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时春 官屡被罢文垂范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c3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时春(1508-1567),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今甘肃平凉市)人,嘉靖五年进士,“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氏祖籍杭州,元朝时迁至平凉。赵时春祖父为平谷县丞,父亲为霑化县教谕。青少年时期,赵时春跟随父亲在霑化学习,嘉靖四年(1525),他从霑化回陕西参加乡试,中举人,并在次年赴京参加进士考试,高中礼部会试第一,此时年仅18。按常理,18岁的会元应该有着大好前途,可事实上赵时春却仕途坎坷,这与他被动地卷入了朝臣帮派之争有关。


  嘉靖初年,明朝廷发生了“大礼议”事件,朝臣多数卷入其中。事情的起因是,正德皇帝无子嗣,由其堂弟嘉靖皇帝继位,“兄终弟及”。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嘉靖应尊奉正德之父(即弘治皇帝)为叔父,还是皇父?今天来看,这根本就不成问题,但出于皇权和宗法正统的需要,朝臣居然要求嘉靖称弘治皇帝为“皇考”,而称自己的父母为“皇叔考”“皇叔母”。这对嘉靖来说是侮辱性的,极难做到,因此,他宁愿不做皇帝,也不愿称自己的父母为“皇叔考”“皇叔母”。于是,围绕着这一问题,以嘉靖皇帝为首的一派,与以宰相杨廷和为首的一派,展开了激烈的、长久的斗争。最终,在嘉靖皇帝的极力主张和胁迫之下,杨廷和等旧礼派失败,新礼势力占据了朝廷的显要职位。
  嘉靖五年,会元赵时春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年轻才俊,为朝臣所瞩目。庶吉士是皇帝近臣、翰林后备军,完全有平步青云的可能。可是,嘉靖五年榜的庶吉士整体有点不幸。当时正是嘉靖皇帝取得“大礼议”阶段性胜利、锐意改革的时期,他认为庶吉士“不需教养”(《世宗实录》卷82),于是,在嘉靖六年十一月,将庶吉士外遣为部曹、知县,以致沈德符有“吉士不读书”之讥(《万历野获编》卷7)。赵时春出任刑部河南司主事,庶吉士生涯也因此而终结,嘉靖八年任兵部武库司主事。虽然庶吉士生涯有点短,但无论如何,那都是赵时春中进士后一次较为光辉的经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他大量阅读、写作,“尽读中秘书”,“日撰万言”(周鉴《赵时春行实》),为他以后的著述生涯奠定了基础。
  赵时春任职刑部、兵部时,才华颖异,引起了大僚如霍韬、方献夫的关注。霍韬为嘉靖八年进士主考官,选拔出罗洪先、唐顺之等优秀人才;赵时春与罗洪先、唐顺之为莫逆之交,所以,他对霍韬也备示虔诚。方献夫与霍韬同乡,同为大礼新贵,此时方献夫任翰林侍讲学士、礼部尚书,位高权重,他向霍韬表达了想见赵时春的愿望,霍韬转达并一再催促赵时春,赵时春虽然表面答应,却从未去拜见方献夫(事见霍韬《题赵景仁卷后》一文)。可以设想,假如赵时春去拜访、投靠方献夫,那他的仕途必然会是另一种状况,但他毕竟没有这么做,由此也可以看出年轻的赵时春立身有节、不攀附权贵的品质。
  赵时春任职刑部、兵部共三年时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得以读书赋诗,搦管论文,习骑射,谈甲兵;同时,他还广泛交游,与王慎中、唐顺之、李开先、陈束、熊过、任瀚、吕高等人频繁往来,被称为“嘉靖八才子”。这是一个青年进士的群体组合,他们才华颖异,大都有着优秀的科举成绩,其中赵时春、王慎中为嘉靖五年进士,其他六人均为嘉靖八年进士,罗洪先是状元,赵时春、唐顺之是会元,陈束、任瀚也位列二甲前三,而且嘉靖皇帝亲阅其考卷。他们有着热切的功名期待和相近的文学诉求,《四库提要》“闲居集提要”云:
  嘉靖初,(李)开先与王慎中、唐顺之、熊过、陈束、任瀚、赵时春、吕高称“八才子”,其时慎中、顺之倡议尽洗李、何剽拟之习,而开先与时春等复羽翼之。
  这说明,“八才子”在文學上同气相投,他们要改变李梦阳、何景明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习,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诗学初唐。朱彝尊在梳理明代诗歌流变时指出:“嘉靖初,‘八才子’四变而为初唐。”(《静志居诗话》卷21)正说明了赵时春等人诗学初唐的实质,也指出了他们在明代诗歌流变中的影响。


  嘉靖九年七月,赵时春因上书言事激怒了皇帝,被落职为民,结束了部郎生涯。嘉靖皇帝信奉道教,迷信方士,他见灾异频繁,于是下诏求言,希望能缓解灾变。上有所好,下必承之,许多大臣投其所好,言海晏河清者受赏,进献甘露、瑞麦、嘉禾、盐华者得褒。耿直的赵时春不忍见此丑态,遂直言上书,指斥大臣欺君罔下。嘉靖皇帝当廷责问赵时春,赵时春一时语塞,没能应对,退朝之后,他撰写奏表,说“当今之务最大者有四,最急者有三”(《明史·赵时春传》)。这俨然是贾谊当年奏文的翻版,贾谊因此之而仕途坎坷,赵时春亦因此而惹怒了嘉靖皇帝,被逮捕下锦衣狱,受杖罚之刑。客观地看,嘉靖革新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的,赵时春思治心切,激切言事,以致激怒皇帝,不仅未能达到其治理社会的初衷,而且还中断了自己势头良好的仕途。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做法也正能体现出赵时春不为私己、忠诚为国的可贵气节来。
  出狱后,伤痕累累的赵时春带病上路,深冬季节到家。在家乡,他疗伤养病,种花治园,寻山问水,同时还读书写作,等待着被重新起用的时机。十年之后(嘉靖十八年),明朝廷为太子府选僚属,吏部尚书许赞举荐霍韬、吕柟、邹守益、徐阶、赵时春、唐顺之、罗洪先等12人为宫僚,一时号称“天下名儒”(《明史》卷73)。赵时春被任为翰林院编修、司经局校书。对于许赞的荐举,赵时春心存感激,并在此后与许氏子弟密切往来。
  司经局是东宫的下属机构,主管图书。赵时春出任宫僚,说明其学问气节得到了朝廷的肯定。而且,一同任职者,如罗洪先、唐顺之本就是一起过从的老友,后来也成为著名思想家、学者;霍韬作为詹事府长官,与赵、罗、唐亦师亦友,徐阶、邹守益也成了赵时春的一生之友。因此,出任宫僚,是赵时春生涯的第二个出彩段落。
  但是,心系家国的赵时春再一次得罪了皇帝。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嘉靖皇帝卧病,久不临朝,“三翰林”赵时春、罗洪先、唐顺之忧时心切,遂提出让太子在正旦日临朝,接受百官朝贺。这激怒了嘉靖皇帝,说:“是料朕必不起也。”(《明史》卷283)在嘉靖看来,三人的举措似乎是暗示着他已经病入膏肓了,俨然成了诅咒,所以,他很快将三人除名,赵时春的宫僚生涯也画上了句号。除夕夜里,他寂寞守岁;春天伊始,他踏上了返回平凉的征程。离别前,他赠诗给罗洪先、唐顺之:“彰义门前官道柳,到时凋谢发时回。荣枯自是寻常事,闲逐春风归去来。”他在凋落的秋天返京,在柳芽初发的时节离京;一返一离间,世事无常,荣枯如柳,那就在春风中赋归去来吧!他淡泊地回家归田。


  嘉靖二十年至二十九年的十年,是赵时春的另一段家居岁月。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诗文,与总督翁万达、杨守礼,巡抚许论、杨博,以及前后榜进士王慎中、冯恩、张铎、黄祯、罗洪先,驻平凉的官员如太仆寺卿、苑马寺卿等频繁唱和,同时也密切关注着日益严峻的北部边防问题,为杨守谦《紫荆考》《大宁考》、杨子统《备边杂议考》等书作序,处处流露出经邦济世的抱负。
  嘉靖二十九年发生了有名的“庚戌之变”。是年八月,蒙古俺答部突破古北口长城,包围北京,明朝的京师驻军却不发一矢。这是自“土木堡之变”以后,百年间仅有的一次北京城被围,形势严峻。明朝廷穷极思变,在礼部尚书徐阶等人的荐举下,赵时春被任命为兵部管营主事。接到诏令后,赵时春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于十月底奔赴北京,开启了其军旅生涯。此前,徐阶与赵时春同为宫僚,但后来徐阶位极人臣,在嘉靖后期的政局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赵时春则仕途蹭蹬,三起三落;所幸的是,徐阶一直赏识和提携赵时春,并在赵时春卒后撰写墓志铭,给予高度评价。徐阶是赵时春一生中难得的知遇之恩者。
  至京后,平虏大将军仇鸾怯于开战,正在推动与俺答的和议、互市。赵时春极力主战,公开反对仇鸾,并撰文斥责仇鸾“误国”,这引起了仇鸾的多方打击。为排除阻力,仇鸾将赵时春调任为山东德州民兵佥事。
  嘉靖三十年春,俺答部再次侵犯京北,赵时春率民兵入卫,其军队部伍严整,体现出训练有素的战斗力。为此,徐阶再次举荐赵时春,任其为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雁门军事、巡抚山西地方。时在嘉靖三十二年二月。至此,赵时春一跃成为手握重权、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走上了人生最辉煌的一段里程。赵时春也踌躇满志,他虽府驻太原,但常巡视雁门(今山西忻州)一带,努力行政,整甲练兵,积极求战。他撰写《破虏口外议》《御戎论》《北虏纪略》等文,阐发主战思想,《北虏纪略》也成为当时人记录蒙古部落的珍贵资料。
  八月,俺答侵犯代州,赵时春亲自率军英勇作战,虽然小有斩获,但由于判断有误,中埋伏,山西总兵李涞战亡,赵时春也仅以身免。明朝廷认为赵时春功罪相抵,让其以原职回籍等候调用,其实就是变相免官。战斗结束后,赵时春满头汗蒸,脱冠后受到了严重的风寒,留下了终身的病根。从此,每到秋寒,他都得戴着厚厚的貂皮帽,其临终时的病因亦是“夜凌风”而致。
  赵时春以谈兵闻名,这为他赢得了仕途的高峰,却也使得他以书生而入军旅、以文人而临征战,不过一战而败,无论如何,都使其仕途多了一份暗色。其主战思想,产生于当时士大夫的中原本位立场,从今天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也许接纳与议和才是对民族部落的更有效策略;当然,对于当时的倭寇,主战思想是必要的。


  赵时春于嘉靖三十二年底罢官,三十三年正月至平涼。这是他的第三次罢官,也是最后一次。本次罢官后,他有了清晰的著述想法,因此,其余生14年时间,是勤勤恳恳、著书立说的时间,也是诗文、著作最高产的时间。赵时春的著作有“诗、文、词、论”(李开先《赵浚谷诗文集序》),包括1550余首诗,370余篇文,60余首词,《稽古绪论》4万余字。此外,还有《平凉府志》十三卷。
  嘉靖三十五至三十九年,赵时春完成《平凉府志》,为此,他遍历平凉各县,历时五年,被誉为西北名志,也是今存平凉最早的方志。嘉靖四十一年,他完成《稽古绪论》,这是一部以阐发儒家思想为主,兼及历史评论的著作。应该说,赵时春的著述抱负是宏大的,还有着展开、拓展的空间,但是,接下来的事件却让他的抱负难以为继。
  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完成并刊刻,但是,其中对平凉藩王韩王府的所作所为多有指责与揭露,这引起了韩王府的极大仇视,以致于百般刁难。赵时春感到了严重的威胁与生之不易,为此,他开始整理、刊刻自己的诗文、著作,将尚未完成的、体例未统一的思想性与史论性文章合编为《稽古绪论》,将诗文按编年排列,先行刊出。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便举家迁移至华亭县砚峡乡的群山之中。在砚峡,将后续诗、文、词付梓,两年后病卒。
  对这一变故,赵时春无法言说,也不欲向世人明言,所以,其著作中很少流露,仅仅是偶有词句提及:“移家砚峡千层岭,泪洒丘园三百年。”“念吾卢破碎,有国难投。为皇家力战三关,与宗室何心一斗?”其中“与宗室何心一斗”,显然是与韩王府宗室的矛盾。试想,对任何人而言,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要抛弃三百年历史的故园,离开都市而搬入群山环抱之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如果不是险恶的生存环境,谁愿意这样做?由此也可推知赵时春晚年心境之恶。这位曾为国力战三关的斗士,为了避免与韩王府宗室的恶斗,不得不举家迁移,“泪洒丘园三百年”,让人感慨。


  对于赵时春的评价,《明史》仅仅婉讽其一战而败,这不足论其全体。我们以为,徐阶在《赵浚谷墓志铭》中的评价最具眼光:
  自迩年来,士务以柔媚全其身,将畏懦不敢一言战,政日以驰,虏日以骄,其状如人之病痿,渐入于不能起。予以为得公出而矫士之习、作将之气,于时必有所补益。……所为文若诗,豪宕闳肆,如司马子长、李太白,而卒泽于仁义道德。……一时文学、气节、政事之声,振动天下。
  徐阶是赵时春的一生之交,对赵时春了解甚深,他的评语棺盖定论,站在时代士风、文风的基础上,给赵时春积极言战的主张和作风给予肯定,给赵时春慷慨豪迈的文风和经邦济世的诗文内容给予高度评价,也为我们了解赵时春在当时的作风和影响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我们认为,赵时春一战而败的事迹固不足言,但其积极言战,确实能鼓励士气,明显有积极作用;其诗文著述,固然没有阳明心学和通俗小说等炫目的流行风,但他坚持气节,立足仁义道德,立身行事,文章垂范,有国士之风。这都完全值得肯定。
  这里再附缀一些事实来进一步印证赵时春的立身有节。赵时春任宫僚时,夏言主政;任山西巡抚时,严嵩主政。对于这两位手握权柄的重臣,赵时春不仅没有迎合,而且几乎都是站在对立面。赵、罗、唐三人请太子临朝、惹怒嘉靖皇帝,“一二执政素忌才者又短长于御前”(李开先《赵浚谷诗文集序》),李开先所说的“短长于御前”的“一二执政”,其中包括夏言,当无疑问。赵时春有诗《唁夏阁老》三首,对夏言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我们看不到赵时春与严嵩的明显对立,但可以推理。徐阶是严嵩主政时的副手,也是扳倒严嵩的关键人物,赵时春受知于徐阶,然则赵时春不可能与严嵩交好,应是正常情理。另外,对于严嵩的党羽诸杰,赵时春虽有诗赠,但说得很明确:
  君作朱熊界上人,我从赤松世间弃。
  各寻云路寄高冥,男儿贵适平生志。
  言下之意,你在功名中,我在功名外,各走各的路,适志就好。显然,赵时春与严嵩党羽是划清界限的。赵时春还作有《唁分宜严氏》二首,在严厉批判严嵩的同时,还说:“谁氏螟蛉子,几将社稷倾。”所谓“螟蛉子”,即养子,这是在批判严嵩养子赵文华。从赵时春对严嵩、赵文华、诸杰的态度来看,他显然是站在严嵩集团的对面。这些事实,可以印证徐阶的话:“得公出而矫士之习、作将之气,于时必有所补益。”赵时春立身有节的清流气质,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也必然会“有所补益”。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编完《梨云楼目录版本论集》,总算是舒了一口气,多年前的愿望得以实现,个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趁此机会写下一点感想。  目录版本学历来被治学者视为入门之学,古代许多学者都是先从目录版本入手,进而在某一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目录、版本之学密不可分,犹如人之耳目,合之则美离之则伤。古人校书首先要广搜异本,其次才相互比勘,章学诚《校雠通义》所谓“博求诸本,乃得雠正一书”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搜集各种异本要参
改编自张曼菱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由张暖忻担纲导演的电影《青春祭》,1985年公映后广受好评,先后获得“1986年法国赛特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第六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评出的“十大华语片”。直至今日,这部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意味的实验电影,仍然被视为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电影结构与小说结构基本一致,围绕女知青进入傣乡、在傣乡与离开傣乡的故事进行讲述。在“文化大革命”特定年代,在“知识青年上
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在掌握了古今中外大量资料之后,作家高洪雷选择了以山东蓬莱为起点、以罗马为终点的叙述视角。  蓬莱是古代海上丝路的一个起点,也是陆上丝路主干道的东部起点,山东也因此担负着丝绸源头和丝路起点的双重角色。但是这一点尚有很多人不了解。高洪雷的梦想自此而来,他希望通过书写,还原丝路的历史真相,给予丝绸故乡山东以应有的尊重。  于是,在新华社发布习总书记冒雨到访蓬莱消息的当天,高洪雷把
红柯的长篇小说《太阳深处的火焰》通过描写主人公徐济云与吴丽梅的爱情故事以及徐济云等人为皮影艺人周猴作传两条线索,展现了关中大地学界官场上人们的生存现状。  这里的皮影意谓生命力的萎灭  红柯在《太阳深处的火焰》创作谈中谈到小说原名为《皮影》。什么是皮影,此处的皮影就是空有皮囊,受人支配的玩偶。它的一生都被遮在一层朦胧隐晦的幕布后面,靠着光与火的能量呈现出影子来,它自身丧失了所有的生命力。在小说中,
壹  公元528年初,北魏肃宗元诩为生母胡太后毒杀,北方军阀尔朱荣称兵向阙。5月16日,洛阳大小百官近二千人(一说三千)被驱到位于河阴县(今河南省孟津县)的行宫,迎接尔朱荣所立新皇帝。不少人想必没有料到,这将是他们在人世度过的最后一个夜晚。第二天等着他们的,是一场周密策划的大屠杀,史称“河阴之乱(屠)”:  (尔朱荣)乃谲朝士共为盟誓,将向河阴西北三里。至南北长堤,悉命下马西度,即遣胡骑四面围之。
对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读书就像吃饭,或者说甚至比吃饭还重要。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但更是每天都必须读书。不吃饭要饿死,不读书我是很难活的。因此,我觉得关于读书,好像没什么好谈。就像我每天吃饭,但从来没有想到,也从来没有人要我来谈谈吃过一些什么饭。  这绝非故作清高,事情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我曾看到有一些名人一本正经地提倡国家要设立一个什么读书节,说要通过设立这样一个节来提倡全民读书,我就感到非常奇怪。请
出版界前辈王庸生先生对我说:你写20世纪知识分子,有个人不应错过:王福时——共产党的诤友、《西行漫记》问世前就翻译出版了“前西行漫记”的人。就这样,我登门拜访了100岁高龄的王福时老人,听他讲他传奇般的经历。  100年前,王福时出生于东北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王卓然在东北沦陷时期是张学良将军的文职首席幕僚。流亡关内的东北大学,张学良为名义校长,王卓然是实际负责的代校长;他主持由张学良出资
短评:《聊斋》女鬼聂小倩,本脱胎于一个崇信怪力乱神的传统精神世界,却一次次地成为当代影视、网文改编里的主角,仿佛一缕幽魂,依旧迤逦于科学唯物主义的青天白日之下。这位诞生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倩女,既带着一副传奇志怪的古老面具,又已悄然生发出许多现代意义上的人格与情味。对此二重性,彼时的作者与读者,恐怕尚不自觉。也许,只有在一个后现代的文化语境里,我们才会对其文本内外、字面上下的差异格外敏感吧。本文通
李钢的诗只有两个主题:“山”和“水”。早期是“山”,后期是“水”。从“山”到“水”似乎是对“山”的背叛,但其实“山”从来都是“水”的发源地,“水”从来都是“山”隐秘的渴望。在中国文化中,“山水相依”一直是文学、音乐乃至山水画的最美意境,甚至是中国哲学最深沉的思想源泉。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看似在“仁”与“智”、“山”与“水”之间存在着生命“气性”的对立,其实“仁”与“智”、“山”与“水”之
在老舍的众多戏剧当中,发表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是最为有名的一部,堪称其戏剧代表作。《茶馆》三幕戏涉及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尽管前后有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但剧作并没有以一个矛盾集中统一的中心故事来穿针引线,而完全靠剧中数十位不同行当、身份的小人物的言、行、性、貌的“展览”来作为剧情推动器。正如老舍所说的那样: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