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践履阳明心学的实践途径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yong3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能够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他强调的“致良知”,能够提升社会责任感,他提出的“省察克治”,能够强化自我反省意识。但是,在将阳明心学落实到生活中时,在大学生常常出现自控能力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知而错行等问题,因此要通过每日读书,坚持不懈、日行一善、事上磨练、贵在改过,强调效果等途径践履阳明心学,在脚踏实地中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与境界。
  关键词:阳明心学 大学生 践履
  阳明心学是“伴随着王阳明一生实践和体认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身心之学”a,它以“心即理”为本体,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省察克治”为规范工具,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现在,大学的校园也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王阳明及其心学,要求大家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在实践行动中践履阳明心学,提升个人的德性修养。对于大学生来说,尽管知道阳明心学的了不起之处,但对其当代价值及自身的问题还有不甚明了之处,对如何践履阳明心学也缺乏深入的思考,因此本文将从上述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阳明心学对大学生成长的当代价值
  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知行合一”“致良知”“省察克治”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上。
  (一)知行合一:促进个人素质提高
  阳明心学认为所谓“知”并不单单指获取相应的知识,懂得相应的道理,这种“知”也是德性之知。一个人的素质突出地体现在他的道德品格上,评价一个人往往要看他做人做事能否“知行合一”。因此“知行合一”有助于完成道德品格的塑造。
  阳明心学中,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大学生的德性也需在践履“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得以完善。因此,大学生如果在工作与学习中不断地感悟“知行合一”之旨,势必会对个人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致良知:提升社会责任感
  “致良知”,即在实际行动中扩充良知。良知对人的行为具有评判、监控与指导的作用,它不限于个人,还广及社会,这体现的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于挽救世道人心,帮助人们维护正确的道德主张,达到“善”的境界具有重要作用。
  王阳明诗云:“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只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良知或显现,或湮灭。倡导“致良知”不仅是要拭去个体心灵上的尘埃,还要推而广之,让整个社会都有向善之心。大学生践行“致良知”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还能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省察克治:增強自我反省意识
  阳明心学中的“省察克治”是在“静心”的前提下,将心中的私欲之根一一拔去,让心体如明镜。“省察”是指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不断地反省检查自己,从而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克治”则是要抑制自己“恶”的思想和行为。自我反省意识就是指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检查其中的错误。由此可见,“省察”即自我反省,“克治”则是一种规范自我的行为。
  “省察”能够让大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在安静的心灵状态下,可以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包括错误产生的原因,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克治”则是可以在认识到错误后,防止再次犯错行为的发生。对大学生的成长来说,“省察克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践履阳明心学重点针对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履行阳明心学的过程中,主要针对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一)难抵诱惑,自控能力薄弱
  在当代大学生的课堂上,随处可见“低头族”的身影,甚至还有人在课堂上睡觉,学习态度十分不端正。除此之外,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迷。逃课成了大学生的家常便饭,逃课的理由也千奇百怪。例如,早上起不来,外面天气太冷,不喜欢上课的老师等。而学校图书馆,只有在考试周时才会爆满,其余时间,几乎只有考研的同学在学习。很多大学生都认为上了大学,终于可以摆脱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地狱的折磨,摆脱家长、老师的束缚,因此在大学里不再约束自己,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撒了欢地把前面十二年不敢做的事情都放在了大学四年的时光中去完成。自控能力薄弱,导致课程学习积极性下降。
  自控能力薄弱,使他们的行为不断地出现矛盾。似乎知道要珍惜大好时光,但仍然挥霍时间,似乎知道父母赚钱辛苦,但仍大手大脚地消费。
  (二)良知蒙尘,以自我为中心
  不顾及他人感受、不帮助他人、没有同情心等现象,是良知蒙尘,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0年12月12日,黄山风景区公安局二十四岁民警张宁海在护送遇险大学生走出危险区时,不幸坠崖身亡。被救的大学生不但没有反思和感激,也没有追悼逝者,反而嘲讽张警官“身体素质差”,认为张警官为“纳税人”牺牲很光荣。这群大学生不关心他人的生死,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良知的缺失,让他们成为“道德上的小人”。
  在大学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为维护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事情。我们常见的有大学生在寝室里私藏电器被发现,使班级因此被取消评优资格。事情发生后,大部分大学生会不以为然,并未觉得会有多大影响,不采取补救措施,反而还会再次购买电器藏于寝室内。集体荣誉感的缺失,也是对集体冷漠的一个体现。
  (三)知而错行,德性意识淡漠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还常常出现明知故犯的情形。随地乱吐痰、乱扔垃圾、缺乏环保意识,语言不文明、出口成脏,个人素质很成问题。
  而在公德方面,也有一些问题。有人做过调查,在大学生乘坐公交车的过程当中,能够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的大学生数量仅仅占据了22.3%左右。b现在大学生都知道应该给老弱病残让座,但行动上却未必做到。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也很累,而且让座之后自己也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因此选择拒绝让座。原本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中国传统美德,但由于大学生公德的缺失,导致这些传统美德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三、大學生践履阳明心学的实践途径
  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存在各种“知行不一”的行为,因此大学生要借着阳明心学来指导其行为。大学生要积极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学会自我约束,在履行阳明心学的过程当中严格要求自己。
  (一)每日读书,坚持不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读书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使大学生明是非、懂事理,进而提升自己。用自己的见解使得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聪慧,道德意识得到相应的提升,在做出一些行为前会三思而后行。大学生存在自控能力较差的问题,但是通过读书可以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例如,通过学习《论语》,我们了解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安贫乐道、废寝忘食的品德,那么当我们想要消费时会想到孔子安贫乐道的品质,从而抑制过度消费的想法,阻止过度消费的行为。
  我们通过阅读,了解圣人的优良品德,在潜移默化中,这些品德对我们的行为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我们在学习中懈怠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曾读过“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而发愤图强;当我们在生活中计较得失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曾读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放下得失心。
  (二)日行一善,事上磨练
  良知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的,而是在长久累月的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和行为来逐渐熏陶而成。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高尚的良知,就需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注重从小事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如当大学生在乘坐公交车时看到老弱病残主动让座,扶老弱病残过马路等。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他人有困难时能够乐于伸手帮助他人,也只有从这些点滴的小事中才可以磨练大学生的品性,使得大学生感受到助人为乐的乐趣。只有大学生都具备高尚的德性和良知,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够成为可能。
  (三)贵在改过,强调效果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学习的过程当中或多或少都会犯一些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最可贵的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相应地改正。吃一堑长一智,我们才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才能够在逐渐的成长中掌握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生活规则。这也要求了大学生一定要有“省察克治”的意识,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评判,提升自己的自控能力,使得自己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抵挡相应的诱惑。当自己因为某些利益蒙蔽自己的良知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思想狭隘之处,从而摆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心态。
  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当中,犯了错误之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以后的道路上,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仍旧会跌倒。为此大学生可积极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详细地听取别人对于自身在学习工作中的一些看法。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只有认真地听取别人对于自身的评价,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充分地剖析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改正。只有这样“省察克治”,增强自我反省意识,才能够彻底改变知而错行,德性意识淡漠的状况,进而使得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一系列主张引导人们发挥德性自觉,在生活世界之中感悟和修养“日用而不知”的道,对于在浮躁的社会中寻求内心的澄明安宁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在践履阳明心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省察自身,有针对性地克治自己的各种弱点,通过道德自我修养法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最终实现“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指导老师:周兴华 蔡佩佩)
  a 颜子如:《阳明心学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b 黄露露:《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践履阳明心学的途径研究”(项目编号:S201910876055)
  作 者: 洪杰英、张君雪、王华利,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学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器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外现。文学作品中存在许多物质性因素,这些物质性因素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思想或内涵。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它所呈现的器物异彩纷呈。本文以鼎和锦为例,以此来探析器物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意义:一方面器物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器物是小说结构的预设。  关键词:《红楼梦》 器物研究 鼎 锦  器物指的是与人的衣、食、住、行相关的有质、有型、有彩、有特定用途的劳动产
摘 要: 隐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表达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在代表作《海滨故人》一文中,作家表达了对异性婚恋能否真正达成女性解放的怀疑,将目光投向了姐妹情谊的书写。姐妹同盟提供了女性认识自我的平等空间,女性在其中为彼此提供情感慰藉,进行着精神交流,不断思索新式女性如何在社会中求得自己的地位。尽管姐妹情谊因异性婚恋的冲击而烟消云散,但作家对姐妹情谊书写的关注、对女性自我价值追寻做出的探索,
摘 要:香港作家钟毓材有印尼万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泰国等多重流散,这也促成其多元的流散书写格调。他的新作《人间别样的情与爱》是一部散文诗体小说集,从体裁与题材都有别样呈现,是集流散体验与流散书写于一体的华文流散文学佳作。作品透过抒情主人公主要呈现出自我流散、华侨华人流散、跨族群流散的三种形态。  关键词:香港文学 华文文学 钟毓材 流散 小说  世界华文文坛,钟毓材是一位有着多重流散经历
摘 要: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经典名篇,当下对其研究多停留于“悲秋”与“颂秋”的把握上,而反复细读,这篇短短的散文蕴含了郁达夫的生命态度与生命追求,其中表现的既有郁达夫中国传统文人的温文散淡、谦和中节的风致,更有因生命易逝,而对“极致”之美的极致追求。  关键词:郁达夫 《故都的秋》 生命意识  据郁达夫日记记载,《故都的秋》是为应朋友索稿催促,而于1934年8月某天上午挥笔而就。看似仓促
摘 要:萧红的作品不同于同时期作家的创作风格,具有独特性。她继承了“五四”时期对“人”的关注,在童年经历、情感生活及时代变化的影响下,从生活的表象出发,着力描写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女性、农民和儿童。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塑造,萧红表达了对此类形象的同情,批判了国民麻木无知的劣根性,抨击了封建传统对社会的毒害,具有深刻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萧红 弱者形象 弱势书写  作为现代文学史中极具个人特色的女作家
摘 要: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散文集《病隙碎笔》倾注了史铁生对于人生诸多形而上问题的思考和关怀,他以自己独有的言说方式,赋予作品以精神文化价值和永恒生命力。《病隙碎笔》的写作时间是在史铁生罹患尿毒症之后,虽然字里行间充满着病隙间的杂语,但在行文中看不到丝毫因病痛折磨的个体哀矜。史铁生在与疾病相互纠缠搏斗的过程里,加深了他对于生死和存在的思考,对于信仰、爱情和个体存在等诸多方面的
摘 要: 君士坦丁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一位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的君主,无论是在罗马帝国还是基督教的历史上都是为关键人物。尤西比乌斯为君士坦丁所作的《君士坦丁传》一方面是为了歌颂君士坦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流传于后世,使后来者坚定对基督教的信仰。  关键词:君士坦丁 尤西比乌斯 罗马帝国  一直以来人们对《君士坦丁传》这部作品褒贬不一,不少学者认为这部作品着重于歌颂君士坦丁其人而没有准确的记录史实,并不能
摘 要: 现代以来照片、影像、西洋插画等代替传统手绘画进入传播媒介和公众视野,视觉叙事与文字文本在报刊中必然形成某种重要的“互文性”,而从视觉叙事和语言叙事的双重向度进入现代报刊,能够凸显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前现代性和全球化图景并置的独特文化景观。而视觉叙事具有身体在场性,可以成为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的一种文化隐喻,突显其身体伦理的政治性。  关键词 : 视觉叙事 《点石斋画报》 《良友》 现代性 身体
摘 要: 关于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的调查研究,是以原剧团演员的口述史为主要依据进行的。该剧团已于2018年底解散,现将之前的调查资料做整理留存。红梅秧歌剧团的前身是1960年壶关县人民政府组织成立的壶关秧歌剧团,该剧团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将对壶关红梅秧歌剧团曾经的演出、剧目编创、演员规模等内容做梳理。  关键词:红梅秧歌剧团 壶关秧歌  壶关红梅秧歌剧团成立于20
摘 要:纵观丁玲文学作品,前后期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其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例,丁玲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其创作呈现出作品主人公身份不同、创作主题不同,以及风格不同的特点。而之所以造成丁玲创作风格的不同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这需要结合丁玲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作家个人经历来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