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廖沙,中文名刘维宁,1955年出生于莫斯科,系刘少奇长孙。阿廖沙的父亲刘允斌14岁时前往俄罗斯求学,结识俄罗斯姑娘玛拉并结婚,育有女儿索尼娅和儿子阿廖沙。阿廖沙曾在苏联航空航天局工作。2003年第一次来到中国,2007年定居广州,2010年创办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下文是作者据阿廖沙的口述整理。
父亲的信仰
接到祖父刘少奇的来信时,父亲刚刚获得莫斯科大学核物理专业副博士学位。祖父在信中说,国家需要留学生们回来服务,希望父亲早日归来,用所学回报祖国和人民。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父亲舍不得这个温馨的四口之家,可他曾立志绝不辜负人民的培养。学有所成,报效国家,这是他人生的意义。
父亲回国时我才2岁,所以我对父亲的记忆,大多是通过照片、信件还有母亲的讲述拼凑的。
父亲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他常常把工资换成卢布寄给母亲,补贴家中开销,并写信到莫斯科,表达他对我们的爱意。
这些信件我都完整保留着。信的内容大多数是父亲讲自己回国后的日常生活,某天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很琐碎但很温暖。在问候母亲之后,他一定会询问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对我们说,和取得个人成就相比,能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身才是最大的幸福。长大后,我才明白,这应该就是他的信仰。
在长期的分离中,父亲和母亲不得不决定结束婚姻关系。随着两国关系的變化,父亲与我们的书信往来也被迫中断,一家人从此失去了联系。
艰难的时刻
1960年,中苏关系公开交恶。就在此时,年幼的阿廖沙见到了为缓和中苏关系而专程来访的祖父刘少奇。
一天傍晚,家门前来了一辆气派的黑色轿车,母亲说要带我们去见一位长辈。车子把我们接到一栋建筑里,在那儿我见到了一位身材高大、头发花白的老人。母亲说,这就是我的祖父。祖父见到我很高兴,搂住我,亲了亲我的脸颊。
祖父给我带来了玩具和糖果,也给外公外婆带了礼物——一套印着中国山水画的烟具和一幅绣着老虎的丝绸画。他还对母亲说:“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时,可以通过中国驻苏大使馆寻求帮助。”没想到,这会是我和祖父唯一一次亲近的见面。
1979年,我开始在苏联航空航天局任职,那正是苏联航天发展的好时期。我参与了人类首个可长期居住的空间研究中心——“和平号”空间站的发射工作。后来我成为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1987年,姑姑刘爱琴费了很大工夫,从她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我们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也是在此时,我们从中国朋友那里听说父亲早在1967年就去世了。
上世纪60年代,父亲在内蒙古包头的二○二厂工作,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热核材料研究室。当苏联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时,父亲带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践行着他为国奉献的信念。然而,随着“文革”的开展,他在痛苦和彷徨中选择了自杀。现在越了解历史,越知道父亲是个先行者,他坚信自己的信仰和方向是正确的。他的死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站在中国的土地上
1998年祖父刘少奇100周年诞辰时,王光美奶奶委托中方向我发出了邀请函,希望我可以参加。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我的同事们得知后都非常惊讶,相关部门也找我谈话,向我提出了很多问题。因为我当时是在职军官,出国前要走复杂的审批流程,最终我遗憾地错过了这次纪念活动。但这件事情过后,我内心有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那就是一定要去中国看看祖父生活的地方,一定要亲手给父亲扫墓。
为了能早日去中国,我申请了提前退役。按照规定,退役5年后才能自由出行。这段时间里,我和妻子冬妮娅做足了功课,试图从各个方面了解中国。我还在莫斯科找了一位中文老师,认真学习中文。
2003年,我终于来到中国。在北京,我见到了王光美奶奶。刚一见面,她就给了我一个拥抱,尽管当时我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但还是感受到了来自长辈的温暖。
在后续的旅程里,我去了中国很多城市。在湖南宁乡,我拜访了祖父的故居,那里也是父亲度过10年童年时光的地方。在南京雨花台,我为父亲的生母何宝珍奶奶敬献了花圈。
此后几年间,我来中国的次数越来越多,发现最喜欢的城市是广州。于是,我们一家人决定在广州定居生活。
曾经有人问阿廖沙,中国和俄罗斯到底哪个是你的家?阿廖沙的回答是:“其实,俄罗斯和中国都是我的祖国。在俄罗斯居住时,我没觉得自己离开了中国,如今在中国生活,我也不认为我离开了俄罗斯。俄罗斯是母亲,中国是父亲,不管何时何地,它们都是我的家。”
(摘自《环球人物》)
父亲的信仰
接到祖父刘少奇的来信时,父亲刚刚获得莫斯科大学核物理专业副博士学位。祖父在信中说,国家需要留学生们回来服务,希望父亲早日归来,用所学回报祖国和人民。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父亲舍不得这个温馨的四口之家,可他曾立志绝不辜负人民的培养。学有所成,报效国家,这是他人生的意义。
父亲回国时我才2岁,所以我对父亲的记忆,大多是通过照片、信件还有母亲的讲述拼凑的。
父亲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他常常把工资换成卢布寄给母亲,补贴家中开销,并写信到莫斯科,表达他对我们的爱意。
这些信件我都完整保留着。信的内容大多数是父亲讲自己回国后的日常生活,某天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很琐碎但很温暖。在问候母亲之后,他一定会询问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对我们说,和取得个人成就相比,能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身才是最大的幸福。长大后,我才明白,这应该就是他的信仰。
在长期的分离中,父亲和母亲不得不决定结束婚姻关系。随着两国关系的變化,父亲与我们的书信往来也被迫中断,一家人从此失去了联系。
艰难的时刻
1960年,中苏关系公开交恶。就在此时,年幼的阿廖沙见到了为缓和中苏关系而专程来访的祖父刘少奇。
一天傍晚,家门前来了一辆气派的黑色轿车,母亲说要带我们去见一位长辈。车子把我们接到一栋建筑里,在那儿我见到了一位身材高大、头发花白的老人。母亲说,这就是我的祖父。祖父见到我很高兴,搂住我,亲了亲我的脸颊。
祖父给我带来了玩具和糖果,也给外公外婆带了礼物——一套印着中国山水画的烟具和一幅绣着老虎的丝绸画。他还对母亲说:“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时,可以通过中国驻苏大使馆寻求帮助。”没想到,这会是我和祖父唯一一次亲近的见面。
1979年,我开始在苏联航空航天局任职,那正是苏联航天发展的好时期。我参与了人类首个可长期居住的空间研究中心——“和平号”空间站的发射工作。后来我成为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1987年,姑姑刘爱琴费了很大工夫,从她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我们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也是在此时,我们从中国朋友那里听说父亲早在1967年就去世了。
上世纪60年代,父亲在内蒙古包头的二○二厂工作,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热核材料研究室。当苏联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时,父亲带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践行着他为国奉献的信念。然而,随着“文革”的开展,他在痛苦和彷徨中选择了自杀。现在越了解历史,越知道父亲是个先行者,他坚信自己的信仰和方向是正确的。他的死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站在中国的土地上
1998年祖父刘少奇100周年诞辰时,王光美奶奶委托中方向我发出了邀请函,希望我可以参加。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我的同事们得知后都非常惊讶,相关部门也找我谈话,向我提出了很多问题。因为我当时是在职军官,出国前要走复杂的审批流程,最终我遗憾地错过了这次纪念活动。但这件事情过后,我内心有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那就是一定要去中国看看祖父生活的地方,一定要亲手给父亲扫墓。
为了能早日去中国,我申请了提前退役。按照规定,退役5年后才能自由出行。这段时间里,我和妻子冬妮娅做足了功课,试图从各个方面了解中国。我还在莫斯科找了一位中文老师,认真学习中文。
2003年,我终于来到中国。在北京,我见到了王光美奶奶。刚一见面,她就给了我一个拥抱,尽管当时我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但还是感受到了来自长辈的温暖。
在后续的旅程里,我去了中国很多城市。在湖南宁乡,我拜访了祖父的故居,那里也是父亲度过10年童年时光的地方。在南京雨花台,我为父亲的生母何宝珍奶奶敬献了花圈。
此后几年间,我来中国的次数越来越多,发现最喜欢的城市是广州。于是,我们一家人决定在广州定居生活。
曾经有人问阿廖沙,中国和俄罗斯到底哪个是你的家?阿廖沙的回答是:“其实,俄罗斯和中国都是我的祖国。在俄罗斯居住时,我没觉得自己离开了中国,如今在中国生活,我也不认为我离开了俄罗斯。俄罗斯是母亲,中国是父亲,不管何时何地,它们都是我的家。”
(摘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