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忆旧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smagi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打开山西省地图,在西北角方向,我们可以看到母亲河——黄河在这儿拐了一个弯,变为由东向西出流,这儿便是陕东重镇鸡鸣三省的河曲。黄河龙口段由峡谷泄向辽阔的河面。这儿有黄河上唯一的岛上人家——娘娘滩、太子滩。这儿有长城,有烽火台,是晋右严疆。这儿在历史上就曾是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经济繁荣,是晋、陕、蒙三省物资重要集散地。现在随着黄河龙口电站的建成、引黄工程的建设、黄河大桥及高速公路的相继通车、“鲁能”电厂的投产发电及多项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这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曲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市容市貌巨变。这儿有九曲十八湾的壮观黄河,有乔灌茂密的翠峰山岗,这儿有走西口的起始渡口,是二人台的源渊,民歌的海洋,有满山遍野的海红果、海棠果。这儿沿黄河的楼子营、城关、五花城、巡镇四个乡镇有能浇上黄河水的四万多亩一级农田。这儿的人民勤劳、勇敢、俭朴、淳厚,他们爱种糜子、黍子、谷子、黑豆、山药、莜麦等耐抗旱的农作物。他们爱吃酸米饭,能歌善舞,耕读传家。
  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和开发建设,使这儿的变化难以想象。这儿山河秀丽、经济文化繁荣,人民幸福。我热爱河曲,向往河曲,对往事的种种回忆,勾起了我对第二故乡的殷切思念。

晋西北一日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将要过去,形势大为好转,当时的大专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1962年7月我专科毕业,省厅把我分配到忻县专区人事局,在忻县地委招待所集训几日后就又把我分配到了晋西北黄河沿岸的河曲县工作,同去的还有温荣芳同学。
  赴河曲求职的那天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天。就在这一天里我领略了黄土高原的雄浑博大,经历了在黄土丘陵区行车的艰难;也就在这一天里,我第一次目睹了蜿蜒于山岭间的绵延长城和辽阔壮观的黄河;也就是在这一天,我见到了当时河曲的最高行政领导丁尚智县长。
  1962年8月6日我们乘火车从忻县到宁武县的阳方口车站。8月7日一早6点钟从阳方口汽车站准时发车,开始了去往晋西北河曲的历程。当时我们乘坐的是解放牌大卡车,露天,没座位,5人一排地坐在行李上,挤满一车人。当时的公路是十分简陋的,沙石路段就算好路面了。通往河曲的路绝大部分是土路。一出阳方口便看到了蜿蜒的长城、高高的烽火台。进入神池地面后風沙很大,土尘就像一条黄龙似的包围着汽车,就像现在所说的在沙尘暴中行进。车上的旅客早被沙尘掩盖改变了颜色,车还未出神池地界,大家都已成了土人,就像是拉着一车刚掘出土的秦兵马俑一样颠簸在西行的路上。
  车到五寨县三岔镇用午餐后继续西行。过韩家楼后车开始爬山,在山梁上我可看到前后左右都是山岭相连,沟壑间隔,植被稀疏,庄禾和沟崖绿、黄间杂,有时也可看到一片片紫色,后来才知道那是村民们种植的胡麻开花了。这就是望不到边际的黄土高原。
  汽车上坡下坡颠簸得更甚,大约有下午3点钟时车行到河曲县境内红崖峁乡胡家坪一带沟里时停下了。当时沟里发洪水,司机师傅让大家下了车,涉水推车过了沟后又继续行进。公路好像是从沟里起始盘旋之字型绕着上升,到梁顶后又绕着盘旋下梁,到沟底后又开始盘旋另一座梁峁。这里的山梁坡地都修成了梯田,一层一层的绿禾很有韵律,真像“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里描写的那样:“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这里的自然风光真美。我们的车经九弯十八盘后到了单寨梁。又经过好多沟壑后到鹿固梁。这儿的梯田宽大平展,地堰边都植有树木,鹿固梁连着曲峪梁,西下曲峪梁后好像到了沿河平川,路好走得多了。
  经巡镇集市到河会村时我看到了母亲河——黄河。这儿河面很宽,水流平缓,看不见汹涌的波浪,西下的夕阳照得河面金光灿灿美丽动人。到五花城时太阳已经落山,这时汽车发生了故障,检修完后也是时行时停。暮色已经降临,上了唐家会坡梁时天已黑下来了。隐约经过了一城门关口后车就开始下坡了,到达河曲汽车站时黑洞洞的,候车室里点着蜡烛,我心想这里可能还没有通电。
  我们下车后,收拾好携带的物品,背上行李,问清路径后就沿着一条街向西走去。在街上听到人们说,今日全城停电。直街走完转向北,好像又进入一破旧的有瓮城的城门,在黑暗中传来了发电机的声音。沿街店铺透出了微弱的烛光,又折了两弯后,我们终于寻到了河曲县人民委员会大门口。
  那时候我们刚出校门,什么也不懂,按照现在出差办事的常规,就应该是先寻找招待所住下,第二天天明后再找有关部门办事情。再说天黑下班了机关没人了谁来接待你们呢?这些常识当时我们都没有,也没处问人。政府大门朝南开,马路对面是一座礼堂、电影院一类的建筑,里面正在用自磨电上映电影,发电机的声音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进入政府后也是黑洞洞的,那时也没传达室一类,我们向右转后见有一个通道,通道两侧都是房屋建筑,我们就像电影里侦察员似的一直向后摸去。当时多么想碰到一个人问问情况,可就是连一个人都没有。好像到了大院最后一排了,我们发现有个房间亮着微弱的灯光。我们旅行一天感到筋疲力尽,看到灯光就看到了希望,我们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起竹簾进入了这个房间。
  房间里点的是玻璃罩煤油灯,屋里有两位老人。男的50多岁,浓眉大眼留着短鬚,坐在办公椅上一边看书一边用长烟袋抽旱烟。女的像是男者的夫人,头后盘着一个圆发髻,坐在床沿,正在拉着麻绳纳鞋底,还不时地把针在头发畔溜一下。我们说明来意,并拿出了专区人事局介绍信,这位老同志看后二话没说,立即打电话叫来了通讯员小周,又让小周到大礼堂叫回了正在看电影的机关事务长老李。小周来后称这位老者谓丁县长,这时我们才肃然起敬、不知所措,怎么来河曲第一天就打扰到县长这里了,实在是太唐突了。又暗自庆幸,这下可见着大领导了。丁县长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也没有因我们两个不速之客的突然造访而不悦,而是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丁县长告知小周让把我们安顿在已经下了乡的劳动局正、副局长办公室暂住一晚,明日天明后再作安排。随后告知老李让招呼我们到机关食堂用晚餐。   我们和丁县长道别后就又折回倒数第三排,在劳动局长办公室安顿住下。我们乘车整整颠簸了一天,半夜,又扛着行李步行了一个多小时,这时到了目的地感到又饿又渴又累,浑身也没有一点力气了。跟着小周到前院第二排机关食堂用过晚餐后便很快休息了,当一觉醒来时办公室窗户已透进了灿烂的阳光。
  晋西北一日之行我好像经历了许多许多,感触也是满满当当,来到这黄河岸边新的天地,生活将揭起新的一页。

一张旧照片的回忆


  去年我在整理书籍、资料时又翻见了那张已保存了半个多世纪、来自于第二故乡河曲县曲峪大队的旧照片。
  那是1965年秋季,我在曲峪大队下乡,当时由王海元同志带领的曲峪大队已是全国、全省闻名的战天斗地治山治水的模范典型,是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我参与了“办展”工作,接触到了许许多多待选用的照片,出于对王海元同志的崇拜心情,我留存了这张曲峪大队干部群众在一起的集体照片。


曲峪大队干部群众在一起

  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合影照,这是一卷英雄谱,是当时曲峪大队各条战线上的领导和在治山治水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仔细端详每一个面孔,追寻检索大腦深处的记忆,我能忆起名字来的有:当时曲峪大队党总支书记荣誉军人王海元,党总支副书记王元生、赵三汉,大队主任丁万、副主任王兴发,水利队长王二八十,水保林业队长王二金,林业队技术员王锡林、苗三、王六小,青年突击队长王六威,技术组长丁双威,畜牧队长王根子,模范人物有王四马、王富印、王二八十一、赵登厚、张宝宏等。还有两位后来调任公社书记的青年才俊,一位是王应壁、另一位记不起名字了。其余的英雄模范人物说啥也回忆不起来了。上述所列人物也可能有错误,因事隔时间太久,实在记不清了。
  这是一张誓师图,是当时曲峪大队干部群众治山治水从一个战场转向另一个战场时的战前动员誓师大会。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伙由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农民群众勇敢向大自然开战,艰苦奋斗,建设家园,才使得曲峪这颗镶嵌于黄河岸边的明珠更加璀璨耀目。
  1965年秋季的曲峪大队,是由王海元同志带领的干部群众依靠集体的力量,用勤劳的双手治山治水艰苦奋斗十多年后面貌大变的曲峪大队了。
  他们在黄河滩,通过多次修建引洪渠道,逐年引洪澄地,澄出了近四千亩黄河滩地,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他们硬是把从前的明沙圪梁和烂泥洼澄垫改造成了水、田、渠、林、路配套完善的好水地,并建起了机灌站,抽引黄河水灌溉,这块沃土是曲峪人的金饭碗。
  他们在东山区十二条大沟壑里,大沟修筑骨干淤地坝、支毛沟修筑谷坊、山坡地修筑鱼鳞坑,然后在荒山荒坡栽植杨树、刺槐等木材树,栽植紫穗槐、柠条等灌木。在林地种草、封山育林、严禁放牧。他们又在淤成的坝地内及缓坡上栽植经济林及观赏树木……经十多年的艰辛努力和建设管理,如今十二条大沟壑全都披上了绿装,真正做到了水不下坡,水不出沟,防风固沙保住了水土,上万亩或者是更多的沟壑区变成有了经济收入的果林区。当你漫步在道黄沟、掏泥沟观赏秋天的景色时,谁也不会相信这儿是晋西北了。在这里海红果红了、油梨黄了、葡萄熟得发紫了、淡黄的香蕉苹果一树一树地都把树枝压弯了,崖畔一片片花椒林,渠边一丛丛金针及不时隐现的野菊、雁来红,都在像绽放着笑脸,欢迎客人的光临。
  曲峪大变了,变得我们生人去了快认不出来了。这是一幅实打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这幅画卷就是这张旧照片中所有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当时的党总支书记王海元带领下一笔一笔描绘而成的,也是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一锨一镢干出来的。照片中有些同志已经不在世了,但是他们的英雄业绩、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不会忘记。在新时代这是激励我们蓬勃向上、奋发进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记住这些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而改变家乡面貌的英雄模范们吧,他们才是我们华夏儿女的脊梁。

写给黄河曲处的歌

河曲印象


  笔者于1962年至1987年曾在晋西北黄河东岸的河曲县生活了近26个年头。那里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雄浑壮丽的江山风物,时常在我的魂萦梦绕中,无不引起我深深的怀念和眷恋。
  唐家会悬崖回望河曲县城
  水旱通途晋右疆,黄河曲处谷稼香。
  历来食爱酸糜饭,老幼皆能歌舞秧。
  渡口倾心言旧史,笔尖勤写振兴章。
  琼楼林立城如锦,迤黛长城护故乡。

捕开河鱼


  春风越过翠峰山,冰破河开水漫滩。
  前晌梁头耕备毕,午间河隅捕鱼欢。
  凌花侧桨徐徐过,收网船家款款攀。
  夕照回湾飞灿处,满筐鱼跃乐悠还。

秋游百鹿泉


  邬家沟谷有清渊,陪客初游百鹿泉。
  满梁糜禾黄泛坠,阳坡红果绿中悬。
  房屋窑洞层楼举,劳作村民各自田。
  细弱涓涓常润物,山庄隐没碧云巅。

元宵夜游黄河灯会


  河清海宴暖风微,塞外元宵鼓竞捶。
  游漫九曲黄水阵,仰眸七彩焰花飞。
  戏园拥满头攒动,舞场升平众密围。
  歌海人山灯绚丽,倾城欲醉不思归。
  注释:每年元宵佳节,河曲县城都要举办一次规模宏大的九曲黄河灯会。

源头湾遐想


  杂树飘香百鸟喧,风林郁郁水潺湲。
  梁头松柏围佛塔,坡坎杨柳缀舍门。
  月下常留情侣影,花前久聚彩蝶掀。   青溪曲径通幽处,信有陶翁笔下源。
  注释:源头湾是县城附近一条丛林密布小溪清流鸟语花香的小沟。

唐家会隔河听戏文


  唐会墙头大水涛,鸡鸣三省绕周遭。
  同根同脉习俗近,随唱随和晋腔操。
  带水一衣船摆渡,冰封三九铁牛嘈。
  隔河戏鼓犹敲耳,欲过黄河骇浪高。
  注释:
  ①唐家会(属山西河曲)、墙头(属陕西府谷)是隔黄河相对的两个村庄。
  ②指山西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秋日傍晚游海潮禅寺


  旧县南翻绿水潺,晋西名刹海潮禅。
  馆堂楼映三连院,殿室坛奉四圣颜。
  蒙陕虔诚千里客,常来拜佛供香丹。
  塔林夕照清幽处,山寺钟声塞上环。
  注释:河曲县旧县乡南面的海潮禅寺是晋西北地区香火旺盛的一处佛教寺院。

翠峰山览胜


  河陕东南与岢交,青峰遍野翠岩高。
  古松茸叶迎光照,名药藏根待客掏。
  过涧狍羊穿雾树,入林鸠雀噬樱桃。
  牛肥马壮村民富,风涌革新尽舜尧。
  注释:翠峰山为河曲东南部与岢岚交界处植被较好的山区,为河曲最高峰,属生态旅游区。

河曲西口古渡感赋


  浩渺黄河渡浪嚣,长城送子路迢迢。
  离乡强忍男儿泪,背井难抛妻女遥。
  碑迹铭镌千载苦,城楼今望九州娇。
  陕东名镇沧桑变,璀灿明珠百业韶。
  注释:城西门河畔和黄河南岸的河曲县河湾渡口为一黄河古渡,旧社会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就是从这里渡河北上走西口的。

观大东梁文笔有感


  文化乡域古迹多,东梁文笔耀黄河。
  剑威曾举安乡土,雄笔挥扬再谱歌。
  注释:文笔为河曲一古建砖塔,呈园柱形,形似笔尖向上而立,人们通常称之为文笔,是河曲一旅游景观。

西门河畔观落日


  落日斜晖亮水横,回光绚丽似流金。
  绫罗万丈天时好,地利人和共济荣。

黄河流凌图


  龙口西倾耀面宽,时逢小雪漾凌团。
  凌花颖透莲如雪,闪烁冰河旋玉盘。
  注释:小雪时节过后黄河开始流凌,一团一簇的冰凌花灵颖剔透,犹是移动着的青藏高原雪莲,美丽极了!

河曲龙口西望黄河小岛


  西倾龙口泻辽澜,遥望娘娘太子滩。
  两叶扁舟驮碧玉,千重细浪镀晴丹。
  波环水耀心迷醉,潮打凌击岛似磐。
  岛上人家斯守永,黄河儿女度平安。
  注释:龙口为河曲县北部境内黄河一处峡谷。太子滩、娘娘滩为黄河中游河曲境内河中小岛,为河曲一旅游景观。

瓜月放河灯纪事


  流传千年不寻常,瓜月漂灯祭祖黄。
  社鼓嚣喧河起舞,乡民潮涌岸腾狂。
  漫川星火流光彩,映水婵娟试丽妆。
  遥寄平安淳朴意,祈虔浪迹变康庄。
  注釋:瓜月即七月,农历七月十五日夜晚河曲城关有放河灯的习俗。每年这一天黄昏,城里及近郊的船工、农民都云集西门河畔。河神庙唱大戏,沿黄河畔闹红火,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炮声响后,手持纸制小船的村民们点燃固定于船中的蜡烛,慢慢放入河水中,小船缓缓顺水下移,形成星星点点的灯河。以寄托他们美好心愿,企盼来年河工平安岁顺年丰。在盛夏园月的夜晚,风平浪静、月白人熙观之真是关哉、神哉!

第二故乡行


  河曲是我生活工作了二十六年的第二故乡。
  2005年6月1日至5日,应当时的水利局长丁管顺同志、王肇兴同志之邀回河曲参加《河曲水利志》评审座谈会。余有幸携夫人回河曲一行,阔别多年黄河曲处的巨大变化,使人感到惊奇、赞叹、欣慰,我会见了许多老领导、老同志、老朋友,也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所到之处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情谊,感动至甚,回来后涂写4首七字歌,以志留念。

重回故地访亲朋


  梦魂常绕陕州容,别后多年故地逢。
  腔语惯熟听入耳,米酸香关嗜食融。
  长街十里新崛起,鲁电一梁赤县雄。
  旧雨倾心通夜叙,已圆新梦慰初衷。
  注:旧雨比喻老朋友,陕州为河曲古时的称谓。

书致河曲杨在泉主任


  黄河曲处陕东疆,矍铄苍颜在老强。
  曾为国兴参战火,更期龙跃献身忙。
  蓝图精绘山川变,播绿着红故土妆。
  勤政廉明民意好,遥祈夫子百年康。

参观树儿梁隐平河坝系


  树儿梁峁草林多,坝系节节控域河。
  骨坝主沟全禦定,谷坊支叉制余波。
  综合施治勤耕作,兴建农田谷黍窝。
  河陕人民抓水保,永恒方略万年歌。

黄河古渡广场变乐园


  大街西寓渡津荣,一扫荒凉广场平。
  堤坝宽长林荫密,黄河浩渺水澄清。
  岸区晨练秧歌舞,神庙新颜古朴呈。
  重镇腾飞拥业绩,陕强多靠众精英。
其他文献
1951年,在解放西藏阿里地区的战斗中,有一位功勋卓著的侦察英雄,率领一支轻骑队,出色地完成了由新疆进入西藏道路的踏勘任务,为保证进藏部队物资供给奠定了基础。这位侦察英雄,就是第18军独立骑兵师侦察参谋田武。受命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协议》即《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字,毛泽东主席下令以18军为主,从康、滇、青、新四面向西藏进军,守卫祖国神圣边防。西藏当时十分贫穷,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特别
期刊
1939年2月上旬,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应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和军委会西南运输处之请,开始发布通告,招募和派遣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主要在滇缅公路从事抗日物资运输工作。成立于1930年4月30日的马来西亚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亲如弟兄,视日本军国主义为亚洲人民的共同敌人,鼓励自己的华族成员回祖籍国去参加抗日救亡斗争。  定居在新加坡的马来西亚共产党员谢宾元,早就立志“一有机会,报
期刊
简单地说,历史就是已成过去的往事,至少在时间上,它只是一种过去时态的存在。而我们所生活的当下社会又处在现在时态中,所以历史很容易被看作是与现实生活不相干的,至少从时间上而言,往往如此。作为历史研究者,也时常会遇到一个颇为尴尬的问题,就是被人质问“历史有什么用?”看似很幼稚的问题,即使连法国年鉴学派大师马克·布洛赫在面对他年幼的儿子提出疑问时,都觉得难以直接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案,于是才有了《为历史学
期刊
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助马口  助马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西北部。新荣区的地形高阔平缓,大都为黄土丘陵,没有什么天然屏障,却有多处天然的南北通道。明代中期,从东往西依次傍着边墙修筑了镇川口、得胜口、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等关口,又在边墙内里不太远的地方分别修筑了镇川堡、得胜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等屯兵的军堡,再往南附近还有镇河堡、破鲁堡等,加上随处可见的传递消息的烽火台,这一带处处重兵把守,是名
期刊
师家沟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之北,依姑射山而建,三面环山,南边临河,避风向阳,布局巧妙,建筑精美,结构奇特。村内宅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师家第三代师法泽主持。随着师氏后世的逐步扩建,到光绪年间(1875—1908)基本建成,前后持续200多年。清代后期,师氏家族由过去的望族大户、富商巨贾,逐渐变为传统的农耕世家。从此,师家宅院再没有进行过修建,保持了原有的风貌。由于地处
期刊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农村改革四十周年。每当提到农村改革,就情不自禁地会想起一位智者来。这位智者就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创议者、组织者、推动者、指导者——杜老。  杜老,这是中国广大的各级领导者、农村工作者、学术界学者、专家对这位著名专家的尊称,他的原名叫杜德,后改名杜润生。  杜润生是山西省太谷县人,我和他是同乡,又都是多年从事农村工作的同行、上下级。他所在的国家农委、中共中央农村
期刊
位于川黔交界处的习水县土城镇是赤水河中游最大的镇之一,西与四川古蔺为界,北接赤水市,是川黔交通的枢纽和咽喉。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土城是一渡赤水的主要渡口。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我们踏上了前往土城的高速公路。穿行在黔西北的崇山峻岭中,远处的山岭笼罩在一片烟雨濛濛之中。到达土城的时候,雨停了。雨后的土城古镇空气格外清新。  赤水河畔土城古镇  土城古镇依山而建,四周青山环抱,赤水河绕镇而过,街
期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已是花甲之年。根据党的干部政策,60岁是要退休的。作为为党工作一辈子的人来说,自然感慨万千。在告老还乡之前,我想将个人经历作一简略回顾。  这里需要说明,回顾的目的不是要宣传自己,而是为了教育后代。让后代知道: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填平坎坷要经历很多磨难;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创造美好的明天。还要让他们知道,一个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除了要有天赋、环境和机遇外
期刊
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已经超过了50万人。改革开放以后赴日的新华侨,因其知识水平高、思想观念新、活动能力强而备受人们关注。其中,日本山西同乡会首任理事长李扩建就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在促进中日友好交往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尤为突出,曾多次被国务院侨办邀请回国参加国庆观礼,也曾多次作为旅日华侨代表在东京会见访问日本的中国领导人。  李扩建先生1956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他经历了到农村插队、在工厂当工人的磨练
期刊
览胜攀登天柱山,  松濤海啸迷人眼。  白玉天梯通九天,  琼楼玉宇枕山间。  凉亭小憩漱琼泉,  举步虔心悟尘缘。  吻醉仙床自在天,  天阙灯火邀我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