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氧化还原反应亦可设计成原电池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7890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非氧化还原反应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的化学变化过程;物理变化即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在这些变化过程中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均不发生变化,说明这些变化过程中均没有电子的转移,没有电子转移,咋能够设计出原电池呢?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若要把这种过程设计组装成原电池,其关键是寻找一种合适的具有不同化合价的中间产物,从而把化合价不变的过程分解为有电子得失的两个半反应。沿着这种思路,原则上可以把所有的化合价不变的过程设计组装成原电池。即我们所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也照样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这种组装原电池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针对变化过程中的某特定元素,选择与原变化过程系统具有不同化合价的合适的中间产物。中间产物是否合适就看由反应物能否生成它,由它能否生成最终产物。另外,也要看这种中间产物能否稳定存在,涉及这种中间产物的电极是否便于制作等。
  ②根据两个半反应确定正负极。氧化反应为负极,还原反应为正极。
  ③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检查电池反应与原反应过程是否一致。
  ④正确书写电池符号。
  下面就以溶解过程、中和反应和沉淀反应等电池反应为例说明如何设计组装这种原电池。
其他文献
在化学高考选择题中,学生感到最棘手的是有关离子浓度关系的判断。此类题中,有酸、碱、盐溶液混合产物的判断和剩余酸、碱再电离或盐的水解的判断;有pH大小的判断及水的电离的判断;有等量关系的判断和离子浓度大小的判断;还有中和滴定的图像分析等。因此,关系复杂,难度大,往往无从下手。现介绍突破此难点的步骤方法如下。  一、根据反应物混合的量比确定溶质的组成及原始量比  例10.2 mol·L-1 CH3CO
期刊
一、问题提出  任何化学反应都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能量变化贯穿于化学反应的始终,是学生理解化学现象的基础。同时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也是高考必考知识点之一。中和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是高中化学教材中必修的学生实验,该实验内容也是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学习的重要部分。所以本文将通过手持技术,以“中和反应热的测定”为主线结合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知识,探讨如何利用“四重表征”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对知识构建完整
期刊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体现个性发展的舞台,这就是学生口中所说的“我的课堂我做主”。  在江苏省的学业水平考试中,无机框图推断题是必考题,该题不仅考查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量及熟练程度,还考查学
期刊
以“低碳”为素材的化学试题一般难度不大,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旨在引导学生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提高节能减排的意识。  一、考查“低碳”理念  例1 (2016年广东)“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民心,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出行多乘公共交通工具  B.生活中用火烧毁废旧塑料和橡胶  C.用废旧报纸制作铅笔杆  D.农业和园林改浸灌为喷灌和滴灌  解析 出行多乘
期刊
化学计算是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近几年中考化学试卷上出现的化学计算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计算题的解题过程是相似的,一般依据下面两个流程即可准确而快速的解出计算题。
期刊
以知识为载体去考查能力是命题的基本原则,高中化学的重要考题,都是依托于知识到能力的变迁去体现命题思路的“点、线、面、网”,下面以“碳”为例去谈命题思想。  例 张明打开元素周期表,一眼看到了原子序数为“6”的元素(记作A元素)。他便展开联想,并围绕该元素设计了如下的一系列问题(答案略)。  (1)A元素的名称为,画出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写出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物质B是A元素的最高价氧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大家都有如下认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因此,面对初中学生,化学学科是学生刚刚接触到的一门新的学科,要让学生在初学阶段就能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并在初学阶段就能够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期刊
2015年4月28号,笔者参加了最近比较流行的晒课活动,现将点滴体会整理成稿,与大家交流。  一般教师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第一课时是新课,第二课时就是习题课,甚至就是讲解试卷。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在化学的教材安排中,第二课时往往是第一课时的知识的延伸或深入,更进一步地将化学和生产生活融合,也应该是新课,而习题课又是另外安排的。  所以需要重视第二课时,重视它的强大作用。但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很可
期刊
从教高中化学多年,在教授新知的同时,发现一些化学知识,在高中阶段未讲,初中阶段也未讲,但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提到,在高考中也经常出现。  因此笔者结合高中化学教材的实际,找出了初高中化学之间需要过渡与链接的内容,献给广大师生。  一、常见的分类法  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目前高中化学教材中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1.交叉分类法  将一种物质按照多重标准进行分类。如碳酸钠,它既
期刊
在课堂复习中,很多师生都认为只要反复训练,定能熟能生巧。但不知道这个“巧”仅仅是一种浅层次的技能上的“巧”,是一种经验的重复呈现,而不是那种深层次的智能上的“巧”,不是那种思维活跃的体现。若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复习中授之以渔,注重“巧”、突出“巧”,定能提高学生兴趣,降低复习难度,活跃课堂气氛,摒弃题海战术,提升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1.巧过渡,易掌握关系  巧妙地、水到渠成般地过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