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技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迅速发展,对传统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仅分流了银行的客户,也使得传统银行被电商前台后端化。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加速等客观条件下,传统银行必须要探寻新的路径进行经营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实现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上,提出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银行业成功转型发展的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
1 引言
关于“互联网金融”,至今尚未有确切的定义,但这无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从广义上来说,互联网金融也是一种金融形式,只不过操作流程是通过互联网媒介平台来进行的,而不是通过银行柜台或ATM来进行。其本质是互联网化的用户体验、大数据征信及普惠的金融产品,具有“普惠、平等、开放、自由”的互联网精神。它包含了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有关的经济活动。
在近十年间,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纵观其发展历程,互联网金融先后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个阶段,最终,余额宝的出现,将互联网金融推向了高潮。目前,互联网金融已发展为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P2P网贷、众筹、理财类、金融服务平台、网络征信机构、虚拟信用卡等众多形态,涉足包括支付结算、借贷、融资、理财、信用卡等诸多关键金融业务领域。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特质,业务透明度更强、公众参与度更高,而且具有协作性好、中间成本低、操作便捷等诸多优点,极大地改变了资金交易结构和交易方式,也给传统银行竞争格局、经营模式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定程度割裂了银行和终端客户的直接联系,分流了银行客户。基于此,传统银行应当借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和外部经营环境,进行转型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实现持续发展。
2 传统银行经营转型的必要性
现在,传统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必须要从经营转型发展中寻求出路。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经济主体行为都将发生变化。在外部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传统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加大,亟需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并调整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通过战略转型来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的产业结构变迁与新型业务种类。
第二,利率市场化加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将推进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在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面对的挑战将更多,自由竞争程度加大。比如,存贷款业务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空间降低;存款上限、贷款下限逐步放开,分流了储蓄客户;存贷款利率受到信贷需求变化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影响,资金在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的流动更加自由,这使得银行的风险管理控制难度加大。
第三,金融脱媒成为大势所趋。“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投资渠道的增多,金融脱媒将是大势所趋,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也将逐步下降。随着我国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将逐步向间接和直接融资并重的格局过渡。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市场将继续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崛起,已经挑战银行在支付领域的垄断地位,技术性脱媒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商业银行面临优质客户分流、贷款增长受限、负债不稳定性增加等严峻问题。
第四,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随着互联网金融兴起,银行业已进入“客户体验”阶段,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我国当前的银行业服务水平还相对比较低,尚处于开发产品、架设渠道的初期阶段,与“客户体验”阶段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客户在服务体验、产品体验、营销体验各环节的消费体验不尽如人意,比如,业务办理时排队等待时间比较长、业务流程手续繁杂、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无法更有效满足客户在支付结算、信贷、代理、咨询、融资、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等个性化需求。
3 互联网金融优势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形式,与传统银行相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良好的客户服务体验,互联网金融不受网点营业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为客户提供24h金融服务;二是根据二八定律,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这百分之二十的客户是银行服务偏向的客户。但是,互联网金融则恰恰相反,它依据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认为网络时代是一个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平台和数据挖掘为基础,简化和创新了金融交易方式,降低了资金融通的成本,因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互联网金融能够充分运用大数据,并且具有运营平台化特征。大数据运用是互联网金融运作的核心基础,它促进了高频交易、社交情绪分析和信贷风险分析三大金融创新。通过对多维度、多层次的海量数据分析,能够准确地抓住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交易方式与结构、营销方式、用户体验等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防范金融风险,这也是网络借贷业务的核心基础。以阿里金融为例,通过分析客户的交易记录、信用记录、同业比较、库存变动、财务信息等信息,就能判断出客户的消费习惯、潜在的消费需求及其信用级别等。运营平台化一方面是指互联网金融为集中式运营,一站式供给,一个平台提供全域服务,具有集中、开放、低成本、触角广、标准化等特点。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依托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等产业链,拓展了多元化渠道建设和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对提供综合化和生活化的金融服务具有开创性意义。
4 传统银行经营转型路径分析
4.1 转变服务意识,进行差异化战略定位 现在,很多传统银行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服务理念行,服务意识不强,缺少内部发展的动力。其主要原因是提升客户服务的成本高、难度大、耗时长、见效慢,且没有揽客户、抓业绩的压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服务竞争力已经成为银行之间非常关键的竞争力之一。传统银行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主动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同时,随着银行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传统银行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传统银行需在深入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细分客户群体,规划经营战略,圈定目标客户和产业链,开拓差异化市场和服务,开创金融服务持续、健康、普惠发展新局面。
4.2 优化和重构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水平
客户体验无疑已经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它体现了客户对银行服务和满意度,也体现了银行的服务价值。为改变在客户体验方面的不足,传统银行要在经营模式上向“客户中心”转变,在经营体制上建立用户研究机制与客户互动渠道,在产品设计上由“顶层设计”向根植于客户需求的自下而上推动设计的转变。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业务流程变得人性化,健全银行硬件环境和服务管理机制,以差异化服务方式进行优化和改进。传统银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主要是以客户满意度为目标,要针对网点柜台业务流程进行变革,比如,将重复的多道流程工序合并;减少不必要的授权审查环节;将串行流程设计为并行流程等,以使现有业务流程更加高效、省时。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组织流程、管理流程和决策流程的重构,架构起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和服务流程。
4.3 树立产品创新的战略定位,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机制
面对客户日益多元的需求和同业竞争的加剧,传统银行要打破同质化格局,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针对客户需求提供银行产品,客户需求调查为基础,以客户满意度为目标,按需进行产品研发,为客户制定特色化、个性化的产品,从传统的产品兜售者转变为适应客户的定制者。要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研发全流程,增加客户黏性。
4.4 开启大数据应用,进行经营模式创新
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传统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传统银行拥有的数据资源数量非常庞大。但是,传统银行在大数据技术运用上才刚刚起步,缺乏对丰富的数据资源进行有效分析、挖掘和利用。因此,需要加快研究大数据应用技术,搭建大数据运营平台,尽快将大数据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传统银行经营转型过程中,经营模式转型是最为重要的。现在,传统银行的创新型经营模式,主要有直销银行、社区银行、银行系电商等,但是,这些创新型银行才刚刚起步,需要在市场定位、产品设计、运营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开辟出一条适合白身的经营转犁之路。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
1 引言
关于“互联网金融”,至今尚未有确切的定义,但这无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从广义上来说,互联网金融也是一种金融形式,只不过操作流程是通过互联网媒介平台来进行的,而不是通过银行柜台或ATM来进行。其本质是互联网化的用户体验、大数据征信及普惠的金融产品,具有“普惠、平等、开放、自由”的互联网精神。它包含了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有关的经济活动。
在近十年间,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纵观其发展历程,互联网金融先后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个阶段,最终,余额宝的出现,将互联网金融推向了高潮。目前,互联网金融已发展为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P2P网贷、众筹、理财类、金融服务平台、网络征信机构、虚拟信用卡等众多形态,涉足包括支付结算、借贷、融资、理财、信用卡等诸多关键金融业务领域。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特质,业务透明度更强、公众参与度更高,而且具有协作性好、中间成本低、操作便捷等诸多优点,极大地改变了资金交易结构和交易方式,也给传统银行竞争格局、经营模式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定程度割裂了银行和终端客户的直接联系,分流了银行客户。基于此,传统银行应当借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和外部经营环境,进行转型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实现持续发展。
2 传统银行经营转型的必要性
现在,传统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必须要从经营转型发展中寻求出路。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经济主体行为都将发生变化。在外部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传统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加大,亟需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并调整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通过战略转型来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的产业结构变迁与新型业务种类。
第二,利率市场化加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将推进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在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面对的挑战将更多,自由竞争程度加大。比如,存贷款业务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空间降低;存款上限、贷款下限逐步放开,分流了储蓄客户;存贷款利率受到信贷需求变化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影响,资金在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的流动更加自由,这使得银行的风险管理控制难度加大。
第三,金融脱媒成为大势所趋。“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投资渠道的增多,金融脱媒将是大势所趋,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也将逐步下降。随着我国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将逐步向间接和直接融资并重的格局过渡。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市场将继续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崛起,已经挑战银行在支付领域的垄断地位,技术性脱媒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商业银行面临优质客户分流、贷款增长受限、负债不稳定性增加等严峻问题。
第四,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随着互联网金融兴起,银行业已进入“客户体验”阶段,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我国当前的银行业服务水平还相对比较低,尚处于开发产品、架设渠道的初期阶段,与“客户体验”阶段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客户在服务体验、产品体验、营销体验各环节的消费体验不尽如人意,比如,业务办理时排队等待时间比较长、业务流程手续繁杂、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无法更有效满足客户在支付结算、信贷、代理、咨询、融资、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等个性化需求。
3 互联网金融优势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形式,与传统银行相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良好的客户服务体验,互联网金融不受网点营业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为客户提供24h金融服务;二是根据二八定律,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这百分之二十的客户是银行服务偏向的客户。但是,互联网金融则恰恰相反,它依据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认为网络时代是一个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平台和数据挖掘为基础,简化和创新了金融交易方式,降低了资金融通的成本,因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互联网金融能够充分运用大数据,并且具有运营平台化特征。大数据运用是互联网金融运作的核心基础,它促进了高频交易、社交情绪分析和信贷风险分析三大金融创新。通过对多维度、多层次的海量数据分析,能够准确地抓住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交易方式与结构、营销方式、用户体验等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防范金融风险,这也是网络借贷业务的核心基础。以阿里金融为例,通过分析客户的交易记录、信用记录、同业比较、库存变动、财务信息等信息,就能判断出客户的消费习惯、潜在的消费需求及其信用级别等。运营平台化一方面是指互联网金融为集中式运营,一站式供给,一个平台提供全域服务,具有集中、开放、低成本、触角广、标准化等特点。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依托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等产业链,拓展了多元化渠道建设和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对提供综合化和生活化的金融服务具有开创性意义。
4 传统银行经营转型路径分析
4.1 转变服务意识,进行差异化战略定位 现在,很多传统银行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服务理念行,服务意识不强,缺少内部发展的动力。其主要原因是提升客户服务的成本高、难度大、耗时长、见效慢,且没有揽客户、抓业绩的压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服务竞争力已经成为银行之间非常关键的竞争力之一。传统银行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主动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同时,随着银行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传统银行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传统银行需在深入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细分客户群体,规划经营战略,圈定目标客户和产业链,开拓差异化市场和服务,开创金融服务持续、健康、普惠发展新局面。
4.2 优化和重构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水平
客户体验无疑已经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它体现了客户对银行服务和满意度,也体现了银行的服务价值。为改变在客户体验方面的不足,传统银行要在经营模式上向“客户中心”转变,在经营体制上建立用户研究机制与客户互动渠道,在产品设计上由“顶层设计”向根植于客户需求的自下而上推动设计的转变。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业务流程变得人性化,健全银行硬件环境和服务管理机制,以差异化服务方式进行优化和改进。传统银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主要是以客户满意度为目标,要针对网点柜台业务流程进行变革,比如,将重复的多道流程工序合并;减少不必要的授权审查环节;将串行流程设计为并行流程等,以使现有业务流程更加高效、省时。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组织流程、管理流程和决策流程的重构,架构起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和服务流程。
4.3 树立产品创新的战略定位,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机制
面对客户日益多元的需求和同业竞争的加剧,传统银行要打破同质化格局,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针对客户需求提供银行产品,客户需求调查为基础,以客户满意度为目标,按需进行产品研发,为客户制定特色化、个性化的产品,从传统的产品兜售者转变为适应客户的定制者。要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研发全流程,增加客户黏性。
4.4 开启大数据应用,进行经营模式创新
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传统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传统银行拥有的数据资源数量非常庞大。但是,传统银行在大数据技术运用上才刚刚起步,缺乏对丰富的数据资源进行有效分析、挖掘和利用。因此,需要加快研究大数据应用技术,搭建大数据运营平台,尽快将大数据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传统银行经营转型过程中,经营模式转型是最为重要的。现在,传统银行的创新型经营模式,主要有直销银行、社区银行、银行系电商等,但是,这些创新型银行才刚刚起步,需要在市场定位、产品设计、运营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开辟出一条适合白身的经营转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