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传播:规则是需要的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6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V传播:规则是需要的
  访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志君博士
  主持:林木子(中国教育电视台《国视DV》栏目执行主编)
  林 张老师你是怎么理解DV的?
  张 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它是分众传播的一种手段和结果。实际上,应该说视频装置最早的时候是分成家用和非家用两类,非家用的视频装置实际上是大众传媒所使用的那种专业机器。而DV由于自身的种种特性,成为了数码影像小众传播的主流,也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对传播界造成一场新的革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一种革命性的工具。
  林 在哪些方面发挥了革命性作用?
  张 革命的作用就是真正地使广大受众有一种话语权。这个话语权在以前都是传媒界的电视机构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赏赐态度施舍给受众的,就是所谓的参与。
  林 参与的形式是什么呢?
  张 就是请受众到现场做节目,不到现场的人通过电话联系,包括现在的短信调查。也就是说摄像机的实际操控者还是掌握在大众传媒手里。但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DV的出现带来了两个新的特点,一个是小巧便捷,再一个就是价格比较低廉。所以在使用者的角度来说,DV对摄像机的实际操控范围的扩大是一次革命。DV对摄像机革命可以用一个广告来做比喻,有一个广告说到某一产品的功能时,有这样一个画面,最早的时候是八加八,然后变成八乘八,现在就变成八的八次方,DV和广播用的专业摄像机之间的区别就像是“八+八”和“八的八次方”之间的区别。
  
  防止DV的泛自由化和泛娱乐化倾向
  
  林 你觉得DV的出现会对中国社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张 大众传媒学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刺激与抚慰,这个理论说白了就是“大棒加胡萝卜”,刺激与抚慰理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互联网在内都是。信息论新三论里面一个“熵”的理论就是从无序到有序,社会各界都是这样的,都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无序的表现是方方面面的,使用者本身对DV使用的一些游戏规则不够明确,这个游戏规则不是“怎么拍”,而是“基于什么原则来拍”。我觉得这确实有一些需要探讨的,比如“隐性拍摄”,作为媒体来说就叫“隐性采访”,作为一般的非媒体来说就是“偷拍”。偷拍确实是一个社会顽症,你现在可以到网上随便输入“偷拍”。两个字,会发现很多。而能产生这些现象都是有问题的,对一般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都会造成一定的侵害,是一种范围很广的伤害,也是泛娱乐化,泛自由化的结果。
  林 DV出现以后对这种游戏规则的思考,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这种规则现在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张 首先是作品,倘若你想发表,就应经过被拍摄方的同意。除非你自娱自乐或者一对一的,不给第三者看。这个过程就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涉及到第三者就会在某种意义上有一个人际传播的问题,人际传播要遵守人际传播的游戏规则。第一,尊重被拍摄对象的隐私权,第二,要尊重人家的肖像权,第三是要考虑你的拍摄是不是为了公众的利益,第四,这个内容的保护是不是严密。
  林 这就是刚才你所说对偷拍的限制?
  张 应该是这个意思,但肯定不限于DV,应该也包括照相机,包括文字的采访,但那些方式都没DV更有杀伤力,或者更有冲击力。视频是可以连续的,而且绘影绘形,绘声绘色,如临其境,我觉得这个杀伤力对社会危害程度是比较大的。
  
  DV传播:规则是需要的
  
  林 你觉得目前DV传播都有那些渠道呢?
  张 从逻辑上有电视媒体传播和非电视媒体传播两大渠道,电视媒体传播就是通过像中国教育电视台《国视DV》栏目这样的一些渠道传播,非电视媒体传播,包括人际传播,这是一种,包括网络传播,这也是一种,然后还有转换生成形式的传播,也就是说把它做成光盘或者其他介质的一些东西,通过DVD或者是VCD等形式来进行传播。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说把这个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介质的,比如说变成文字,这个传播过程DV,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林 如果以电视台的标准来选取DV短片播出的话,可能就慢慢会把那些非专业DV引向专业化了,实际上也失去了DV最草根的东西,或者说是一些非专业的一些东西,这确实也是一个矛盾。
  张 这个矛盾不只是DV才有的,其实所有社会发展从人开始,就有很多的例子了。DV和媒体之间的关系确实有规范与反规范的博弈。但社会拟定这些规则合不合理呢,就得分开来看了。很多规则是需要的,不合理的规则才不需要,这就是说DV也好,其他种类的文学样式也好,都要有一个从草根到阳春白雪的过程,你或者是走向阳春白雪,或者是走向其他的,没有什么从古到今都一成不变。有些没有进入主流话语,或者是没有进入全社会审美期待的,那就消亡了。
  
  探索DV传播的商业模式
  
  林 据我了解专门以播出DV为定位的栏目在商业利益上运作得都不是很好。有时候大家觉得DV可以进行商业化,可以进行产业化,同时大家现在也质疑这个东西,看不清商业的利益前景或是产业化的前景。
  张 关键要找一种赢利的模式,商业化也好、产业化也好,关键要掌握一定模式,否则就停留在口号上了,就是说赢利点在什么地方,不是说你拍了一条素材就能卖的。因为现在已经是一个泛DV时代了,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掌握,技术也非常简单。但DV的创作队伍还是分散的,一盘散沙,不像大众传媒是一个集合体,团结起来力量大。这一盘散沙你怎么能找到商业化的赢利点?所以我觉得关键要找到一个赢利的模式。
  林 您觉得根据目前DV发展的状况,这个模式是什么?
  张 这就比较难说了,但我想肯定就是一些基本的原则,就是刚才我说的最大公约数原则,就是说你一定要了解现在最有可能给你买单的那个人,或者那个团队,那个机构,他需要什么?这个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就看看你能给人家什么。有的时候人家需要我,比如说我是一个大老板,特想了解某著名演员今天晚上回家吃什么饭,这你能拍到吗?很多人拍不到。所以就是说你自己能不能做到。第三个就是你能做到的人家是不是都满意。如果做不到,也就意味着你是达不到要求的。第四个就是有没有后遗症,因为DV很多地方都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如果我投资给你,你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别人告你的时候就把我也连带告上了,恐怕没有人会这么傻。
  林 张老师你觉得DV的传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
  张 DV传播还是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其实这些基本的游戏规则都是经过很多年千锤百炼沿袭下来的。第一个就说要遵纪守法。第二条规则是要重视审美,这种美学规则也是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尤其是DV,这种小型的,相对于媒体的专业设备来说本身有一定的差距的,你要承认这种差距。但怎样把劣势变成优势,这里面确实需要有些美学的规则可以遵守。但在DV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审美规则之前,还要尊重大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第三个就是因为DV是在传播,根据我的理解这个传播更可能是大众传媒,如果要在大众传媒里传播,就还要遵守大众传媒的游戏规则。然后是消极修辞的原则,大众传播学里面消极修辞的原则,其中最经典的就是5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原则。在大众传媒里呢时间和地点可能就很重要,还有人物的身份也很重要,这个游戏规则也得遵守。
  第四个要遵守的是一些技术上的规则。比如还原之后的一些剪辑,蒙太奇的手段处理等等。
其他文献
蒋锦文,杭州人,1983年10月生。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主修自动化。  获奖经历:2005年《同居狂想曲》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优秀剧情片  作品:《城市对角线》《爱情37度半》《梦恋情游》《双生》《TAL》《同居狂想曲》电视电影《老鼠爱大米》  时间:2004年12月22日16∶00-16∶50  地点:北京北四环某宾馆  碧珊:新锐作家,评论人    出于热爱而从影的人,那种表达自己思想的冲动更强烈 
期刊
大屋子里哗啦啦进来了几十号人,在曾力东四的工作室里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了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员。我记住了她们和舞台上的差别。此时,我拿着摄像机和她们静静的对视。我很怕陌生人的第一次相见,不知道说什么。我们像是同龄人。幸好我有摄像机,它是我最有力的挡箭牌。她们同样是第一次见张艺谋,每个人脸上写着微微的矜持。我看到她们窃窃地议论。人与人的神秘感此时在房间里空空地弥漫又慢慢地消散。这个工作室是一个小剧场改建的
期刊
应用为王 技术引航    BIRTV 2006综述  设备展  作为2006年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五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 2006)于2006年8月23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在为期四天的展览活动中,417家国内外参展商,在占地45000平方米的11个室内展区与3000平方米的室外展区中,以高清电视与新媒体为两大主题,向来自全世界的55000名观
期刊
所谓非线性编辑,就是指将各种模拟素材进行A/D(模/数)转换,并存储于硬盘中,再通过各种软件来进行后期的视频/音频编辑,添加特技及声像合成,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计算机硬盘、磁带、录像带上的完整的工艺过程。    非线编辑的技术与创意的结合应用    影像语言没有人为规定的语法,它能够模拟人的感知去再现客观世界,因而影像的表达会更多地遵从现实当中诸多的成规和惯例,必须以人的感知规律和思维规律为基本依据
期刊
A 十年前,人们提DV还不知道是何物,可是今天,如果你在大街上采访,随便问一问哪个人,大家都知道DV是小型摄像机。去年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搞了一次DV故事征集,一个月内收到了6000多部DV节目,在今年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征集的DV作品中竟然有200多部来自于农村,投稿者年龄最大的一位78岁……  据有关方面的数据统计:2003年DV在我国的增长率是35%;2004年是50%;2005年是59%;2
期刊
在科技发达的时代,整个世界充斥着商品。我们怎么样来把这些商品分一下类呢?  我们常常说以人为本,用商品与人结合的关系去区分商品,也许是最科学的。看到了吗?我试着把所有的商品建了一个排行榜,放在了这样一个“温度计”上。  在“温度计”的顶端是一支笔,它捏在一个娃娃手中可能只会出现涂鸦,而在一个作家手中可能会写出传世杰作。笔的特点就是价格便宜,需要使用者最大程度的投入,能够充分反应使用者的意愿。  “
期刊
2008年8月8日开幕  北京:特色通信产品为备战奥运开始集中演练  金秋十月,第16届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中国最重要的国际信息通信展览和会议,这次展会展出了一批独具看点的奥运通信产品,吸引了众多企业代表和观众的目光。  作为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中国网通设计推出的“2008奥运宽带酒店”解决方案,为酒店搭建了统一的宽带商务平台,可以
期刊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高清系统在日本的NHK科技研究实验室中诞生,当时还处在模拟时代;2003年9月HDV格式的诞生,宣告了高清离我们更近了一步;几年后的今天,但凡对高清略有兴趣者都已经对高清系统、高清设备跃跃欲试。他们其中不乏独立影像制作者、电视台行业用户、高校师生、婚庆商业用户等。说话间,高清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作为创作者的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高清的准备?    16:9 宽画幅改变构图习惯 
期刊
AES是美国音频工程协会的英语缩写,而EBU则代表大名鼎鼎的欧洲广播联盟。当这两个组织的名字以AES/EBU这一形式一同出现时,就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数字录音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那时,由于数字设备的总体拥有量太小,录音棚或工作室内的数字音频设备都各成体系,因此各厂家都为自己的产品设计了各自的数字音频接口。  CD的出现刺激了数字录音技术的发展,由于早期的CD
期刊
在以往的概念里,DVD-Vjdeo格式与标清视频是相互关联的,而Blu-rayDisc与HDDVD才是对应高清视频的存储介质。在本刊8月的“摄编存播显”栏目之“存”部分,笔者与大家分享了刻录型蓝紫色激光光盘的一些信息,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BD还是HDDVD,其可刻录介质的价格折合人民币都在60元以上,而且相关驱动器、播放设备也并不普及。虽然使用MPEG-2格式与现有刻录型DVD的高清存储方案并不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