”,才能根深叶茂
(一)真实
语文教学活动的生命源于真实,语文教学务必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真正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和习惯。
听说教学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听说训练”,教师设置了一些所谓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舞台表演式的听说演示。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到了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听说水平并未得到有效提升。阅读和写作虽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但日复一日的课文分析和应试“刷题”,一篇又一篇地直指考场的写作训练,在获得高分的过程中,学生们兴味索然。
真正的听说是模拟真实社会场景中的口语交际,讲究的是更准确地听懂他人的真实意图,更得体地表情意达。不在于熟记口语交际的规则和技法,关键在于比较领悟不同交际效果及其原因,从而取得更理想的交际效果。真正的阅读应当是落实“课内得法,课外得益”,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学会内行地阅读,还要在海量的课外阅读中学以致用。真正的写作先要弄清楚“为什么写”,然后根据读者对象,灵活地选择恰当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
真实的语文教学应当摈弃无效的作秀、非语文的拓展、伪语文的表演,根据将来语用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一板一眼地扎实训练。
(二)丰实
语文教师的视野务必无比开阔,涉猎务必尽可能广泛。一个孤陋寡闻的语文教师是无法赢得学生悦纳和尊重的。
为了导读朱自清的《背影》,他应当研读过朱自清的系列作品,熟知朱自清一生的主要经历和际遇,明确作者何以在特定的环境下写作此篇;他还应当熟读过多篇类似主旨内容的其他作家的佳作,所以能纵横比较,侃侃而谈。
为了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作文,他应当教会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养成处处留心的良好习惯。他能根据命题要求,扼住关键词“思接千载,视通八方”,挥洒自如地示范若干种思维路径,并能恰到好处地提示选材策略……
总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类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当始终保持阅读的姿态,总能左右逢源地给学生们拨云见日般的帮助,进而引导学生逐渐变得博闻强识。
(三)厚实
很多人在学习语文时,常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况。优秀的语文教师则致力于引导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努力地透过热闹纷扰的现象,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本质。
比如:杨绛散文《老王》中有老王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的描写。通常的理解是知恩图报——老王临终前感念杨绛一家身为高级知识分子却与底层劳动者的自己毫无隔阂的情分。若仅止于此,未免失之肤浅。“作者想说的话其实都隐含在文本之中。”如果联系下文老王死后下葬的方式——缠全新的白布,就不难得知老王是回民。回民临终前的习俗是到至亲的人家里“辞行”;而不像一般人吃猪肉,回民以鸡蛋和香油为食物中的上品。这么一来,文末困扰读者多年的“愧怍”一词就迎刃而解了——老王待杨绛一家如至亲,却始终没有获得杨绛一家同样的回报。要达到这样的理解程度,不仅需要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邃的思维。
为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如饥似渴地研读学科专著,还应当尽可能广泛地阅读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深思熟虑,并引导学生也逐渐成为善于阅读和思考的人。
二、求“活”,方可应付自如
(一)灵活
与科学严谨的理科格外注重工具性相比,语文学科更重视“自圆其说”和“见仁见智”。这就需要师生们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善于变换视角,有理有据地实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比如要理解《杨修之死》中杨修的死因,可以从杀人者的角度分析二者个性的冲突,可以从被杀者的角度解释恃才放旷的必然结果,可以从政治角逐的角度剖析犧牲品的可悲命运……因为当事者已然仙逝,无从询问;而且文学史上确有多位名家坚持不同观点。语文学习的过程如能调动学生探究和表达的欲望,积极地听、说、读、写、思,不就成功了吗?至于最后的结论,与得到结论的过程相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语文教学活动的灵活还指意外事件的机智处理,学生是活生生的,问题也是突如其来、无法预料的,关键是教师要清楚教学目标和重点是什么,该如何相机引导。比如笔者执教的一次市级公开课《斑羚飞渡》接近尾声之际,一名学生突然质疑:文中所写的故事肯定是假的,因为老、幼斑羚的空中对接不可能那么精准,而且猎人们不可能等着斑羚们完成飞渡。所有人都安静地等着笔者的表态,而笔者刚好就这个问题写过一篇文章。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文体是小说,小说往往使用“艺术真实”的写法,但目的都是更好地表现主旨。话音未落,掌声雷动。如果只是忽略不见,情况就尴尬了,最差也应该坦诚相告,留待“下回分解”。
(二)鲜活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旦将二者之间的渠道打通,语文教学活动往往就会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如学习李森祥《台阶》,可以介绍“三农”问题的现状,引发学生的深思;学习老舍《骆驼祥子》,可以对照当今进城务工人员勤劳致富的情况;学习杨振宁的《邓稼先》,可以结合当今中国全面复兴过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就……设计写作任务,可以引进招工启事、合同签订、产品推介、求职自荐等富有现实感的内容,让学生明白眼前的写作教学与日后的生活应用的关系;评价作文,可以借助朋友圈、家长群、校园网,让更多的读者参与跟帖互动……
当然,鲜活不仅指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如模拟缩微社会的小组合作、仿照案件审理的法庭辩论、真实劝说的“国旗下的讲话”、当地农副产品的广告宣传……
诚如是,则语文教学活动必定充满挑战,活力四射。学生也必定因为逼真的生活情境和切实的学习任务而乐此不疲。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教无定法”,但踏“实”求“活”的语文教学必定属于“教有优法”,也必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