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小说”派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后现代主义所提出来的世界的非中心化理论一直为“新小说”派作家所践行,从代表作家罗布-格里耶以及其作品《橡皮》可见端倪。笔者想要通过深入细读《橡皮》来对作品中传达出来的“非中心化”作一番探讨,以此来观照人的生存境遇。
关键词:“新小说”派;世界的非中心化;生存境遇
世界的非中心化,是“新小说”派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作家在创作中,一个中心失去后,总是寻找或重建另一个中心。上帝死了,人们又在寻找新的以理性为基础的中心或寻找一个新的自我来作为万物的圆心。后现代主义则以自我已经没有位置,中心已经失去为前提,使作为中心的自我变得无所作为,漂移不定,失去了主体资格、失去了固有的面貌,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身份,成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的“除了现在什么也没有的懒散的存在物。”所以在“新小说”派看来,人物只是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者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因此,在这一派的作品中,人物往往既没有典型的性格也没有清晰的特征,有时候连名字也没有,仅用第一人称“我”或者第二人称“你”来称谓,甚至使读者处于小说主人公的中心地位。罗布-格里耶就认为世界是破碎的,是无中心的,也是无体系的。人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不再是世界的主人。相反,人被这个世界所操控,人怎么样努力也无法得知世界的真相,只能在原地回旋,自我折磨。《橡皮》这部作品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罗布-格里耶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下面,笔者将结合《橡皮》这部作品着重分析现代社会中的人。
一、人是机械的产物
相反于以往的文学作品,人在罗布-格里耶的作品当中不再具有主体性,人被异化、物化,人已经零散化了,成了一些空洞的指意符号。人的行为举止都是机械性的,没有丝毫的主动性以及反抗性。在《橡皮》当中,格利纳蒂行刺杜邦时,严格按照预先安排好的指示文件执行,动作的机械性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木偶。他晚上六点五十五分准时从测量员街到达目的地,然后推开花园的铁栅门、登上楼梯、打开杜邦房门……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格利纳蒂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经过精心算计的,他是一个完全调度好的机器,不能有半点意外差错。格利纳蒂是一个如此机械的人,完全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所作所为都是别人预先设定好的,他完全就不能被称为人。相较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人的行为特征被大大改变。为什么“新小说”派作品中的人物是这样的,罗布-格里耶这样写人的用意何在 其实罗布·格里耶这样写格利纳蒂正是践行了世界的非中心化理论,人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主宰,恰恰相反,人处在物质世界的包围之中,时刻受其影响和制约。换句话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西方世界,物占据空间,人让位于物,物一直在支配着人的行动。现代人就是处于一个这样的生存境遇中,被物所操纵,没有了作为人的主体性,而现代人人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境遇的畸形,也没有要改变的意识。
二、人是無知的动物
古往今来,人总是被当作智慧的产物,好像除了上帝,人无所不能。但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当中的人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人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点在《橡皮》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内政部长暗中知悉杜邦被刺未死的消息后,还是立即派出青年密探瓦拉斯从首都到这个外省的小城市来进行调查,但是小说结束时真正的凶杀案却阴差阳错地发生,二十四小时前同样阴差阳错的幸免于难的杜邦教授终被杀害,杀人者却不是欲置杜邦于死地的敌对组织所雇用的职业杀手,而正是上头派来的肩负调查谋杀案和保护杜邦双重任务的侦探瓦拉斯。瓦拉斯对事件的真相一无所知,正当警察局长打电话告诉瓦拉斯杜邦并没有死的时候,瓦拉斯已经开枪误杀了杜邦,就是这么阴差阳错,杜邦被瓦拉斯亲手杀死。这个世界就是被这样的迷雾笼罩,人的所有行动都不知道对还是错,只是听从命令。瓦拉斯就生活在一个没有真相的世界当中,他越是试图寻找真相,就越是踏进迷宫,简而言之,人们寻找真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入迷宫的过程。对人们来说,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真相,没有知识的,个人是被剥夺了主体价值的,想要得知一切都必须通过国家机器。《橡皮》中传达出来的人生境遇是相当可怕的,看似聪明的个体其实是个被人任意操纵的空壳,没有思考能力的机器人,在这样的状态下,一切都是被人为控制的,人又怎么能不是一个无知的动物呢
三、人是作为庸人存在的。
西方社会自古希腊以来就崇尚英雄和神话,比如《俄狄浦斯王》、《神曲》等都是英雄或者神话故事的经典,在《橡皮》当中也套用了俄狄浦斯神话原型。在《橡皮》中,醉鬼经常出谜语给瓦拉斯猜,最引人注意的是“什么动物早上杀父,中午淫母,晚上瞎掉眼睛 ”这是对俄狄浦斯悲剧行为的概括。醉鬼修改后的谜语变成“什么动物早上瞎眼,中午淫母,晚上杀父 ”这个谜语概括出了瓦拉斯的行为过程。“瞎眼”、“杀父”、“淫母”这是俄狄浦斯和瓦拉斯所共有的行为。“瞎眼”指的是瓦拉斯在接受任务时就对自己要调查的案件实情毫不知晓,而且他又找不到可信的线索,导致他一整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无目的地徘徊,这跟瞎掉眼睛,丧失判断能力的人没什么两样。至于瓦拉斯的“杀父”、“淫母”行为到底存不存在,瓦拉斯和杜邦以及杜邦妻子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父子、母子的关系,小说中没有明确的指出,但是读者可以根据作品当中的大量留白作一番大胆的推测。醉鬼以及醉鬼出的谜语在《橡皮》当中着笔较重,时有时无的重复出来,作者的用意也是值得深究。在《俄狄浦斯王》当中,俄狄浦斯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是一个正直、善良、聪慧过人、敢于承担责任的英雄,但是在《橡皮》当中,瓦拉斯却是一个好心办坏事、碌碌无为的庸人。《橡皮》里面其他的人物也是如此,他们一方面处于那些“无所不能”的经济政治集团的统治之下,一方面处于机械化、电气化的物质世界的包围当中,只能感到软弱无能、无法自主、孤独烦闷。他们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极力挣扎,但结果徒劳无功,毫无出路。最后就连那精通世故、自以为是的警察局长也是胡言乱语,不知所云了。罗布-格里耶这样写作的意图就在于告诉世人这个社会没有神话,没有令人感慨的惊天壮举。至于俄狄浦斯这样的英雄人物,现代社会更是不可能存在,没有所谓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行为,每个人都是碌碌无为的,没人能摆脱命运的操控,每个人都必须按照社会给他规定好的轨迹行进。人在社会境遇中就轻如一粒尘埃,主体、自我已经统统丧失了中心地位,成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庸人。
结语:戴维里斯曼认为:人类行为的支配因素经历了从传统引导到内心引导再到他人引导的变化,文艺复兴结束了按神的权威生活的历史,开始了内心引导阶段;现代主义反传统,但内心依然有新的信仰,按内心航标行事。而到20世纪50年代,内心引导开始崩溃,内心航标开始迷失,人们无视权威,追求一种更逼近自然人的粗俗艺术。新小说强调的物的独立性,人的迷茫恍惚,则从另一侧面表现了对人的权威的消解。《橡皮》中的瓦拉斯被错综复杂的街道,似有似无的橡皮搅得无法辨清方向,独立的物不仅坚持自身的存在,而且反过来影响了人的生存与思维,大大消解了人的中心位置。现代人在这种社会境遇下被物化,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驱使人类行动,各种事件本身都是无意义的,人物行动也是无动机、无目的的。人的生存境遇如此,但是每个人又都像西绪福斯一样,明知巨石会从山顶不断滚下,但仍“脚步沉重而均匀”地走下山来,坚持继续推石。
参考文献:
[1] 姚公涛.法国“新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求索,2010(06).
[2] 林青译.橡皮[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 陈黎.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小说[J].吉林大学学报,2000(04).
[4] 米歇尔·布托尔,沈志明译,柳鸣九编选.新小说派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 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与人物塑造[J].外国语,2000(04).
作者简介:吴斯(199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文学史。
关键词:“新小说”派;世界的非中心化;生存境遇
世界的非中心化,是“新小说”派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作家在创作中,一个中心失去后,总是寻找或重建另一个中心。上帝死了,人们又在寻找新的以理性为基础的中心或寻找一个新的自我来作为万物的圆心。后现代主义则以自我已经没有位置,中心已经失去为前提,使作为中心的自我变得无所作为,漂移不定,失去了主体资格、失去了固有的面貌,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身份,成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的“除了现在什么也没有的懒散的存在物。”所以在“新小说”派看来,人物只是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者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因此,在这一派的作品中,人物往往既没有典型的性格也没有清晰的特征,有时候连名字也没有,仅用第一人称“我”或者第二人称“你”来称谓,甚至使读者处于小说主人公的中心地位。罗布-格里耶就认为世界是破碎的,是无中心的,也是无体系的。人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不再是世界的主人。相反,人被这个世界所操控,人怎么样努力也无法得知世界的真相,只能在原地回旋,自我折磨。《橡皮》这部作品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罗布-格里耶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下面,笔者将结合《橡皮》这部作品着重分析现代社会中的人。
一、人是机械的产物
相反于以往的文学作品,人在罗布-格里耶的作品当中不再具有主体性,人被异化、物化,人已经零散化了,成了一些空洞的指意符号。人的行为举止都是机械性的,没有丝毫的主动性以及反抗性。在《橡皮》当中,格利纳蒂行刺杜邦时,严格按照预先安排好的指示文件执行,动作的机械性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木偶。他晚上六点五十五分准时从测量员街到达目的地,然后推开花园的铁栅门、登上楼梯、打开杜邦房门……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格利纳蒂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经过精心算计的,他是一个完全调度好的机器,不能有半点意外差错。格利纳蒂是一个如此机械的人,完全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所作所为都是别人预先设定好的,他完全就不能被称为人。相较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人的行为特征被大大改变。为什么“新小说”派作品中的人物是这样的,罗布-格里耶这样写人的用意何在 其实罗布·格里耶这样写格利纳蒂正是践行了世界的非中心化理论,人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主宰,恰恰相反,人处在物质世界的包围之中,时刻受其影响和制约。换句话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西方世界,物占据空间,人让位于物,物一直在支配着人的行动。现代人就是处于一个这样的生存境遇中,被物所操纵,没有了作为人的主体性,而现代人人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境遇的畸形,也没有要改变的意识。
二、人是無知的动物
古往今来,人总是被当作智慧的产物,好像除了上帝,人无所不能。但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当中的人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人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点在《橡皮》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内政部长暗中知悉杜邦被刺未死的消息后,还是立即派出青年密探瓦拉斯从首都到这个外省的小城市来进行调查,但是小说结束时真正的凶杀案却阴差阳错地发生,二十四小时前同样阴差阳错的幸免于难的杜邦教授终被杀害,杀人者却不是欲置杜邦于死地的敌对组织所雇用的职业杀手,而正是上头派来的肩负调查谋杀案和保护杜邦双重任务的侦探瓦拉斯。瓦拉斯对事件的真相一无所知,正当警察局长打电话告诉瓦拉斯杜邦并没有死的时候,瓦拉斯已经开枪误杀了杜邦,就是这么阴差阳错,杜邦被瓦拉斯亲手杀死。这个世界就是被这样的迷雾笼罩,人的所有行动都不知道对还是错,只是听从命令。瓦拉斯就生活在一个没有真相的世界当中,他越是试图寻找真相,就越是踏进迷宫,简而言之,人们寻找真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入迷宫的过程。对人们来说,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真相,没有知识的,个人是被剥夺了主体价值的,想要得知一切都必须通过国家机器。《橡皮》中传达出来的人生境遇是相当可怕的,看似聪明的个体其实是个被人任意操纵的空壳,没有思考能力的机器人,在这样的状态下,一切都是被人为控制的,人又怎么能不是一个无知的动物呢
三、人是作为庸人存在的。
西方社会自古希腊以来就崇尚英雄和神话,比如《俄狄浦斯王》、《神曲》等都是英雄或者神话故事的经典,在《橡皮》当中也套用了俄狄浦斯神话原型。在《橡皮》中,醉鬼经常出谜语给瓦拉斯猜,最引人注意的是“什么动物早上杀父,中午淫母,晚上瞎掉眼睛 ”这是对俄狄浦斯悲剧行为的概括。醉鬼修改后的谜语变成“什么动物早上瞎眼,中午淫母,晚上杀父 ”这个谜语概括出了瓦拉斯的行为过程。“瞎眼”、“杀父”、“淫母”这是俄狄浦斯和瓦拉斯所共有的行为。“瞎眼”指的是瓦拉斯在接受任务时就对自己要调查的案件实情毫不知晓,而且他又找不到可信的线索,导致他一整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无目的地徘徊,这跟瞎掉眼睛,丧失判断能力的人没什么两样。至于瓦拉斯的“杀父”、“淫母”行为到底存不存在,瓦拉斯和杜邦以及杜邦妻子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父子、母子的关系,小说中没有明确的指出,但是读者可以根据作品当中的大量留白作一番大胆的推测。醉鬼以及醉鬼出的谜语在《橡皮》当中着笔较重,时有时无的重复出来,作者的用意也是值得深究。在《俄狄浦斯王》当中,俄狄浦斯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是一个正直、善良、聪慧过人、敢于承担责任的英雄,但是在《橡皮》当中,瓦拉斯却是一个好心办坏事、碌碌无为的庸人。《橡皮》里面其他的人物也是如此,他们一方面处于那些“无所不能”的经济政治集团的统治之下,一方面处于机械化、电气化的物质世界的包围当中,只能感到软弱无能、无法自主、孤独烦闷。他们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极力挣扎,但结果徒劳无功,毫无出路。最后就连那精通世故、自以为是的警察局长也是胡言乱语,不知所云了。罗布-格里耶这样写作的意图就在于告诉世人这个社会没有神话,没有令人感慨的惊天壮举。至于俄狄浦斯这样的英雄人物,现代社会更是不可能存在,没有所谓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行为,每个人都是碌碌无为的,没人能摆脱命运的操控,每个人都必须按照社会给他规定好的轨迹行进。人在社会境遇中就轻如一粒尘埃,主体、自我已经统统丧失了中心地位,成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庸人。
结语:戴维里斯曼认为:人类行为的支配因素经历了从传统引导到内心引导再到他人引导的变化,文艺复兴结束了按神的权威生活的历史,开始了内心引导阶段;现代主义反传统,但内心依然有新的信仰,按内心航标行事。而到20世纪50年代,内心引导开始崩溃,内心航标开始迷失,人们无视权威,追求一种更逼近自然人的粗俗艺术。新小说强调的物的独立性,人的迷茫恍惚,则从另一侧面表现了对人的权威的消解。《橡皮》中的瓦拉斯被错综复杂的街道,似有似无的橡皮搅得无法辨清方向,独立的物不仅坚持自身的存在,而且反过来影响了人的生存与思维,大大消解了人的中心位置。现代人在这种社会境遇下被物化,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驱使人类行动,各种事件本身都是无意义的,人物行动也是无动机、无目的的。人的生存境遇如此,但是每个人又都像西绪福斯一样,明知巨石会从山顶不断滚下,但仍“脚步沉重而均匀”地走下山来,坚持继续推石。
参考文献:
[1] 姚公涛.法国“新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求索,2010(06).
[2] 林青译.橡皮[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 陈黎.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小说[J].吉林大学学报,2000(04).
[4] 米歇尔·布托尔,沈志明译,柳鸣九编选.新小说派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 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与人物塑造[J].外国语,2000(04).
作者简介:吴斯(199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