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李金义先生,东江纵队香港地区抗日遊击队老战士联谊会副会长、香港陇西李氏宗亲总会(监事长)、香港马飞龙国术体育总会会长、香港蔡莫派国术总会会长。曾经历过抗日战争,上世纪六十年代移民香港,在社会打拼,终创办公司。他的几个儿子事业有成,分别在香港税务会计行、金生建筑工程公司、金龙管理有限公司等工作,一家其乐融融。
对世界而言,战爭集残酷性、毁灭性为一体,即等同災难。上世纪大大小小数十场战爭,让经历其中的人们饱受折磨。和平来临时,从战爭中走出来的人们会以更坚强的态度面对人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李金义先生也是如此,他经历过战爭,坚强面对困难、从而塑造了不屈的人生。
抗战时期,日军肆虐、敌机横行、狂轰乱炸、哀鸿遍野、国情告急,战爭的残酷伴随着他的成长。於是,热爱祖国的他年轻时即加入东江纵队,投身解救家国的洪流,最终迎接抗日战爭的胜利。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移民香港,从工地打工开始,经过不断拼搏,创建公司、成就自己的事业。
烽火往事铸忠心
卢沟桥事变後,抗日战爭正式拉开序幕。山河告急、神州大地陷於水深火热之中。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李金义先生生长的汕尾市,年轻时的他,便看到了战爭的可怕,至今仍记忆犹新。
李金义先生的回忆录写道:“当时我正八、九岁,日军未入侵汕尾时,先用飞机没有目标的乱炸汕尾及妈宫後门。”之後,日军军舰在汕尾海外出现,用大炮轰炸一块名叫“霞洋”、没有士兵把守的农田基地。
又一次,三架日军飞机由汕尾东边呼啸而来,经过士仔山,投弹数枚。第一枚炸弹以凤山妈祖庙为目标,不知是妈祖显灵还是巧合。这枚炸弹落在庙後水井边,竟没有爆炸。这个现在改名为“公园井”的地方幸运躲过一劫。
然而,後来的炸弹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第二、三枚炸弹落到菴堂巷,第四、五、六枚炸弹则炸到戏台巷、第七到第九枚炸弹更命中中巷马路及当时的中央银行,把那些曾经漂亮的建筑变成废墟。
日军不久登陆汕尾港、入侵当地,他们把港口封锁,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无法出海捕鱼,不能维持生计;农村里的农民为了避祸災难,空出大片田地,任由粮食失收、土地荒芜;城里工厂关闭、工人们无法正常工作,没有经济来源。最後,物资缺乏,许多人无法营生,生活苦不堪言:“饿死的人出现在马路两边,骑楼附近天天能看到尸体。”
当时汕尾有一条二马路,在风照街交界的地方,近海边有一幅草埔被称为“晒网埔”。入侵的日军中有一支马队,他们将十四、五匹马安置在那里,並且就地搭建了十五个马寮,李金义先生就在这时被日军抓去挑水及洗马寮。
“有一天,日本马队出发去包围乡村,到了中午回来时,捉了两个人回来,绑在马寮侧边的大树下,就去宿舍吃午饭了。”李金义先生回忆道,看到四周没有日军,那两个被俘的人小声叫道:“阿弟,你要来救我们,等一会儿日本兵就要来枪杀我们了。”经过一番思考,李金义先生拿起割草刀、割断两人身上的绳子,“他们就叫我跟他们一起走,没有停步的一直走,经过步边竹田、雷公田,第二天走入山区。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他们是抗日遊击队员。後来,我就跟他们一起工作,参加了抗日遊击队了。”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有志之士定不会引颈就刎,无数中华儿女此时奋起反抗,轰轰烈烈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李金义先生报效祖国的热情日益高涨、为了给祖国母亲驱逐敌寇而挥洒青春。
难忘战斗的岁月
加入东江纵队後,十几岁的李金义先生成为救伤队的一员。战场之外,他背着药箱、和同伴一起为受伤的战士疗伤,共同经历了抗日战爭从战略性阶段发展到战略反攻阶段:“那时我们二十多人组成一队,很多工作都靠群众帮忙。”
东江纵队全称广东人民抗日遊击队东江纵队,为抗日战爭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劲旅,是当时与琼崖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和粤中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人民武装共同开辟、坚守华南敌後战场的一支主要力量。
1938年,东江纵队於华南东江地区在难以取得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战场直接支援的困难条件下成立,其作为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经历大小战斗1400餘次,歼灭日伪军9000餘人。部队发展到1.1万餘人,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据地。
东江纵队的组成人员中,知识分子、港澳同胞、归国侨胞较多,文化素质较高。年轻的李金义先生因此在枕戈寝甲的岁月里,学习到很多的知识,爱国的情愫与对敌军的仇恨也随之俱增。许多战爭中发生的事情深深留在他记忆中,印象至今鲜明深刻。有机会时,李金义先生提笔回忆、写下那些令他毕生难忘的事情。
虽远离华东现场,但李金义先生听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时,他痛心疾首,感觉同胞们遭受屠戮的哀嚎犹在耳边。义愤填膺之际,他用朴素的语言写下对遇难者的同情、以及对侵略者人性泯灭的暴行之控诉。:“城破之日,敌军进城,如失人性,像疯狗豺狼,以杀人为乐……现在南京土地上,仍留下当年之血跡,留下多少轰轰烈烈之往事,令人追思怀念,”李金义先生的文章写到这里,悲愤之情不言而喻,之後,他用理智的笔调警示世人勿忘国耻:“吾人应记取前人抗战事蹟,更应无私,真诚团结……国土完整,主权独立,永恒屹立於千秋万世中。”
字里行间,从对遇难者的同情、对侵略者的斥责、对国难的悲泣到警醒世人、共创未来都一一表达出来,李金义先生心意美好,其希冀的将来更是许多人的愿望。
现在的李金义先生已过朝枝之年、年少时的挥斥方遒早被成熟稳重取代。但爱国的情愫没有因岁月的流逝慢慢淡化,而在今日繁荣安稳的时局中越发鲜明。他追忆自己在东江纵队的时光,加入东江纵队香港地区抗日遊击队老战士联谊会,並担任副会长一职,热衷与身在香港、曾经也是东江纵队成员的老战友们联谊。还到过内地,参加一些纪念抗日战爭和东江纵队的活动。
香江之畔立人生
抗日战爭胜利後,举国欢庆,李金义先生欣喜若狂的心情不言而喻。之後,岁月更替,白云苍狗,国共战爭、新中国成立……他又经历了许多事情。至1962年,李金义先生移民香港,开始了人生新的阶段。
初到香港,李金义先生在建筑工地上进行泥工等体力劳动。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他始终以烽火岁月之时的坚强心态积极面对,並且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建筑、装修等方面知识,準备有朝一日能幹出一翻事业。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準备的人。”李金义先生勤勤恳恳打工数年,熟悉行业之後,就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自立门户,在荃湾成立一间建筑公司,承包不少建筑、装修工程。事业发展稳稳当当、日渐起色。这也是李金义先生坚强面对生活、终取得成功的最好证明。
从打工到创业,李金义先生一直保持着坚强之心;经营公司,他也保持这一性格特色。如今,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他,这种性格丝毫未减,更有几份豁达从容、乐天知命。日常中,减少进食、多吃蔬菜,喝少许酒,不抽烟,经常在公园进行运动,不时还上网浏览论坛等生活习惯,让他精神烁烁、语气铿锵,看不出太多岁月遗留给他的痕跡。
同样,李金義先生未曾停止自己贡献的脚步,通过加入香港陇西李氏宗亲总会、香港马飞龙国术体育总会、香港蔡莫派国术总会等社会团体,他服务社会、帮助同乡。每当中秋佳节或重大节日,社团举行活动,他总是笑呵呵地参与其中。
家庭也让李金义先生感觉幸福;他的四个儿子皆成家立业,从事会计、地产等行业,其中一位孙儿还是大型客机的驾驶员,於蓝天白云中一展抱负。
“社会上应该多些教育年青一代,正确的认识历史。”李金义先生指着一张照片说,那是二十年前他去广州参加纪念东江纵队的活动时、参观军舰的留影。另外,他还有一些照片是相关的活动在北京等地的留影:“这些都是老战士……”言毕,他减慢了说话的语速,回忆那个需要以坚强之心面对的岁月。並且,他希望,这样的精神也应让今日世人传承。
李金义先生,东江纵队香港地区抗日遊击队老战士联谊会副会长、香港陇西李氏宗亲总会(监事长)、香港马飞龙国术体育总会会长、香港蔡莫派国术总会会长。曾经历过抗日战争,上世纪六十年代移民香港,在社会打拼,终创办公司。他的几个儿子事业有成,分别在香港税务会计行、金生建筑工程公司、金龙管理有限公司等工作,一家其乐融融。
对世界而言,战爭集残酷性、毁灭性为一体,即等同災难。上世纪大大小小数十场战爭,让经历其中的人们饱受折磨。和平来临时,从战爭中走出来的人们会以更坚强的态度面对人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李金义先生也是如此,他经历过战爭,坚强面对困难、从而塑造了不屈的人生。
抗战时期,日军肆虐、敌机横行、狂轰乱炸、哀鸿遍野、国情告急,战爭的残酷伴随着他的成长。於是,热爱祖国的他年轻时即加入东江纵队,投身解救家国的洪流,最终迎接抗日战爭的胜利。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移民香港,从工地打工开始,经过不断拼搏,创建公司、成就自己的事业。
烽火往事铸忠心
卢沟桥事变後,抗日战爭正式拉开序幕。山河告急、神州大地陷於水深火热之中。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李金义先生生长的汕尾市,年轻时的他,便看到了战爭的可怕,至今仍记忆犹新。
李金义先生的回忆录写道:“当时我正八、九岁,日军未入侵汕尾时,先用飞机没有目标的乱炸汕尾及妈宫後门。”之後,日军军舰在汕尾海外出现,用大炮轰炸一块名叫“霞洋”、没有士兵把守的农田基地。
又一次,三架日军飞机由汕尾东边呼啸而来,经过士仔山,投弹数枚。第一枚炸弹以凤山妈祖庙为目标,不知是妈祖显灵还是巧合。这枚炸弹落在庙後水井边,竟没有爆炸。这个现在改名为“公园井”的地方幸运躲过一劫。
然而,後来的炸弹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第二、三枚炸弹落到菴堂巷,第四、五、六枚炸弹则炸到戏台巷、第七到第九枚炸弹更命中中巷马路及当时的中央银行,把那些曾经漂亮的建筑变成废墟。
日军不久登陆汕尾港、入侵当地,他们把港口封锁,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无法出海捕鱼,不能维持生计;农村里的农民为了避祸災难,空出大片田地,任由粮食失收、土地荒芜;城里工厂关闭、工人们无法正常工作,没有经济来源。最後,物资缺乏,许多人无法营生,生活苦不堪言:“饿死的人出现在马路两边,骑楼附近天天能看到尸体。”
当时汕尾有一条二马路,在风照街交界的地方,近海边有一幅草埔被称为“晒网埔”。入侵的日军中有一支马队,他们将十四、五匹马安置在那里,並且就地搭建了十五个马寮,李金义先生就在这时被日军抓去挑水及洗马寮。
“有一天,日本马队出发去包围乡村,到了中午回来时,捉了两个人回来,绑在马寮侧边的大树下,就去宿舍吃午饭了。”李金义先生回忆道,看到四周没有日军,那两个被俘的人小声叫道:“阿弟,你要来救我们,等一会儿日本兵就要来枪杀我们了。”经过一番思考,李金义先生拿起割草刀、割断两人身上的绳子,“他们就叫我跟他们一起走,没有停步的一直走,经过步边竹田、雷公田,第二天走入山区。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他们是抗日遊击队员。後来,我就跟他们一起工作,参加了抗日遊击队了。”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有志之士定不会引颈就刎,无数中华儿女此时奋起反抗,轰轰烈烈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李金义先生报效祖国的热情日益高涨、为了给祖国母亲驱逐敌寇而挥洒青春。
难忘战斗的岁月
加入东江纵队後,十几岁的李金义先生成为救伤队的一员。战场之外,他背着药箱、和同伴一起为受伤的战士疗伤,共同经历了抗日战爭从战略性阶段发展到战略反攻阶段:“那时我们二十多人组成一队,很多工作都靠群众帮忙。”
东江纵队全称广东人民抗日遊击队东江纵队,为抗日战爭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劲旅,是当时与琼崖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和粤中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人民武装共同开辟、坚守华南敌後战场的一支主要力量。
1938年,东江纵队於华南东江地区在难以取得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战场直接支援的困难条件下成立,其作为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经历大小战斗1400餘次,歼灭日伪军9000餘人。部队发展到1.1万餘人,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据地。
东江纵队的组成人员中,知识分子、港澳同胞、归国侨胞较多,文化素质较高。年轻的李金义先生因此在枕戈寝甲的岁月里,学习到很多的知识,爱国的情愫与对敌军的仇恨也随之俱增。许多战爭中发生的事情深深留在他记忆中,印象至今鲜明深刻。有机会时,李金义先生提笔回忆、写下那些令他毕生难忘的事情。
虽远离华东现场,但李金义先生听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时,他痛心疾首,感觉同胞们遭受屠戮的哀嚎犹在耳边。义愤填膺之际,他用朴素的语言写下对遇难者的同情、以及对侵略者人性泯灭的暴行之控诉。:“城破之日,敌军进城,如失人性,像疯狗豺狼,以杀人为乐……现在南京土地上,仍留下当年之血跡,留下多少轰轰烈烈之往事,令人追思怀念,”李金义先生的文章写到这里,悲愤之情不言而喻,之後,他用理智的笔调警示世人勿忘国耻:“吾人应记取前人抗战事蹟,更应无私,真诚团结……国土完整,主权独立,永恒屹立於千秋万世中。”
字里行间,从对遇难者的同情、对侵略者的斥责、对国难的悲泣到警醒世人、共创未来都一一表达出来,李金义先生心意美好,其希冀的将来更是许多人的愿望。
现在的李金义先生已过朝枝之年、年少时的挥斥方遒早被成熟稳重取代。但爱国的情愫没有因岁月的流逝慢慢淡化,而在今日繁荣安稳的时局中越发鲜明。他追忆自己在东江纵队的时光,加入东江纵队香港地区抗日遊击队老战士联谊会,並担任副会长一职,热衷与身在香港、曾经也是东江纵队成员的老战友们联谊。还到过内地,参加一些纪念抗日战爭和东江纵队的活动。
香江之畔立人生
抗日战爭胜利後,举国欢庆,李金义先生欣喜若狂的心情不言而喻。之後,岁月更替,白云苍狗,国共战爭、新中国成立……他又经历了许多事情。至1962年,李金义先生移民香港,开始了人生新的阶段。
初到香港,李金义先生在建筑工地上进行泥工等体力劳动。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他始终以烽火岁月之时的坚强心态积极面对,並且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建筑、装修等方面知识,準备有朝一日能幹出一翻事业。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準备的人。”李金义先生勤勤恳恳打工数年,熟悉行业之後,就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自立门户,在荃湾成立一间建筑公司,承包不少建筑、装修工程。事业发展稳稳当当、日渐起色。这也是李金义先生坚强面对生活、终取得成功的最好证明。
从打工到创业,李金义先生一直保持着坚强之心;经营公司,他也保持这一性格特色。如今,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他,这种性格丝毫未减,更有几份豁达从容、乐天知命。日常中,减少进食、多吃蔬菜,喝少许酒,不抽烟,经常在公园进行运动,不时还上网浏览论坛等生活习惯,让他精神烁烁、语气铿锵,看不出太多岁月遗留给他的痕跡。
同样,李金義先生未曾停止自己贡献的脚步,通过加入香港陇西李氏宗亲总会、香港马飞龙国术体育总会、香港蔡莫派国术总会等社会团体,他服务社会、帮助同乡。每当中秋佳节或重大节日,社团举行活动,他总是笑呵呵地参与其中。
家庭也让李金义先生感觉幸福;他的四个儿子皆成家立业,从事会计、地产等行业,其中一位孙儿还是大型客机的驾驶员,於蓝天白云中一展抱负。
“社会上应该多些教育年青一代,正确的认识历史。”李金义先生指着一张照片说,那是二十年前他去广州参加纪念东江纵队的活动时、参观军舰的留影。另外,他还有一些照片是相关的活动在北京等地的留影:“这些都是老战士……”言毕,他减慢了说话的语速,回忆那个需要以坚强之心面对的岁月。並且,他希望,这样的精神也应让今日世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