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景语说情话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芦花荡》是被誉为“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孙犁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使残酷的战争变得极富诗情画意 。武汉大学林焕标、卢斯飞说:“它们(景物描写)绝不是几颗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体。”所以从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为此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话题导入
  《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孙犁的小说,和他的另一篇小说《白洋淀》一样,全篇都洋溢着诗情画意,作者通过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既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又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来描写这样的景物。
  二、小组合作自学
  请各小组合作,找出你们喜欢的景物描写,仔细品析,并派一名同学朗读,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交流预设: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2.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赏析:这句描写使我们感受到抗日军民的乐观豪情。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赏析:幽美、旷远的月景,表现老头子在接到小女孩时心情舒畅。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赏析:衬托了老头子自责和痛苦的心情。
  5.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赏析:预示着即将展开的一场血腥战斗。
  6.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赏析:既为后文老头子设计杀鬼子做铺垫 ,又使战斗充满诗情画意
  7.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
  赏析:烘托出老头子解恨后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使老头子镇定、乐观、充满自信的性格跃然纸上。
  教师小结: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蕴含了深远的寄寓在内。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精神境界,也加强了抒情的韵味。使作品充满着诗情画意。
  三、写作方法探究
  记人叙事类文中, 景物描写常常有妙笔生花之功效。对景物描写作用的透彻理解, 有助于深入把握人物形象、作品主题。对景物描写作用的深入领会和融会贯通, 有助于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 提高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今天老师就来教你们几个方法:
  1.用颜色暗示心情
  示例: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交流:段中人物的心情怎样?你是通过哪些字眼看出来的?
  金色的菜花热烈奔放,充满光辉,与人物愉悦轻松的心情十分吻合。
  我们所学的课文里还有哪些用颜色暗示心情的范例呢?
  预设:(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
  (3)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交流:从上面这些经典文段中大家是否发现了景物的颜色跟人物的心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什么规律呢?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着类似的体验呢?
  教师小结:
  (1)鲜艳明丽的颜色暗示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晦暗阴郁的颜色暗示着压抑悲伤的心情,不同的颜色可以暗示不同的心情。
  (2)同样的颜色也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心境:如:同是红色,满是红勾的试卷,和满是红叉叉的试卷,给我们的感觉也不同;同是白色,新娘身上的婚纱和病房的墙壁给人的心情也各异……
  2.借情态点染心情
  示例: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交流:段中人物的心情如何?除了通过“紫色”一词之外,还可通过哪些字眼看出?
  我们所学的课文里还有这样的范例吗?
  预设:(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学生自由漫谈,教师相机引导。
  教师小结:景物原本是不带情感的,只是观景人情感在波动,在变化。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景物的身上,写好景物的情态,人物的心情也就不经意间点染出来了。
  3.描感受诉说心情
  读文段,体会景物带给人的感受。
  示例: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交流:段中人物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字眼感受出来的?
  教师小结:景随情动,境由心生,相同的景物,因为我们的心境不同带给我们的感受也不一。借景物直接将自己的感受道出,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办法。
  四、实战演练
  试着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下列一种情绪。
  取得成功后的兴奋满足之情、考试失败后的沮丧之情、送别朋友时的惆怅之情、输给对手的失落之情、深夜突然涌起的思念之情、遭受冤枉后的委屈之情、被爱包裹时的感动之情……
  (本文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和实践研究”子课题“跟课文学写作”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市东方红中学]
其他文献
话题作文以其话题的开放性、写作的灵活性和考查的可行性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欢迎。考生在选题、立意、取材等方面都有了充分的自由度,但在构思中还必须注意“大与小”这一基本的辩证法。既要根据话题“化大为小”,选取适当的切入点,从一些生动、具体的小事入手;又要立足小事“以小见大”,从小事情中阐发出生活的大哲理、抒发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一、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自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内涵丰盈的学科,其最大优势和特点就在于,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资源人文美感。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它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富有语文特色的有情怀有深度的课堂、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在培养学生语言方面基本功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有所熏陶有所感染的课堂。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
文学作品解读的最大弊病是止于文字表层,隔靴搔痒,深入不到文字的底层,导致作品解读的肤浅和低迷。久而久之,阅读教学丧失了生机。  笔者所言的肤浅低迷现状,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作问题来分析;二是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套话取代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三是用游移不定的术语概念强行为作品标签显得而力不从心。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研讨与练习”版块为《端午的鸭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家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内容庞杂,涉及面极广。而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夯实基础十分重要。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短时间内语文成绩得以提高确实很难,需要花费很大气力。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精心制定复习计划,编写练习,用最短的时间熟悉每一位学生,在最短时间里让每一位学生认可自己,以令人信服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艺赢得学生的好评。要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一、防止语文
曹文轩教授曾说过一句话:“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阅读《前方》,我们却会发现,思想与美在这里一路同行。  与一些不惜以牺牲美而换得深刻的作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曹文轩教授的作品始终坚持“美感”“浪漫气质”“悲悯情怀”。  《中华读书报》的记者曾经好奇地问:“那么,您是如何处理作品深刻与美之间的关系?”  曹教授如此作答:“我并不认为美与深刻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是现代主义认为它们之间是对立的,甚至是不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文本作为接受客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使得文本主体与接受主体进行对话与交流,使一维的文字成为具有立体层次性的多维元素。这种主体相互融合的多维,需要利用诵读不断深化,在情感的交融中获得。在这种情势下,教师进行诵读教学时务必要把握课堂阅读教学规律。  一、诵读与课堂教学规律  (一)整体性的诵读教学  文本的组成具有整体性,而这种文本主体性就体现在这种整体性中,
《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我通读了数遍,有些章节反复读了七八遍,做了许多圈画,愈读愈觉内心震动,不忍释卷,深觉其视角之宏阔、用功之精深。诚如陶本一先生在序中所说,(像这样)“从课程论视角对语文科文学教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目前还不多见”。此书的问世对于改进目前“变异”的文学教学具有很大的价值。  一、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将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混为一谈,导致两者模糊不清的“类文学”阅读教学,值得我们正视和反思 
对李维鼎先生提出的“言意转换”理论,李海林先生认为“应该说是很深刻的”,可他又提出:“直接把言语过程看作是一个言-意转化的过程,至少是不完整的”,因为“在由‘言’而‘意’和由‘意’而‘言’的过程中,夹着一个内部言语过程”。言-意和意-言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中间性、过渡性的中介物,这种转化才有可能”,这个“中介物”就是指“内部言语”。如果无视这个中介物,“直接把言语过程理解为从思想到语言、从语言到思
教学目标  1.了解白描手法及其特点;  2.学习并掌握白描写意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白描手法的几点技巧;  2.在学习与训练中形成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境”  出示对比图片:左侧一幅为白底黑墨线勾勒的长河落日图,线条清晰,色彩纯净;右边为水墨渲染画成的长河落日图,浓墨重彩,以色块的深浓浅淡来表现长河与落日的质感。让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白描、渲染),了解白描
如果把“经典”简单的理解为能被处于不同时空的大多数所认同的品质,那么,不同时空的大多数语文教科书共有的课文就可称为是经典课文。对它们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应该能为解决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问题提供启发。20世纪前期的语文教科书具有编者多为大家名宿和种类异彩纷呈的特点,分析总结这一时期经典课文的特征应该更利于教科书选文标准问题的解答。  20世纪前期的经典课文是通过对容纳20世纪前期107套457册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