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有调动好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为调动语文课堂气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层搭配,组合学生;调整教学设计;师生互动,缓和课堂气氛;以表演渲染课堂气氛;赞许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等。
[关键词] 课堂;语文;活跃;情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3)23-2-3
[作者简介]杨娜娜(988—),女,山东德州人,专科,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前孙镇商庄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不断地进行改革,《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新方法在广大教师中积极地推广着,但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十分顽固。尤其在我们学校,教师队伍里年纪较大的老师占到三分之一,在他们的课堂上,“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年9月,笔者从一名老教师的手里接手了现在的班级,班级纪律在学校首屈一指,可是一节课下来,笔者心情沉重。课堂上气氛很沉闷,笔者用了很多办法去鼓励学生,却总是启而不发,收效甚微。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笔者才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前的教师上课就是满堂灌,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教师偶尔的提问也是那些成绩较好、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回答,中等生和学困生都怕讲错了被其他学生笑话。了解了这些情况后,笔者开始深思如何才能充分调动语文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使师生双方进入最佳的状态。
一、分层搭配,组合学生
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并且分层搭配,这样,在进行问题讨论及学习指导时才能顾及各层次的学生。
二、调整教学设计
(一)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
把握教材,明确教学方向,知道哪些是要让学生了解的,哪些是要求深入理解的,哪些是重点考察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清楚学生的接受能力,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以及学习心态,估计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卡壳”,“卡壳”了如何处理,在备课时都作相应的处理预案。
(2)冷静处理,灵活应对
抓住时机,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联结点、兴趣点、疑难点、模糊点,适时地提问、点拨、引导、启发,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重新找回活跃的课堂气氛。
(3)鼓励为主,激发兴趣
当课堂上遇到“启而不发”的情况时,对每一个站起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应当给予正面鼓励,抓住与问题答案“沾边”的闪光点,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大胆回答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某些疑难问题通过教师的鼓励引得大家积极参与,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同时,在学案编写时,故意设计一些类型相近、解法相似的问题,激发学生急于破解其中奥妙的欲望,为学生创设一个“启而待发”的浓厚学习氛围。对那些“优生”,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并及时给予鼓励。
“启而不发”是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启而不发”。一堂课如果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三、师生互动,缓和课堂气氛
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还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更多的学生还是扮演着“群众演员”,任凭教师摆布。事实上,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能力,师生的共同活动能使机械、沉闷的课堂呈现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同时也会改变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这就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把这一过程灵活地组织成全班性的活动,并且让自己也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先自己读,然后指名学生找伙伴朗读对话。之后,笔者走到一位平时不爱举手的男同学旁边,请他一起朗读,并对他说:“我们俩合作真愉快!”经笔者这么一说,学生纷纷举手要求一起合作朗读,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在以后的许多课中,学生都会兴奋地提出用这种学习方法。
四、以表演渲染课堂气氛
语文新课程标准阐述了语文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本内容的丰富性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更直接的依据。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语文课的人文优势营造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自然之道》中,读到小龟出洞侦查情况时,笔者就让学生展开想象表演,一下子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笔者就让一名学生演起了小龟,其他学生表演肉食鸟及围观的人们。这样一来既落实了课文的知识,又使学生体会到了各种角色的心情,课堂自然活跃了许多。
五、赞许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有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不完全正确的猜想,或者是一种应急性回答,或者设想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构思以前出现的一些新奇观象等。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不敢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唯恐“一发而不可收”。于是课堂上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偶尔有学生对某个问题举手发表一些个人看法,教师不能接受,凭直觉把学生的这种思维视为“异端”,大声呵斥,要么说学生是“胡思乱想”,或者给其扣上一个“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大帽子。好端端的一个思维就这样被一棒子打死,长此以往,这种“千篇一律,万生一面”的“同化”教育模式,不知会扼杀多少学生的天才思维。
笔者却不这样想。在教略读课文时,笔者让学生试着提问题、互相解决。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小组讨论提出不同的问题写下来。笔者在不同的小组之间巡查,见到合适的、有见地的问题便派小组代表呈现在黑板上并且让他们充当教师提问,其他小组回答。笔者再适时加以赞许,插入几句鼓励的话。效果马上就来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问题就解决了。因此,笔者每上一节课,每教一篇课文都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提问。通常情况下,学生们的提问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下教师最好只做个牵线人,让
学生“唇枪舌剑”去,这样课堂气氛会更活跃。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在笔者的课堂再也见不到以前那种死气沉沉的现象,学生更愿意上语文课,学习成绩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许多。
综上所述,只有调动好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值得一提的是,在努力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因个别学生违纪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上课前也应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尽快进入讲课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轻松活跃的气氛。
参考文献:
[1]宁强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J]基础教育研究,2(3)
[2]游翔燕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J]新课程:教师,2(6)
[关键词] 课堂;语文;活跃;情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3)23-2-3
[作者简介]杨娜娜(988—),女,山东德州人,专科,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前孙镇商庄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不断地进行改革,《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新方法在广大教师中积极地推广着,但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十分顽固。尤其在我们学校,教师队伍里年纪较大的老师占到三分之一,在他们的课堂上,“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年9月,笔者从一名老教师的手里接手了现在的班级,班级纪律在学校首屈一指,可是一节课下来,笔者心情沉重。课堂上气氛很沉闷,笔者用了很多办法去鼓励学生,却总是启而不发,收效甚微。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笔者才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前的教师上课就是满堂灌,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教师偶尔的提问也是那些成绩较好、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回答,中等生和学困生都怕讲错了被其他学生笑话。了解了这些情况后,笔者开始深思如何才能充分调动语文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使师生双方进入最佳的状态。
一、分层搭配,组合学生
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并且分层搭配,这样,在进行问题讨论及学习指导时才能顾及各层次的学生。
二、调整教学设计
(一)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
把握教材,明确教学方向,知道哪些是要让学生了解的,哪些是要求深入理解的,哪些是重点考察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清楚学生的接受能力,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以及学习心态,估计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卡壳”,“卡壳”了如何处理,在备课时都作相应的处理预案。
(2)冷静处理,灵活应对
抓住时机,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联结点、兴趣点、疑难点、模糊点,适时地提问、点拨、引导、启发,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重新找回活跃的课堂气氛。
(3)鼓励为主,激发兴趣
当课堂上遇到“启而不发”的情况时,对每一个站起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应当给予正面鼓励,抓住与问题答案“沾边”的闪光点,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大胆回答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某些疑难问题通过教师的鼓励引得大家积极参与,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同时,在学案编写时,故意设计一些类型相近、解法相似的问题,激发学生急于破解其中奥妙的欲望,为学生创设一个“启而待发”的浓厚学习氛围。对那些“优生”,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并及时给予鼓励。
“启而不发”是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启而不发”。一堂课如果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三、师生互动,缓和课堂气氛
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还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更多的学生还是扮演着“群众演员”,任凭教师摆布。事实上,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能力,师生的共同活动能使机械、沉闷的课堂呈现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同时也会改变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这就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把这一过程灵活地组织成全班性的活动,并且让自己也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先自己读,然后指名学生找伙伴朗读对话。之后,笔者走到一位平时不爱举手的男同学旁边,请他一起朗读,并对他说:“我们俩合作真愉快!”经笔者这么一说,学生纷纷举手要求一起合作朗读,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在以后的许多课中,学生都会兴奋地提出用这种学习方法。
四、以表演渲染课堂气氛
语文新课程标准阐述了语文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本内容的丰富性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更直接的依据。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语文课的人文优势营造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自然之道》中,读到小龟出洞侦查情况时,笔者就让学生展开想象表演,一下子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笔者就让一名学生演起了小龟,其他学生表演肉食鸟及围观的人们。这样一来既落实了课文的知识,又使学生体会到了各种角色的心情,课堂自然活跃了许多。
五、赞许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有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不完全正确的猜想,或者是一种应急性回答,或者设想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构思以前出现的一些新奇观象等。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不敢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唯恐“一发而不可收”。于是课堂上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偶尔有学生对某个问题举手发表一些个人看法,教师不能接受,凭直觉把学生的这种思维视为“异端”,大声呵斥,要么说学生是“胡思乱想”,或者给其扣上一个“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大帽子。好端端的一个思维就这样被一棒子打死,长此以往,这种“千篇一律,万生一面”的“同化”教育模式,不知会扼杀多少学生的天才思维。
笔者却不这样想。在教略读课文时,笔者让学生试着提问题、互相解决。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小组讨论提出不同的问题写下来。笔者在不同的小组之间巡查,见到合适的、有见地的问题便派小组代表呈现在黑板上并且让他们充当教师提问,其他小组回答。笔者再适时加以赞许,插入几句鼓励的话。效果马上就来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问题就解决了。因此,笔者每上一节课,每教一篇课文都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提问。通常情况下,学生们的提问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下教师最好只做个牵线人,让
学生“唇枪舌剑”去,这样课堂气氛会更活跃。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在笔者的课堂再也见不到以前那种死气沉沉的现象,学生更愿意上语文课,学习成绩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许多。
综上所述,只有调动好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值得一提的是,在努力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因个别学生违纪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上课前也应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尽快进入讲课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轻松活跃的气氛。
参考文献:
[1]宁强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J]基础教育研究,2(3)
[2]游翔燕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J]新课程:教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