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阉割”现象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yue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120-02
  一提到“阉割”,人们马上想到封建社会的太监,那是愚昧社会人性极度扭曲和变态的产物,现代文明社会“阉割”现象肯定早消失了。可是如果我问天下的父母、老师和领导:你“阉割”你子女、学生和部属的人性吗?绝大部分父母、老师和领导的回答肯定是“没有”,但事实上,有些父母、老师和领导肯定“阉割”了他们的子女、学生和部属的人性。我们的一些父母、老师和领导虽然口头上不愿意承认,但实际上在他的潜意识深处,恨不得把自己子女、学生和部属的睾丸、喉管、脑垂体、下丘脑和延脑统统割掉,让自己的子女、学生和部属成为一个不吃不喝、无欲无求,一味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给自己添任何麻烦同时又在工作和学习方面永不知疲倦,能圆满完成各种任务的人。这种对子女、学生和部属的完美要求,其实就是“阉割”人性,就是各种矛盾和磨擦产生的根源。
  
  一、什么是“阉割”人性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有父母和老师这样抱怨:“现在的小孩真是不听话,他们不愁吃不愁穿,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可以给他们请各种家庭教师,可他们就是喜欢玩游戏、要去谈恋爱,就是不认真念书。”也能听到有领导这样说:“年轻干部性格太强,做错了事情还不能训斥,脑子里就想着怎样进职进衔,缺乏大局意识。”之所以有这样的抱怨,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忽略了自己子女、学生和部属的各种需要,比如安全感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爱的需要等。我们伟大领袖邓小平说:要求人无私奉献,对少数人可以,对大多数人不行,短时期可以,长期不行。这是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才提出来的。
  “饱暖思淫欲。”人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后,性的需要就会冒出来搅扰人的心灵。同样,当衣、食、住、行和性等生理需要都得到满足后,他就会开始考虑到这种生活能不能继续下去,自己父母、配偶和子女会不会离开自己,渴望拥有稳定的生活和人际关系,这就是安全感的需要。当人他有了安全感后,就渴望有人关心他、爱护他和尊重他。最后,人还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自己想成为那个人,体验那种实现自己目标后的神秘的、难以言传的快乐,也即高峰体验。这就是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看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除了生理需要还有心理需要,除了低级心理需要,比如安全感和自尊等,还有自我实现的高级心理需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人们的生理需要基本上能得到满足,但对心理需要的满足上却并不理想,人们对心理需要的认识方面主要停留在低级心理需要,在这方面,我们任重道远,要走的路还很长。所以,笔者认为,跟睾丸的阉割一样,任何不给对方以安全感、自尊、爱以及提供自我实现条件的行为都是“阉割”人性。
  
  二、“阉割”人性的危害
  
  人的需要多层次的,既有生理需要,也有心理需要,既有低级心理需要,也有高级心理需要。需要得不到满足,经常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自尊常受到伤害,缺乏关爱,目标得不到实现,人就会有挫败感,本能地产生紧张、焦虑情绪,长期下去会对周围人和社会产生敌对和仇视心理。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业绩,重者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自卑、怯懦、抑郁、孤僻、狭隘、悲观、依赖、冷漠、敏感、多疑、暴躁等,严重者导致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甚至出现自杀和他杀事件。“阉割”人性的危害分为轻、重和严重三个层次:
  (一)轻度影响
  有些人需要得不到满足,因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比较强,或者善于自我调适,或者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不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但对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1.工作被动。因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工作和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迫于父母、老师和领导的压力,勉强应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效率低下,经常出现种差错,没人监视时,消极怠工,完成不成任务。
  2.不安心工作。总觉这种生活没法继续下去,老想着换个环境,换份工作。
  3.出现事故。因为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对父母、老师和领导有抵触情绪,当他把这种消极情绪带进工作当中时,他的感觉、知觉、记忆、注意和反应等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错误操作,如果是从事高危操作,就会导致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我们经常看到驾驶员在心情不好时驾车出车祸。
  (二)重度影响
  有些人因其身体和心理素质不是很好,或者不善于调适,或者是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间比较长,心理上会产生障碍,包括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识和智能障碍、人格障碍等。
  1.感知障碍。感知障碍包括感觉过敏、麻木、倒错等,还包括错觉和幻觉。
  2.记忆障碍。记忆障碍是指记忆减退和回忆丧失,脑子里经常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
  3.思维障碍。思维障碍是指意识清晰性与范围缩小,思维不连贯,思维内容存在偏执与妄想的特点,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下降,并伴有联想障碍和逻辑障碍。
  4.情绪情感障碍。情绪情感障碍者常常无端地焦虑与恐惧,没有任何客观根据地出现内心不安,甚至产生恐惧心理,自知这种恐惧完全不必要、不正常,但不能自控。情感变得迟钝和淡漠,对平时能引起情感反应的刺激反应平淡,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对人和事失去兴趣,情感脆弱。
  5.人格障碍。人格障碍较常见的有自卑、怯懦、抑郁、孤僻、悲观、依赖、、多疑、躁狂等。强迫型人格的人表现为过分认真,过于注意细节和要求完美,刻板固执,墨守成规,谨小慎微,常有不安全感;偏执型人格的人自我估计过高,多疑,敏感,好胜心强,有过分的自尊心;心胸狭隘,报复心强,看问题主观片面,在工作和学习上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在遇到挫折时常迁怒于人而原谅自己;依赖型人格的人表现为缺乏信心和主动精神,被动顺从别人意念,精力不足,易疲劳,常为小事而感伤,缺乏生活乐趣;多情型人格的人特别容易动感情,不仅对自己的不幸多愁善感,也对别人充满同情,无论遇到的事情是喜是悲,他都易受感动,而且程度远远超过一般人;逆反型人格的人经常情绪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的痛苦和社会的损失,容易发生各种违法乱纪的不正常意向的活动;爆发型人格的人对事物往往做出爆发性反应,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易产生冲动;焦虑型人格的人懦弱胆怯,易惊恐,敏感羞涩,对任何事情都表现惴惴不安,对新刺激容易发生焦虑反应。
  有些人因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非常并,或者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由心理障碍发展成心理疾病,精神分裂,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和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病人的反映机能受到严重损害,出现精神失常,如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怪异、情感失常等,因而丧失正常的言行、理智与行为反应。他们不能正常处理人际关系,不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甚至会给公众社会生活造成危害。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对自己的处境完全丧失自知力。
  父母、老师和领导如果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均衡的子女、学生以及部属批评过于严重,比较重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或者由于失恋等引起的他们过度焦虑与紧张,可以引起情感性精神病。这是一种以情感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又称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或低沉,有时两种状态交替进行,性情极端失常,有强烈的激动、兴奋或忧伤、抑郁的情绪反应。如果长时期对子女、学生和部属冷落,精神上虐待,心理学称之为“软暴力”,这种长期的精神痛苦可以导致反应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前者是一种心因性精神病,此病临床症状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反应,容易被人所理解;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行为与现实分离,思维过程与情感分离,常表现为联想散漫、思维破裂、情感淡漠、言行怪异、妄想、出现幻觉、幻听等,这种患者容易自杀和制造各恶性事故。
  以上这些问题,哪一个问题处理不好离构建和谐社会相差很远,和谐社会应该是严格贯彻落实胡主席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充分关注人的需求,让人处于比较舒适的状态。那么这个社会才能真正从源头扼杀各种自杀和凶杀案件,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和谐相处。
  
  三、解决“阉割”现象的对策
  
  勿容置言,尽快消除“阉割”现象,是落实胡主席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学习力度。让父母、老师和领导充分了解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并在工作、生活中加以注意,多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想方设法满足子女、学生、部属的需要,这是消除“阉割”现象的前提。因为父母、老师和领导相对处于支配地位,这种“阉割”现象不可能发生在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子女、学生和部属身上。
  2.搞好教育引导。子女、学生、部属因其年龄相对要小,社会阅历相对要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的加强,需要对他们加以教育引导,扼制住他们歪曲的心理需求。当前西方各种不健康思想从四面八方渗透进来,宣扬低级趣味和感官享受,严重影响年轻一代思想和心灵,容易产生让他们产生不健康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对于各种不健康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要坚决扼杀。
  3.普及心理学知识。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发展的进程当中,会有各种不和谐的现象出现,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人的各种需要得到百分之百的满足,这就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了将这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需要心理知识的普及,让处于支配地位的人能给予存在心理问题者及时的关爱、谅解、帮助和治疗,让有心理问题的人具有自我调适的能力。
  4.营造和谐的氛围。我们在文化宣传领域要大力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唤起人们对人性的关注。在这方面,对阉割现象的批评与抨击固然不可或缺,但我们更应该把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一种渗透的方式灌输入人们的大脑,这样也许效果更加根深蒂固。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53-03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突颖而出。” 这既是执政党对时代发展的判断又包含着对年轻一代的无限期望。符合执政党寄予无限期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体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中除加强政治思想素质智力素质教育外,还要充分重视非智力素质教育,两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协调促进,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较重视学生的兴趣情感毅力意志的培养  关键词:非智力素质 兴趣 情感 毅力 意志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64-01  数学教学中除加强政治思想素质智力素质教育外,还要充分重视非智力素质教育因为儿童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教学与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传统教学大纲对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限制针对新课程标准留给体育教师较大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提出帮助体育教师如何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路  关键词:学校体育 体育教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63-0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85-01  随着“普九”目标的基本实现,教育科研将被摆在学校工作的显著位置,毋庸质疑搞好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笔者发现,农村小学在教研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一些教师素质低,业务不精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在日常接触的教师中发现,
期刊
摘 要:金融学科案例教学实施机制是案例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论述案例教学规则的融合效应实施路径教学模式和实施措施实施机制是提高案例教育质量的基础  关键词:金融学 案例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法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93-02    引言    世界具有影响的案例教学首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它培养出大批著名的工商界人士案例教学成
期刊
摘 要:在通过对学生综合奖学金管理工作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功能需求的分析,提出了高等学校学生奖学金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总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实现方法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综合奖学金 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526.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91-02  高等学校学生综合奖学金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目前在我校还没有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统一管理评综合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102-01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我们通称的“三个面向”“三个面向”言简意骇,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要求,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战略任务,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三个面向”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核心是“面向现代化”在世界即将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
期刊
摘 要:探索性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挖掘学生好奇心树立正确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目标DSP应用技术旨在通过将数字信号理论知识实现于DSP芯片全过程的探索式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DSP应用技术 探索性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95-02    一引言    
期刊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FYJY/2006/09)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途径,更对贫困生的成人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从育人成才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构成及其育人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高校 学生资助 育人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98-02  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