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FYJY/2006/09)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途径,更对贫困生的成人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从育人成才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构成及其育人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高校 学生资助 育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98-02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系统的传授学生专业科学文化知识,更在于要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合格的道德素养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高校各项工作(包括学生资助工作)都必须紧密围绕这一育人成才目标展开。当前,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生”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它在反映经济困难的同时,还折射出心理、性格、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问题。因此,对贫困生的帮扶不能仅停留在经济资助这个层面,还要全面关注他们的成人成才和健康成长,要把资助工作当成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一、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育人成才的重要途径
  
  高校做好帮困育人工作,不仅是合理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保障贫困生平等受教育权的体现,更具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也就是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经济困难,做好帮困育人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说服力、感染力,才能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思想上成长进步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正处在思想成长的关键阶段,高校应根据贫困生的思想特点,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高校在注重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注重开展艰苦奋斗和自立自强的教育,充分发挥帮困助学的激励作用,积极树立一批逆境成才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让贫困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不坠青云之志,锐意进取、奋发成才,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
  2.心理上成熟成人
  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在于“帮心”,即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贫困生进校后,往往担心大学的学习生活费用无法解决,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意志消沉,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人际交往的障碍。为此,高校要十分注重对贫困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心理咨询,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指导贫困生摆脱心理束缚、减轻心理压力。
  3.学业上成功成才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帮困的目的是助学,促进贫困生更好成才。但一些学习心理紧张的贫困生,却因过高的学习目标加重了心理压力,由自尊走向自卑,产生挫折感,情绪上极不稳定,学习方法不得当,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指导和帮助,成为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的“双困生”。因此,高校对贫困生应做好学习指导工作,宣传推广优秀贫困生的学习经验,鼓励学习困难的贫困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找到学习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人文氛围,使自己能够圆满完成学业,学有所为、学有所成。
  
  二、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体现
  
  在助学育人的实践中,高校应坚持把加强思想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经济资助、学习资助和精神资助,将帮困、助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积极有效的助学育人机制。这一机制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收集信息和经济资助,帮助学生解除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二是教育培养,以诚实守信教育、社会实践实习、爱心回报社会为重点,建立适应贫困生成才的育人体系;三是素质提升,通过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知识技能等,把学生培养成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合格人才。在上述助学育人机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将物质帮困拓展到精神帮困、技能帮困的层面,把物质帮困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课外实践活动、爱心回报社会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构建起拓展素质、提高技能、施展才华的平台。这种助学育人机制下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通过“绿色通道”增强学生的成才信心。通过在入学前积极宣传学校的帮困助学政策,入学后大力开展学生经济情况调查,设立“绿色通道”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给一些贫困生直接发放特困补助和学习生活用品等措施,使得学生在刚入校时就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必将增强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的信任感和感激感,为学校以后的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奖助学金激励学生奋发成才。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由此可见,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高校在国家对贫困生加大奖助学力度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受助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通过奖助学金评比、感恩教育等活动,激发学生立志报国、勤奋学习、奋发成才。
  3.通过助学贷款提高学生的责任与诚信意识。助学贷款虽然是帮困的一种手段,但高校可以在助学贷款的办理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把贷款和还款作为培养独立意识的机会,作为主动承担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此,学校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贷款学生的榜样作用。
  4.通过勤工助学教育学生自立自强。在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中,通过学校的正确导向,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完善和个体人格的实现,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在组织勤工助学活动时应注重加强德育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德育不再凌驾于生活之上,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社会。通过勤工助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所有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能提前感受到社会的利益关系,有利于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
  
  三、加强和改进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措施
  
  1.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要有组织、有领导地按照帮困资助的各项政策组织实施,切实把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和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结合起来。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与有关人员要加强学生资助政策的学习,不断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奖、贷、助、补、减多元化资助体系,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关心学生需求着眼,培养学生全面成才的工作理念,建立帮困助学育人的长效机制。
  2.加强思想教育,健全资助与育人间的互动机制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育人工作建立起长效互动机制。但是,在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片面侧重于资助,而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资助过程之中,忽视了资助本身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学生资助必须与育人成才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资助工作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
  首先,高校在组织与实施各项资助的过程中要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现在贫困并不代表将来贫困,贫困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困,不去努力而指望他人来解困。同时,引导学生在人生逆境中塑造性格、锻炼意志,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其次,要在资助工作中渗透国情、民情、社情教育。要使贫困生在受资助过程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加强对国情、民情、社情的认识,从而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增强自我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习俗的侵袭。第三,要在资助工作中渗透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高校要教育和引导贫困生懂得国家、社会、学校关心帮助贫困生的目的是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宗旨,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才。
  3.加强动态管理,促进贫困生顺利成长成才
  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动态管理,对已经建立的贫困生档案,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学生本人的表现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适度调整。为了更有效地将育人功能融入对贫困生的教育管理之中,高校在对贫困生的动态管理中还要积极引入预警机制。贫困生动态管理预警机制,是指防范、遏制贫困生出现违反校纪校规、学习消极被动、生活奢侈浪费、心理出现不和谐因素等现象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是针对贫困生可能发生的问题或已经出现的错误苗头进行预先防范和警示的一种机制,可以避免由小过酿成大错,防止重大违纪事件或心理异常行为的发生,对构建信息通畅、反应快捷、教育得力、措施有效的贫困生德育体系,变被动为主动,减少消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育人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成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高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单是一项扶贫工作,更是一项“扶志工程”,需要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站在为国家、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增强责任意识,对受助学生严格要求,亲情管理,让贫困大学生既认清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又充分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真正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吴亚玲.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19):9.
  [2]李萍.关于弘扬贫困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05,(3):152.
  [3]郑秀水.建立预警机制促进学校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20.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50-01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把握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挖掘思维问题,营造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一、挖掘思维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53-03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突颖而出。” 这既是执政党对时代发展的判断又包含着对年轻一代的无限期望。符合执政党寄予无限期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体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中除加强政治思想素质智力素质教育外,还要充分重视非智力素质教育,两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协调促进,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较重视学生的兴趣情感毅力意志的培养  关键词:非智力素质 兴趣 情感 毅力 意志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64-01  数学教学中除加强政治思想素质智力素质教育外,还要充分重视非智力素质教育因为儿童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教学与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传统教学大纲对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限制针对新课程标准留给体育教师较大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提出帮助体育教师如何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路  关键词:学校体育 体育教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63-0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85-01  随着“普九”目标的基本实现,教育科研将被摆在学校工作的显著位置,毋庸质疑搞好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笔者发现,农村小学在教研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一些教师素质低,业务不精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在日常接触的教师中发现,
期刊
摘 要:金融学科案例教学实施机制是案例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论述案例教学规则的融合效应实施路径教学模式和实施措施实施机制是提高案例教育质量的基础  关键词:金融学 案例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法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93-02    引言    世界具有影响的案例教学首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它培养出大批著名的工商界人士案例教学成
期刊
摘 要:在通过对学生综合奖学金管理工作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功能需求的分析,提出了高等学校学生奖学金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总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实现方法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综合奖学金 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526.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91-02  高等学校学生综合奖学金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目前在我校还没有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统一管理评综合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102-01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我们通称的“三个面向”“三个面向”言简意骇,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要求,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战略任务,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三个面向”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核心是“面向现代化”在世界即将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
期刊
摘 要:探索性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挖掘学生好奇心树立正确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目标DSP应用技术旨在通过将数字信号理论知识实现于DSP芯片全过程的探索式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DSP应用技术 探索性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95-02    一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