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068–01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满足于“讲授”而剥夺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串讲加解释”的教学结构模式,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则成为装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一言堂”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劳而无功,教学效果欠佳,形成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两难局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的体会是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动脑、动口、动手”。
一、动脑——提高学生的思维兴趣
动脑主要包括两方面——质疑和创新。
1、疑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应创设质疑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开启思维之门。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培养质疑的能力,如“紧扣课文质疑、抓住重点词质疑、抓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质疑,从文中看似有矛盾之处质疑”等等。
2、创新就是创造性思维。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地在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体验。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
二、动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兴趣
动口主要指“读和说”。
读——指朗读、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的训练。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书更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础的内容和最主要的活动,课文应当主要放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没有朗朗的读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教师备课时要备读,为学生安排好各种方式的读书时间。要引导学生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要求。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营造气氛,指导朗读,可以教师范读、带读,学生指名读、小组读、轮读、分角色读等;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心去读,一般采取默读。读书要理解地读,动脑子去读,防止“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书要人人读,反复读。
说——主要指口语训练。包括叙述、转述、复述和议论。常见的说话训练有:1、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是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2、观察说话。观察说话是直接观察事物后进行的说话训练。包括观察人物、观察事物、观察景物等。3、创设情景说话。要设法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景,以引起说话的动机。如模拟购物、打电话、借书等。4、讨论、辩论。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内容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他们有一定启发作用或教育意义的。5、复述。各种形式的复述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记忆力。复述不同于背诵,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全部或部分地叙述课文内容。复述一般可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三种。
三、动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
动手包括写、画、做。1、写——在课堂上的小练笔,主要让学生就问题的一个侧面,用较为简洁有力的话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2、画——主要是指让学生根据语言训练情景的需要,把课文的有关内容用手中的笔画出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画又是指“画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常言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把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句用手中的笔标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3、做——主要指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做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手工,以及一些小的科学实验等。
当然了,除了“动脑、动口、动手”之外,语文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因课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心放松,从而达到最佳听课意境,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们的学习热情才会被激发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生机盎然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学生信任,爱戴老师,也能“爱乌及屋”,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缩短与教师的距离,提高学习积极性。趣味生动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活跃起来,主观能动地参与语言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满足于“讲授”而剥夺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串讲加解释”的教学结构模式,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则成为装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一言堂”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劳而无功,教学效果欠佳,形成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两难局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的体会是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动脑、动口、动手”。
一、动脑——提高学生的思维兴趣
动脑主要包括两方面——质疑和创新。
1、疑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应创设质疑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开启思维之门。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培养质疑的能力,如“紧扣课文质疑、抓住重点词质疑、抓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质疑,从文中看似有矛盾之处质疑”等等。
2、创新就是创造性思维。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地在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体验。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
二、动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兴趣
动口主要指“读和说”。
读——指朗读、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的训练。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书更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础的内容和最主要的活动,课文应当主要放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没有朗朗的读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教师备课时要备读,为学生安排好各种方式的读书时间。要引导学生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要求。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营造气氛,指导朗读,可以教师范读、带读,学生指名读、小组读、轮读、分角色读等;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心去读,一般采取默读。读书要理解地读,动脑子去读,防止“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书要人人读,反复读。
说——主要指口语训练。包括叙述、转述、复述和议论。常见的说话训练有:1、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是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2、观察说话。观察说话是直接观察事物后进行的说话训练。包括观察人物、观察事物、观察景物等。3、创设情景说话。要设法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景,以引起说话的动机。如模拟购物、打电话、借书等。4、讨论、辩论。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内容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他们有一定启发作用或教育意义的。5、复述。各种形式的复述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记忆力。复述不同于背诵,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全部或部分地叙述课文内容。复述一般可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三种。
三、动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
动手包括写、画、做。1、写——在课堂上的小练笔,主要让学生就问题的一个侧面,用较为简洁有力的话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2、画——主要是指让学生根据语言训练情景的需要,把课文的有关内容用手中的笔画出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画又是指“画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常言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把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句用手中的笔标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3、做——主要指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做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手工,以及一些小的科学实验等。
当然了,除了“动脑、动口、动手”之外,语文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因课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心放松,从而达到最佳听课意境,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们的学习热情才会被激发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生机盎然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学生信任,爱戴老师,也能“爱乌及屋”,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缩短与教师的距离,提高学习积极性。趣味生动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活跃起来,主观能动地参与语言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