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在即,如何通过科学备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老师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根据我个人在中考复习和命题过程中的一些心得,谈谈中考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一、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中考总复习教学应以《历史新课程标准》、省颁《考试大纲》为指导思想,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们不但要吃透课标和考纲的要求,还要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和质检试卷,围绕今年的重点、热点问题和易错易混点,确实落实好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吃透课标和考纲的要求
明确每一单元的考查要求,各单元中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哪些是不必掌握的?哪些部分属于基础知识?哪些是理解和运用部分的内容?我们该理解、深化、拓展到什么程度等等。
老师们在进行中考总复习教学和复习指导时往往会“不放心”,主要是对省颁中考考纲不放心,教学时拼命拓展、延伸、深化、挖掘等等,给学生加工加料,生怕漏了什么,到时中考万一考到怎么办。所以,这里就涉及到如何依据课标和考纲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1)中考复习应扣紧考纲,不要增加内容。例如:世界近代史第二单元《第一次工业革命》考纲要求是:“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了解蒸汽机的作用。理解 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那么,课本上的其他内容,如:“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等都不必掌握。
(2)老师要对考纲要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对考纲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把握要精准,这样才能确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我们将中国古代史第一、第二单元定为一个课时,(考纲要求是: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知道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商鞅变法(了解变法的背景、重点掌握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并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当然,商鞅变法2011年才考过大题,今年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选择题和改错题的考法,因此对变法内容的理解、深化及易错易混点的落实尤为重要。这两个单元的其它内容只要掌握基本史实即可。
(二)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和质检试卷
中考试卷和市质检试卷往往反映今年中考的导向,教师应特别关注和重视。如去年中国古代史部分,我们推断二个点比较容易出大题:一是孔子,去年的考纲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提高;二是商鞅变法,内容重要,但近年没出过大题。结果,去年市质检考孔子,中考考商鞅变法。今年建议关注人物评价方面的问题。
(三)围绕今年的重点、热点问题和易错易混点
本单元的易错易混点是 “黄帝”与“皇帝”不同;夏朝的第一位王是禹,不是启,获得世袭的是启;秦国与秦朝的区别、商鞅的“鞅”易错。
历史学习应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关注与现实社会有关联的知识点,如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问题、建立创新型国家问题、日本右翼势力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改革开放问题、中共十八大的召开等。环境问题、金融危机、中日建交40周年、尼克松访华40周年及其它周年的知识点,闽西历史还有有古田会议、八一建军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构建知识框架(串线索)
(一)结合课本目录,搭建粗线条框架,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每一历史阶段的主干知识;(形成高度)
如:中国古代史可按社会发展历程及朝代顺序,围绕考纲要求串线索。具体来说,例如:奴隶社会的朝代主要有夏(形成)—→商(发展)—→西周(繁荣)—→春秋(瓦解),每个朝代的主干知识可以加以串讲和细化,也可以有学生自己找出,由学生讲,另一位学生纠错或补充。
又如:中国近代史,可以按目录进行专题式串讲。如“侵略与反抗”专题,我们可以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列举和对比,教学效果很好。
(二)围绕考纲,串讲重要知识点,构建小框架;(挖掘深度)
如世界近代史关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共同原因、时间、领导人、主要历史事件、主要文献及其作用等),和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等),我们可以用年代轴和表格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小框架,同时对中考容易考大题的考点进行小切口、深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如何指导学生答题?
(一)指导答题方法
中考复习的效果最后要反映在答题上,必要的练习可以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训练必须有的放矢,反对题海战术,要选择内容新颖、覆盖面宽、设问巧、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必要的训练;练习应着重于解题思路的剖析、答题技巧的领悟、答题规范性的养成。虽然不同试题具有不同的答题方法,但都讲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有的答题思路是有方法可循的,例如:材料分析题设问的方式往往会表现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回答……”该题答案一般来自材料,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题目的答案部分来自材料部分来自课本(所学知识);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这种题目的答案往往来自课本(所学知识)或学生的人生体验。
(二)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规范答题,落实“一齐四化”,“一齐”即书写左对齐;“四化”即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特别是辨析题的作答要规范。这需要在平时练习时多加注意,养成习惯。
(作者单位:龙岩初级中学)
一、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中考总复习教学应以《历史新课程标准》、省颁《考试大纲》为指导思想,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们不但要吃透课标和考纲的要求,还要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和质检试卷,围绕今年的重点、热点问题和易错易混点,确实落实好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吃透课标和考纲的要求
明确每一单元的考查要求,各单元中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哪些是不必掌握的?哪些部分属于基础知识?哪些是理解和运用部分的内容?我们该理解、深化、拓展到什么程度等等。
老师们在进行中考总复习教学和复习指导时往往会“不放心”,主要是对省颁中考考纲不放心,教学时拼命拓展、延伸、深化、挖掘等等,给学生加工加料,生怕漏了什么,到时中考万一考到怎么办。所以,这里就涉及到如何依据课标和考纲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1)中考复习应扣紧考纲,不要增加内容。例如:世界近代史第二单元《第一次工业革命》考纲要求是:“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了解蒸汽机的作用。理解 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那么,课本上的其他内容,如:“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等都不必掌握。
(2)老师要对考纲要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对考纲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把握要精准,这样才能确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我们将中国古代史第一、第二单元定为一个课时,(考纲要求是: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知道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商鞅变法(了解变法的背景、重点掌握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并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当然,商鞅变法2011年才考过大题,今年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选择题和改错题的考法,因此对变法内容的理解、深化及易错易混点的落实尤为重要。这两个单元的其它内容只要掌握基本史实即可。
(二)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和质检试卷
中考试卷和市质检试卷往往反映今年中考的导向,教师应特别关注和重视。如去年中国古代史部分,我们推断二个点比较容易出大题:一是孔子,去年的考纲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提高;二是商鞅变法,内容重要,但近年没出过大题。结果,去年市质检考孔子,中考考商鞅变法。今年建议关注人物评价方面的问题。
(三)围绕今年的重点、热点问题和易错易混点
本单元的易错易混点是 “黄帝”与“皇帝”不同;夏朝的第一位王是禹,不是启,获得世袭的是启;秦国与秦朝的区别、商鞅的“鞅”易错。
历史学习应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关注与现实社会有关联的知识点,如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问题、建立创新型国家问题、日本右翼势力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改革开放问题、中共十八大的召开等。环境问题、金融危机、中日建交40周年、尼克松访华40周年及其它周年的知识点,闽西历史还有有古田会议、八一建军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构建知识框架(串线索)
(一)结合课本目录,搭建粗线条框架,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每一历史阶段的主干知识;(形成高度)
如:中国古代史可按社会发展历程及朝代顺序,围绕考纲要求串线索。具体来说,例如:奴隶社会的朝代主要有夏(形成)—→商(发展)—→西周(繁荣)—→春秋(瓦解),每个朝代的主干知识可以加以串讲和细化,也可以有学生自己找出,由学生讲,另一位学生纠错或补充。
又如:中国近代史,可以按目录进行专题式串讲。如“侵略与反抗”专题,我们可以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列举和对比,教学效果很好。
(二)围绕考纲,串讲重要知识点,构建小框架;(挖掘深度)
如世界近代史关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共同原因、时间、领导人、主要历史事件、主要文献及其作用等),和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等),我们可以用年代轴和表格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小框架,同时对中考容易考大题的考点进行小切口、深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如何指导学生答题?
(一)指导答题方法
中考复习的效果最后要反映在答题上,必要的练习可以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训练必须有的放矢,反对题海战术,要选择内容新颖、覆盖面宽、设问巧、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必要的训练;练习应着重于解题思路的剖析、答题技巧的领悟、答题规范性的养成。虽然不同试题具有不同的答题方法,但都讲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有的答题思路是有方法可循的,例如:材料分析题设问的方式往往会表现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回答……”该题答案一般来自材料,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题目的答案部分来自材料部分来自课本(所学知识);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这种题目的答案往往来自课本(所学知识)或学生的人生体验。
(二)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规范答题,落实“一齐四化”,“一齐”即书写左对齐;“四化”即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特别是辨析题的作答要规范。这需要在平时练习时多加注意,养成习惯。
(作者单位:龙岩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