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且得到最大限度的收获,首先,要预习,“自读自悟”,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质疑,以自学探究、小组合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再次,要练习巩固,通过“当堂达标”练习,检验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整体认知,形成对本课知识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本文将探讨打造“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当堂达标”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知识、智慧、技能学习的同时考虑学习策略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技能。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认为的那样: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学生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然而,一种学习能力、学习技巧的习得对学生来讲,是受益终生的。在这一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充分注意到了这一要求。注重帮助学生养成“预习、质疑、练习巩固、整体认知”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最大限度的收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首先,要预习,“自读自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重点地学习;其次,要质疑,以自学探究为基础,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再次,要练习巩固,对新知识通过“自学检测”的形式,检验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整体认知,形成对本课知识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打造“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
二、我在打造“开放性”课堂过程中的实践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做了许多尝试。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9-20页《梯形面积的计算》,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预习检测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需要课前预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课前预习问题:
1.我们用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 的方法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形来求它的面积 。
2.我们研究三角形面积,是通過把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与三角形等等的平行四边形这种转化方式来研究的,。
3.动手从书本第129页上剪下几个梯形,再拼一拼。
4.按题中要求填写完成例6的表格。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为此,每节课要有5—10分钟时间进行预习检查。在这一过程中,要把自己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标下来,做到心中有数。
(二)合作探究
1.操作探索
(1)用129页剪下的梯形拼一拼,比较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
(2)小组内交流例6表格完成情况。
(3)小组讨论:
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2.扩散思维: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计算方法推导它的公式?(小组讨论、 分组汇报。)
师小结: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3.抽象概括,课件巩固公式。
学生针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进行质疑。先在学生间(主要是小组)相互质疑、解疑,锻炼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学生不能解决的,发挥教师“解惑”的作用,针对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程度、存在的错误认识进行适当点拨、更正,从而形成对这一知识的正确、完整的认识。
(三)当堂达标
进一步巩固成果,设计部分难度不大的基础知识,激发每个学生的成就感;同时,设计部分有难度、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1.知道上底、下底和高,求梯形的面积。
2.在方格纸上出示4个梯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梯形的面积。
4.会求实际生活中的梯形物体的面积。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延伸,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作者单位:灌南县堆沟港镇中心小学 江苏】
一、指导思想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知识、智慧、技能学习的同时考虑学习策略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技能。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认为的那样: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学生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然而,一种学习能力、学习技巧的习得对学生来讲,是受益终生的。在这一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充分注意到了这一要求。注重帮助学生养成“预习、质疑、练习巩固、整体认知”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最大限度的收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首先,要预习,“自读自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重点地学习;其次,要质疑,以自学探究为基础,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再次,要练习巩固,对新知识通过“自学检测”的形式,检验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整体认知,形成对本课知识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打造“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
二、我在打造“开放性”课堂过程中的实践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做了许多尝试。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9-20页《梯形面积的计算》,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预习检测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需要课前预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课前预习问题:
1.我们用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 的方法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形来求它的面积 。
2.我们研究三角形面积,是通過把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与三角形等等的平行四边形这种转化方式来研究的,。
3.动手从书本第129页上剪下几个梯形,再拼一拼。
4.按题中要求填写完成例6的表格。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为此,每节课要有5—10分钟时间进行预习检查。在这一过程中,要把自己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标下来,做到心中有数。
(二)合作探究
1.操作探索
(1)用129页剪下的梯形拼一拼,比较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
(2)小组内交流例6表格完成情况。
(3)小组讨论:
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2.扩散思维: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计算方法推导它的公式?(小组讨论、 分组汇报。)
师小结: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3.抽象概括,课件巩固公式。
学生针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进行质疑。先在学生间(主要是小组)相互质疑、解疑,锻炼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学生不能解决的,发挥教师“解惑”的作用,针对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程度、存在的错误认识进行适当点拨、更正,从而形成对这一知识的正确、完整的认识。
(三)当堂达标
进一步巩固成果,设计部分难度不大的基础知识,激发每个学生的成就感;同时,设计部分有难度、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1.知道上底、下底和高,求梯形的面积。
2.在方格纸上出示4个梯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梯形的面积。
4.会求实际生活中的梯形物体的面积。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延伸,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作者单位:灌南县堆沟港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