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开头提出观点:情与境相反写法有时比正面烘托效果更好,然后将“境”分为社会之境和自然之境 ,从两方面即情与社会之境相反相成、情与自然之境相反相成举例加以证明。
【关键词】情与境相反相成社会之境自然之境
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会遇到一些引人深思的现象。如果我们单看现象,会觉得自相矛盾,但分析实际,就发现其矛盾着的双方密不可分。它们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这种语似不接,而血脉贯通的现象,实质上是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文学中的具体运用。它虽内容上违反常情、常理,但艺术上却言反合正。它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鲜独特的深层次的感受,表现了艺术创造的辩证规律,因而能更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
运用这种规律来进行创作,手法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本文只谈谈情与境的相反相成的问题。
看来文学虽是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但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孤立地描写人的作品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文学史上一切杰出的作家都非常注意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渲染,来凸现人物性格。这当中用得比较多的是“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的烘托手法。但另有一种以境衬人的手法却不是如上那样以高大衬威武,以艳丽衬娇美,而是境与情表面上看来似不相关,甚至完全相悖,但细细玩味,却又妙不可言。
请看《红楼梦》第九十六回,荣国府中由贾母牵头,王熙凤献计,在暗中导演了一场“掉包儿”的成亲戏。这个绝密的消息又偏偏由贾母丫头傻大姐传给林黛玉。一向与她情投意合、倾心相爱的贾宝玉将要娶宝姑娘为妻,这对多愁善感而又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按常规的处理办法,此时的林黛玉一定是呼天抢地,哭成泪人儿;或者大骂贾宝玉是负心郎 ,狠心贼。但作品中的林妹妹一没捶胸顿足,大哭大闹,二没慷慨陈词,痛骂宝玉。只见她来到贾母房内看望宝玉,寒暄之后,“瞅着宝玉只管笑,只管点头儿。”离开宝玉时是“说着,便回身笑着出来了,仍旧不用丫头们搀扶,自己却走得比往常飞快。”,仿佛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在林黛玉这样极度悲伤的境况下,作者为什么要写她笑而不写哭呢?可见作者是深谙相反相成妙处的。黛玉的笑不是那种激动人心、令人开怀的笑,而是一种摧肝裂肺的笑,是内心滴血的笑。它带给我们的不是欢愉,而是悲愤、思考。它使人们看清了封建势力摧毁林黛玉、贾宝玉爱情的无情;看清了机变狡黠,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的真面目。如果循常规写黛玉痛哭,读者很可能一掠而过,不会在心灵中引起读者的思索。在这里,笑比哭好。
公元763年正月,经历安史战乱,备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大诗人杜甫,正挈妇将雏寓居梓州,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他欣喜若狂,奋笔疾书。诗中首起两句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时“喜若狂”的诗人,为什么会涕泪满衣裳呢?因喜讯突至,诗人悲喜交集,喜极而悲,一种逆反情态油然而生。这里的“泪”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在叛乱平息后祖国山河得以统一之时的狂喜心情,深情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和平美好前途的渴望。高兴到了极点,不但没有笑,反而尽情地哭。这里的哭更能使读者透过泪光看到了诗人那欢欣鼓舞的激情。当笑反哭,这哭比笑好。
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物情感相反相成的事例,在文学史上也大有所在。又如杜甫写于安史之乱中的五言律诗《春望》中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中所写的鸟语花香之景与“溅泪”、“惊心”之情,初看就似觉不和谐,因为鸟语花香是春天的美好景象,它给人的印象是活泼鲜嫩、奋发向上的,它能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快乐。但作者为什么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呢?原来此时作者被羁留在沦陷了的长安,过着俘虏的生活,目睹安史叛军的焚掠暴行和都城的残败荒凉,诗人激愤忧怨,内心交织着忧国、思家、感时、伤乱等各种复杂的情感。看到自然界的春天如此美好,作者触景生情自然会联想到:国的春天在哪里?家的春天在哪里?繁荣与破败,欢乐与悲凉两相对照,他怎能不落泪,不惊心呢?
(作者单位:425311湖南省道县第四中学)
【关键词】情与境相反相成社会之境自然之境
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会遇到一些引人深思的现象。如果我们单看现象,会觉得自相矛盾,但分析实际,就发现其矛盾着的双方密不可分。它们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这种语似不接,而血脉贯通的现象,实质上是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文学中的具体运用。它虽内容上违反常情、常理,但艺术上却言反合正。它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鲜独特的深层次的感受,表现了艺术创造的辩证规律,因而能更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
运用这种规律来进行创作,手法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本文只谈谈情与境的相反相成的问题。
看来文学虽是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但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孤立地描写人的作品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文学史上一切杰出的作家都非常注意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渲染,来凸现人物性格。这当中用得比较多的是“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的烘托手法。但另有一种以境衬人的手法却不是如上那样以高大衬威武,以艳丽衬娇美,而是境与情表面上看来似不相关,甚至完全相悖,但细细玩味,却又妙不可言。
请看《红楼梦》第九十六回,荣国府中由贾母牵头,王熙凤献计,在暗中导演了一场“掉包儿”的成亲戏。这个绝密的消息又偏偏由贾母丫头傻大姐传给林黛玉。一向与她情投意合、倾心相爱的贾宝玉将要娶宝姑娘为妻,这对多愁善感而又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按常规的处理办法,此时的林黛玉一定是呼天抢地,哭成泪人儿;或者大骂贾宝玉是负心郎 ,狠心贼。但作品中的林妹妹一没捶胸顿足,大哭大闹,二没慷慨陈词,痛骂宝玉。只见她来到贾母房内看望宝玉,寒暄之后,“瞅着宝玉只管笑,只管点头儿。”离开宝玉时是“说着,便回身笑着出来了,仍旧不用丫头们搀扶,自己却走得比往常飞快。”,仿佛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在林黛玉这样极度悲伤的境况下,作者为什么要写她笑而不写哭呢?可见作者是深谙相反相成妙处的。黛玉的笑不是那种激动人心、令人开怀的笑,而是一种摧肝裂肺的笑,是内心滴血的笑。它带给我们的不是欢愉,而是悲愤、思考。它使人们看清了封建势力摧毁林黛玉、贾宝玉爱情的无情;看清了机变狡黠,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的真面目。如果循常规写黛玉痛哭,读者很可能一掠而过,不会在心灵中引起读者的思索。在这里,笑比哭好。
公元763年正月,经历安史战乱,备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大诗人杜甫,正挈妇将雏寓居梓州,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他欣喜若狂,奋笔疾书。诗中首起两句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时“喜若狂”的诗人,为什么会涕泪满衣裳呢?因喜讯突至,诗人悲喜交集,喜极而悲,一种逆反情态油然而生。这里的“泪”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在叛乱平息后祖国山河得以统一之时的狂喜心情,深情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和平美好前途的渴望。高兴到了极点,不但没有笑,反而尽情地哭。这里的哭更能使读者透过泪光看到了诗人那欢欣鼓舞的激情。当笑反哭,这哭比笑好。
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物情感相反相成的事例,在文学史上也大有所在。又如杜甫写于安史之乱中的五言律诗《春望》中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中所写的鸟语花香之景与“溅泪”、“惊心”之情,初看就似觉不和谐,因为鸟语花香是春天的美好景象,它给人的印象是活泼鲜嫩、奋发向上的,它能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快乐。但作者为什么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呢?原来此时作者被羁留在沦陷了的长安,过着俘虏的生活,目睹安史叛军的焚掠暴行和都城的残败荒凉,诗人激愤忧怨,内心交织着忧国、思家、感时、伤乱等各种复杂的情感。看到自然界的春天如此美好,作者触景生情自然会联想到:国的春天在哪里?家的春天在哪里?繁荣与破败,欢乐与悲凉两相对照,他怎能不落泪,不惊心呢?
(作者单位:425311湖南省道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