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于“变”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man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整体上看,小学语文苏教版五上第二单元显然是以“观察自然”为主题的。但细究每一课又似各有分工,分别指向于“观察自然”主题下的不同维度。第一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充满了吸引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观察的诱惑,旨在激发学生打开大自然之门;第二篇《装满昆虫的衣袋》,则告诉学生要真正走进大自然,需要像法布尔一样具有遭遇阻拦而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孜孜以求的精神;第四篇《金蝉脱壳》,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观察过程的范例,文中“金蝉脱壳”的过程描述堪为经典;《变色龙》一课,是“走进自然”主题单元的第
  三篇课文,本文更多地担负着引领学生学习并掌握观察自然(动物)多维方式的重任。前两篇着眼于从“观察自然”的情意角度来写,后两篇则着眼于从“观察自然”的方法表达角度来写。细读《变色龙》一课,一个“变”字,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变色龙》文本的魅惑。
  一、 观察角度的“变”
  大凡写观察类的文章,观察角度一定是多变的,《变色龙》一课尤显突出。“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我细细端详着:这条变色龙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它却依然一动也不动。”全文从发现变色龙到端详变色龙,由描述变色龙的生活环境到描述变色龙的本身特点,作者的观察角度显然在由“面”到“点”的。观察变色龙外形时,也是由“面”到“点”的,即由“全身”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头”“两眼”“身躯”“背部”“腹部”“尾巴”。
  如果说“发现变色龙”以及“变色龙的外形”都是静态观察的话,变色龙的“捕食”与“变色”则是动态观察了。“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过来……刹那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变色龙“似睡非睡”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招,真是惊险而刺激;“抓起变色龙”一放再放,变色龙皮肤一变再变,真实生趣而神奇。课文最后一段,“于是我们将它放回了原始森林”,相信作者此刻的视线一定会随着变色龙的“回家”而去,这是一段没有写出的观察,当然也是本文的留白之处:变色龙如何爬行的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展开想象?姑且用我们的想象去“观察”一番。
  二、 观察方式的“变”
  我们都明白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重要,但很少会深入到思考如何观察这一层面?至于观察的多种方式更鲜有关注了。《变色龙》一课在观察方式多维度上堪称范本,作者在耐心地告诉读者他是如何观察的。对于教者来说,这当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学如何观察的范本了。课文第9自然段开始“我细细端详着”,这是静态观察下的最为常态的方式——“看”。至于如何看,当然要学作者的顺序:由整体到局部,局部描写部分又由头到身躯再到尾部。
  课文第10~12自然段是作者观察变色龙捕食的过程,当然离不开动态观察下的基本方式——“看”,更有了动态观察过程中的疑问与好奇,于是作者“问”起了他人:“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因为这一问,也就有了中非工人朋加沙绘声绘色的介绍。只要用心观察,一定会心中犯疑,“问”(听)理当成了观察的一种方式,而这一点似乎常常被我们熟视无睹。
  没有疑问的观察怎能深入呢?课文第13~14自然段中,“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这一问并不奇怪,因为有了前面第10自然段的学习基础,学生能很快读出“问”的观察方式。倒是“朋加沙抓起变色龙,先把……接着……再……”这段文字,显然又实施了另一种动态观察方式——“实验”,本单元练习中也有类似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 伽利略强调了观察与实验是分不开的,实验是一种创造观察条件的更深入的观察。这与我们理解的观察似乎又有些“出入”。广义地说,观察的方式当然很多,除了用眼“看”之外,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用工具“实验”……又何尝不是?相信,无论是景还是物,只有全方位地观察,才能获得全位的感知与了解。
  三、 字里行间的“变”
  “变色龙”顾名思义在于“变”色,课文第14自然段,作者通过描述中非工人朋加沙的实验,亲眼目睹了变色龙的变色过程,于是感慨“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其实,文中除此段落外,还有太多地方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变色龙的“变色”特点。“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蛇’,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第6自然段)“‘在这里!’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第7自然段)一群人在绿叶丛中的寻找许久而未果,足以见变色龙“变色”隐身之成功。“解铃还须系铃人”,先前是小李手“碰”到的,还是他最先发现,因为他的感触体验最深,这更说明变色龙“隐蔽”之成功。文中写变色龙外形与捕食的两段中,出现了两处“一动不动”,读来颇耐人寻味:“尽管我们大声叫喊,对着它指手画脚,它却依然一动不动。”“你别看它可以连续几个小时挂在枝叶上一动也不动,但它是似睡非睡地窥探着,伺机捕捉昆虫。”变色龙能在这么嘈杂的叫喊声中如居幽林深山“一动也不动”,能“连续几个小时挂在枝叶上”耐心等待昆虫……变色龙分明有着超强的自信——对自己变色的自信,所以即便“我们”一群人的大声叫喊,它仍然以为我们没有发现它;即便几个小时没有昆虫经过,它也相当自信自己变色的成功,不会被昆虫发现,并坚信一定有昆虫不约自来的。“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过来……”可怜的彩蝶啊,你肯定没有发现已变色守候你多时的变色龙,要不你怎么会直闯闯地飞来“送命”呢?都怪变色龙“伪装”太绝了!如此品读文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这一句为何要用第15自然段单独列段了。
  作者刘梦熊用观察角度的“变”、观察方式的“变”、字里行间的“变”来完成《变色龙》一文,绝非无意与巧合。
  (作者单位:如皋市白蒲小学)
其他文献
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没有抒写浪漫动人、感人至深、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叙述了日常生活的平凡,展现了父母之爱的平常,见到了庭院中茉莉的纯洁,享受了茉莉散发的幽香,带给我们宁静、安祥之美。平淡是真,平静是美,平凡是福。《爱如茉莉》一文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点点滴滴,平凡至极的爱情,释放出素朴至极的美丽。  一、 平静素朴的景致之美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然而日常生活自有普
期刊
一、 结构指向——从失衡到均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于是有些人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指向语言文字训练,淡化阅读理解,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由内容分析为重心转为了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心。  阅读教学真的要弱化“理解”吗?当然不能。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学生的学习心理“明了——联合——概括——运用”视为教学的四个阶
期刊
一、 练习1:轻声与非轻声词义不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六年级三个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部分,这些内容有何联系?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这三个练习都是讲关于词语的。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三个练习中的词语都藏着哪些变化的秘密吧。(师贴板书:词语变变变)既然叫做“语文与生活”,一定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确,在我们身边随处都有语文。有一天早晨,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无意当中就听到了一
期刊
不久前,接到上《渔歌子》公开课的任务,经历了一段“磨课”又“磨人”的过程。这段经历给了我这样的启示:磨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启迪,不断自悟自得的过程。在一次次试教后,有一种认识和理念逐渐清晰:课堂上“要教什么”“不要教什么”,其“取”与“舍”的设计原则,“得”与“失”的评判标准,皆源于“学生需求”和“课程需要”。  一、 要什么?——终身受益的语文经验和能力  1. 生长点——定向。生长点源于课程目
期刊
本刊特稿  共识,意在告诉人们,中国与欧洲各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相助,共同发展。叙述的是民相亲的故事,显现出的却是习主席的博爱精神和人文情怀,让听众为之感动,历久难忘。  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渊博的社科学识  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中外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知识丰富的积累,更让演讲引人入胜、精彩纷呈。  在谈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时,他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已经确立了未来发展目标、战争带给中国
期刊
2001年是我国第八轮课程改革的第一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作为教育部首批审查通过的三套小学语文教材之一,走向了全国。而我,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研究人员,竟然被教材编委会首选进入了教材培训团队。  记得当年6月份的一天上午,我接到了苏教版教材编委会培训部高林生主任的电话,要我准备苏教版(国标本)解读一年级上册识字教材的讲稿,7月上旬到有关省份的国家级教材实验区作教材培训。我在电
期刊
作为语文老师,有机会听一节音乐课无疑是一种特殊的享受。这是一节四年级音乐课,课题是《绿色的祖国》。  新课导入,复习完歌曲《我爱我的家乡》后,姜老师提问:“同学们,你心目中的祖国是什么颜色?”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祖国是红色的,因为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祖国是金黄色的,因为现在是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祖国是绿色的,我们的祖国青山绿水,地大物博。”  “还
期刊
一、 检查自读,筛选信息  师: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我要检查一下读书情况,请同学们把书合起来,然后回答我的问题。(教师展示课件,屏显棕树蛇、红蚂蚁、斑贝的图片资料。)  【点评】课文中提到典型生物入侵者的名称,但学生没有见过,从有利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呈示图片,很有必要。  师:回忆课文内容,指出这些生物的名字。  生:第一幅图是棕树蛇,第二幅图是红蚂蚁,第三幅图是斑贝。  师:不错。我增加一点
期刊
在词语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获得对于词语感性的个人体验、感悟,这个词语在今后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被学生顺利调遣或正确运用的。所以,在引领学生理解字词时,要突现“感性化”这一解词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词语的意境之中。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色鹿》《桂花雨》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从字词教学“感性化”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与课文内容整合,在
期刊
体验作文指导教学,简言之,就是在作文指导之前,创设一个富于情趣的小活动,如实验、游戏、比赛等,激活学生深切的体验,激发表达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有效地表达。体验作文指导教学以体验为抓手,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的目的。下面以《“透视鸡蛋”》的作文教学为例,初步探讨体验作文指导教学在现实教学中的意义。  一、 观察:重方法、抓训练  师:(出示两则关于观察的名言)观察要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