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进当代小说庄园的秦岭猛虎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uasong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海涛是“跑家”里最著名的小说家,也是小说家里最著名的“跑家”。他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说新领地,甚至可以说开辟出了当代小说的新领域。他的这类小说,之前或有人偶尔为之,但如此成规模、如此有韵味、如此有魅力、如此有特色和如此有嚼头,绝对是“前不见古人”。如同他《皇后之玺》中那个捡到“皇后玉玺”的孔忠良一样,孑然无侣。
  他是“文学陕军”里突然冒出来的一员编外悍将,是一只闯进当代小说庄园的秦岭猛虎。
  在我们熟悉而板结的小说原野上,许海涛挟风带雨,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出其不意地带来了新鲜的陌生化的以文物古董为主线为背景的世态人情小说——姑且称之为“文物小说”。其以自己的孔武和细腻,独辟出一片小说的崭新领地,实在令人对这个五陵塬上憨厚朴实、壮硕黝红的胖汉刮目相看。他是三秦大地上走乡串户的跑家、藏家,是以这种独特方式体验小说内核的罗宾汉,他将历史文物带入小说的世界,在小说的世界里展现文物包浆上寓含的风云变幻、人情世态及其冷暖寒热。他不是生硬地将历史和小说进行嵌合,而是用无比的精细和热情,抉发每一道历史纹路的肌理和先人痕迹的温度,表现出盐融于水般的质朴、熨帖和浑然。
  许海涛的小说创作,正应了那句格言——“写你手触的东西”。他的《跑家》和《残缺的成全》的热销风靡,也缘于此。许海涛的家在五陵塬上,也在周秦汉唐数以千计的陵墓坟冢之旁,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岁月的印记和历史的密码。五十年的浸染、痴迷、追求与打磨,他揣摩它们、了解它们、熟悉它们,因而能带我们——“来到这样一个文物昌明的枢纽。时间把错综的纹理呈现在风平浪静的水面,美与丑在这里漂浮,道德与罪恶在这里滋生。这单纯的世界,他的表现光怪陆离,存在于每一刹那,正是我们供养的现实。”(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36)“文物小说”的题材特点固然难以排除传奇故事的猎取,但他的小说并不以此为重心。譬如,《皇后之玺》通过亲历者孔忠良的视角,讲述半个多世纪寻宝、藏宝引发的离奇故事,以此所牵带起的半个多世纪普通百姓的生活变迁和世道人心的更迭流转,以及人生的悲喜离合、命运的跌宕起伏,更令人屏息深思。《游熙古剑》中的“游熙”剑,为武安君——被称为“杀神”的白起佩剑,这把杀气阴重的古董,出土以来,神秘地给每个收藏者都带来了不虞之灾,即使白起的后人白总,也没能跳出这可怕的魔咒。白起“人屠”六亲不认,难道他的佩剑,也附着了这种令人惊悚的兽性与杀气?小说在神秘玄幻的氛围中,滴水不露地涵载着历史与人性的反思。《斯特拉地瓦利小提琴》讲述了世界名琴——斯特拉地瓦利小提琴的神奇遭遇。这把意大利琴师1723年制造的世所罕见的精品,在1967年的6月25日,被一个十几岁的痴迷小提琴的男孩,以40元的价格在西安饭庄附近的“东方寄卖所”购得珍藏。而后,这把琴陪伴着这个男孩,参加市里组织的国庆文艺汇演。因为表演突出,这个男孩又带着这把小提琴参加了北京的元旦汇演,并赢得了满堂喝彩。诡异的是,这把小提琴也在这次进京演出后被人掉包,成为这个小男孩大半生的心灵至痛。二十来年后,这把小提琴拍出25万美元的价格,流入美国,主人全家也被买主帮忙移民出国,而最新行情竟然是1590万美元。这把小提琴,既是世所罕见的珍宝,也是检验人性的校音器,见证了浩劫时代人性和良知的黯淡与泯灭。
  福楼拜说,“杰作的秘密在于作者的性情与主旨一致”。许海涛是跑家,是藏家,藏品和古董已同他的生命融為一体。他讲起每件藏品和文物的前世今生,就如同讲述自己。他说:
  散落在民间的一件件古董,都镌刻着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就是历史,就是乡愁。跑家走村入户收古董,藏家坚守根脉和乡愁。藏家的故事,总能让我们穿过历史的沧桑,透过一件件遗存的实物,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生活的本真。
  他完美地实现了自己的期待甚至超越了自己的预设。《藏家》中13个中短篇,在冷静之中悠然成熟,无不以生动的细节、饱满的人物、鲜活的语言,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中,呈现出人性的明澈与幽暗,获得了味之不绝、品咂不尽的艺术蕴藉。其不仅仅是对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古董的怜惜、呵护和珍爱,更在见证、传播古老周秦汉唐文明的历史蕴藏和文化欣喜,藉此擦拭历史蒙蔽在人性上的灰尘,唤醒我们心灵深处淡化的民族记忆,审视和衡量我们先祖们创造的文明的伟大处和不足处。
  许海涛的小说令人称道和折服的,还有他那筋道饱满、韵味醇厚、生动鲜活的关中方言,以及由之所形成的极富张力的叙事方式。许海涛小说叙事中的陕西方言呈现,继柳青、陈忠实、贾平凹等人之后,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地。正如诗人董信义所言:
  海涛的小说语言中刻意采取民间语言与古典汉语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把民间口语极致化,把古典汉语时尚化,使笔下的老物件有了古色和活色,把一个死的不能说话的物件变得通灵而有神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奠定了小说具有经典元素的前提。
  确如此言,方言写作既给许海涛的小说带来巨大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因沉浸带来某种叙述和思考上的局限。我们知道,语言是存在的家,是思维的直接实现,也是思想的枷锁,尽管许海涛不乏现代精神和理性思考,但还是不由自主流露出对前现代文明的沉醉和对方言土语的赏玩,这势必会影响到了小说的容量和深度。此外,过度地追求唐宋传奇和聊斋志异的传奇性效果,也使得个别篇目多多少少具有炫异猎奇的迹象。不过,上述这些缺憾,如同月亮上的荫翳,无碍于《藏家》以及其“文物小说”自带的难以遮蔽的光芒。
  许海涛是热情的跑家,是孤独的小说家。唯其热情,所以倍加孤独;唯其孤独,所以倍加热情。他热情地寻找着珍视着秦汉大地上散落在民间的古董文物,孤独地执着地以卓尔不群的小说笔墨守护着、传达着先祖的荣耀与光华,已经彰显出一位优秀小说家的宝贵素质与灿烂气象,是一只无意闯进当代小说庄园的、令人不得不瞩目的秦岭虎!如果这只体型和容量巨大的蹲踞在周秦汉唐陵阙下的巨兽能继续昂首阔步,我相信,假以时日,这只秦岭虎会更加威猛——如辛弃疾所言——“气吞万里如虎!”
  (作者系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其他文献
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在掌握了古今中外大量资料之后,作家高洪雷选择了以山东蓬莱为起点、以罗马为终点的叙述视角。  蓬莱是古代海上丝路的一个起点,也是陆上丝路主干道的东部起点,山东也因此担负着丝绸源头和丝路起点的双重角色。但是这一点尚有很多人不了解。高洪雷的梦想自此而来,他希望通过书写,还原丝路的历史真相,给予丝绸故乡山东以应有的尊重。  于是,在新华社发布习总书记冒雨到访蓬莱消息的当天,高洪雷把
红柯的长篇小说《太阳深处的火焰》通过描写主人公徐济云与吴丽梅的爱情故事以及徐济云等人为皮影艺人周猴作传两条线索,展现了关中大地学界官场上人们的生存现状。  这里的皮影意谓生命力的萎灭  红柯在《太阳深处的火焰》创作谈中谈到小说原名为《皮影》。什么是皮影,此处的皮影就是空有皮囊,受人支配的玩偶。它的一生都被遮在一层朦胧隐晦的幕布后面,靠着光与火的能量呈现出影子来,它自身丧失了所有的生命力。在小说中,
壹  公元528年初,北魏肃宗元诩为生母胡太后毒杀,北方军阀尔朱荣称兵向阙。5月16日,洛阳大小百官近二千人(一说三千)被驱到位于河阴县(今河南省孟津县)的行宫,迎接尔朱荣所立新皇帝。不少人想必没有料到,这将是他们在人世度过的最后一个夜晚。第二天等着他们的,是一场周密策划的大屠杀,史称“河阴之乱(屠)”:  (尔朱荣)乃谲朝士共为盟誓,将向河阴西北三里。至南北长堤,悉命下马西度,即遣胡骑四面围之。
对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读书就像吃饭,或者说甚至比吃饭还重要。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但更是每天都必须读书。不吃饭要饿死,不读书我是很难活的。因此,我觉得关于读书,好像没什么好谈。就像我每天吃饭,但从来没有想到,也从来没有人要我来谈谈吃过一些什么饭。  这绝非故作清高,事情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我曾看到有一些名人一本正经地提倡国家要设立一个什么读书节,说要通过设立这样一个节来提倡全民读书,我就感到非常奇怪。请
出版界前辈王庸生先生对我说:你写20世纪知识分子,有个人不应错过:王福时——共产党的诤友、《西行漫记》问世前就翻译出版了“前西行漫记”的人。就这样,我登门拜访了100岁高龄的王福时老人,听他讲他传奇般的经历。  100年前,王福时出生于东北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王卓然在东北沦陷时期是张学良将军的文职首席幕僚。流亡关内的东北大学,张学良为名义校长,王卓然是实际负责的代校长;他主持由张学良出资
短评:《聊斋》女鬼聂小倩,本脱胎于一个崇信怪力乱神的传统精神世界,却一次次地成为当代影视、网文改编里的主角,仿佛一缕幽魂,依旧迤逦于科学唯物主义的青天白日之下。这位诞生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倩女,既带着一副传奇志怪的古老面具,又已悄然生发出许多现代意义上的人格与情味。对此二重性,彼时的作者与读者,恐怕尚不自觉。也许,只有在一个后现代的文化语境里,我们才会对其文本内外、字面上下的差异格外敏感吧。本文通
李钢的诗只有两个主题:“山”和“水”。早期是“山”,后期是“水”。从“山”到“水”似乎是对“山”的背叛,但其实“山”从来都是“水”的发源地,“水”从来都是“山”隐秘的渴望。在中国文化中,“山水相依”一直是文学、音乐乃至山水画的最美意境,甚至是中国哲学最深沉的思想源泉。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看似在“仁”与“智”、“山”与“水”之间存在着生命“气性”的对立,其实“仁”与“智”、“山”与“水”之
在老舍的众多戏剧当中,发表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是最为有名的一部,堪称其戏剧代表作。《茶馆》三幕戏涉及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尽管前后有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但剧作并没有以一个矛盾集中统一的中心故事来穿针引线,而完全靠剧中数十位不同行当、身份的小人物的言、行、性、貌的“展览”来作为剧情推动器。正如老舍所说的那样: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
赵时春(1508-1567),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今甘肃平凉市)人,嘉靖五年进士,“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氏祖籍杭州,元朝时迁至平凉。赵时春祖父为平谷县丞,父亲为霑化县教谕。青少年时期,赵时春跟随父亲在霑化学习,嘉靖四年(1525),他从霑化回陕西参加乡试,中举人,并在次年赴京参加进士考试,高中礼部会试第一,此时年仅18。按常理,18岁的会元应该有着大好前途,可事实上赵时春却仕途坎坷,这与他被动地
没见过夏烈之前,经常在学术期刊上看到他关于网络文学的论文,文笔老练而稳健,论理客观而不失分寸,颇有学界宿儒之风。挂的名头又是教授、主席之类,所以我一直以为,这大概是某位对网络文学这种新生事物颇怀包容和善意,至少年逾五旬的学界前辈。及至和夏烈一起位列“十二铜人”青年批评家的同事徐刚帮我带来《大神们——我和网络作家这十年》这本书,嬉笑怒骂、充满江湖意气的文风令我好奇心陡燃,于是去搜索关于他的信息,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